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拥有微信+QQ海量入口,短视频却做不起来吗?为什么?

大雪如涛风如刀


这里的逻辑陷阱是:题主默认,腾讯拥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短视频就“应该”做起来。


似乎腾讯拥有微信+QQ海量入口,做啥都应该能做起来。


这个逻辑本身就非常奇怪,因为以互联网十几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个逻辑是错的。


比如,腾讯拥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腾讯做起来电商了吗?——不仅没有,拍拍都停了。


腾讯拥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腾讯做起来地图了吗?——没有,地图还转给搜狗了。


腾讯拥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腾讯做起来搜索了吗?——没有,昔日搜搜今不见,唯有百度留其名


腾讯拥有微信+QQ的海量入口,腾讯做起来安全了吗?——没有,今天一提到安全,还是大家口诛笔伐又真香的360。


既然腾讯这么多没做起来,题主为什么会认为拥有微信和qq的腾讯,“应该”做起来短视频呢?


题主,你自己说你是不是逻辑混乱?


不过可能题主会认为,短视频还是有些社交属性的,所以腾讯应该能做好。


这也不尽然,比如腾讯的朋友网,直到人人网自己衰败时,都没有做起来。腾讯微博也是一样。


当然,上面的只是指出腾讯不见得什么都能做起来,不过腾讯为什么没做起来短视频,我和腾讯还有其他公司的朋友探讨过,不如把一些结论选择性的放出来:


1、腾讯的策略。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的是,腾讯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互联网出什么就要做什么做到第一,毕竟大公司资源也有限,腾讯的策略往往是“主攻+防守”(这点很重要,后面要考)。


举例:前面提到的人人网对标的朋友网等,在腾讯内部的定位,其实是市场老二的位置(也就是防守),这个策略看起来是“有些怂”的策略,但是这个策略很有用,因为这个市场并不明朗的时候,从资源分配上来说,做第二需要花的资源以及经历,要远远小于第一。

因为第一要维持自己的地位,需要不断创新,而第二基本上只需要抄就行——而抄,是腾讯早年间的产品法宝(后期不灵了,为什么不灵了后面会说)

但是这个市场一旦有大的被证明的规模,腾讯就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加大投入,把老二扶成老大,这在逻辑上也说得通。


而在这个过程中,腾讯每年有大量的老二(老三老四)产品,但是要做老大定位的产品,基本上不是每年,而是数年坚持投入的。


所以据相关资料显示,腾讯在2010年起,腾讯内部其实犹豫过,到底是先拱微信,还是先拱视频(在2010年到2013年,视频也是非常被看好的一个领域),最终,腾讯选择了微信。


这个选择,意味着腾讯在很长一段时间,资源倾斜的方向是微信,至于视频,腾讯视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老二老三的位置(注意,这个时间点是2010-2014年左右)。


大家可能今天想象不到什么叫投入资源,我举个例子吧。


我在2011-2012年在创新工场做产品的时候,我听到腾讯当时为微信每年投入的基础费用是:60亿。(具体数字不好说,但基本上是这个量级的。)


我们要知道,微信给游戏导流,还有接入电商,以及朋友圈广告,公众号都是随后的事情,而在之前都是培育期,每年掏出60亿(实际上随后随着用户增加肯定是更多的),腾讯也不可能每年掏出更多的钱多养几个其他老大级别的项目了。


所以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说 单一主攻+多个防守的策略,是资源合理配置的。


当然,这也客观上影响了腾讯随后对短视频的判断。


因为大家注意,既然早期腾讯腾讯是在微信和腾讯视频之间做选择,当微信养好之后,作为腾讯高层的你,会做什么事?


必然是两件事:巩固微信成果并变现,以及将过去优先级较低的腾讯视频用资源拱起来。


实际上在14年之后的腾讯,也是这么做的。


微信开始变成一个超级APP,既有内部的内容属性和变现方式,又有以微信为基础的支付体系搭建,同时还有对外导流变现的各种尝试——注意,看起来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其实就一点:巩固微信成果。

同时,腾讯视频开始发力,买剧,自制剧,IP收购,自制节目,这方面这些年大家都应该看得到了。

有人可能会说游戏,其实不是的,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游戏往往是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存在,本质上来说游戏不能称之为产品,因为游戏没有行业领域属性,更像赌博,所以对于腾讯来说,游戏是必须一致存在的变现手段(实际上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也是这么干的)。


有人会说,腾讯既然做了视频,那么短视频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你还真说错了。


短视频的重点真不在一个“短”字,短视频的重点其实是两个核心:UGC,推荐算法。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肯定还有玩法,道具,滤镜等等,但是上面两个是核心。


为什么说上面两个是核心呢?


因为上面两个(UGC,推荐算法)无形之中挡住了很多人的眼睛,成了跨领域破局的关键。


要知道,腾讯,优酷,爱奇艺这些视频巨头,内部不是没有长度在十几秒到一分钟的视频,但是这些视频更多的是用户剪辑,而很少是用户自我拍摄(对不起这里的UGC有些狭义了,大家理解即可),我之前面试过优酷做这种短时间视频的产品经理,优酷对这些视频的态度是,既然有这些视频,那么久开辟一个单独的TAB,给用户能看到即可。——这个态度,其实是以长视频为主的“边角料”处理态度。

实际上大家今天去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也会是这样,这样的态度注定了短视频在这类APP内部永远都是属于附属领域,这种态度不仅会在团队内部形成“不断做强长视频”的势能,也会让用户形成“在你这里就是看剧”的行为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几乎很难改变。


所以,UGC的思路,阻断了腾讯们通过自己视频产品拓展短视频产品的可能。


然后我们说说推荐算法。


在推荐算法之前,我们先说说2011年到2014年的短视频领域。

没错,这个时候是有短视频的。

这段时间我在百度工作,我所在的部门的隔壁就是视频部门,而且我们还认真的研究过(之所以说我们是因为有段时间我也做过视频部门的活儿)短视频。

比如当年有一款APP叫做Vine,这个产品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你拍一个6秒的短视频,只能拍6秒。


我们当时研究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上线。


有很多原因,比如摄像头像素不佳,比如网络太慢(但是是3G),比如用户不知道拍什么等等。


有钱难买早知道,做产品这么多年,觉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看一些人站在上帝视角对着很多互联网大公司指指点点:如果你们当时这么做了就如何如何。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可以总结的是过去,难以预见的是未来。


不发感慨了,我们继续说。


抛除硬件问题不谈,(今天抖音这种)短视频要火,必须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1、用户为什么要拍。

2、用户为什么要看。

这两个为什么,阻碍着几乎所有UGC产品。

而这两个理由,都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人文层面的问题。(所以我比较喜欢张小龙所谓的站在人文的角度思考产品的高度)

快手找到了这两个为什么的理由:猎奇。用户因为猎奇而看,用户因为有人猎奇而拍——所以早期你上快手,看到的并不是正常的世界,至少和你的世界并不一一样。猎奇,反映的本质是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期望不同。

而抖音也找到了这两个为什么的理由:相似。人是群体性动物,你喜欢什么,必然有一部分心思想成为什么,所以你要拍什么东西不用你总苦心孤诣的创造,“拍同款”就好。同样,你喜欢什么,只要有算法能够给你推荐,你就会一直看这样的同款。


当然,快手等产品也用了抖音这样的推荐机制,但我们讨论的是产品早期到成熟过程中的标杆性特性,而不是排他性特性。


有意思的是,实际上抖音的这套推荐机制,其实是从头条来的,而头条的这套推荐算法机制,其实是从百度来的。


我在百度的时候,另一个隔壁部门是百度新闻部门,2012年的时候做百度新闻APP,我就看着他们用过这套机制,但是据我听到的版本是,做这套推荐算法机制的研发小哥哥们,也不知道这套东西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在新闻上也是正常使用。而且,新闻和feed流本质上来说虽然都是文字,但是其实还是两个东西。


后来这群做推荐算法的人据说被大规模挖到了头条去,经历了荒蛮时期之后,成就了随后的头条。


结果是,百度新闻不了了之,头条成了另外一个百度。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句话,我一直不太感冒业内强行扩大“产品经理和研发同学矛盾”的行为,不论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从百度新闻和头条的例子就能看出来,产品思路和技术实力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需要紧密结合的关系。分,则两害,合,则共赢。


好了,上面从腾讯的自身策略,解读完了腾讯为什么重心没有放到短视频领域,以及抖音类产品的崛起独特性。


下面再说说下个原因:


原因二,腾讯自身的转型结果。


腾讯是经历过三个大时期的:生死期;抄袭期;布局期。

生死期是从诞生之日到定鼎社交第一的时期,这段时期腾讯经历了差点卖掉,和国内各种社交产品打架,MSN大战,在这个过程中,腾讯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成功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的核心是:博采众长,快速迭代——学名叫做“抄”。


抄袭期:这段时期是腾讯坐上社交第一到引发行业众怒直至3Q大战,《狗日的腾讯》发文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本质是,腾讯用着上个时期(生死期)学到的产品方法论,在市场上社交第一的地位上大杀四方而不知收手,最终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需要匹配,而这时候腾讯等于用上个阶段的生产力和这个阶段的生产关系做匹配,必然会出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今天看起来也没法避免,人总是在痴迷于自己成功的经验而不自拔,比如百度今天也还没有走出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局限(但是我知道李彦宏一直在努力的往出走)。


布局期:这个时期是由于腾讯以一己之力抄袭整个世界互联网而引发众怒之后的痛定思痛,腾讯决定不自己抄产品了,而是实行投资别人,也就是“买买买”战略。

这个战略的逻辑其实是腾讯版图的一次进化,从效率上来说,抄一个产品不管怎么说都是滞后行为,而且腾讯还需要研究,讨论,立项,上线,而直接投资创业者,虽然也有可能赔,但是只要控制得好,这个和内部抄别人的成本相比,或许还是低的。

而且考虑到这段时期腾讯的重点是微信,随后是视频,在这段时间里,腾讯也没有大的精力以一己之力抄整个移动互联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和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相比多了很多)。

这里有一个人大家要记住:刘炽平。此人是买买买战略的操刀者,而此人在来腾讯之前,就是在高盛工作的。


高盛有产品么?没有的。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人的会更容易沉迷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所以腾讯2012之后,很多策略其实都是投资联盟策略。

资源的倾斜,必然会导致产品敏感度的降低。


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个战略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移动互联网出现的新生事物,要么被腾讯抄了,通过腾讯的流量拱大,要么在早期被腾讯买了,成为腾讯护城河一环,这个逻辑是完美的。


所以在2012年之前,投资人问创业者最多的问题是:如果你这个项目被腾讯抄了你怎么办。但是在2012年之后,投资人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如果你这个项目腾讯不买你,你怎么办?

有一个段子,创业公司之前的商业模式是ToB,ToC,之后又有了个创业模式:To BAT。


但是这个逻辑有一个漏洞,如果有那么一个公司,不愿意让你腾讯投,怎么办。


这个概率太低了,谁会放着钱不要呢?


不幸的是,头条就是这么一个。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抖音的崛起,其实是在腾讯的买买买策略时间段内,腾讯自身产品能力“空心化”和投资逻辑失灵的双重作用下的幸存者偏差。


必须承认,互联网的高工资造就了这个行业的平均智商都不低,所以几乎不是脑子问题,而是战略和资源配置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腾讯没做出来抖音就认为腾讯内部不行,这和行不行真的无关,这只是选择之后的后果。


然后我们再说下面这个原因,这个原因是我的一个研发朋友提的,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把他总结为:


原因三:近亲衰退与杂交优势。


我的朋友的原本的解释是这样的:在早期的互联网公司,百度代表技术,腾讯代表产品,阿里代表运营,但是这是早期草莽时期,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打出一片天下,但是人是会流动的,一些新公司更容易吸收各方人才,并且没有历史包袱,我想做好技术,我就找百度的技术人才,我需要好产品,我就找腾讯的产品人才,我想做好运营,我就找阿里的人。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个有个前提,这些BAT们能够培养出成型的自己优势的人才——这意味着,这是需要移动互联网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的(否则前期这些公司出来的人才也不见得有积淀)。

比如滴滴,滴滴的路线算法规划能力,是百度地图的(哎,又是老东家,百度地图内部的恩恩怨怨八卦回头再聊)技术人才,而滴滴最重要的城市地推能力,是从阿里的中供铁军来的,同时滴滴与快的早年间打的时候,快速抓住了打车业务的产品核心:车辆供给,也就是保证司机数量。

头条也是一样。张一鸣一个人,是无法写出一个今日头条的,但是张一鸣可以用高价把BAT等一系列人才聚在字节跳动,并且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各方能更好的协作——而这,就是杂交优势。

说到这里觉得很可惜,公司内耗其实是个大问题,比如我当年听到的故事,由于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可以解密了:百度地图部门,产品和研发打架(很常见是不是?),产品输了,结果导致产品部门大量人员集体出走。谁赢了?谁也没赢,公司没赢,产品没赢,研发没赢——合则两利的道理谁都懂,问题是能做好的人不多。

以上也不是为了揭老东家短,毕竟这样的案例整个互联网也不少见,我想表达的是,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公司某个方面厉害就能突出重围的时代了,20年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多少人才,到了今天,实在不应该再用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局限自己,也不应该再给自己贴上某个专有标签,海纳百川,自我进化才是更好的方向。


抖音,其实有点儿优势杂交,自我进化的意思。


当然,抖音是不是没有风险也不是,我在小米的朋友和我说,他们和抖音的内部人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也很焦虑,也在探寻未来。


这个也很好理解,第一的路,其实是最迷茫的,下面有一堆人等着抄你(当然抄了也不一定能成为你),但是作为第一的你,抄谁呢?


写到这里忽然有些沉重,总结一下这段历史和故事吧:

1、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过去成功的法宝,而这些法宝,往往是成为自己随后难以继续成功的桎梏。

2、每个公司在每个时代的决策,永远没有完美的策略,一定会付出对应的成本。抖音,就是腾讯这些年的成本。

3、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血脉纯正并不推崇,重点是谁能优势杂交的更好。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沐雨纵横众神聊斋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今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就已经说过了:“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同类产品竞争,但其实你很难看到一个完全同质化的产品去赶上对方。”

腾讯推出的短视频产品已经达十多款。有的产品,比如微视,已经是由微信、QQ在导流。腾讯推出的短视频虽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款独立的短视频APP有着跟抖音、快手、火山同等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就连比微视晚起跑的皮皮虾,现在似乎都已跑在了微视的前面。

既然腾讯有巨大的流量,按理说是应该有能力开发出爆款短视频APP的。腾讯推出这么多短视频,看似花样不少,实则依然没有真正跳出“同类产品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怪圈。并且,当市场上已经有了不止一款爆款短视频后,腾讯好像才算明白过来,才开始跟进,然后拼了命地追赶,在时机上已经是落后太多。腾讯能发展成为如今的互联网巨头,网友为此给它取了一个名号——“山寨王”。然而,过往的事实一再表明,腾讯也并非是“山寨”任何一款竞品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腾讯微博死了,新浪微博却存活至今。

总体上,截至目前,在国内市场,短视频社交的风口基本算是过去了。因为,仅在过去半年时间里,短视频市场的格局就相当稳固。前三大短视频社交产品——抖音、快手和火山,大致相当于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且,除了抖音、快手和火山外,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短视频产品,其中就包括腾讯的微视、百度的全民小视频。

某种程度上,在短视频APP业已极大丰富,头部短视频社交产品的地位在广大用户的心目中基本确立以后,考虑到每个用户每天用在移动设备端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以及腾讯错失了最佳的短视频风口(时机),且又不能真正跳出“同类产品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怪圈。腾讯纵然有微信、QQ两大超级流量入口,却在短视频战场几乎落败,倒也正常。


我为科技狂


用户角度分析:

1.我为什么用抖音不用微视。我是17年开始玩的抖音,之前玩过快手,短视频应用使用频率极少,当时对抖音很有偏见,下载过3到4次抖音,差不多玩过一天就卸载了,因为受不了里面视频的那种风格,抖音让人眼睛花。后来用它是为了看妹子视频(都懂的),里面有很多美女,然后慢慢被它推荐的其他视频给吸引了,逐渐爱上了它。然后不用微视是这样的,qq有个运动红包,根据行走的步数领取红包,一般就是几毛钱的那种,有一种红包要下载相应的APP才能提现,其中就有微视,微视红包,必须下载微视从微视里面提现,其它的也要下载对应的应用才能提现,提现还要绑卡,为了几毛钱做这些事我肯定不干呀,导至我对这些应用非常反感,一直没有下载过微视。再一个就是微视的设计风格不行,背景,图标,都不喜欢。

2我为什么用新浪微博不用腾讯微博。早期,10年左右,智能机还没有大量使用,我们都还是用的小屏幕的功能机,那时候两个微博是不相上下的,一个是蓝色风格,一个是红色风格,那时候我更喜欢用腾讯微博,因为有腾讯新闻,我经常转发一些评论到微博里面,然后蒲公英的界面我很喜欢。后来智能机普及,各种软件都出来了,比如腾讯新闻,直接在腾讯因为后面刷评论很方便,很少使用微博了,再后来微博没落了,突然有一天马云把新浪微博收了,新浪微博一直活到现在,腾讯微博垮了,撤了,应该是腾讯公司自己放弃了吧。

3搜搜没有起来。因为不好用,还是百度好用,虽然百度广告多,但是起码搜索出来的有我想要的,搜搜搜索出来的把我不想要的排一堆。然后搜搜这个名字起的太草率了,搜狗也是,有点土,搜狐就很高大上。搜搜,搜狗界面很幼稚,logo设计也很幼稚,包括现在的搜狗。

4,腾讯拍拍没有起来,一个是因为腾讯推广不够,再一个是做的太草率了,拍拍一点也不好听。


幸福的意外叫惊喜


抖音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趣”起来的?

题主看似是只提到微信,但是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这个时代所有曾经上得了台面的短视频app,放在一起来比较。

快手:诞生2011年3月,2012年11月由工具app转型短视频,2015年6月到次年2月,快手用户从1亿涨到3亿。

小咖秀:诞生于2015年5月13日,上线月单条搞笑视频播放就突破200万,并在两个月后冲入APP Store排行榜第一名

秒拍:诞生于2011年8月,2014年8月由工具app转型短视频,2016年11月21日,秒拍估值30亿美金

微视:诞生于2018年春节,2019年6月拿到微信朋友圈推广资源,发朋友圈可直接同步到微信

抖音:诞生于2016年9月,但是于17年9月份开始,才增长迅速。


以上5个,就是短视频17/18/19年三年里,短视频厮杀最激烈的5家app,其他当然也有很多,但是在做的各位看官,多半已经忘记了。

现在活下来的只有抖音和快手,小咖秀基本上没人提了,秒拍沦为微博站内的视频播放工具,而微视,也纯粹靠着腾讯自带的海量流量活着,天量的广告费带来的自然新用户少之又少

网上公开的数据只有到今年的6月份,短视频现在几乎是今日头条一家独大,而第二名的快手,在我看来也是撼动不了抖音的根基,话题回到标题的问题,光有流量,为什么干不过抖音呢?

切入时间点太晚

微视是所有短视频app里,进来最晚的巨头,18年春节才上线,而这个时间点,抖音都已经1亿月活了,正是高速增长的爆发期,这个时间点,抖音用户经过一年多的习惯培养,已经认同了抖音这个品牌,就如同淘宝网和其他电商网站之于卖家的认知“我是不是要多个渠道发布我的视频/商品?”

再早一年,微视如果能在17年和抖音同步发力,那在腾讯无底洞的资金投入下,孰强孰弱还很难说,而在18年,在已经形成的这种品牌认知下,腾讯想要拿到新用户,要付出当年抖音3倍以上甚至更高的代价。

算法驱动的成功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刷抖音刷抖音,重点在于哪里?在于“刷”这个字,这个字反应出了用户长时间不断的在使用app,越发沉迷,而这个也是今日头条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能力---你想看什么,我就给你推送什么,而这也是腾讯基因里不具备的一点,腾讯一直以来就是一家倒卖流量的公司,核心业务能力是游戏而非算法,而腾讯本身也没有什么以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产品,非要讲也就是个腾讯新闻,但是“腾讯新闻”新闻两个字,已经限定死了他这个app的内容来源-----编辑人工审核+一丁点的算法即可,怎么和今日头条的千人千面推送竞争?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代表了 时间 / 钱 / 产品 ,腾讯错过了最好的时间,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光有钱又怎么能干过抖音呢?


亦派胡言


感谢您的阅读!

我也很纳闷:腾讯投资了那么大的资本,推出了微视。为什么却鲜有人问津呢?我们其实通过对比抖音和微视,为什么微视不能迅速的占领市场?

一、流行性

我们发现抖音的一些原创更多一些,很多流行的音乐,都是从抖音出现的,而微视可能一些是抖音火了以后,才有了。相比之下,抖音的时尚性更强,而微视的流行性会相对比较弱。


二、登录方式

我们发现才开始,抖音非常聪明的用微信和QQ的入口进行登录,这对于抖音迅速的发展非常有利。随着腾讯加大了第三方软件登录的一些限制,抖音已经建立起非常完备的用户群体了,而微视,已经没有了抖音的全新登录方式:

三、内容为王

我说的内容为王,就是短视频的积极性,都应该视频,有很多正能量的传播,很多官方的抖音好,都能够给我们更多健康的内容。

而在这个方面,微视可能会相对欠缺一些,虽然有很多明星加入到微视,但是在正能量这块确实会缺乏一些。

其实,微视错失了最好的市场时机,抖音将创新,内容以及市场逐渐的占有的时候,微视想反应已经来不及!


LeoGo科技


事情起末从牵动整个互联网江湖神经的头腾大战开始,今年4月西瓜、抖音、火山分享到微信QQ的链接不能播放,被腾讯封杀,甚至最后还把头条告上法庭。而腾讯微视就是在这个时候卷土从来,想分一分短视频这杯羹。
腾讯拥有海量的流量形成的社交生态,但前提是不会产生破坏性和对于生态的适应性,微视就存在社交压力
比如微信里一直没有淘宝的链接,其实淘宝也不想微信里出现它的链接,因为店主能够获得微信流量的红利,就不会去购买淘宝的推广服务了。
微信公众号里能放置视频链接,不过都是从腾讯视频里提取的,因为其不单止能推广,在视频审核上也有保证。对于微视来说,其分享在朋友圈里存在社交压力,就好像从来没有人会把全民K歌里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里一样,除非是有绝对自信的用户。所以,就算现在微信里出现“用微视拍摄”的推广入口,也是收效甚微。
从微视的诞生到下线再到现在,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起到牵制竞品的作用
微视承担不了腾讯短视频战略,而且短视频也不是腾讯的战略产品,也没有在产品定位,内容生产消费以及短视频的变现模式上深度思考。腾讯最早上线的短视频,本质上是一个拍照工具,这是它的产品基因。单拿出微视短视频来看,一直以来都在扮演工具的角色。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和用户关系是开放的,它可以公开传播,还可以根据用户喜好个性化推荐。腾讯的流量定位于社交,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私域流量环境,它的生产和消费都是针对有限对象的,这对于有社交压力的短视频来说是杀局,这是产品工具性带来的内容分发局限。

首席发言者


因为腾讯太大了,想做的东西太多,内部竞争大,外部竞争也大,商机稍纵即逝,等你想要发力并获得足够支持的时候,别人已经做好了,你的变现能力就不如老牌的优势业务了,所以这时候你的项目就又会被削弱了,微信的成功我觉得就是得益于qq的冗杂,尾巴太多。

还有一点腾讯这种老牌社交偏向于一种熟人社交,你的qq和微信一般都是认识的人或者和你有联系的人,但是新型社交则偏向于一种陌生人社交!就像头条,是一种快消型社交!在你的qq和微信里你会碍于关系不能发表一些想要发表的言论。但是在头条里你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等于是把你从一个关系社会解救出来,缓解了你的压抑,就好像一个天天上班24小时的人突然有了自己的假期一样,在这里你将得到释放。

配一张早上8点钟手机电量的使用情况



用户3067885451


你好!我是康哥!腾讯不是万能的。俗话说的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当年的腾讯在外部竞争很小的市场环境下迅速占领了PC互联网的社交市场——QQ,而之后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本来对于社交这块腾讯属于领先地位,再加上QQ的强势倒流,顺理成章微信便成为移动互联网社交的龙头老大。

腾讯的微信的确有很多令人称道的地方,这点我们大众不能否认,毕竟在那个还没有多少人做移动社交的年代,我依稀记得当年更跟他竞争的由中国移动的飞信,说实话飞信这款产品我也用过,也还是不错的产品,至于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了,我想这就跟中国移动的内部管理体系有关了。

微信在第一时间占领了用户端,强大的用户,再加上微信用起来很方便,所以一直到今天微信在社交领域还是龙头老大。

但是微信就没有让人吐糟的地方吗?肯定有!而且还很多!

例如:客服永远找不到人,朋友圈刷新不方便,很多其他功能的入口隐藏的太深,让人很难第一时间找到等等!但是我觉得我们用户不是那么挑剔,免费加上体验不算很差,用户人群多,所以除非是微信犯了特别大的错误,要不然一般人也不会去卸载使用其他产品。

然后由于微信的过度自信,总认为他们做的就是闭环的社交,终于迎来了微信的危机,反应过慢,本来拥有绝佳的海量入口,但是当人们都把目光转向短视频的时候,他们还在保守的研究和排斥短视频,等到现在终于反应过来准备搞短视频实际已经错过!

抖音、快手早已经占领了短视频的入口,这就如同他们当年占领移动社交入口一样,其实不是别人技术不如他们,而是拼的就是时间,第一时间迅速做大,基本后来的就很难赶上了。

腾讯不是万能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王者,这就应证了一句俗语: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是轮流转的!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删除,谢谢!)


康哥说新商业


术业有专攻。

腾讯喜欢做的是“仿照”别人的产品做自己的产品,搞得过就称王,搞不过就撤资。

社交方式:讲一个很尴尬的点子,抖音、快手看到的是什么?是陌生人的趣事,那么你偶尔看到熟人的视频会怎样,会不会有点尴尬呢?聊天软件主打的是熟人社交,短时哦社交则偏向于陌生人,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想自己分享的某类视频被别人看到然后评论,略感尴尬。

运营:抖音在挖掘陌生人社交这一块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态,就是去看别人的生活,再不断结合各类社会话题和舆论素材,每段时间在平台上放一些引起共鸣的事情,那微视相比起来会很难快速做起来。

泛娱乐:抖音涵盖各种内容的短视频,但是内容以娱乐为主。

垂直领域的需求在抖音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抖音并不擅长非娱乐性质的领域。

在“不知不觉因为抖音失去时间”的背后,是社会现状的一个反应,消费降级,崇尚高尚,除了用娱乐麻痹自我之外,其实也需要不断的有收获填充自己。

其实微视主要走内容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领域。

当下正值5G,光抖音去分成人们的剩余时间外,也该有另一个东西延伸了,抖音目前并不能算是社交。对于社交短视频这个领域很多电商巨头已经迫不及待。

阿里:长于电商,弱与内容。但是阿里对内容领域觊觎很久了,淘宝短视频的开设就是纷争的开端。

快手:其实最先火起来的就是快手,但是快手内容很多都太多低俗,以至于被封期间由抖音抓住时机占领大面积领域。

短视频的下半场的主力对象不知在哪里,什么时候窜出黑马也不知所以。微视想要做活还需借助一道东风。


金小鹏说电商


就抖音来说



抖音在前期已经获得了一大批用户,而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很多官方明星大V入驻短视频平台。

腾讯想在短视频里分一杯羹很难,就拿去年过年期间拿了几个亿出来引流用户但是还是没获得满意的效果。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点赞评论转发

暂时写这么多,有时间会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