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你必須拿到藝人的推薦信,助理經紀人offer才算生效,否則明天你就不要來了。”

“多多姐,我要帶的藝人是誰?”

“明昊啊”

“......你說的到底是哪個明昊啊?”

一覺醒來,你變成了毛毛——金華娛樂公司的實習經紀人,而侯明昊和黃明昊將成為你帶的藝人。選哪個小哥哥已經令你頭疼,還要面對接踵而至的任務以及競爭對手的威脅,這就是《我加》開篇的故事背景。

雖然騰訊視頻將其定位為真人角色扮演遊戲,但在娛sir看來其實更像是互動劇,或者說以劇情模式來推動的女性向養成遊戲。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兩個明昊的加盟,360°無死角的懟臉拍攝讓你沉浸式舔屏小哥哥的美顏。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彈幕中機智的網友已經猜到“金華娛樂=黑金+樂華”,炙手可熱的兩家經紀公司把當家藝人都祭出來寵粉,粉絲豈有不買賬的道理。可以說從選秀綜藝到如今的真人互動遊戲,視頻平臺正在解鎖更多粉絲應援打call模式。

自從去年由Netflix《黑鏡:潘達斯奈基》、遊戲《隱形守護者》等帶起了一波互動內容風潮,隨後愛奇藝《他的微笑》、騰訊視頻《因邁思樂園》等國產互動劇也開始探索將更多劇情走向的選擇權交由觀眾。

而去年底到今年初,《愛情公寓5》、《奇葩說》等大IP也紛紛試水互動技術,互動劇、互動綜藝以及互動遊戲動畫完成了初次迭代升級:多結局已經不再新鮮,第一視角拍攝、視角切換、做任務通關、互動+豎屏等玩法融入內容,觀眾在談戀愛or破案之餘似乎真正體會到了幾分互動的快感。

但依舊只是VR產品普及前的備胎?不妨跟隨娛sir來體驗看看。

“我”+偶像的互動故事:

比互動更重要的是粉絲定製

真人版“戀與製作人”,是娛sir玩騰訊視頻《我加》的第一感受。

從目前上線的四章來看,作為女主角的“我”需要達成拿到藝人推薦信、拍攝短視頻、帶藝人營業以及爭取品牌代言等諸多任務,但其實這些公事只是促進“我”與兩位明昊感情升溫的輔助,更重要的是贏得他們的好感,並收集明星卡解鎖新劇情。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而解鎖的彩蛋不僅有彭昱暢的視頻,還有兩位明昊拍攝芭莎電子刊、線下見面會這種實實在在的福利,這是真人互動遊戲相比紙片人遊戲的一大優勢:線上雲追星可以照進現實。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遊戲很好地利用了粉絲熱衷為偶像打榜的心理,添加了不少增加“我”與明昊親密度的互動,收集視頻上突如其來的紅心,成為為偶像打call的關鍵。如果要說遺憾,可能就是《我加》的選擇分叉並不多而且通常都是二選一,選擇並不會影響結局,只是影響解鎖的場景,因此少了一些選擇的樂趣。

甜寵類互動劇多為女友視角,優酷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檔號稱體感互動劇的《娜娜的一天》,讓“我”化身為暗戀娜娜的男主與女孩開啟浪漫約會模式。在劇情中娜娜是應徵角色的小演員,“我”需要陪伴她視頻聊天、練習表演、試戲換裝來積累她的好感度,還會面臨被經紀人發現、“我”被趕到大街上的慘劇。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愛豆竟然也可以談戀愛的麼?不過娜娜確實可愛得令人招架不住,看著她湊近屏幕向你畫心的瞬間,直男觀眾大概都會毫不猶豫地花2元充值解鎖後續劇情吧——是的,在體驗前面3集之後,4-6集需要付費。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第一視角比以往互動劇圍觀男女主愛來愛去,增加了沉浸感,但對觀眾而言可能只是一小步,甚至會招來腹誹,“都不讓我說話,算什麼互動?”、“還沒來得及做選擇,怎麼就自動跳轉了?”、“感覺‘我’伸出去的手是女生的誒,所以我和娜娜是一對拉拉?細思極恐......”

不管怎樣,對粉絲而言能夠看到偶像在互動劇中飈演技、近景直拍美顏已經是很好的福利。畢竟平常買本雜誌還得三四十塊錢,其愉悅感顯然不如活生生的愛豆在你面前(雖然也只是鏡頭前)拋媚眼。

沒有進度條、不能發彈幕:

互動長劇怎麼吸引人看下去?

如果說《我加》與《娜娜的一天》更接近遊戲,那麼騰訊視頻的《拳拳四重奏》則往網劇的方向更進一步:12集應該算是目前互動劇裡篇幅最長的了,因此故事完整而波折,面對4位帥氣男生,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自然是都要——無論女主角怎麼“作”,最終都會擁有甜甜的愛情。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你可以把它看做升級版《他的微笑》,主角林薄荷是擁有樂隊夢想的拳擊女孩,四位可鹽可甜的美少年都會陪伴她經歷成長,而且還有《明日之子》人氣選手葉禹含加入充當默默守護女主的好閨蜜江雪,滿足用戶不同的性向狙擊。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在劇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會提升或降低林薄荷與角色的好感度,從而影響最後她和誰在一起的命運。劇情上的精細會吸引用戶探究後續故事,不過12集的長度對於習慣短視頻的人來說是挑戰,最令人抓狂的是無法快進拖動進度條,只能2倍速過劇情,而對互動男生不感興趣的觀眾顯然會覺得女主與其的對話顯得冗長。

如何吸引觀眾持續看下去?《愛情公寓5》的第13集也許提供了一個別樣的思路。與這集的名字“彈幕空間”相對應,愛情公寓的眾人接到一個神秘盒子,按下後竟然被密集的彈幕包圍。

而盒子的操控者正是屏幕外的用戶,我們發出的彈幕將影響劇情走向。而愛情公寓裡的主角們則要接受屏外網友的實時吐槽,一舉一動都被品頭論足,正如開篇大家圍觀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時的抱怨,這種多維空間的嵌套在荒誕搞笑的同時又有些諷刺現實的意味。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劇中關於打開四維空間的自黑與調侃無處不在,比如主角們開始質疑自己的世界是否真實,因為愛情公寓巧合太多,彷彿“有無數隻手在操縱我們的人生”;看電影時看了部“靜態屏保式”文藝片,張偉開始抱怨爛片還要在視頻平臺花6塊錢掃碼。

當看到彈幕湧現出“趙海棠別唱了!”、“閉嘴”、“帶資進組”時,娛sir內心也禁不住感嘆編劇過於真實,官方吐槽最狠。可能編劇唯一沒有料到的就是諸葛大力會火,如果能夠在彈幕中加入更多“狗哥”的應援,那這集的故事從前瞻性上可以堪稱神作了。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互動劇更像是《愛情公寓5》的一個情懷彩蛋,並不能影響前後集劇情。這種算是正常體驗,比較奇葩的是娛sir發現一些互動劇充斥著無論怎麼選都等於沒得選的“偽互動”,互動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2》中專門有一集嘲諷這種模式:

白客與辣目洋子演對手戲,白客欲言又止時屏幕上出現選項——現在說,還是等會兒說?如果選擇後者,幾秒後就會再次彈出同樣選擇,簡言之只能選擇讓白客表白才能觸動辣目洋子提分手的後續劇情。

“這不是假互動、騙觀眾麼?”編劇疑惑。

“有互動就行,觀眾要求沒有這麼高,”老闆直言。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生活對我下手了2》中有3集引入了互動技術,只不過豎屏喜劇才是該劇的亮點,互動只能說是周邊福利。

愛奇藝在去年已經推出互動視頻技術標準(IVG)並上線互動視頻平臺(IVP),因此在互動劇的音畫連貫性與選擇切換的流暢度方面,做得還是相當賞心悅目,據瞭解《下手2》的整個互動創作過程,完全是藉由互動視頻平臺自主實現,也就是說不涉及邏輯導圖、選項設置等高難度。

互動劇未來:

相比愛情甜寵,懸疑劇可能更能夠起用戶“玩”的好奇。比如優酷今年推出的互動劇《當我醒來時》,就嘗試以多視角切換來打亂重構一個懸愛故事:女作家夏漫清早醒來,發現丈夫莊永生意外失蹤,而所有人都對夏漫說世界上不存在這個人。

究竟是夏漫記憶出了問題,還是有人在背後進行陰謀設計、企圖讓夏漫被取而代之?用戶可以選擇通過夏漫、經紀人馬一鳴、黑客李偉的角度來回溯整件事,而不同的選擇將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甚至角色善惡也盡在用戶掌控中,可以說是用戶作為操控者、自主性最強的一部互動劇。

當圍觀瑪麗蘇變成“偶像愛上我”,互動劇沉浸感真的升級了麼?

縱觀上述作品,娛sir認為目前國產互動劇和互動遊戲在劇本設計和故事內核深度上有了明顯進步,但在用戶體驗度上依舊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浮於表面的遊戲式觸屏互動並不會增強快感,反而令人產生厭倦,如果未來劇集能夠在正常結局之外做出觀眾期待的其他結局分支,類似於原創與同人的存在,也許才會真正提升用戶參與度與沉浸感。

另外比起商業植入,似乎C端付費在互動劇中先邁開了腳步。《娜娜的一天》、《拳拳四重奏》都開啟了用戶付費模式,而《我加》則可以實現用戶在商城充值為偶像打Call,這是戀愛向、粉絲定製向互動內容的天然優勢。

對品牌來說,互動劇、互動綜藝以及遊戲的播放量偏低、轉化率難以檢測是挑戰。在娛sir看來,由大IP衍生互動劇情,是吸引品牌投放的捷徑之一,依靠互動技術與廣告創意實現破圈傳播,也許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