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1周治愈低热患者病案一例:

患者,女,23岁,以“发热2日”为主诉来诊。该患为公司职员,工作环境单纯固定,虽无武汉或湖北疫区人员接触史,但仍让患者留下电话、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及工作单位。

患者诉发热,波动于36.9—37.4℃,来诊前,于单位测体温37.6℃,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但伴有左侧下颌肿胀,一张嘴,老是咯嘣咯嘣响。诉半月余前也曾有过相同症状伴低热,于其它诊所诊断为:“中耳炎”,用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具体不详)静点后,第二天下颌肿胀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但是上次和这次发病,均无耳道内疼痛。来诊前一天上述症状再发,较上次发作疼痛明显,伴头痛,吃东西、咬合时疼痛更加明显,故来诊。

我看了患者的肿痛位置,凭经验判断,考虑为:腮腺炎,而不是中耳炎。本来应让患者进一步于医院行血常规、血淀粉酶检查,但由于“新冠”影响,非疑难重症不建议去医院就诊,以免交叉感染,告诉患者应该做的检查项目,但未强制要求患者于医院抽血化验。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进一步询问病情:患者诉每次月经都后期4天—1周余,间断吃过许多中成药,均无改善,偶伴有痛经,经前期乳房胀痛,近3、4个月经前无乳房胀痛。睡眠差,眠轻,夜间醒1—2次;偶有心悸;大便成形,基本2天/次,自觉大便排出费劲。口干,这两天尤其明显;坐时间长点约3、4个小时,腰疼。平时比别人易感冒,且怕冷,脚凉。脉:左寸沉弱无力,关沉数有力,尺沉微。右寸关中取小数 重取数而有力,尺沉弱。患者的脉和舌完全是一个郁热在里的表象,热不能外达,表现出的是一派寒象,手热、脚凉,需温热水泡脚,才能暖和过来。典型的真热假寒证,中医通俗的讲:也叫寒包火。另外一点,患者有内热,这样的患者,一般情况下会出现月经提前,而不是后期,而该患长期月经错后4天—1周,在西医上是正常,但从中医来说的:“月事以时下”,这则为异常。也符合患者郁热在里,真热假寒的诊断。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我予患者开中药1剂,并和其单位领导通电话,说明患者病情,让其于家中隔离观察。

患者回家第一次中药服完约5个小时左右,头痛、左腮疼痛略加重,轻微恶心欲呕,一张嘴,仍是咯嘣咯嘣响,但是疼痛不影响睡眠。但是体温由服药前的37.4℃ 降至37℃,嘱患者睡前再服药一次,监测体温,并观察头痛和腮部疼痛情况。1.31日下午,其头痛和脸痛明显缓解,下颌肿胀也明显缓解,只有吃东西时,感觉不舒服,还有疼痛感,体温基本也下来了,从全天低热,变成下午的时候体温略高,波动于37—37.2℃(水银温度计,腋测法)。

西医的诊断标准(第九版诊断学):正常人体温36—37℃(腋测法),37.3℃—38℃为低热(口腔),目前对于37.1—37.2℃,西医临床上认为:每个人的基础体温不同,如无其他不适的伴随症状,不属于低热。其实患者来诊时,发热也不是很高,服药后,从西医临床上诊断基本不发热了。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31日患者来第一次复诊,因其第一次自己熬药,水量控制不好,第一副药还未喝完,从中医的舌像、脉象来看,患者仍郁热在里,如郁热不清,很容易再次发病。这也就是患者平时比别人易感冒的原因。

第一副药喝完,2.1日第二次复诊(第四、五图),患者的舌跟服药之前比,有了明显不改变。脉较前基本相同,但是略起来一些了。体温波动于36.3—36.8℃,下午体温36.8—37.2℃之间。脸肿痛基本消失,头也不疼了。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一副。2.1日全天体温波动于36.7—37.1℃,37.1℃发生在下午4点多,持续2个多小时后,降为36.9℃。

2.2日,上午体温36.5,下午体温都在37—37.4℃,37.4℃是下午4点多,同时伴有轻微头痛,左腮部疼痛,但不是很剧烈,刷牙时略疼。脚冰凉,温热水泡脚半小时后缓解。2小时左右体温自行再下降到37—37.1℃。嘱患者一天3—4次服药。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2.3日全天体温36.8—37.3℃,下午3、5、9点时均37.3℃,发热时耳后疼,而且诉每天都觉得手热,脚凉,晚上半夜冷醒,体温也不高,在36.3—36.8℃之间。患者不太放心,2.4于大连友谊医院进一步抽血化验血常规,学淀粉酶,已均未见异常,大夫说是耳后淋巴结轻微炎症,建议回家吃点消炎药就可以了。[捂脸][捂脸]说明前2付药治疗有效,但是患者积热很深,中医来讲就是:“热深厥亦深。”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2.4日第三次复诊,予患者第一次更换用药。2.4日下午体温最高37.3℃。患者诉服新药后身体发热、微汗,体温波动于36.8—37.3℃之间,只有2.4下午4点时37.3℃,6点时降到37.1℃。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2.5日第四次复诊,在原方上再调整用药,此时患者除了下午偶尔体温偏高,37—37.2℃,已无任何其他不适症状,但患者的舌、脉均还有热象,郁热未解,故让患者再进一副药。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2.6日患者所有症状均无,脸颊部些微肿,不疼,但舌、脉还是显示一派火热之象,第三次更改用药,服药后,患者左下颌肿胀完全消失,舌脉逐渐恢复,虽还有少许余热未清,但也属于正常,而且患者于服药结束后来月经,此次月经仅错后1天,无痛经、胸胀痛,且怕冷、脚凉改善。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中药治疗腮腺炎、低热患者病案1例(1周)


至今为止,患者已经一周左右下午体温在37℃以下,基本在36.3—36.8℃波动。

总结:

1.我为什么那么肯定患者是腮腺炎?而且会治疗腮腺炎?这里有个故事!

曾经在长春中医药大学进修时, 我们平时看完患者以后,就围着家师聊天,老师一直被称为:“中医活字典。”闲聊时,老师就讲了他年轻时的事情。当年的老师还是小胡老师,呼吸科有个患者,反复高热不退,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用了全然无效,当然也不知道40、50年前有什么抗生素?[捂脸][捂脸]就是这种腮腺炎引起的,而且是高热,家师形容那时候自己是“年轻气盛”,他和呼吸科大夫说:“用中医治疗,我一副药退热,你信不信?”当时呼吸科的医生说他不信,如果老师能1付药退热,他就从此再不排斥中医了,相信中医。于是老师就给这个患者用了中药治疗,结果是必须的,1付药喝完,患者热退,又坚持喝了1周中药,患者出院。那个时候,我们还觉得腮腺炎,离我们太遥远,但是也缠着家师,让他给我们讲了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我们拿笔记录下来。

进修结束后半年左右,老公有一次酒醉后醒来,腮帮子肿痛难忍,不能咬合,赶紧去医院,一系列化验检查后,确诊“腮腺炎”,医生给老公开了吊瓶和口服药,准备交款的时候,我说:“老公,我听老师治过这个病,要不咱试试?纯中药治疗一次啊?”“行,你治吧,不行你赶紧吱声,别给我耽误了!”于是我赶紧回家,查笔记,给老公按照老师当年治疗的方法,给老公开了一剂中药,1付药喝完,肿痛全消。

此后,又看了几例“腮腺炎”的患者,基本是1-2付药解决问题。

2.为什么除外“中耳炎”?

患者耳部,从视诊看无任何异常,发病的时候,也没有耳鸣、耳痛、听力下降、耳闷以及耳中闭气感,故除外中耳炎。另外患者诉上次发病时,于其他诊所棉签沾耳,有少量干燥黄色分泌物,这就更除外“中耳炎”诊断。

3.为什么其他腮腺炎患者,1—2付药即可治愈,而该患却三次易方后治愈。

患者体有内热,而月经后期,怕冷,易感,手热脚凉,明显是郁热在里结聚的症状,复感外邪,治疗上要治病求本,《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而发之”为治疗根本。

前2付药,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清热解毒。症状缓解后,再“缓则治其本”,进一步清解在里的郁热。郁热基本解除,故“月事以时下”,且手渐凉,足渐温。

【中西医对腮腺炎的认识】

腮腺炎,俗称“痄腮”,中医也称为“温毒发颐”。

西医根据病因分为以下4种:

1.感染性腮腺炎,根据感染原因不同,又分为急性细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 和病毒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

2.免疫性腮腺炎:如干燥综合征、米库利奇病等可引起慢性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3.堵塞性腮腺炎: 主要腮腺管及分支堵塞继而引起细菌感染,多见涎腺结石、黏液栓及较少见的肿瘤,多见良性肿瘤。

4.病因未明 慢性非特异性腮腺炎、复发性儿童腮腺炎、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等。

【危害】不仅可引起腮部不适,部分患者还可累及神经、肝脏、心脏、关节等。

【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中医认为“痄腮”、“温毒发颐”:风温邪毒,热郁少阳,少阳郁火循经上行而发颐。其症有表、里、轻、重之别。

宋•窦默汉卿撰,由其孙子,明•窦梦麟续增,跨越了三个朝代才完成的中医外科著作——《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是这样说的:“此毒受牙龈而聤,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

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痄腮》:“毒气蓄于皮肤,流结而为肿毒……多在腮颊之间。”

病因就是:素体蕴热,复感风温邪毒的一种,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

从这个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治疗疾病,一定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而且一定要像家师曾说过的那样:“胆欲大而心欲细,行欲圆而成欲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