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深度長文 字數: 4500,本文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思維模型”?“思維模型”為何重要?和三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解決不同層次的問題,以及如何探索“思維模型”的方法。

談思維模型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思維模型。

01 什麼是思維模型?

就是我們每個人做決策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模板”,而“思維模板”來自我們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哪怕這個模板你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也深刻的種在我們腦子裡。

大多數人做決策時就像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很早就知道了,那時候課本跟我們講的是,盲人無法摸到大象的樣子。

有人摸到大象像根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牆。

但我們卻從來沒想過,盲人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對呀,為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你沒有想過,我也沒有想過。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例子現在來看有點傻,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每時每刻,終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盲人就是我們,大象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們對待真相的方式

比如做生意的商人,遇到問題時首先會想到如何利益交換。而一個律師遇到問題時,首先會想到如何理性的講道理。

說明我們每個人在思考問題時,由於閱歷和經歷不一樣,我們人生的絕大多數決策,都是在這些無形的卻重要的思維模板下做出的,而這些思維模板,本質上就是一個個的思維模型。

02 為何“思維模型”如此重要?

對於這個問題,或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可以解釋:

ABC理論=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ABC理論認為,我們對外界問題(A)會做出何種反應(C),本質上不取決於我們遇到的問題(A),而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比如,兩人一起上班時,迎面碰到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個人會想:“領導可能沒看到我。”而另一個人會想:“領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對同一個現象,由於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所以接下來其對我們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大多數時候,我們遇到困難,並不是因為這個問題真的無解或很困難,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有問題。

由於我們做的一切決策,都與我們已有的信念、觀點和解釋方式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所擁有的思維模型就成為影響我們各種行為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用基於原理和規律的思維模型替換舊的基於個人有限經驗的思維模型,就等於在給我們的認知系統更新換代,升級了最好的發動機。

思維模型有助於構建認知競爭力的底層邏輯,就拿學習而言,分為兩種人,積累經驗學習型和深度思考學習型。

1、積累經驗學習型

比如我碰到了一個困難,苦思冥想想了很久都沒有想通,於是我需要去摸索,找到一個方法後,需要試試有沒有效,沒有效的話又需要換一個方法嘗試,如此循環,直到找到一個行的通的方法。

這種做法需要敢於試錯,在試錯中積累經驗,但試錯會花掉大把時間,而且並不意味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2、深度思考學習型

深度思考者在解決問題時,先會關注那些做法有效,那些做法無效,然後持續把有效的方法總結起來,這就是思考這類問題的思維模型,拿著思維模型去解決問題。

大多數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是他們都喜歡總結背後的方法論,拿著方法論為已所用。

就像芒格說的:“你需要找到幾十種經過驗證有用的原理和規律,然後拿過來為自己所用,就可以解決人生中的絕大多數問題。”

事實上這兩種類型都是在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但是前者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需要試錯,後者喜歡總結有效的方法論和規律,拿著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


弄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思維模型之後,我們就需要問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的思維模型呢?

03 如何尋找有效的“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

在面對答案時必須在答案的上面追問為什麼,只有追問了為什麼才能像洋蔥一層一層的剝開本質,探索到深層次的原理和規律。

1、面對答案時不斷追問為什麼?

查理芒格說:“你要變的聰明,需要不斷的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必須將答案聯結到更深刻的理論,雖然有難度,但是會變的有很多樂趣。”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思維模型,就要把自己分析問題的答案,從表面、現象層次的不斷追求深挖,用更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原理來思考遇到的具體問題。


比如我剛畢業那會時,我在深圳的服裝市場買衣服,我不太喜歡砍價,我覺得男士砍價很不好意思,其實我也知道砍價本質上是一種談判能力,是需要的鍛鍊的。


後來我就想專門練習一下砍價的能力,幾個月後我到了深圳東門的服裝批發市場,我決心去練練手。那天我在服裝店看見一件衣服,就問老闆:“衣服多少錢?”


老闆回答我:“200元。”


我想現在是鍛鍊我砍價能力的時候了,於是我鼓起勇氣說:“老闆,100元賣不賣。“


老闆馬上就把衣服包起來往我手裡塞了,嚇的我趕緊跑了。


後來我把這個經歷告訴了我姐姐,我姐姐笑死了,我姐告訴我:“去批發市場買東西你這樣砍價,別人不得賺死你,你應該從腳脖子上砍,老闆說200你直接說,你直接可以說20。”


我說不信,這樣也行,後來我姐就帶著我去了上一次那家服裝店,從20元起,一番博弈,最終50塊錢買下來了。


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確實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後來我把從腳脖子上砍,當成是一個有效的思維模型。


當然這個思維模型是比較淺層次的,只是經驗技巧而已,如果要訓練深度思考我們必須要不斷追問為什麼有效。


帶著這個問題,我發現,如果不是在“服裝批發市場”買衣服,而是換了其他場景,如買車或進行商業談判,這個“從腳脖子上砍”的策略就不太好使了:一輛車定價40萬元,我和導購砍價4萬元,不被保安轟出來才怪。


這是我們看到的這個策略是有侷限性的,那我們就要追問,“從腳脖子上砍”背後的原理究竟為什麼有效?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講商業談判方法論的書,書中介紹了一系列談判方法論。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個策略就是“獅子大開口”,要給談判對手出乎意料的強硬條件。這讓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當年的“從腳脖子上砍。”


為什麼當年在“服裝批發市場”買衣服的策略,會在商業談判方法論中出現呢?顯然,這兩個方法背後有共同的更底層的原理。


直到學習心理學後,我才發現,“從腳脖子上砍”和“獅子大開口”等談判策略其實都是利用了心理學的“錨定效應”,其背後的思維方式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尋求博弈中的優勢。


什麼是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從而影響人們的思維。


這時,我們對“如何砍價”這一問題的答案研究,就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有效策略——那些較淺層的思維模型往往能被更底層的思維模型統一起來——這就是多層次的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這段經歷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示,對砍價這件事情,“從腳脖子上砍”、談判方法論、錨定效應等都可以視為“有效的策略”,但它們屬於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策略。

如果只掌握了其中一個策略,顯然思考問題的層次就很單薄。

在尋找到更多有效的思維模型之前,我們需要對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有個更深刻的認識。


2、3種“思維模型”解決不同層次問題。


事實上,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有效策略,都可以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3個層次思考追問,對問題的解決策略理解的層次越深、維度越多,我們理解問題也就越深刻。


因此,從理解,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的深度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思維模型分為3個層次:經驗技巧型思維模型、方法流程思維模型、學科原理思維模型。


這三種思維模型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各有各的應用場景。


第一類是經驗技巧型思維模型


往往出自實踐經驗總結,在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可以提供思路啟發。


比如我寫作遇到問題時,有人在寫作上比我強,那我去請教他,他告訴了我方法,這就是來自於他的經驗實踐總結。


像前面在服裝批發市場買衣服,我姐教我的方法也是個人經驗總結。這一類的思維模型可以解決日常的單一問題。


第二類是方法流程型思維模型


把很多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標準化、流程化了。市面上流行的類似麥肯錫工作法式的方法論書籍,往往是在這個層面給出可複用的思維模型。


第三類是學科原理型思維模型


是各門學科中科學家們發現的重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其實,芒格在此前一次演講中解釋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總結的“思維模型”追根溯源,和相關學科的重要科學原理聯繫起來,那麼我們對這個思維模型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當我們把解決問題的策略追溯到學科原理的時候,思維模型的可靠性、準確性就會大幅提高。這是因為學科原理大都經過人類嚴格的檢驗,這讓我們做決策的依據更加可靠。


2012年華為公司就引進了物理學的耗散結構用來去指導企業管理,華為在研發的投入上是中國第一名,公司牆上也貼著不讓奮鬥者吃虧,早年就開始把錢耗散在人、技術、資源上,這種做法就引用了物理學的耗散結構。


如果我們是基層員工,日常實操性工作比較多,就需要多掌握第一類和第二類的思維模型,這對於解決具體問題很有幫助


如果你是或者想要成為中層管理者,那麼就應該在第二類方法流程型思維模型方面下功夫,同時瞭解一下重要工具的學科原理,這對具體方法的底層規律的理解有幫助。


至於第三類是老闆和高管需要考慮的事。


3、用“稜鏡法”分解問題層次。


當年牛頓藉助三稜鏡,把看似簡單的太陽光分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不同光譜層次七色光。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今天我們也需要一個拆解問題答案深度的三稜鏡,從日常問題中挖掘出不同層次的思想。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這個思想的三稜鏡就是,問題不僅要跨領域地尋找答案,還應在獲得答案的基礎上繼續追問——這個答案起源在哪裡?背後更基礎的原理是什麼?能不能用更底層的學科解釋這個問題?這些原理背後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我能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不同層次找到不同解釋嗎?


舉個例子。2018年,我看到李靖在混沌大學有一門非常受歡迎的營銷課,叫“破解消費者需求密碼”。課上提出一個非常有用的營銷工具:需求三角。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需求=能力+目標物+缺乏感

很多人都在學習這個需求三角工具,毫無疑問需求三角是屬於一種有效的經驗技巧了。

“需求三角”思維模型的源頭在哪裡?他背後的依據是什麼?我如何用更底層的原理解釋這個方法?這個原理背後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始追問答案的起源。


說到尋找答案源頭,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尋找答案相關領域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


於是找了營銷界的教父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這本書。


結果在第一章開篇就看到需求的定義:需求是可以被購買能力滿足的對特定產品的慾望。這個概念變一下形式就是:“需求定義=購買能力+特定產品+慾望”。


再往本質追溯“需求定義”的來源是那裡?心理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解決了生存以後,就會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購買更多的東西,來幫助自己實現、享受更好的生活。

查理芒格:解決問題時,僅需這3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稜鏡法可以在答案上找到不同層次的有效策略,而這些有效策略就是經過驗證的思維模型。


我們需要不是一個表象答案,而是一種如何發現深層次可靠答案的思考能力,只有建立了這種提問、思考、探索的能力,才是在解決問題上掌握了一種新思維。

在面對問題有了答案時,在答案上不斷問為什麼?去探索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用稜鏡分析法幫助我們找到有效的思維模型。


最後複習一下文章的內容:

什麼是思維模型?就是我們每個人做決策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模板”。

為何思維模型重要?能夠用基於原理和規律的思維模型替換舊的基於個人有限經驗的思維模型,就等於在給我們的認知系統更新換代,升級了最好的發動機。

如何掌握有效的思維模型?

面對問題有了答案時,在答案上學會不斷問為什麼?

去探索三個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分別是經驗技巧型、方法流程思維模型、學科原理思維模型。用稜鏡分析法幫助我們追溯本源,找到更有效的思維模型為我們所用。

經驗技巧能夠解決單一的問題,方法流程能夠解決常見問題,提供的是標準化。當我們把解決問題的策略追溯到學科原理的時候,思維模型的可靠性、準確性就會大幅提高。這是因為學科原理大都經過人類嚴格的檢驗,這讓我們做決策的依據更加可靠。

建立了提問、思考、探索的能力,不僅在解決問題是一種有效的新思維,而且是一種終身成長。


成甲《好好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