《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前两天,看了《奇葩说》,在掀开辩题的时候,心有被猛的扎了一针的感觉。

这期的辩题是:

“妈妈是超人”真的是对妈妈的赞美吗?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反方詹青云字字铿锵,发出灵魂拷问:

“凭什么妈妈要做超人?”

“我们每一个女孩,原来各个不同,有的人很能干,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人怕鬼有的人怕黑,突然之间,在我们成为妈妈的那一瞬间,我们全都成为了超人。”

“这句话不是在赞美任何人,它是在强调和神化母爱的本能。”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这些戳中妈妈心窝的话,这些压抑在妈妈们心里的话,被一个专业辩手讲出来,简直畅快淋漓。

在我还没有成为妈妈之前,也在期待自己能成为一个“超级”妈妈。

可是生育之后,我发现,妈妈这个称号背后承载了许多被人忽略的心酸。


1

“你好厉害,孩子被你教育得好好。”

“你真的是个超人妈妈。”

“你真了不起,又当爹又当妈。”

作为妈妈的我们,一定听过很多赞美,可是,只有做妈妈的人才知道背后有多累。

就像韩国电影《82年的金智英》的主人公金智英一样,在外人眼里,她生活得很舒服。

丈夫体贴温柔,孩子乖巧可爱,又不用出去工作,舒舒服服在家当家庭主妇。

可她依旧很难过。繁琐的家务,丧偶式的育儿,婆婆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辛苦。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但是其他人并不这样觉得。

当她推着婴儿车走在街上,会被上班族叫“妈虫”,觉得她每天花着老公的钱,到处闲逛。

当她手腕因为做家务出现酸痛,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却嘲讽似地问:“饭是电饭煲煮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你为什么会痛?”

当她想回去上班时,老公却让她在家照顾照顾孩子,再休息一段时间。

可是,照顾孩子算休息么?

没人懂她的心酸和委屈。久而久之,她出现了育儿抑郁症。

按她自己的话说:“太阳下山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心里空荡荡的。”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好像大家都忘了,在成为妈妈之前,她只是一个又怕黑又怕鬼的普通女生。

还有一些男人,身为丈夫,不仅不分担一点育儿任务,反而嫌弃妻子失去往日魅力,变成黄脸婆。

综艺节目《你怎么这么好看》的第二期,就有这样一个丈夫。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自从我们三年前有了孩子之后,我媳妇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成天围着孩子转,把自己和我都抛之脑后。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这位爸爸,你能不能先检讨自己,如果你能多带小孩,妻子自然就有时间打扮自己了。

随后镜头一转,才发现这位妈妈要带的孩子不止一个,也不止两个,居然是四个,她生了四胞胎,这个育儿强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这位妈妈坦言,仅仅是生下来四胞胎,就已经九死一生,平日里还被繁重的育儿工作搞得疲惫不堪,日程安排的满满的,喂奶换尿布洗澡,一天下来,往往只能吃一餐。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超人。

可是,她超过了谁呢?

既然超过别人了,那她得到了超过别人的利益了吗?没有,她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体贴和谅解,反而遭到了嫌弃。

权责利不相称的“超人”,有什么用呢?也许在孕产抚养方面,女性是能者多劳,但多劳却不能多得的,那不叫超人,那叫被剥削者。

2


《2017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父亲陪伴较多或父母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而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仅为2.9小时,在周末仅为7.7小时,远低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

“妈妈是超人”意味着,妈妈必须肩负育儿的绝大部分责任,全年无休,独自和奶瓶和尿布战斗。只有人关心你有没有把娃奶好,没人关心你累不累。

我不禁想起一部日剧——《坡道上的家》,主人公沙子是一名新手妈妈,也曾是一位职场女性。但生育后,在父亲角色缺失的育儿过程中,逐渐的失去自我。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是的,妈妈有很多种身份,唯独少了“自己”。

几乎所有人都教导她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要做一名好妻子照顾丈夫,做一个好妈妈教育孩子,当一个好儿媳孝敬父母。

有时候连女性都默认了,只要自己努力变成超人的样子,就能平衡工作和家庭,就能收获幸福美满的家庭。

可是,就像詹青云讲的:“为什么只有妈妈是超人,爸爸只是人?”

为什么爸爸会说“帮你带孩子”“帮你做家务”,为什么孩子、家务活天然地贴上了女性、妈妈的名字。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基本每一个事业有成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然而男性成功者却从未被问起,就算提及家庭,也都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那些因为事业忽略家庭的男性,过后只要向媒体表示自己对一心扑到事业上的忏悔,真心想弥补之前错过的时光,就会马上被冠上“深情好男人”的人设。

男性可以放下家庭的牵绊去职场商场上无所顾忌的驰骋,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女性呢?

一个普通女性的事业可以走多远?

或许,怀个孕就结束了。

广东一个女孩上午刚查出怀孕,下午跟公司说完就被解雇了。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生孩子意味着退休和难以升职,这就是一些职场女性的命运。

可是,凭什么呢?

为什么社会、家人都默契的让妈妈做出妥协?

像《82年的金智英》的女主一样,也曾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曾对未来的职场生涯有无限的期待。可生孩子后,只能无奈地被困于家庭,渐渐变得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能力。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金智英决定出去工作。对此,丈夫是支持的,想请育儿假在家照顾孩子。(在孩子8岁或小学二年级之前,韩国女男性都享有一年育儿假)

被公司的同事拦住,说请过育儿假的不是被炒,就是没有升过职了。

被自己的妈妈拦住,妈妈打电话给金智英:“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你们怎么这么冲动?”

最后金智英做出妥协,放弃了工作的念头。

电影《婚姻故事》中的女主,婚前是一名演员,婚后全身心投入家庭,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品味,离开了自己的城市。

丈夫要她做背后的女人,所有人对她只有一种期待:你做个贤妻良母,就够了!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在这个时代,女人们的性别意识好不容易有了质的飞跃;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观念也成为了社会认知。

女性本该能够昂首挺胸行走与职场。可现实中,公共政策,职场规则和工作文化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面试的时候,女性需要隐约表示自己几年内不打算结婚生子。

在职场上,已婚未育,对于女性就是实实在在的减分因素。而对于男性,已婚却是一个加分项。

在工作中,你也许会常常听到这些问题:

“你那么拼命干嘛?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结婚后,你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你看,这些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都指向了一套生活范式:女生到了某个年龄,要回归家庭,首先要成为某人的妻子,孩子的妈妈,之后才能选择做一名职场人。

全世界对你有且只有一种期盼,无人关心,你的期盼是什么。

3

听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夸你,又不给你实际好处的,实际上就是在骗你。

我们今天谈论“妈妈是超人”不是赞美,并不是否定对妈妈的赞美,我们反对的,是这句话对妈妈们的束缚。

像詹青云讲的,我们不是在怀疑孩子说出这句话的真心,也不是在抨击妈妈们期待得到赞美的期待。

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这句话背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妈妈是超人”说的太多,“妈妈”会被大家默认为是“超人”,“超人”标准就转化成“普通人”的标准。这时候,赞美变相成为了一种绑架。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这句话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对妈妈的棒杀,是用同一套标准要求所有的妈妈。

而这种神化捧杀,比单纯的压榨更可怕,他背后是赏识和牺牲这些光辉的口号,都蕴含了一个逻辑,就是妈妈必须是超人,否则这个妈妈是不合格的,如果你做得不好,那就是没有努力。

当一个不合理的现象以一个神化的高度出现,权责不均的压迫如果用赞许的口吻包装,就被接受为理所当然,这才是这句赞美最可怕的事情。

《奇葩说》辩题引无数人心酸:“妈妈是超人”,真的是一句赞美吗

生活中充满了力所不及和无可奈何,比起赞美,妈妈们更需要被认真、被用心对待。

希望不要把“超人”高帽子扣在妈妈们头上,而是接过她手里的琐事,对她说:“有我们在,你可以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