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雍正登基,德妃就是太后,宜妃为何还作死的去挑衅德妃?

用户5547794900


在清朝,先帝去世后,新继位的皇帝往往会尊封先帝的妃子们为太妃,并把她们的养老工作安排妥当。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却发上谕,狠狠训斥了康熙的妃子,58岁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嫔妃时,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宜妃剧照)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之所以要羞辱宜妃,是因为宜妃在康熙去世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未遵国礼,乘四人软榻前往;二是在灵前行礼时,跪在了德妃前面。

雍正看到后,颇为不悦,所以专门发上谕对她进行了通报批评,说她“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甚属僭越。”

其实,在康熙去世前,宜妃就病重在身,行走艰难。所以康熙去世后,她无法和其他嫔妃们一同行走,只得乘四人软轿而行。而且她的软轿还是康熙亲赐,并准允她在宫中行走时可以乘软轿而行。

至于跪在德妃前面,若是按位分而言,在康熙四妃中,她本就位居第二,排于德妃之前。

所以,看上去,宜妃所做作为,似乎并没有毛病。

宜妃在康熙诸妃子中,其实是个顶玲珑的人。因此在她入宫不久,便得到了康熙的宠爱,在未诞下子嗣的情况下就被破格封为宜嫔,成为后宫七嫔之一,且也是诸嫔妃中受封最早的一个。

宜妃不光受封最早,还是受封最快的一个。

康熙十八年,宜妃生下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便被册封为妃。

当时受封的除了她,还有惠妃纳喇氏、德妃乌雅氏和荣妃马佳氏,也就是史上所说的“后宫四妃”。在这四妃中,宜妃排第二,德妃紧随其后。

(德妃剧照)

康熙二十二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宜妃又诞下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宜妃的地位也因育嗣之功愈发巩固。

当然,光凭模样好和能生孩子,也并不一定就能让皇帝的宠爱更为持久。比如德妃,她不光生育了三位皇子,还生下了三位公主,可以说她是清朝后宫生育史中的佼佼者。

但德妃性宽厚,不喜争宠夺爱,且识字不多,因此康熙待她也不似宜妃那般。

宜妃聪慧有识,又很会安慰康熙,康熙每逢为国事或皇子们的事情焦虑不已时,她总能三言两语便化解康熙积郁心头的不悦。因此康熙最喜欢向她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快,而宜妃也渐渐成了康熙离不开的小棉袄。

以至康熙出征在外时,除了给圣母皇太后和皇太子写信外,也会给宜妃“遥寄家书报平安”,同时还会寄些沿途所见的土特产给她。

这份恩宠,在后宫嫔妃中少之又少,唯有宜妃得享这样的待遇。

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在康熙心中,他是把宜妃当作家中的妻子一样。所以哪怕出征在外,心里挂念的还是宜妃。

宜妃乘四人软轿在宫中行走,也是独一份的恩宠。

康熙见宜妃体弱多病,怜惜她每天还要向皇太后和皇后等人例行问安。为了不让她太过劳累,御赐了四人软轿,并准允她在宫中乘轿行走。

总之,宜妃的待遇都是其他嫔妃望尘莫及的。

(康熙剧照)

宜妃虽说十分风光,但她却从没有恃宠而骄,与其他妃子们相处也还融洽,和德妃更是素无仇怨。那么,雍正真的就因为她“乘轿前往”和“跪在德妃之前”故意羞辱她吗?

其实这和她生的皇九子胤禟有关系。

康熙晚年,由于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引发了九子夺嫡。这其中争斗得最厉害的当属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其中又以皇八子胤禩势力最强,名声最好,夺嫡的希望也最大。

胤禟自知自己不是个帝王之才,但他却相当有头脑会挣钱,是诸皇子中最阔的一个。他看到这种情形后,立刻投靠了胤禩,并不惜出钱出力,四处替皇八子胤禩收买人心,一心希望胤禩能夺嫡成功。

雍正继位后,对曾经夺嫡的皇兄弟们颇为恼恨,特别是胤禩和胤禟,更是他欲除之而后快的两个。所以他恨屋及乌,对胤禟的生母宜妃,也就难有客气的行径了。

后来,宜妃到雍正继位后,不仅饱受羞辱,还被剥夺了尊封。接着,又眼见儿子胤禟被雍正改名“塞思黑”折磨而死。

在这接踵而来的打击下,本来病重的宜妃,很快便郁郁而终。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宜妃,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那位由邓婕饰演的妃子。

她深受康熙帝的宠爱,并且为康熙生下了三个儿子:胤祺、胤禟、胤禌。

德妃就是雍正帝的母亲,孝恭仁皇后,生前是康熙帝的嫔妃。

宜妃虽然深受康熙帝的宠爱,但是她和德妃之间并没有矛盾,即便九子夺嫡发生时,两位妃子也没有卷入其中。

但宜妃遭到雍正排挤打击的根源还是由于他和皇九子胤禟的矛盾导致的。

胤禟在“九子夺嫡”之中属于八爷党,站在了四爷雍正的对面,他是八爷和十四爷的忠实拥护者,数次给这两人出钱出力。

八爷胤禩很喜欢相面,且非常喜欢结交人士,所以开销非常大。而胤禟经常出钱资助胤禩,当胤禩的母亲病故时,胤禟也很积极的和胤褆一起帮助胤禩打点事务。

不谙城府的胤禟甚至还拉着四爷胤禛一起去帮助胤禩,遭到四爷的断然拒绝,同时也让胤禛对胤禟越发反感和厌恶。

十四爷胤褆西征时,胤禟个人出资数万两资助胤褆,此外胤禟还通过太监姚子孝和胤褆私底下沟通京城里的消息。

胤禟十分看重胤褆,还出钱给胤褆修缮住宅。

可以说,正是由于胤禟是八爷党的亲密关系,最终导致雍正对他极为厌恶和反感。

作为八爷党的支持者,胤禟无可避免的遭到雍正的重重打击,最后被雍正幽禁而死,还被侮辱性的改名叫做“塞思黑(意为讨厌之人)”

享受此殊荣的还有八爷胤禩,他被改名为“阿其那(一说是猪,一说是狗)”。

除了胤禟备受雍正的打击,胤禟的母亲宜妃也因此受到牵连。

康熙刚刚驾崩时国丧期间,宜妃也生了一场病,导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但是皇帝驾崩又不能不去,因此就让人抬着软塌抬着自己去。

这一幕被刚刚继位的雍正瞧见后,就作为借口下诏斥责了宜妃一番说:

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制,率由旧章……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全然不知国体……自传之后,若仍前不改,定按国法治尔等之罪。

不久以前,宜妃就被雍正迁出内廷,命令她搬出翊坤宫迁居到儿子胤祺的府邸里居住。

另外按照礼制,新皇帝登基后都会追封前朝皇帝的妃子为太妃,但是宜妃都因为儿子胤禟的缘故一直被排除在外。

所以她的封号一直是宜妃,反观雍正的母亲,先是被尊为皇太后,在乾隆和嘉庆朝时又被追封为皇后。

而这位宜妃其实说她冤枉也不冤枉,倘若她没有给康熙生下三个儿子,想必也不会如此受到康熙的恩宠。

儿子失势后,那么也就不难怪她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了。

但想必她自身也有过人的才能和本领,才能赢得康熙的宠爱,当然随着康熙驾崩,这一切恩宠都随之烟消云散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宜妃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子,在有康熙的日子里她的人生都是春天。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她尚未生子就被封为宜嫔,七嫔之一,她成为康熙朝皇后、贵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后宫主位。后来一连生了三个儿子,被封为宜妃。

宜妃从1680年到1685年,在这短短的五年之内,给康熙生了三个皇子。他们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12岁夭折)。

《永宪录》:“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清史稿》:“圣祖甚爱之”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顺序)

“母凭子贵”,嫔妃在皇宫中拼地位主要靠生孩。有了儿子的宜嫔更加受宠,地位稳固。她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晋升为宜妃,排在康熙四妃之次,仅次于惠妃那拉氏,居住在西六宫之一的翊坤宫。她是入驻翊坤宫(仅次于皇后住的坤宁宫)时间最长的一位,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有近半个世纪之久。


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白富美,官二代,她是佐领三官保之女,她与妹妹一同嫁给康熙帝,她妹妹地位不如她。她性格骄横,为人处世也一定有她的过人之处,否则不会得到康熙特别的宠爱和牵挂。


据记载,康熙皇帝出征在外时,心系宜妃,怕宜妃担心他的安危,他会命人向翊坤宫书信报平安,还会捎回当地特产给宜妃,这虽不是独一份的恩宠,但在后宫妃嫔里也不多见。



宜妃的老爹也因她仕途辉煌,升为驻防盛京(沈阳)的正三品武职,职掌盛京内务府关防印,成为主宰一方的地方要员。

身缘戚属,班亚近臣。衔书盛京掌管内务府关防印(《清列朝后妃传稿》)”

康熙帝出巡盛京时,曾两次在其父三官保的第宅驻跸,这样的殊荣,在康熙帝后妃中独她一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位。由于宜妃次子胤禟是雍正的政敌,他是帮助“八阿哥党”打压雍正的重要人物,皇权斗争失败后的结局是血腥残酷的。宜妃也随之受到连累,有“母凭子贵”变为“母凭子衰”。


(九龙夺嫡图)

宜妃人生的大落差

康熙一死,宜妃的冬天就随之降临。有史可考的记载,宜妃首次受屈,是在康熙的葬礼上:

康熙驾崩时,不巧的是宜妃正病重,走不了路,她便命人抬着她乘软榻奔丧,坐就坐呗她还乘软榻走到雍正生母皇太后的前面,而这位皇太后却是被人搀扶着步行奔丧。这让雍正找到报复的机会,他当着众人的面狠狠的斥责了宜妃的宫女和太监,借机斥责宜妃乘软榻出席致哀,一是对先帝的不敬,二是眼里更没有他这个新皇帝。这让一向受宠的宜妃颜面尽失。

“宜妃,郭络罗氏。当圣祖崩时,妃方病,以四人舁软榻诣丧所,出太后前,世宗见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老皇帝尸骨未寒,宜妃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新皇帝严厉斥责,这是一生中前所未有的羞辱。事情远没有到此结束,等待她的是厄运连连。平时骄横惯了,她在为 康熙帝守灵的时候,习惯了昔日的地位,惯性似的跪在新君 雍正生母 德妃之前,众嫔妃位之首。这个举动让 雍正皇帝非常生气。

雍正帝在十一月二十九颁布圣旨,公开指责宜妃的行为,让她再次受辱,主要“罪名”有三条:

第一,宜妃没有向皇太后行大礼,

“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

第二,宜妃坐软榻、守灵到皇太后的前面。

第三,不尊重新皇帝。

这三条罪状让宜妃的人生跌入低谷,眼前布满大坑。

从此,宜妃身边的侍从被雍正严密监控。雍正对宜妃的处置,还远没有就此结束,他在分封康熙诸妃为太妃的时候,唯独把宜妃排除在外,还对宜妃的太监进行流放,宜妃的日常也受到雍正的严密监控,整日如坐针毡。

宜妃的儿子九阿哥胤禟(yìntáng)被排挤,派往西宁驻扎,他与母亲在翊坤宫辞行时也受到严密监控。雍正帝最终将胤禟革除宗籍、圈禁、对其改名为塞斯黑(满语,讨厌的人,极具羞辱性)在狱中被折磨死,也有一说被毒死,终年43岁。


宜妃的结局

雍正元年(1723年),宜妃即被雍正赶出宫,迁居到儿子五阿哥胤祺家中。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54岁的五阿哥胤祺病死。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宜妃经历2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无奈后,在郁郁寡欢中离世,应该活了70多岁。宜妃死了原本该葬在康熙景陵旁边的景陵妃园寝,但因雍正余恨难消一直不许,直到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宜妃才入葬景陵妃园寝。

德妃草根逆袭

德妃原是隶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是奴仆的意思),包衣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雍正宣称乌(吴)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

出身低微的她14岁入宫,为宫女。她没有宜妃那么好运。但她是个聪明会使脑子的美人。5年后她草根逆袭,获得康熙的宠爱。肚子正气,1678年她生下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因身份地下,亲儿子被皇后佟佳氏抱养。她仍是宫女,做事小心翼翼,第二年康熙封她为德嫔。1681年她又生了个儿子胤禵,和宜妃同一年受封,她被封为德妃。她一生为康熙生了6个孩子3子3女。可惜六皇子夭折,她的大儿子被抱养,所以她把所有的母爱倾注到小儿子胤禵(yìn tí)身上。



最爱的小儿子被亲儿子打压

胤禵也深得康熙喜欢,后来“九子夺嫡”中,胤禵处处与雍正对着干,大有想继位的苗头,斗来斗去雍正胜利继位,胤禵被治罪。史料记载,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时,下令让弟弟胤禵守陵,并削去弟弟亲王封号。

对于德妃雍正皇帝曾说:

“生恩不及养恩大”

雍正和德妃母子感情生分淡薄。德妃看到雍正对弟弟(自己最爱的小儿子)的这一做法,她很生气很气恼,想想以后和小儿子永生难见,她拒绝参加雍正的登基大典,拒绝太后封号、拒绝搬出永和宫。



她整日气恼郁闷,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64岁高龄的德妃生病,于1723年6月25日病死。

与其说宜妃挑衅德妃不如说是一种习惯。

宜妃明知德妃就是太后,她还在风头上压过德妃,主要是她背后的家世显赫,她在盛宠之下,骄横惯了。她一入宫就平步青云,有皇帝极大的宠爱,有优秀的儿子,有很高的封位,人生如此的完整和幸福,在帝王家并不多见。对于康熙的离世一时还不适应,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她习惯了昔日的荣耀,根本放不下位子。


雍正和生母德妃向来关系淡薄,草根出身的德妃卑微低调也早已成为习惯,骄横且受尽极宠的宜妃自然不把德妃放在眼里。

对雍正来说,即使宜妃没有以上的做法,雍正也不会放过她。如果没有宜妃的儿子胤禟这个政敌,鉴于雍正对他亲娘没感情,即使宜妃做出以上“出格”的事,他也不会跟她如此计较。


小姐姐讲史


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与妹妹一同嫁为康熙帝的妃子。宜妃入宫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宠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宜嫔,康熙帝很宠爱她,尚未生子就在首次大封后宫中被封为七嫔之一,在七嫔的排位中位列第六,成为康熙朝皇后、贵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后宫主位。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深受康熙“眷顾最深”的妃子,却在康熙去世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那么,失去康熙宠爱的宜妃,为何敢于在德妃的面前做出“挑衅”般的举动呢?

宜妃生性洒脱欢快,虽处皇家,却与后宫争斗格格不入

形象:

对于宜妃的形象,给我们最深的莫过于《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妃。毫不客气的说,在私访记里的宜妃,那生性欢脱,有点小精灵却又不失大体,善解人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康熙、宜妃、小桃红、法印与三德子等人的鲜明形象,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下子走进了观众的茶余饭后,尤其是康熙对宜妃的那份深情,让许多待字闺中的小女子心生艳羡。

宜妃遭罪的起因:

在1722年左右,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恰巧,这时的宜妃也身患重病。但是,因为皇帝的驾崩,作为妃子的宜妃必须到场。因此,宜妃只好坐着四人抬的软榻前往。结果在行礼前后,宜妃乘坐的四人软榻走在皇太后(即雍正帝生母德妃)的前面。

结果这一幕被雍正帝看到了,他非常生气,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居然当众斥责了宜妃的随着太监、宫女。但是,宜妃虽然不是自己的生母,但毕竟也是母妃,他没法直接骂宜妃,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指桑骂槐。

不过这也让宜妃十分丢脸,在大行皇帝的灵前,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新皇帝无端斥责。雍正帝还觉得不够,居然在十一月二十九颁布圣旨,公开指责宜妃的行为,主要“罪名”有三:第一,宜妃没有向皇太后行大礼,“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第二,宜妃坐软榻走到皇太后的前面。第三,不尊重新皇帝。

正是因为这一件令宜妃不注意的小事,使得她被雍正不满了一生。而有了雍正这么新帝对其的所作所为,使得宜妃的后半生过地很是悲惨。

母凭子贵,却也母凭子贱

身处皇宫,经历的宫斗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而一位女子,若是想在皇宫中出人头地,想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是想保证自己的后半生不会过着“冷宫”般的生活。那么,女子就必须依靠自身的本事,吸引皇帝的宠爱,并且为皇帝诞下子嗣。

不仅是帝王,就算是普通的人家,对于后代的繁衍和开枝散叶,都是他们比较重视的一件大事。所以,宜妃能得到康熙帝的“眷顾至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宜妃能够为康熙帝生下几个皇子,而这些皇子也成为宜妃和康熙二人间的连结所在。

从康熙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短短的5年间,宜妃先后为康熙生下了3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皇九子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及皇十一子胤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

但是,正是所谓母凭子贵,却也母凭子贱。宜妃在康熙死后,之所以不受雍正帝待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的儿子。虽然宜妃给康熙生了3位皇子,但是,3位皇子的命并不好,皇十一子胤禌12岁就夭亡了,是个最没福分的孩子。

皇九子胤禟因为在康熙末年九龙夺嫡的“乱世”中,他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因而被雍正深为忌恨。雍正登基后,于雍正四年正月,将胤禟革去黄带子,除宗籍,圈禁,并改名塞思黑。同年八月,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43岁。

皇五子胤祺虽然没有招罪,但是,也只活到雍正十年就就先于她病故去,时年54岁。胤祺病死后,宜妃才于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薨。

总而言之,虽然宜妃在康熙生前得到了“眷顾至深”的地步,但是,正因为她皇恩甚重,为她招来了很大的嫉妒。雍正嫉妒,很大来源就是因为宜妃得到康熙宠爱后,会或多或少的把康熙的关注间接的转到三个阿哥的身上。所以,这对于帝位的争夺中,让雍正很是嫉妒。

因此,说宜妃去挑衅德妃,还不如说是雍正看不惯宜妃,更是嫉妒宜妃身后的几个阿哥。



韶华倾梦


宜妃,康熙朝的宠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出入宫廷,没过多久就被康熙封为宜嫔,有“眷顾最深”之称。宜妃一生为康熙生育三个儿子,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足见宜妃受康熙的宠爱程度。每次康熙在外出巡,都会向翊坤宫的宜妃带来书信或者当地特产,虽然不是独一份,但也足见康熙对宜妃的挂念。在康熙后期,主要后宫事宜由四大妃子主持。他们分别为惠妃纳喇时,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容妃马佳氏。这四位妃子的排名又是惠宜德荣。所以就出现了上面的问题了。



为什么宜妃知道德妃会凭借着自己儿子当上皇上,会成为太后,还是要去挑衅德妃。

第一,先说明一下,这应该不能成为挑衅。

因为在康熙的后宫中,虽然有着众多的妃子,50多个,但是康熙对待他们都非常的好,并且各宫妃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的,从康熙的妃子长寿来看也能说明一点。在一个身心愉悦的地方,这个人一定是长寿。所以由此看来宜妃与德妃之间,并没有挑衅之说。

第二,假如挑衅的话。

可能就是在康熙去世后,各宫妃嫔去吊唁的时候,因为宜妃当时病重,只能通过软塌抬着去给康熙行礼,不凑巧的是,宜妃排在德妃的前面,并且被雍正看到了。这也可能是在康熙的后宫中,本来宜妃就应该排在德妃之前。所以在去吊唁康熙时,才会出现这一幕。



第三,说宜妃挑衅,也主要是通过雍正皇帝后来的圣旨来说的。

“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这边是雍正皇帝后来对宜妃的训斥。



但这应该并非专门这对此事情。可谓是有指桑骂槐之说。因为宜妃的皇九子与皇八子非常的要好,并且在储位之争中,与雍正帝站在对立面。在处理皇八子之后,对待皇九子也是一样的态度。由此牵扯到宜妃。所以借机进行训斥,以此告诫其他皇子。

所以,不能说是宜妃进行挑衅。只能说是雍正借此事来正自己的朝纲罢了。


蛏子历史


众所周知,康熙一生嫔妃众多,最为出名的除了皇后就是“四妃”了,排名先后便是“惠宜德荣”,这样一看,宜妃排在德妃的前面。但是雍正登基为皇帝之后,德妃作为生母明摆着就是皇太后,宜妃为何还要冒犯她引火烧身呢?

宜妃是康熙的宠妃,在后宫风光一时,出身高贵,但是随着康熙去世,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众所周知,雍正登基后对宜妃郭络罗氏没有好脸,还当着众多人的面羞辱她,除了这公开训斥之外,还亲自下了诏书对她进行问罪,最后又将她感到了儿子胤祺的府邸。

甚至给先帝一众嫔妃尊封太妃的时候,也将宜妃排除在外,而且宜妃死后,在雍正期间也没下葬,直到乾隆上位,才将其安葬在康熙的景陵之中。可见雍正皇帝对这位宜妃有多不待见。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宜妃自然是在康熙朝时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我们都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康熙出门除了带三德子和和尚之外,唯一带的女眷就是宜妃。老皇帝在外出征打仗还会写信给宜妃以结相思之苦。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死后宜妃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还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贵妃,受尽恩宠,但是此时皇帝已经换人呢?还没夹紧尾巴做人。还是以前对待德妃的心态,但是别忘了他的儿子现在是皇帝了。

康熙驾崩时,当时宜妃正病重,无法行走,便命人抬着她前去送康熙最后一程,然而雍正帝却借机斥责她乘软榻出席致哀,乃是对先帝的不敬,更是没有把新皇放在眼里;而她在康熙灵堂,跪拜于雍正生母德妃前面,更是惹得雍正大大的不悦,当着众人的面狠狠的斥责了宜妃的宫女和太监,让一向受宠的宜妃非常难堪。

而且宜妃的儿子还是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九阿哥胤禟,为人奸诈狡猾深为雍正所痛恨。宜妃先是得罪了皇太后,她的儿子又得罪了当今的皇上最后当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反正这对母子在雍正眼里就不是好东西。

雍正四年,被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狗的意思)的胤禟在牢狱中被折磨而死。雍正十年,皇五子胤祺病亡。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的牵挂都已经消失,康熙在世时,宜妃过了几十年的安乐日子,而康熙死去,她经历了生命中最寒冬的十年,终于在孤苦无依中死去。


独秀文苑


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登基,对于康熙的宠妃宜妃郭络罗氏,雍正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她好的脸色。

宜妃郭络罗氏,位列康熙的“四妃”之一,按照“惠宜德荣”的排序,她的地位是排在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之前的,并且宜妃一直以来,都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度宠爱,对其“眷顾最深”。

但是伴随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皇帝的登基,宜妃郭络罗氏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康熙刚刚去世,雍正就开始对宜妃进行公开的斥责,并且亲自下诏书进行问罪,之后更是将宜妃赶出宫去交给宜妃的儿子五阿哥胤祺。而雍正在对康熙后妃册封太妃的时候,宜妃也都是没有获得任何的册封。而宜妃去世后,在雍正在位期间也没有进行下葬,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才被安排葬入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


雍正训斥宜妃傲慢无礼的僭越行为,既有雍正对于宜妃的厌恶,当然也有宜妃自己的原因。

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雍正降旨专门斥责宜妃郭络罗氏是在康熙入葬十六天之后,在雍正的旨意之中,宜妃郭络罗氏的僭越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康熙去世的时候,皇太后也就是德妃乌雅氏,尚且由人搀扶行走,但是宜妃却坐软轿前行,并且是走在德妃的前面,全然没有尊卑之分;

其二,就是宜妃在雍正面前依然没有君臣之礼,深情气度与雍正的生母一致,进而招致了雍正的反感。

宜妃之所以在康熙去世后有如此行为,进而被雍正抓到把柄进行训斥,也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原因的。


首先,一直以来,宜妃的位置都是要高过德妃的,况且久居深宫之中,在加上康熙对其的宠爱,早已形成了习惯,一时间难以改变。

其次,雍正皇帝在之前的“九子夺嫡”过程中,可以说是不显山不露水,异常的低调,这样就给了宜妃以及其他的所有人很大的错觉,因而在此之前,并没有真正的在意雍正,或者说,并不知道雍正会对此大做文章。

再次,此时的德妃只是名义上的皇太后,还没有为雍正所册封,说道僭越更多的是因为雍正的主观臆断。

当然还不应该忽视的是,宜妃与德妃两人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雍正以及德妃对于宜妃的评价,宜妃遭到雍正斥责,德妃在一旁煽风点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宜妃为雍正所厌恶和记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宜妃的儿子,九阿哥胤禟。

雍正在“九子夺嫡”中,所面对的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八爷党集团的众位皇子了,其中最让雍正感到厌恶的除了八阿哥胤禩,就是宜妃的儿子九阿哥胤禟了。

一方面,胤禟非常机智聪慧,是八爷党的骨干力量,先是为八阿哥胤禩,后来又为十四阿哥胤禵的夺位进行出谋划策,给雍正造成了实质上的威胁;另一方面,胤禟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有钱的,因而也就成为了八爷党的财神爷,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和经费。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对于九阿哥胤禟是极度的记恨,刚一即位就将其发配到西北,雍正四年(1726年)就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

而雍正也把他对于九阿哥胤禟的记恨转嫁到了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身上,进而才有了雍正对于宜妃的厌恶和苛刻。


雍亲王府


宜妃郭络罗氏,是康熙眷顾最深的妃子,为康熙生了三个儿。也是康熙早期最宠爱的5个妃子之一。在妃位排行榜中,宜妃排行第二。

《永宪录》惠妃、良妃等衙门在莲化诸皇后陵旁。惠妃之薨时日未详。康熙二十年以嫔进位贵妃者四人。惠妃、宜妃、今皇太后德妃、荣妃。自孝懿皇后崩。遂不立后。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的,里边儿的宜妃,非常的康熙的喜欢和宠爱。面对风流又多情的康熙,宜妃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既挡走了不少康熙的桃花,还得康熙越来越喜欢。虽然历史上真正的宜妃可能并不像电视剧里边演的那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宜妃确实得宠。曾一度被康熙放在心上的女人。

宜妃的三个儿子,

  • 大儿子(排行老五)交给了孝惠章皇后养育,长大成人没参与夺嫡。
  • 二儿子(排行老九)自己扶养参与九龙夺嫡。
  • 小儿子(排行11),11岁早殇。

大清朝的皇室子女早殇的很多,皇室子女的早上和当时皇室子女结婚较早有关系,加上康熙帝那个时候提倡一天吃两顿饭。本身结婚的时候年龄较早,身体发育不全,生下来的孩子肯定先天不足,不容易养活。当然还有很多皇室子女在后宫厮杀中损落。

宜妃生的三个儿子,两个都完好无损的长大,一个活到11岁早殇。在后宫皇室子女不易存活的情况下,宜妃生的三个儿子,有两个能长成年,一个即使早殇还活到了11岁。由此可见,宜妃的能力和手段不一般,在后宫里生存能得宠,还能把孩子平安养大的女人,真的不简单。

在九龙多嫡宜妃的儿子失败之后,作为在后宫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女人。难道不知道胜者为王吗?在雍正登基之后,为什么敢明目张胆的挑衅太后呢?

康熙在的时,宜妃得宠。最后被处处不如自己的德妃摘了桃,以自己生病为由,想羞辱新鲜出炉太后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宜妃,郭络罗氏。当圣祖崩时,妃方病,以四人舁软榻诣丧所,出太后前,世宗见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子三:允祺、允禟、允禌,允禌十二岁殇。

  • 1677年入宫,同年八月,册封为宜嫔
  • 1679年,抚养庶出妹妹的女儿固伦恪靖公主。
  • 1680年,生皇五子胤祺,随后1681年12月册封为宜妃。

从入宫到封妃,宜妃用了三年多一点。宜妃在后宫可以说过的顺风顺水。宜妃的得宠,让宜妃在后宫的权利也颇大。能指使皇后宫中的侍卫首领为她出宫办事。宜妃的父亲三官保,由于宜妃得宠,宜妃的父亲也非常的康熙的信任。康熙出巡时曾两次住在宜妃父亲的家。由此可见宜妃得宠的程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顺序,宜妃妃位第三

  • 不甘心

宜妃可以说在康熙活着的时候真的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雍正的母亲德妃也是妃。不管是地位还是受宠的程度,根本无法和宜妃相提并论。宜妃最后败给了处处不如自己的德妃。

  • 张扬

康熙驾崩的时候,宜妃病了,还不是雍正得了帝位。宜妃母子败了。宜妃病了很正常,所以在康熙葬礼上,皇帝后宫嫔妃都是走着去给康熙祭拜。宜妃是因为生病让人抬着去祭拜。不管宜妃是否病的真的很厉害,也可能是以生病为由故意让人抬着去。既张扬又挑衅。

  • 羞辱

雍正登基,德妃成了太后。地位自然比宜妃高。宜妃趁着自己生病,让人抬着去祭拜康熙的同时,还敢走在太后的前面。在新皇帝雍正的面前,态度很傲,显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宜妃此举不仅有挑衅太后和皇帝,还有羞辱太后的意思。毕竟等到康熙葬礼之后,雍正也不会放过她。好吧我表示宜妃真的很勇敢,雍正可不是什么善茬。宜妃这样做,正好把把柄送到了雍正手里。

宜妃陪在康熙身边,风光了大半辈子,一生骄傲,夺嫡失败。敌方夺得皇位宜妃不甘心 ,即使伏低做小雍正母子不会放过她们母子

宜妃的儿子九皇子,和德妃的儿子四皇子后来的雍正。那是政敌。儿子们在前朝私底下斗的激烈,德妃和宜妃在后宫也是各种厮杀和斗争。

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九龙夺嫡斗得这么惨烈,虽然都是兄弟,但早已是恨不得你死我活的敌人了。所以不管是后宫还是前朝,不管是兄弟还是姐妹(皇帝的嫔妃们),为了康熙屁股底下那把椅子,早已经斗的你死我活了。可以说,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都不会放过敌人。

所以雍正登基以后,肯定不会放过和他挣皇位的兄弟们。“胜者为王,败者寇”,雍正是四皇子党之首,宜妃和他的儿子,是八皇子党的。当然不可思议的是,雍正的同母弟弟老14最后也是八皇子党。

作为在后宫倾轧了很多年的宜妃,知道康熙葬礼过后,雍正就会开始清算他们,不会放过他们。与其如此不如在康熙葬礼上给雍正和太后难堪,反正以后也没有机会了。以宜妃的骄傲,也不可能对雍正和德妃做出求饶的。

宜妃以为经过九龙夺嫡,太后虽然作为雍正的生母,由于偏爱小儿子和雍正关系不够亲厚。其不知拥着和太后,再怎么不和也是内部矛盾。

九龙夺嫡中,雍正的同母弟弟老14,刚开始参与夺嫡,后来失败之后就被八皇子拉拢,后来支持八皇子一派。虽然作为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雍正登记以后一样没有放过他亲弟弟。所以宜妃敢明目张胆的羞辱太后,也是知道雍正和德飞之前并不是太和谐。

  • 德妃的两个儿子关系并不慕

而拥中从出生满月之后就交给了孝懿仁皇后扶养。所以德妃即使是雍正的生母,但是从小不在德妃眼前长大,所以和德妃的关系并不亲厚。而雍正的同母亲弟弟十四皇子,各位德妃的小儿子从小在德妃身边长,德妃自然和小儿子关系更加亲厚。从后来14皇子败了之后去支持八皇子来看,雍正和同母的弟弟关系并不好。

  • 德妃更疼爱小儿子

当然德妃即使和雍正关系不亲厚,但是雍正依然也是德妃的亲生儿子,尽管雍正的亲弟弟老十四最后支持八皇子,但是作为两人的母亲,虽然更偏爱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肯定不会因为一个儿子去害另外一个儿子的。德妃只能处在两个儿子中间为难。相信这也是雍正登基之后,封德妃为太厚的原因。

  • 遇到外部矛盾时,内部矛盾一放,先一致对外

德妃和雍正不管如何都是内部矛盾,但是当遇到外部矛盾,母子俩会统一口径一致对外。很明显,德妃就是母子俩一致对外的敌人。不管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雍正都不可能任由宜妃明目张胆的挑衅羞辱太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已经是皇帝了,他就是这个大清王朝的老大,上到王宫大臣后宫嫔妃,吓到黎明百姓都得对他毕恭毕敬。宜妃这样的态度对待太后和雍正。这么好的把柄递到了雍正手里,雍正不发作才怪呢。

总结:宜妃之所以挑衅太后,也是有羞辱太后的意思。更多的是被处处不如自己的敌人打败,让宜妃心有不甘。带着两方毕竟是敌人,宜妃明白即使在卑躬屈膝,雍正也不可能放过自己和儿子,既然这样,不如活的肆意飞扬,趁机羞辱一把太后也不错。

宜妃一个被康熙帝宠爱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聪明明白的女人。了解雍正的为人。

所以到老的时候出宫到了大儿子家里养老。因为宜妃的大儿子也就是五皇子是在当时的皇后名下扶养。而且大儿子并没有参与夺嫡。所以出宫之后没有到自己养大的九皇子儿子府里养老,最后九皇子被雍正圈进折磨而死。

最后事实证明,宜妃确实看的很明白。参与夺嫡的人雍正都没有放过。下场都比较凄惨。也正是因为看透这一点,所以宜妃才敢在康熙葬礼上明目张胆的挑衅太后和雍正。


青史汇


康熙生前的四大宠妃“惠、宜、德、荣”,其中的宜妃是其较其他更为宠幸的一个。

惠妃荣妃兼管着六宫,所以因为这一层原因,所以康熙和他们之间放不开,再由于年纪大了和儿子们的影响缘故,反而显得并不是很亲密。

而德妃长得非常漂亮,唯一的缺点是没文化,而且脾气不好,但是有好处,为人不太爱争。所以康熙是挺恩宠德妃的,过了60还让侍寝,但是跟德妃之间可聊甚少。
所以宜妃基本上就成为了康熙的倾诉对象。康熙甚至出征的时候,还要专门写信给宜妃痛诉思念之苦;出巡的时候还曾两次下榻宜妃的娘家。《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面,康熙出门除了带三德子和和尚之外,唯一带的女眷就是宜妃,估么着就从这这里来的。

有一种说法,康熙因为担心自己克皇后,所以没有封宜妃为皇后,否则宜妃很有可能会成为康熙的第4个皇后。

康熙死后,宜妃未能及时转变身份,认清形势,从而深深的得罪了雍正。

但是康熙是暴毙于畅春园,可以说死得比较突然。而当时宜妃正在生病。出席葬礼的时候,宜妃有点着急,就让4个小太监用软榻把自己抬过去。可能是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没有意识到已经换了皇帝了。所以走得有点急,直接就跑德妃前面去了。恰恰这个场景,被雍正给撞到了。

倒不是宜妃故意去挑衅德妃。只是宜妃还没有意识到转变身份,以前排在德妃前面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德妃自己对这个事情也没有任何的不满。毕竟大家都习惯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但是雍正碰到这件事情之后,性质就都变了。雍正刚继位,比较敏感。因为大家对他都不怎么服气,连德妃自己都说,你当皇帝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但是当时看到这个场景,雍正也不好发作。毕竟宜妃算是也算是雍正的母亲。所以雍正把一帮小太监给痛骂了一顿。
其实这个事情本应该引起宜妃的重视,应该马下来给新皇帝磕个头,谢个罪啥的。但是宜妃并没有怎么做,她仍然一切照旧,到底妇道人家,并不知道宫廷政治的凶险。
结果雍正迟迟等不来这个道歉。再一联想胤禟是八王党,母以子贵,这不就是有人给宜妃撑腰吗?

于是等康熙葬礼过后的第16天,雍正还是拿宜妃开刀。发布了一道圣旨,公布了宜妃的罪状。
“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这句话里里外外,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宜妃没有拿我当皇帝。

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情,以至于火上浇油,最终宜妃连个太贵妃的名分都没有得到。

因为康熙后宫有60多个妃子。所以换了新皇帝,他们就得挪地方。按道理,这些有子嗣的都得搬出宫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去住。

惠妃很聪明,带头搬出去了,因为惠妃自己的儿子胤禔被圈禁了,她就搬到了养子胤禩假去住了;而荣妃也搬到自己儿子胤祉家去住了;德妃因为是圣母皇太后,所以她必须留在宫里。
到了宜妃这边了,她死活不肯搬。如果康熙活着,谁敢让她搬?但问题是,康熙不在了。但关键问题实际上还是在于宜妃真没有合适的地方去。
宜妃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胤禌。其中胤禌其得比较早,而胤祺也不是宜妃自己带大的,养在太后宫里的,不大会说汉语,沟通起来有障碍。实际上最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胤禟,而且胤禟会做生意,家里老有钱了。所以如果让宜妃选的话,她肯定更愿意到胤禟家生活。

但是雍正把胤禟差遣到西宁去了,目的自然是打散八王党。所以雍正要求比较老实的五阿哥胤祺把自己的母亲宜妃接到自己家住了。而宜妃和胤祺之间还是多少有些生分的。
雍正后来对宜妃最大的报复,也不过就是没有封她为太贵妃。儿胤禟的下场,那是另外一码事儿。

宜妃虽然各种不愉快,但是晚年不算过分,至少她活的要比德妃久得多。她一直活到雍正11年8月份才死;而孝恭仁皇后(德妃)雍正元年5月份就死掉了。

狂吃不胖君


说起宜妃,脑海中第一个映出的形象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那个集美貌、智慧、雍容华贵于一身的宜主子。而正如电视剧中那般,历史上的宜妃也是深受康熙帝的宠爱,在后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都是建立在康熙帝健在时的前提条件下,等到雍正登基继位,一切的形势就完全变了。不过萌月关认为,宜妃不会故意作死挑衅德妃,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她不可能不明白。之所以宜妃会被雍正认为大不敬主要还是因为宜妃没能在康熙驾崩后及时调整心态认清局势,还有就是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牵连。



“惠、宜、德、荣”,宜妃地位尊崇。

康熙在位期间曾先后三次册立了三位皇后,但三位皇后都福薄,还没来得及好好母仪天下便都撒手人寰。接连的丧失皇后令康熙帝痛苦不已的同时,也对册立新皇后有着一丝“害怕”,故而此后康熙帝就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偌大的后宫虽然没有皇后,但必须还是要有人来统管。而在康熙的诸位嫔妃中地位最高的就属“惠、宜、德、荣”四位妃子。排名的先后顺序也意味着地位的尊卑高低,宜妃位列第二,可以说在后宫中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在大阿哥胤禔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后,作为生母的惠妃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实际上,在康熙后期,宜妃的地位已经隐隐成为了后宫第一,不是皇后却堪比皇后。加上康熙对宜妃本身就宠爱有加,且宜妃又育有三位皇子(一子早夭),她在后宫的地位可以说无人能够撼动。



雍正登基局势巨变,宜妃未及时认清形势。

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四阿哥胤禛一夜之间由雍亲王变成了雍正帝,而其生母德妃自然也是母凭子贵,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后,地位直线上升,今非昔比。

康熙帝驾崩时,宜妃正好抱病在身。因此,宜妃在出席康熙葬礼时是让人抬着软榻过去的,并且跑在了德妃的前面,这是雍正对宜妃最不满的地方。对于宜妃的这种做法,我认为大致有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宜妃因为身后的靠山康熙帝倒下了,想到自己极尽荣宠的时代一去不返,一时不能接受现实,忽略了新皇已经登基的事实,犯下了这个低级错误。

第二种可能:“惠、宜、德、荣”的排名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宜妃没有第一时间扭转以往固有的尊卑概念,“不小心”、“习惯性”的跑到了德妃的前面。即便当下已经发现,但仗着多年来康熙的宠爱和一直以来的尊崇地位,宜妃也拉不下脸面去认错。

不管是哪种,宜妃未能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现状是其被雍正训斥的根本原因。若要说宜妃故意作死对挑衅德妃是不太可能的,这点脑子她必然还是有的。能够得到康熙多好的宠爱,宜妃绝对不会只是一个“花瓶”。



“政敌之母”的称号是宜妃被针对的又一重要原因。

宜妃为康熙生育了三个儿子,除了早夭的皇十一子,以及自幼被孝庄抚育的皇五子外,还有一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八爷党核心成员皇九子。

作为雍正登基前四爷党最大政敌,八爷党在雍正登基后依然“活跃”,在朝中的权势依然庞大,甚至对于雍正的皇位也没有放弃篡夺的可能。朝局未稳对于刚刚登基的雍正来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觊觎其皇位的“政敌”也必须一一铲除。其中八爷党中的皇八子和皇九子就是代表人物,他们在“九子夺嫡”中对于雍正产生的巨大威胁以及雍正朝初期对于雍正的“刁难”都是雍正不能容忍的。



宜妃作为皇九子的生母,要说完全没有参与或者支持八爷党恐怕不太现实。虽然宜妃身处深宫,但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或多或少也对八爷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康熙时期备受宠爱的宜妃在雍正时期非但没有被封为太妃,还一度被雍正训斥辱骂也有着政治因素。



好在宜妃还有个皇五子,虽然自幼母子情感平淡,但最终宜妃还是被接到了皇五子府上安度晚年。因为皇五子生性淡泊,又没有参与“九子夺嫡”,故而雍正对他也是十分不错的,这才最终令宜妃得以善终。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大家阅读和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