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个主要王朝的军队编制

(纯数据贴,数据来源收集于网络)

1: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军政合一,战时各级官员自动成为各级别指挥官,通用军、师、旅、卒、两、伍6级编制,以战车为单位,二五编制。

军——指挥官领“卿”,下辖两个师。

师——指挥官领“下卿”,下辖五个旅。

旅——指挥官领“上大(da)夫”,下辖两个卒。

卒——指挥官领“中大夫”,下辖五个两。

两——指挥官领“下大夫”,下辖两个伍。

伍——指挥官领“士”,下辖五辆战车,每一辆战车的指挥官是“下士”,每一伍的单位作战人数,春秋前期为30人,中后期为75人。也就是每辆战车6-15人,其中指挥官1(后备驭手),驭手1,射手二(前期无或1),长戈手(击戟士)4-8,连枷手(力士)1-2人。

2:秦汉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作战样式发生改变,战车被淘汰,步兵成为作战主力,以秦国为代表的战国诸国的军制发生了变化,乃至到了汉朝,依旧汉承秦制,除了名称有所变化,编制不变。作战单位名称使用汉代名称,指挥官爵位使用秦代名称。

商鞅将爵位分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共20级。

这一时期,采用军、部、曲、屯、队、拾、伍7级编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前,基本不变。

军——指挥官领庶长,军衔为将军,战时亲领,平时遥领且无调兵权。下辖5-30部,总兵力从5000到数万不等,有独立番号(如“陷阵营”、“白马义从”等)。

部——指挥官领五大夫或公乘,军衔为校尉。这个级别是战役和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单位,指挥官没资格称将军,而是裨将,也就是偏将或部将。下辖两曲,1000人。

曲——指挥官领公大夫或公乘,军衔为军候,下辖五屯,500人。

屯——指挥官领官大夫,军衔为百人长或百夫长,下辖两队,100人。

队——指挥官领大夫,军衔为队率或队吏,下辖五拾,50人。

拾——指挥官领簪袅或不更,军衔为拾长,下辖两伍,10人。

伍——指挥官领公士或上造,为秦汉时期最低等的军爵,军衔为伍长,管理5名普通士兵,基本配备是长戈手2,短刃手2,长短互相配合,另一射手或连枷手掩后。伍长居中,五名士兵四周,成锋矢阵,配合其他伍,互为犄角,进退可为。


3:唐代军制,唐代新确立了府兵制,以折冲府为基本作战单位,战时抽调不同数量的折冲府和地方辅助兵(农夫或城兵)组成部队,各自为战,有高度临阵自度权。

唐代军制,采用府、团、旅、队、火5级编制。战时,另行任命行军大总管一职,统领各折冲府,战后自动解散。(唐时是没有评书里常说的“元帅”一职的,最大的是临时任命的“行军大总管”。一场战役,可以有很多路军事行动,同时也可以有多个行军大总管,互相制衡。)

唐时再无军爵,文武大臣统一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且“县郡国”三阶,一共十五级的勋爵制。

府——指挥官为将军,分上府,辖6个团,1200人;中府,辖5个团,1000人;下府,辖4个团,800人。

团——指挥官为校尉,下辖两个旅,200人。

旅——指挥官为旅帅(不是“旅率”),下辖两个队,100人。

队——指挥官为对正,下辖五火,50人。

火——又做“伙”,指挥官为火长(伙长),10人。火是最基本的作战编组,每一火的兵种,在隋唐时期,也延伸出了多兵种协同作战。基本是:长枪兵4,主攻;刀盾兵4,防御;跳荡兵2,突击。是十分成熟的四四二突击阵型。长枪兵居中前刺,刀盾兵保护长枪兵,抵挡敌方的攻击,跳荡兵或突击冲锋,或周边游走,抽冷子杀敌。

一般来讲,长枪兵着棉甲,担任主攻,后劲绵长。刀盾兵着皮甲,担任防御,力量稍强。跳荡兵都是尖兵,相当于侦察兵,灵活、手狠,担任强行突击、周边清理、以及后援。

按照战场危险程度来看,刀盾兵是肉盾,一般最先挂掉,其次是长枪兵,跳荡兵的战场生存能力最强。

除了这些基础兵种,隋唐时期,还有专门的弓弩手、陌刀手、攻城兵三个建制兵种,以及少量轻骑兵。

弓弩手不着甲,只有号衣(单衣),在后方或两侧用箭矢大面积覆盖打击,属于炮火输出兵种,一场阵战下来,每一个弓弩手基本可以射出3-6箭,就已经力竭,能一口气射出9箭的,凤毛麟角。

陌刀手是重步兵,着重甲。每一名陌刀手,配独轮车一辆,运送重甲和陌刀,另配辅兵三,一个推车,两个负责给陌刀手穿重甲。同时三名辅兵还兼职重甲和陌刀的保养。

站前,陌刀手都在自己的装备边上静坐蓄力,一旦需要出击,很快就着甲擎刀,然后密集排列成并肩长阵,提刀悬于腰侧,缓步前进。接敌后,一起旋刀,靠刀柄在腰间横旋的惯性,挥刀横劈,人马皆分,然后前进--旋刀--横劈;前进--旋刀--横劈……一直到自己力竭倒下。(凡是高高举起力劈华山的,都是假的)

陌刀手没有后退,一旦接敌,不戳穿敌阵,誓不罢手。

攻城兵就是工兵+炮灰敢死队的组合兵种,担任攻城或冲阵任务,兼抛石机、冲城车、长梯等辅助器具的使用,一般都是辅兵或民夫,正规军很少当炮灰。

历朝的骑兵,这里不讲,有空专门讲一讲。总之,战国以来,华夏大地上,就没有成规模的骑兵出现过,在战场上都只是出奇制胜,且胜出战例稀少。(历朝以来,有五大铁骑,汉弩骑、蒙铁骑、唐精骑、赵牧骑、金浮屠。蒙金撇开不谈,赵、汉、唐三个时代,最豪横的汉弩骑,也没过十万。唐初的骑兵,甚至都不成建制,李二的玄甲黑骑,满打满算,也没过一千之数。这里暂且不表……)

另:唐代还有一个特别的军衔:总兵。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员,主要是平时辖制十个左右的折冲府,担护一地的军事统筹,负责训练、招募、筹集粮草、更换兵器等。一旦战起,总兵就失去对下辖折冲府的指挥权,一般都留在后方坐镇地方靖绥,若上前线,只能作为副将,在行军大总管帐前听宣,没有实际领兵权。

但是到了唐末,总兵基本都摇身一变,成了一方节度使,军政一把抓。


4:明代军制,明代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

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

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

在都司以下,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

每卫设指挥使一人为长官,大体上统兵5600人。

卫以下再分为五个千户所(最早是每卫辖十个千户所,后改为五个),设千户为长官,统兵1120人。

千户所以下再分为十个百户所,设百户,统兵为12人。

在百户之下设总旗二,每个总旗领小旗五,每小旗领兵10人。


5:另少数民族有代表性军制: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军队组织形式也以十进制为基础,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如此,以蒙古为例牌子头(10人)百夫长,千户,万户,以千户级别为战略单位。

只有女真人稍有不同,无论是女真人的某克孟安制度,还是满清的牛录八旗制度,基础编制人数都是300人。

清大体上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陆路、水师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所属有镇、协、黄、汛各级,其直辖部队称提标。

清学政以提督某省这政为全衔,此提督与明代同,非正式官名。
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

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