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那麼多賢臣名將, 偏偏尉遲恭可以名列第一?

用戶164553540


尉遲恭比李世民還要大十多歲,李世民卻要把女兒嫁給他。尉遲恭剛正不阿,因此沒能被套路。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尉遲恭是唐朝的開國名將,為李世民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在玄武門之變時,正是他殺死了齊王李元吉,率軍攻入玄武門控制了李淵的部隊。李世民能順利登基和尉遲恭的關係密不可分,在李世民上位以後他也成為了當朝的第一紅人。

史料上記載尉遲恭一生戎馬倥傯,立功無數,敬德所得財,必散之士卒,頗以功自負。意思就是說他一生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無數,但是卻不愛錢財,把得到的金錢都發給部下,並且為人居功自傲。

尉遲恭身為武將,脾氣較為暴躁易怒,尤其是有了這些功勞以後,更是自視甚高。尉遲恭看到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還常常出面譏諷他們,和他們論其長短。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於是和這些人的關係逐漸惡化。

此後,尉遲恭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李世民將尉遲恭調走京城,原本是想磨練他的心性,奈何尉遲恭沒有領會到皇帝陛下的意思,仍然我行我素。有一次,已經是同州刺史的尉遲恭回京赴宴。

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不僅勃然大怒,說:你有什麼功勞,也配坐在我的上席?

尉遲敬德何許人?他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在戰場上甚至還救過李世民的性命。這樣一位有分量的人,確實應該做在最上席。但是,無論功勞有多大,都不能在皇帝面前發飆,這是基本常識。

但是尉遲敬德還做出更加出格的舉動。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釋,想做個和解人。誰知尉遲恭竟然勃然大怒,毆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

李世民登基以後,對於尉遲恭,也很是感激。將齊王府的全部財產都賜給了尉遲恭,並封尉遲恭為右武侯大將軍。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想和尉遲恭結成親家,其實多少有套路尉遲恭之嫌。

於是李世民起了個歪主意,跟他說“我想把女兒嫁給你,你覺得怎樣?”而當時,尉遲恭比李世民還要大10多歲。

可是尉遲恭卻說:“我老婆雖然粗鄙,也不漂亮,但我們夫妻相愛,不失情分。我聽古人說‘富不易妻,仁也。’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不想捨棄老妻,所以請陛下收回成命。”說完,連忙叩頭謝罪。李世民見尉遲恭如此重情重義,賜婚之事也就作罷了。

在此事之後,尉遲恭徹底退出大唐軍政兩界。

他回家專心煉了丹,再不問江湖事,也不交朋結友。蓋了深牆大院一頭扎進去當了十六年宅男,李世民也再沒有啟用他。這位大唐第一功臣就這麼悄無聲息的淹沒在大眾視線之外。

李世民征伐高句麗,幾乎把留守京師的所有文官武將都帶走了,李靖病的起不來床都得走,尉遲恭破天荒跟李世民請求再次出征,跑了一趟龍套回家繼續煉丹熬藥,直到李世民駕崩,活到李治時才死,可謂大唐第一福將。如果他娶了李世民女兒,估計腦袋早就搬家了。

縱觀唐朝初期的名將,也就是這位來自山西的尉遲將軍能讓李世民如此認慫了。


王銘葦


尉遲恭也就是尉遲敬德,他之所以能在眾名將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當然是因為“勞苦功高”所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勇猛——在征伐隋末梟雄功苦功高。

尉遲敬德是朔州善陽人,年少時以打鐵為業,以勇猛聞名於十裡鄉村。後來到隋朝為當差,因“平亂”有功,提升為朝散大夫,天下群雄並起後,尉遲敬德成了劉武周手下的偏將。唐國公李淵在太原起兵後,連連大捷,勢力大增。後來秦王李世民奉命進攻並打敗了劉武周,後來“無奈之下”尉遲敬德選擇了歸降。尉遲敬德勇猛剛強,很得李世民敬重和喜愛。

尉遲敬德後來在李世民的統領下,在平息征伐王世充、屈突通、竇建德、劉黑闥等亂世梟雄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屢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時,這讓李世民欽佩有加。

二是忠誠——在對待主子上忠心不二。

秦王李世民因為建唐平亂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風頭直蓋太子李建成,於是太子爭奪戰也就展開了。

太子李建成為了打壓李世民,選擇了“挖牆角”之舉,他把目光瞄準了李世民手下的猛將。

此時,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士自然是有著“虎痴”之稱的尉遲敬德,槍打出頭鳥,李建成自然把“第一挖”瞄準了尉遲敬德。李建成很快寫了一封密函給尉遲敬德,信裡首先表達自己對他的渴慕之情,八個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然後是承諾,同樣八個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後是實惠,兩層意思,一是“功名”—許以高官厚祿。二是“利祿”—贈以金銀器物一車。

面對這樣的高薪挖聘,尉遲敬德卻絲毫不為所動,便主動向李世民進行了彙報,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李世民聽後,發出這樣的感慨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您就是孟子所說的真正的大丈夫也。”

第三,提當——玄武門之變中一箭定江山。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經過精心謀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上早朝,經過玄武門時發現了異樣,“不好,林中有伏兵,大哥快撤!” 李元吉大喊一聲,說完掉轉馬頭就跑。李建成聞言大驚,正要好回馬時,李世民出現了。

接下來李元吉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只一箭便射倒了李建成。李元吉這時只有逃跑的份了,然而,就在這時,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多個騎兵衝殺過來。李元吉只好棄而逃入附近的樹林。

李世民策馬追去,結果李元吉左轉右繞,忽東忽西,李世民被他忽悠得夠嗆。追逐中,李世民被一根橫斜而出的粗壯樹枝掛住摔下馬來,李元吉見狀,立即轉過身來,奪下李世民的弓箭,想將他扼死。李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狂嘯著拍馬趕來,張弓拉弦一氣呵成,朝李元吉一箭射去,這一箭讓李元吉走上了奈何橋。

李建成的隨從見主子已死,逃出了玄武門,作鳥獸散。李世民不去追這群烏合之眾,而是對隨後,尉遲敬德在李世民的“授意”下,選擇了入內宮“逼宮”,最終迫使唐高祖李淵主動讓位於李世民。

總之,尉遲敬德為唐朝的一統天下,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都立下了赫赫功勞,並數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時,其功績其忠心,對李世民來說都是無以倫比的,因此,李世民稱帝后,把他列為第一名將也就在情理之中。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不問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是不合適的。

尉遲恭並沒有在李世民諸多賢臣名將中名列第一。

這可以從凌煙閣的功臣排名看出來。

貞觀十七年(643)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位功臣的畫像,即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畫像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閣中為三層,內層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層為功高王侯之臣;外層為其餘功臣。凌煙閣功臣畫像畫好之後,唐太宗常常前往懷舊,追想當年的戰鬥歲月。

這二十四位功臣與尉遲恭相關的幾位排名如下:

第一位趙公長孫無忌、第二位趙郡王李孝恭、第三位萊國公杜如晦、第四位鄭國公魏徵、第五位梁國公房玄齡、第六位申國公高士廉、第七位鄂國公尉遲敬德、第八位衛國公李靖、第九位宋國公蕭瑀、之後不一一贅述了。


可見

李世民那麼多賢臣名將, 尉遲恭名列第七(按照凌煙閣標準)。

細分析之,長孫無忌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世民的舅子;李孝恭是皇室成員,和李世民一樣是獨當一面(主要平定川蜀和長江流域)的統帥;杜如晦是李世民重要的謀臣,玄武門之變的主謀之一——雖則一直說房謀杜斷,但房玄齡更像蕭何而杜如晦更像張良;魏徵則不僅僅是諫臣,還是李世民和山東豪傑之間的聯絡人,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比尉遲恭重要。

尉遲恭能排名第七和他曾經救過李世民的命,以及親自在玄武門之變中射殺齊王李元吉,以及親自逼宮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有關,這一點有李世民的個人因素摻雜,我們只要看看功勳卓著的第一流軍事家李靖排名第八、以及同為門神的秦瓊在二十四人中排名最末就可以知道,此二人都拒絕或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

民間演義傳說,秦瓊死是因為和尉遲恭爭帥位之時氣惱之下吐血身亡,實際就是對這一段歷史的隱晦表述。


談古論金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可謂英主和猛將的配合。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尉遲敬德排名在第七,乃武將之首。雖然不乏有人將尉遲敬德稱為大唐第一猛將,但從純軍事的角度,會有些軍迷表示不服,而若從智勇雙全這個角度來評價,他是配得上這個位置的。

他年輕時便以“勇武”著稱,隋大業末期被劉武周招入麾下,與宋金剛並列為劉手下兩大悍將。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派宋金剛、尉遲敬德南下進攻李唐,與李世民指揮的唐軍交戰,宋金剛大敗,投奔突厥。此時的李世民正求賢若渴,早就聽聞尉遲敬德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猛將,便派人招降,而尉遲也發現了李世民具有“明日之星”的潛質,雙方互相欣賞,於是尉遲便投奔了秦王李世民。此後,尉遲敬德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邊,並三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戰功。

尉遲敬德一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唐朝建立後,因其驍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想收買他,但是都沒有成功。此外,他還是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在玄武門之變前,當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鬥爭進入關鍵時刻,李世民念及兄弟之情,猶豫不決,尉遲敬德一再勸其早下決心,先發制人,不要“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又拈弓搭箭,射殺李元吉。為穩定局勢,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帶甲入宮向正泛舟海池的高祖李淵報告,並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制。李世民從此登上大位,開始他的貞觀之治。

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英勇,臨危不亂,為李世民奪取最後的勝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功居第一。


國家人文歷史


為什麼李世民那麼多賢臣名將, 偏偏尉遲恭可以名列第一?

尉遲恭作為唐初數得上的名將,對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統治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他歸於李世民手下後,依仗其高強的武藝及領軍本事,曾數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尉遲恭性子耿介,其實更合李世民意,當然,如果後期李建成掌權,那難免看他不順眼,好在有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推翻了立嫡立長這個慣例,否則尉遲恭難免落個抑鬱的下場。

鄂國忠武公尉遲恭(公元585年-公元658年),字敬德,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唐初名將,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舊唐書》載,“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


尉遲恭早年跟劉武周混的。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亂得一發不可收拾,時任馬邑揚府校尉劉武周早有反心,先做掉了頂頭上司太守王仁恭,繼而起兵反隋,並遣使向突厥示好以求支持。劉武周早知道尉遲恭其人,費心拉攏,就為了這一刻能用,起兵就讓尉遲恭做了偏將。劉武周野心勃勃,由於起事較晚,勢力遠不及李淵、薛舉、瓦崗寨李密、江都王世充等,只能力求複製李淵進取關中的路途,“劉武周起,以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敬德深入,至夏縣,應接呂崇茂,襲破永安王孝基,執獨孤懷恩、唐儉等。”

其實劉武周也就相當於朔方梁師都的本事,爭天下沒什麼希望,跟竇建德、李淵、李密、王世充這些隋末神人沒法比,所以見到唐軍節節敗退,便自己有都些意外之喜,可惜好景不長,“武德三年,太宗討武周於柏壁,武周令敬德與宋金剛來拒王師於介休。金剛戰敗,奔於突厥;敬德收其餘眾,城守介休。”尉遲恭也就順勢歸附了大唐。


尉遲恭敗於唐軍之手,“非戰之罪”,實在劉武周實力與唐軍相差甚遠,歸附唐軍以後,便顯出其領軍的霸道,加之個人勇武,可稱勇冠三軍。“敬德與尋相舉城來降。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從擊王世充於東都。……是日,因從獵於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圍,往返無礙。”


尉遲恭成為李世民的心腹,還是因為他幹掉了李元吉,否則大家還是公事公辦的態度,“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其宮府諸將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率兵大至,屯於玄武門,殺屯營將軍。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是時,高祖泛舟於海池。太宗命敬德侍衛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男人四大鐵,這雖然不能算是蹲過班房,卻是做著掉腦袋的買賣,尉遲恭能在李世民手下一直安生,這早期的政治投資,堪稱經典。


古今事


鞭,是中國古代冷兵器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盛行。鞭的由來和鐧相同,但鐧一般雙用,而鞭有單雙和軟硬之分。鞭以銅或鐵製成,有節,沒有鋒刃。古代戰場上的鞭多為硬單鞭,常用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因鞭是一種砸擊兵器,古代將領多用為一種附兵器使用,用於擊殺近距離敵人,殺傷力很大。關於使鞭的將領,古代小說中多有描寫,如“鐵鞭王”呼延灼,掌中鞭很是厲害,但史上並無此人。下面是有史可查的古代四大神鞭將。

第四名: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黃蓋善使鐵鞭,率練士卒有方,使其統領之軍勇猛善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黃蓋前往曹營詐降,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因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蹟而被後人廣為傳頌。

第三名:王繼勳,陝州平陸人,五代宋初猛將,《宋史•王繼勳傳》:“繼勳有武勇,在軍陣,常用鐵鞭、鐵槊、鐵檛,軍中目為‘王三鐵’。”一個人同時使用三件兵器,足見其勇。可此將有勇無謀,只知道硬拼,於是屢戰屢敗。乾德三年(965年),王繼勳成為侍衛騎軍驍雄軍及侍衛步軍雄武軍萬餘人統率,因縱容士兵強搶民婦被殺。

第二位:尉遲恭(585—658),字敬德,朔州鄯陽,唐朝猛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的主兵器是槊,附兵器是鐵鞭。他在戰場上的戰術是奪槊然後以鐵鞭擊殺對方,勇武善戰,屢立戰功。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的中華門神,手裡拿的是雙鐵鞭。唐·黃滔《祭南海南平王文》:“感鄂公之鐵鞭,呈祥以見。”

第一名:安重榮(?—942),五代後晉朔州人,小字鐵胡。自幼膂力過人,善騎射,手中一條鐵鞭萬夫難敵,堪稱後晉第一猛將。石敬瑭當上兒皇帝后,安重榮對他極為不滿,上書直接罵石敬瑭:“此晉之萬世恥也!”石敬瑭死豬不怕開水燙,依然管比他小10歲的耶律德光叫爸爸。安重榮一怒之下,後起兵反石敬瑭。發兵之前,安重榮命人打造一條“神鞭”,稱鞭有神,指誰誰死,並自號“鐵鞭郎君”。《新五代史•安重榮》:“鞭有神,指人,人輒死。”其實不是鞭有神,是安重榮狠,用鞭指誰就是要殺誰,因而指誰誰死。可安重榮命不好,起兵攻石敬瑭時,遇上大旱,雙方一交戰,安重榮部將趙彥之帶著兵去投降石敬瑭,後來安重榮的兩萬士兵也都四散而逃,最後就剩他一個光桿司令,結果被擒殺。安重榮雖然兵敗被殺,但以他之勇和民族氣節,位列史上四大神鞭之首不成問題。


記憶的盒子賀


尉遲恭何時列過第一呢?

你可以說他是李世民最器重的愛將,最忠心的戰將,兩次救過李世民性命,玄武門之變首功。但是再親近能親的過大舅哥長孫無忌?這兩人可以說的是知心好友,外人無法比擬。論軍功,能比得過經略巴蜀的李孝恭?能牛的過大唐軍神李靖?論朝中地位如何能跟魏徵房謀杜斷相比?他在凌淵閣只列第七。貞觀中後期遍逐漸淡出朝野,不問世事,或者閒雲野鶴一般的瀟灑生活,個人認為是凌煙閣功臣中結局最好的。


小哇是個讀書人


尉遲恭戰功雖高,也高不到凌煙閣排名第六,而前五不是宗室外戚就是文臣謀士妥妥武將第一的程度。

說別的都是虛的,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事變中的表現。一是殺了李元吉,二是脅迫李淵下詔。這就是俗話說的髒活兒。

歷史上幹這種髒活兒的人,向來不得好死,比如三國時的成濟、元末的廖永忠,皇帝會覺得有把柄捏在臣下手中,逮個機會就往死里弄。

也就是碰上李世民了,不僅好死善終,還得了“忠武”的頂級美諡。


西坡李氏


尉遲恭與李世民的關係很特殊,他們曾是戰場上的對手,到後來成為生死患難的君臣。據編者獨孤雁統計,尉遲恭至少三次救下李世民,邙山之戰、洺水之戰,以及玄武門之變。尉遲恭雖然是一介武夫,但畢竟也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他也不免被人舉報謀反,不過這次佔據主動的竟然是尉遲恭!他說了一句話,竟然讓皇帝流淚賠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之前曾說過,貞觀六年(632年),尉遲恭在皇帝的宴會上,出口不遜,辱罵當朝執政大臣,並痛毆前來勸架的皇弟李道宗,結果被李世民嚴厲申斥,使得尉遲恭在十幾年不敢與外人交通,整天在家裡閉門煉丹。一眨眼時間過去了7年,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尉遲恭被任命為鄜州都督,一次皇帝在召見他時,說出了一件天大的禍事。


李世民單刀直入,用試探的口吻問道:“人或言卿反,何也?”(有人舉報卿家謀反,這是為什麼呢?)


尉遲恭一聽這句話,內心應該是憤怒的,他應聲回答道:“臣反是實!”(我確實謀反啦)尉遲恭接著說道:”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跟隨陛下征戰四方,身經百戰,能活到現在,完全是刀鋒箭雨下撿的一條性命。如今天下已經平定,您就懷疑我造反嗎!)


尉遲恭也不顧得什麼朝廷禮儀,一邊憤憤的說,一邊脫掉上衣,仍在地上,赤裸著上身。只見尉遲恭遍體傷痕,可以說每一道傷痕都是一件軍功,銘刻著他為李唐江山奮戰的功績。李世民一看這架勢,也感覺自己太唐突了,看著尉遲恭憤怒的表情,遍體的傷痕,又聯想到這位將軍曾在戰場上三次救下自己,感覺十分懊悔,留下淚來。


當時正值二月,天氣尚寒,李世民含著淚賠罪,解釋道:”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愛卿趕緊把衣服穿上吧,朕不是懷疑愛卿,所以才跟愛卿直言的,為何更加怨恨呢?)


從這件小事,我們不難看出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李世民縱然沒有大肆屠殺功臣,但他對功臣還是十分猜忌的。其實李世民還是以種種藉口殺掉一些功臣的,比如凌煙閣功臣侯君集、張亮,以及李君羨、劉洎等。即使救過李世民性命的尉遲恭扔不免被猜忌,這是封建皇權的本質所決定的。


其二,尉遲恭耿直剛正的性格躍然紙上。面對李世民的詢問,一般人肯定會為自己解釋,甚至向皇帝叩頭請罪,但尉遲恭不是那種人,他性格耿直,心底無私,甚至脫掉衣服,讓皇帝看看自己為李唐浴血奮戰的“成果”。


其三,李世民還算厚道。李世民是明君,這不假,但手段也是極其毒辣的,屠城、殺兄弟,絲毫不手軟。面對尉遲恭的失禮行為,他還能夠流露出人性的一面,甚至含淚賠罪。對比之後的帝王以及帝王級的人物,李世民對待功臣還算是十分寬厚的。





公元585年-公元658年


  中文名:尉遲恭


  國籍:隋朝 →唐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


  出生日期:公元585年


  逝世日期:公元658年


  職業:涇州道行軍總管右武侯大將軍


  主要成就:北邙山力救李世民 ,大敗單雄信 、玄武門之變 誅殺李元吉


  封爵:鄂國公


  諡號:忠武



  尉遲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中國唐朝名將 ,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 )是“門神”的原型。



  尉遲恭,字敬德,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年少時以打鐵為業,隋煬帝大業末,尉遲敬德從軍於高陽,李世民與劉武 周對戰時,曾降服尉遲恭,後尉遲恭被諸將排擠,李世民看出來後,跟他說:“願意,就留下來;不願意,我可以放你走。”尉遲恭求去,於是李世民給他一筆錢;後來,李世民在戰場上身陷危險,尉遲恭突然殺出,解救李世民一命,從此成為左右手。)


  武德三年(620年),世民徵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前往勸降。尉遲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事前事後出力甚多,尤以為救世民本人而射殺世民三弟元吉與入宮上船為唐高祖守衛並請立世民為太子等為最,後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詳細過程請見:玄武門之變)敬德所得財,必散之士卒。頗以功自負,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為襄州都督,遷同州刺史。史載:嘗侍宴慶善宮,有班其上者,敬德曰:“爾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大怒,一拳揮出,差點把道宗眼睛打瞎。太宗很不高興,罷,召讓曰:“朕觀漢史,嘗怪高祖(劉邦 )時功臣少全者。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韓信 、彭越)夷戮,非高祖過。國之大事,惟賞與罰,橫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悔可及乎!”敬德頓首謝。後改封鄂國,歷鄜、夏二州都督。敬德晚年謝賓客不與通,“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又餌雲母粉,飛鍊金石,為方士術延年,凡十六年。顯慶三年(658年)卒,唐高宗 廢朝三日,詔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第臨吊,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曰忠武,陪葬昭陵。


曉木曰兮歷史系


排名第一的是長孫旡忌,尉遲恭只排名第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