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付出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

我其实不幽默


这种方式其实很让人心疼,但也很无奈,因为这种方式确实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甚至会让人觉得反感。

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其实也是一种通过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换言之,这类人群的自我价值感不高,甚至是没有自我价值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自己无法给别人提供价值,于是用贬低他人的方式来提升内在的价值感。

只不过这种方式,确实容易对社会交往这部分造成困扰,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贬低。


BonnieZu寳


大家好,我是心怀星辰与光的丹若十七,很高兴能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有教养的人不会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曾经听人说过“贬低你是为了最快的获得优越感,让自己瞬间自信感觉良好起来。”觉得甚是有道理。

01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喜欢拜高踩低的人,这种人明明是小人却又把自己伪装成君子,是不是现在说得心机婊?似乎这样的定义也不够准确,总之是人格低下的表现。

我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父亲是教师工资很低,日子过得相当拮据。我堂哥家的境况要好许多,因为他是个青壮年,而且才刚结婚,生活负担没有那么大,所以他夫妇两总是看不起我们家的。在言语上颇多挤兑,我家有什么他都恨不得上来踩两脚。每当我父亲工资没有下来,而我哥哥上学又到了拿伙食费的日子,他就会出去跟别人谈论道:“养那么多孩子有什么用?还都送去读书,读再多书也不可能当官!我不读书还不是必人家过得好?”

到了他有孩子的时候,他的日子开始忙乱起来,他就会把孩子给我帮带着。每当农忙的时候,我家劳动力多,活也就干得快,他的孩子就好长一段时间都在我家吃住。而他看见我家都忙活完了,就又跑到外面四处宣扬我家活干完了也不搭把手帮他,没有兄弟情谊,每当此时,我妈妈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去帮他,于是这样的话题从来就没有断过。当我哥哥考上大学时他酸着说:“上大学有什么用?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还不如我现在赚的多呢!”

直到我上大学,他还在村里到处说嘴:”一个女孩子也当宝,我们村就他们家宠着女儿!读那么多书到头来还不是帮人家送儿媳妇?“这种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他好,无论你平时多么的帮衬他,他心里都不得劲,总会到处去说你的不好,以企图别人附和来寻求认同感。一旦你过得不好他就会畅快得想上前踩两脚,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先知姿态不屑的告诉你”早就跟你说了会这样,你还不信“。

大家好,我是心怀星辰与光的丹若十七,很高兴能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有教养的人不会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曾经听人说过“贬低你是为了最快的获得优越感,让自己瞬间自信感觉良好起来。”觉得甚是有道理。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喜欢拜高踩低的人,这种人明明是小人却又把自己伪装成君子,是不是现在说得心机婊?似乎这样的定义也不够准确,总之是人格低下的表现。

我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父亲是教师工资很低,日子过得相当拮据。我堂哥家的境况要好许多,因为他是个青壮年,而且才刚结婚,生活负担没有那么大,所以他夫妇两总是看不起我们家的。在言语上颇多挤兑,我家有什么他都恨不得上来踩两脚。每当我父亲工资没有下来,而我哥哥上学又到了拿伙食费的日子,他就会出去跟别人谈论:到了“样那么多孩子有什么用?还都送去读书,读再多书也不可能当官!我不读书还不是必人家过得好?”

到了他又孩子的时候,他的日子开始忙乱起来,他就会把孩子给我帮带着,每当农忙的时候,我家劳动力多,活也就干得快,他的孩子就好长一段时间都在我家吃住。而他看见我家都忙活完了,就又跑到外面四处宣扬我家活干完了也不搭把手帮他,没有兄弟情谊,每当此时,我妈妈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去帮他,于是这样的话题从来就没有段过。当我哥哥考上大学时他酸着说:“上大学有什么用?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还不如我现在赚的多呢!”

直到我上大学,他还在村里到处说嘴:”一个女孩子也当宝,我们村就他们家宠着女儿!读那么多书到头来还不是帮人家送儿媳妇?“这种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他好,无论你平时多么的帮衬他,他心里都不得劲,总会到处去说你的不好,以企图别人附和来寻求认同感。一旦你过得不好脱就会畅快得想上前踩两脚,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先知姿态不屑的告诉你”早就跟你说了会这样,你还不信“。



02

高中的时候有个舍友,我们都不爱跟她玩,她的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一回到宿舍她就开始找茬,我们是文科生,高三会考的时候回到宿舍我们都哀嚎物理好难,别是挂了。她在旁边高调地说:”那么容易,不过的话也别高考了。“那时候我们心里万马奔腾,岂料成绩出来就她没有过。

备战高考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被雪花般飞来的模拟题虐成狗,颇有不堪重负的感觉,每天回到宿舍大家都会互相诉苦,发泄一下内心的压抑,每当我们聊到兴头上的时候总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如果考不上就别读书了!“真的是白眼直翻也无法表达我的内心,谁让她成绩比我们好呢?然而高考的时候她却落榜了。


这种人其实心里是自卑的,没有安全感的,只能在别人身上寻找优越感,希望用别人的不好来衬托他的高尚,他的内心里会时常的否定自己,然而又希望从别处获得赞美,所以总喜欢到处去攀比,才能安慰他那颗不安的可怜又脆弱的心。


这类人总体来说就是:第一,年幼时三观没有树立好,缺乏良好的教育,修养、素质较低下。第二,所处环境所至,他身边或许存在同种类的人,近墨者黑从而被同化。第三、社会阅历很少,井底之蛙,没见过什么世面。心理阴暗,缺乏自信,只有通过贬低别人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


路漫漫其修远,我们温暖彼此热烈地活着。请给予你的关注和点赞,你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大家!


丹若十七


1

说个身边真实的例子。曾经一起共事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的几天对大家都挺好,赞美别人啊,给大家分零食吃,再加上她的学历背景和薪资待遇都比我们高不少,瞬间觉得这真是一个优秀的同事。

接触的时间久了,小姑娘就呈现出一系列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选取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情说说:

第一件事是她在具体的事情上特别喜欢借否定别人的喜好来抬高自己,我们有个同事爱吃饺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就会说饺子很难吃,很恶心,说她从来不吃任何种类的饺子。大家有时会一起去吃米线、酸辣粉什么的,她就说我不吃这些东西,是塑料做的,不健康。就是当你表现出对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感兴趣、喜欢的时候,她就会跳出来说这个东西怎么怎么不好,她从来不吃不用之类的。

2

第二件事:有一天她想吃健康食品,因为她是刚来到我们这里对周边都不熟悉,一个同事就带着她步行去了一家轻食店,到了之后发现人家只外卖不能堂食。她立马就不乐意了,拉着个脸跟同事说,你看你找的什么地方,害我走这么远还不能坐下来吃。那个同事碍于面子当时没说什么,回来后抱怨说自己没吃饭先带着她去买健康食品,她不感谢就算了还指责我做的不好。自此之后,那个同事几乎没再主动帮过她的忙,也很少在一起吃饭了。


第三件事:有一次我们聚餐,大家聊到梦想什么的,有个同事说自己很迷茫,不像谁谁(说了在场的两个同事的名字)一样目标坚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且缺乏勇气。这时那个奇葩同事就开口了:开始一连串心灵提问,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然后话锋一转说自己如何有勇气,做了什么什么事,吧啦吧啦说了一堆等着大家夸赞她崇拜她。结果没人接话茬。

类似的事情很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经常喊口号要健康的同事,后来啪啪打脸,吃饺子比谁都凶猛,甚至把它当饭吃,我们都不怎么吃的垃圾食品她吃的最欢快。


刚开始她这种种作为让大家很讨厌,后来了解到一些事情也不再那么讨厌了,反而有些可怜她。这个姑娘家里条件非常不好,成长过程中受了很多苦,父母供她读完研究生想必也是很不容易。她把每个月工资的80%寄回家里补贴家用,虽然她天天说这种大牌那种大牌的,但自己买的衣服很少有超过100块钱的,也极少买衣服。


3

她算是一个不真实的人,或者说不能很好的接受自己。那些炫耀和对别人的否定,无一不是在掩饰自己的脆弱和自卑。严重的自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向内的自我攻击,表现的畏畏缩缩,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能力不行,不敢呈现自己,人群中哪儿最容易被忽略就往哪儿站。另一种就是极力的炫耀和抬高自己,借这种虚张声势来掩盖自己的自卑。

一个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的人,是不能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自然也不能在对外的人际交往中恰当的展现自己的优势。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得到的爱和支持太少,甚至是经常被人打击否定,但他自己又一直在努力向上想要证明自己,就会出现这种很矛盾的状态。潜意识知道自己没有炫耀出来的那么优秀,但同时又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是用的方式太过了,越是用力去得到别人的认可,越是表现的行为让人讨厌。


试想一下,一个连自我都不能接受的人,怎么谈得上去认可和肯定别人?他又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只能是借炫耀自己的付出和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一个很少得到过爱和支持的人,让他去感恩别人也是件很艰难的事情,他自己的需求都还没有满足,还在用错误的方式拼命的向周围的人抓取。

他们形成这样的做事方式有原因,我们可以理解和包容,但不必认同。你可以继续以此方式来满足你对爱和肯定的需求,但我不会配合你用这种方式对我造成困扰。终究,还是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调整自己的想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和自己的过去。


我们都要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不是吗?


心驿社


木林解答:这样的人的可悲又可怜。可悲的是在别人眼里,他和傻子没什么区别,人家都懒得搭理他。可怜的是他自己心理都不承认自己,希望通过踩别人认可自己,但那是假的。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因为我曾经一个同事就是这样的存在。而他的结果,就是逐渐淡出了同事的视线,从此不知去向。

1、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那是自欺欺人的心理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是自己的想法。因为不会有人去买账这种行为,除非是特别爱你的人。但是,爱你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人。

因为在自己的内心里不认可自己,所以需要以“口中踩踏”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但是,它毕竟只是口中的,而不是真正他人的认可。

当不在人前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狂躁后的不安。没有朋友,亲人不待见,没有沟通。只有无声的痛苦,在逆循环着。越是不安,越是要这样,越没有阳光。

2、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付出,别人都是假想敌

我们的生活需要记得别人的好,不只是感恩别人。因为你在感恩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可以得到审视,可以获得更多的温暖。

只记得自己付出的人,活得很累。因为要不断地去记忆自己做过什么,同时目光只看自己的回报。但是,却不能满足内心过度的欲望。

很显然,这是自私的心理。在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样的人,不会受伤。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包起来,所有人都是他的假想敌。如果有伤痛,那必定是致命的。

3、每天都这样,那是一颗痛苦沉沦的内心

我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更不会是一个特别宽容和仁爱的人。我们需要经历生活的洗礼,从欲望和迷失中走出来,留下了真诚和清醒。

每天都活在自我欺骗和攻击他人的心理下,人生是痛苦的,而且看不到未来。如果可以用温度来形容内心的话,这颗心脏早已经被冰冻,还是在黑暗中。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人-负能量携带体,就像我们这次的疫情病毒一样。会伤害他人,但是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综上所述:

这样的人,不会在人前轻易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就算是此刻承认,下一刻也是“翻脸比翻书都快”。

痛苦的远远不只有他,还有他的家人,他的爱人,他的子女和父母。他们从他的身上看不到正能量,只有不断的抱怨、责骂、嘲笑。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我建议你远离他。如果你的朋友有这样的人,除非你觉得自己是太阳,否则还是不要做那个包容他一切的人。


我是【木林谈心理】,喜欢探讨生活中的心理学,通过文字给您带来温暖的感觉,陪您一路前行,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木林谈心理


生活中有时候会一些另人很讨厌的言行举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就是一种典型。

这样的人其实内心本质上是非常自卑的。由于小时候在家里得不到重视,自己的需要经常被忽视,或者是被剥夺,于是内心极度不平衡,想方设法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比较强势,基本上多数时候都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能证明自己强就行,并且很多时候不懂得分场合,一味追求刷存在感。

而从不记别人好,只记得自己的付出,这就有点意味深长了。这样的人不止是自卑,更多的是只知索取,不懂感恩。这就和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了。如果说一个人小时候想要什么父母都满足他,或者他小时候很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父母都帮他做了,却从来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也没有让他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么,这个人就会把父母为他所作所为和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自然也就不会记得别人的好了。而一味强调自己的付出,就是想要回报。

不过,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即人格障碍患者。

1.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戏精上身的他们任何时候都在表演。在他的思想里,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每个人都要围绕着他转,看他表演,当有人妨碍他表演了,他就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当他想要吸引别人看他的表演时,就会不停的强调自己的付出,并且声情并茂,堪称奥斯卡影帝(影后)。

2.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多疑、自卑、撒谎成性、会演戏、易激惹……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的脑子里尽是YM论,有严重的被害妄想。如果你不小心和他们做了朋友,那么恭喜你,从此你进入被黑、被迫害模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是他们的强项,无人能敌,一贬低起人来,不到你认错决不罢休,哪怕你没有错,而且他们永远不会记得你的好,满嘴胡言尽是你的错,还到处宣传,闹得人尽皆知。论不可理喻,他们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我们将这类群体统称为杠精。


里外雅堂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的付出,这是人的本能意识所体现出的一种自我心理,也可以说是自我本能的需求,是绝大部分人都具备的一种心理表现,而不同的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出的比较隐晦,有些人表现的比较明显,当然这与个人的自身条件及能力是有关联的。

其实不论是贬低别人还是抬高自己,或者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付出,对于这样的行为体现我们都要客观的去看待,从整个社会上来说,相对的基本论证标准都是以高低、好坏、美丑等来认定的。

01、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你可能没有这种想法,但你未必没有这种行为,可能从本质上你的思维并没出现这种观念,尤其是贬低别人,那么抬高自己这是你不想要的吗?也可以这么说,你不想高高在上吗?回答一定是否定的,谁都想站在不论是学习(成绩)、生活(质量)工作(成就)的高点,其实你想高高在上而压制了别人的行为,可能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了。

比如在你上小学的时候,课堂里老师提问,“哪位小朋友能够告诉我1+1等于几”?全班会有许多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个问题,而老师恰好选择了你来回答,你的回答是,“1+1=2”,老师会说,“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很棒”,而此时你的心情肯定是喜悦的,但是你无形中在此刻你已经占到了你们全班小朋友当中的顶峰,这就是典型的,机会性的抬高自己而压低了别人。

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以后的你也是如此,在相比小时候的你,这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做法就隐晦的很多,因为在你内心里,每当在工作上的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希望自己做的很好,或者是尽善尽美,希望得到老板的赏识,而加薪升职。

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就或有突出的贡献时候,你必定得到老板的赏识,或者是加薪升职,而由于你的成就和突出表现,自然也就与你同事们之间的距离拉开了,如果你在升职了,也成为了主管,那么你与同事之间的高低的距离也就有了,这些都是在我们内心当中,一种本能需求,让我们在不断的努力或奋斗当中所取得的,“抬高自己”的期盼心理表现。

02、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的付出

从人性的本质上来说,哪个人又不是这样,别人对你好基本上都抱有一定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当然包括着一种付出,而也正是这种付出,基本上都存在着相互回报的,至少能够索取到一方的回报,除非那些能够做到像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的人,可能不要回报,但也仍然是在自我保全的前提下付出的。

可能你会说,他是我的朋友,我对他好,我不需要回报,其实你对他好同样是要求有回报的,而你所要求的回报就是你希望和你朋友的友谊继续的延续而不停止,如果说我在做公益活动,我所对他们的好或者一种帮助,我不要求回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想要的回报就是希望他们再得到你的帮助以后能够好起来,其实这同样是一种回报的需求。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一句话:“人的举动都不是无端的作出”。

说到只记得自己的付出,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每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或对某一个人有付出的时候,他当然记得清清楚楚,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必定是一个体验过程,而这个体验过程将是一种经历性的经验积累,人只有记住自己的付出,才能索取自己的内心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就是在不断自己的付出,过程中而得来的。

可以,记得自己的付出并不是一件不光彩或不好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思维记忆的一种体现,的一些行为体现,作为一种储蓄性的回忆来不断的鞭挞自己在今后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努力和奋斗,其实际性的意义也是在一种不断的总结当中前进。

结语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感觉到别人在贬低我们,而语言上的贬低要比行为上的贬低冲击力要大一些,这也是因为我们在认知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模式造成的一种感知上的错觉,所谓语言上的贬低,是在表面上具备一定的冲击力,而行为上的贬低是我们内心感受上的体验。

而现实是,如果当真有人在贬低我们的时候,而我们又能够察觉到这是在贬低我,足以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被别人贬低的这一点的不足,至少可以说你有被别人贬低的地方或者是缺陷,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别人贬低的行为或者语言转化为一种激励,来完善我们被别人贬低的不足或者缺陷,那么其结果也就是别人在贬低你的依据没有了,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贬低了。

如果从口头上来说,记住别人的好,那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表现,倒不如将别人的好体现在现实上,这样的记住才是真实可靠的一种延续,自己的付出一定要记住,而且要牢牢的记住,因为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也可以说是真实性的体验,更是一种经验性的积累,只有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你的付出,你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好你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


5分钟心理


01 优越感与自卑心理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在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曾经多次提到“优越感”,这正是自卑者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自卑的人需要获得优于他人的感觉,来平衡自己内心的自卑。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越是自卑的人,所需要的优越感越多。


不过有一点值得说明:很多人讨厌“每天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并将对方的这种行为视为“故意为之”,实际上,当一个人经常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时候,其实并不一定是故意为之,而是受到潜意识的驱使,所做出的的不由自主的行为。这正是人格发育不成熟,心智化水平不够的体现。


02 自居受害型人格

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的付出: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自居受害人格。不少人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但是“自私”是从道德体系评价一个人,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


为什么只记得自己的付出?其实本质上说,是因为有“委屈感”,准确的说,他们并不是不记得别人的好,而是别人的好对于他自己的付出感来说,他感觉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这种主观的认知,本质上是夸大了自己的付出,而回避了他人的付出,所以自然也是一种不能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当一个人带着“歪曲”的滤镜看世界时,就会自然产生委屈、怨恨等多种情绪。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当一个人总是强调自我付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满足内心“优越感”的需要。即“我付出的多”,所以“我是好的”。关于好坏对错的信念,深深的植根于自卑者的心中,使他们不遗余力的不断想要获取心理上的优越感,来平衡自身的自卑情结。


03 心智化水平


所以,不管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还是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只记得自己付出,这些外显的行为背后,都是对“优越感”的需要和满足。所以,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们是自卑的人。


自卑的人并非都是畏畏缩缩蜷在墙角这一种表现,过分的夸大自我本身,也是自卑的体现。


自卑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卑的。但是作为可以成长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在自卑的天性中谋求超越的可能,即人格完善。最终将虚体自恋提升为健康的自恋范围。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有梦想的唐糖


曾经在工作初期碰到过这种领导。很不幸,在这种人手底下甚至工作了数年的时候,期间被折磨的精神非常痛苦,经常夜不能眠。

如同题目所述,这位领导从来不记得别人的好,对于我的付出总是极力贬低。而且付出越多,这些努力就越发被忽略,但是对于相应成果他却得之坦然。

一开始我总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因此翻来覆去的剖析、复盘自己的行为,试图通过调变自己来去改变现况。这种错误的导向慢慢的成为了自我折磨,甚至引发了我的强烈自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更加的努力,甚至毫无界限。然而,来自领导的回馈依然如此。越努力,越被轻视,就越痛苦。

直到有一天,我不得不为此专门学习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我才豁然明白,问题在这个领导身上。

这种人如此行为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抬高自己,反映了他缺乏自信、却又死要面子的心态。这种人,本质上自卑的。也正因为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所以要掩饰自己的弱点。利用打击、打压别人的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让别人退缩,以维持自己高高在上感觉。换言之,这种人的性格特质就是巧言吝啬、自私虚伪。

豁然开朗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远离。减少和这种人的接触,尤其是利益方面。因为你付出了努力,却得不到基本的认可,反而是忽略、甚至是贬低。因此,止损是首当其冲的。

2.反击。避免接触的反常,往往会激发他们的侵略欲望。毕竟,以往较长的时间,我默许了他对我的贬低。因此必须要对他的行为进行修正。其实,不管多强势的人,内心都有虚弱和畏惧的成分。对于他所给予的不正当的对待,必须坚决、坚定、迅疾的反击!换言之,这种人之所以胆敢如此,就是欠收拾。一开始我还思考反击的适当形式,并为其是否合适而烦恼。到了后期,直接随心而应。这种明确的态度表达迅速的界定了我们之间的界限,具有很好的效果,并让我彻底解脱。

最后,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要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绝无可能。做事情,问心无愧即可。

生而不易,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照顾好自己,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理科博士再学习


答:这不配“人”字!

1、经常看到他人长处者,自己优点最多(反之亦然)

2、你看头条上的喷子,错别字连篇,脏话粗话恶语,因为在他字典里只有阴暗。

3、善人欣赏好人,好人赞美善人。

4、家母百岁全自理,一生行善积德,她老人家的健康秘诀—— 人前欣赏人,人后夸赞人!

5、赠您满目阳光灿烂🌞满心善良真诚百岁家母素颜随拍,愿您全自理到百岁以上👍








绥格格


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只记得自己付出的人,都有着极度自卑的人格。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有的人看起来总是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这仅仅是在企图通过贬低别人来掩饰自己的不安,是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而真正自信的人,总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

只记得自己的付出,不记得别人的好,说明这个人情感闭塞、缺乏关爱

忘记自己所付出的,但牢记别人的帮助,这是智者所为。对于觉大部分人来说,都会关注自己所付出的,这是人性,无可厚非。

不记得别人的好,有两种可能:

一是,刻意忽略别人的好,当然这也是种痛苦的体验。因为这样的人通常情感闭塞,且自觉缺乏关爱。

二是,对TA来说,这种“好”可能并不值一提。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对TA来说,“滴水之恩”可能就是“滴水”而已,甚至有可能觉得理所应当。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知恩图报的。

总得说来,这个人的心理应该是极度自卑,且情感闭塞、缺乏关爱,你可以选择敬而远之,也可以真诚相待,去感化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