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芬蘭人能打,真的很能打。在“冬季戰爭”結束後,這是全世界的共識。

1939年11月,蘇聯以維護西北邊界安全為由,調集45萬大軍對芬蘭,發動全線進攻,史稱“冬季戰爭”。

對於這場戰爭,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打擊芬蘭法西斯的正義之戰。

也有人認為,用70萬人的傷亡換來了一個完美的教訓,非常的划算。

呵呵!

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戰爭的對錯。

我只闡述一些戰爭的細節,和蘇聯的失誤。

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傲慢無知的蘇聯高層。

對於芬蘭的進攻,蘇聯高層可謂躊躇滿志“準備充分”。

面對“強大”的蘇軍,芬蘭的抵抗毫無意義。

赫魯曉夫曾叫囂道:“只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些,芬蘭人就會服從。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我們就是這樣的。”

後勤部副部長把炮彈基數定在了12天,並堅持認為戰爭時間不會超過16天。

他們甚至以小時來計算芬蘭的抵抗時間。

從數字來看的確是這樣,芬蘭全國總動員的兵力才30萬人,而且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極度缺乏,甚至有的部隊連步槍都沒有。

出於對西北駐軍的不信任,斯大林調來了蘇聯南部地區的常備軍,結果這些人根本無法適應北歐寒冷的氣候。

後世氣象學家指出,39年是最寒冷的三個冬天之一。

再加上防寒物資短缺,大量的士兵被凍死在北歐的山林中。

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蘇軍的指揮藝術和芬蘭柴堆

這個時期的蘇聯剛剛完成“大清洗”,許多高層軍官被處理,而火線提拔上來的人,是一些沒有指揮經驗和軍事素養的菜鳥。

再加上此時蘇軍還有一個坑爹的職位“政委”。

經常越權指揮士兵衝鋒,而真正的指揮官,不敢言語,這種垃圾指揮讓蘇軍損失慘重。

有這樣的記載,戰場上政委經常指揮部隊,整排整連的帶頭衝鋒,往往被芬蘭兩三個衝鋒槍手打的精光。

為此芬蘭狙擊手,還發明瞭一種極為陰險的招數,當蘇軍政委帶頭“烏拉”時,先一槍把政委幹倒,士兵一看政委受傷了,趕緊救人,七八個士兵上去,結果被狙擊手一個個點名。

既遲滯了蘇軍的進攻,還幹掉了“指揮官”,一舉兩得。

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後期蘇聯高層發現,政委的死亡人數居高不下,下了一道命令,嚴禁政委瞎指揮。

而反過來,芬蘭針對蘇軍的柴堆戰術,卻非常完美。

所謂“柴堆”,是芬蘭人的伐木習慣,他們把樹木砍下堆成一堆,日後再來一一處理。他們對蘇軍也是如此。

蘇軍重上大集團軍運動戰,認為幾個簡單的戰略穿插,就可以把芬軍肢解。

但結果卻反過來了。

蘇軍在4個地區發動攻勢,結果損失慘重,被迫陷入防守。

其中39年12月到40年1月,中路蘇軍163師和44師外加增員的人民委員會第三團,總共23000人,被6000芬蘭陸軍分割全殲,而自身傷亡竟然不到800人。

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這時全世界都被芬蘭的頑強折服了。

斯大林徹底震怒,槍斃掉了逃回來的44師師長,撤換了前線總指揮,繼續蹭兵60萬。

這一次蘇軍學乖了。

他們集中兵力,以消耗戰的方式直接進攻中路。

血火芬蘭(二)凜冬之怒。


然而這次蘇軍卻遇到了一個讓他們異常恐懼的老師——白色死神。

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狙擊手、游擊戰以及莫託洛夫美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