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城市格局,明清風貌的歷史街區

會理

住建部


會理-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城市格局,明清風貌的歷史街區


一、城市概況

會理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西連攀枝花市仁和區、鹽邊縣、米易縣,東鄰涼山州寧南縣、會東縣,北靠涼山州德昌縣,南隔金沙江與雲南省昆明市祿勸、武定縣和楚雄州元謀、永仁縣相鄰。縣域面積4527平方公里,縣域總人口46萬人。國道108線自北而南縱貫縣境,縣城北距州府西昌市185公里,到成都700多公里,西距鋼城攀枝花市102公里,南距昆明400多公里。

二、歷史沿革

會理被稱為“川滇鎖鑰”,一直是扼川滇咽喉的軍事要衝。南絲古道的要津古道由北向南縱貫會理縣全境,成為商旅聯結川滇轉往印緬的一條商貿要道。經考古發現,已認定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在會理縣境內共有七處,石器採集點七處,分佈在南閣、愛國、黎溪、河口等鄉及會理城郊,出土的石器物品等反映了會理地區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即有先民在此開拓生息。據《史記·西南夷列傳》和乾隆本《會理州志》載:西漢(公元前111年),置會無縣(即今會理縣,是為會理縣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建置之始。

兩晉十六國(公元265—439年)時,會無隸屬益州,郡、縣治地在今會理縣城。隋朝罷益州,撤銷會無縣建制。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邛都縣遷至會無縣故址,並改置為會川縣,以“川原並會,諸酋聽會之所”而得名;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廢會川縣改設會川都督府,又稱清寧郡,後又改稱會同府。

五代十國時期,在會理建立大理國。宋代仍屬大理國、稱會川府。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置會川路,轄7州1縣,全部轄區包括現在的會理、會東、米易、寧南以及德昌和攀枝花市的一部分,此後600年間,會理縣縣轄區域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明洪武五十年(公元1382年),改會川路為會川府仍領土州縣,府治未變,隸屬四川布政使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為會理州。

民國2年(1913年)4月1日,會理改州為縣,稱會理縣,隸屬建昌道;民國18年(1929年)道廢,直屬於四川省;民國28年(1939年)1月西康建省,隸屬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會理縣治在今會理縣城直到解放。

1950年3月23日,會理解放。同年5月1日會理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西康省。1955年10月撤消西康省,會理縣隸屬四川省西昌專區。1978年10月,西昌地區撤銷,會理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至今。另外,中國革命史也有她光輝的一頁,1935年紅軍長征在此巧渡金沙江,並在縣城東北鐵廠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理會議”。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1)歷史文化價值。會理是具有國家級意義的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城市,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

會理古城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文化價值:絲路邊城,川滇鎖鑰科學價值:鎳白銅的故鄉,喀斯特地貌發育。藝術價值:山水古城風貌獨具,文物古蹟星羅棋佈,大山深處的翰墨書香革命教育價值:著名的“會理會議”統一了全黨和全軍的思想,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和對軍隊的領導地位,確保了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旅遊價值:“攀西陽光旅遊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價值:古城仍是居住和傳統商業的重要場所。

(2)地方特色

1、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城市格局

2、明清風貌的歷史街區

3、蜀風滇韻,多民族交融的特色地方文化

四、重要文物

歷史上素有“川滇鎖鑰”之稱的會理縣,具有悠久的歷史的燦爛的文化,縣域內的各類遺址、文物古蹟、革命遺蹟分佈十分廣泛。現有新石器時期遺址七處,石器採集點七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一處,在縣文管所徵集收藏的一千九百餘件文物中,經鑑定有國家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283件。此外,由於會理縣位於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境內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形成了許多景色宜人,風光秀美的自然風景名勝。

會理古城在建築群體的佈局上所體現出的功能分區特點較為明顯。屬於文化教育方面的建築,成一線偏於城西一側,北起金江書院,南至縣府,形成了一個包括學署、文廟、北五省會館、瀛洲公園、考棚在內的文化區。以北關、西成巷為中心,是全城旅店、商號的集中分佈區,在清代和民國初年,單是小巷內就有旅店及商號十餘家。商業類建築則主要分佈於南北街兩側。官署衙門集中在鐘鼓樓以南地區。

新石器時期遺址、營頂漢代建築遺址、鹿廠元代陶窯遺址、明清鍊銅遺址、魚鮓古渡、皎平渡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普隆丁字街、樹堡團街、除上述歷史遺蹟和革命遺址外,在會理縣境內還有通安、鄣冠等多處紅軍標語、宣傳畫遺址,通安鎮的康姓宅院曾為毛主席住地,該建築現基本保存完好。這些都是紅軍長征過會理的真實史料,具有很高的紀念價值和意義。此外,還有散佈於縣域各地的火葬墓群、石板墓、戰國墓葬群,以及明清時期的建築遺址等,都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