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年紀大了,就愛運動。運動過後,才吃的香睡得著。這些如同廣告一般的語言,原來我不信,現在我信。

隨州有個戶外老虎隊,老虎隊每週六組織騎行山地車戶外鍛鍊。隊裡,有不少年紀大的人,有的退休了,有的即將退休。

年紀大的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愛回憶。週六聚在一起,騎行的路上,我們這些有著相似經歷的老哥們,一邊不緊不慢地騎行,一邊就海闊天空地閒聊,聊的最多的,當屬那些年農村的往事。

我有個本家哥哥,叫付九龍。他大我幾歲,老家環潭,高中畢業後在老家務農了一段時間,隨後參軍,在部隊一干就是十幾年,轉業後分配才又回到隨州。九龍哥愛咵,也愛寫。從農時、農事、農具、農舍到菜園的菜;從雞鴨貓狗牛羊,再到山上的野果,還有那些已經記不清或用書面語言表述不出來的林木花草、老物件……隔三差五地在微信圈發這些東西,有興致了,就寫一段。

這些過往和故事,在騎行隊裡都能引起共鳴。騎友們感慨地說,當年農村的這些往事,隔了這麼多年,想想還真的懷念吶。

九龍哥時不時就寫,我時不時就轉上平臺,這裡特別說一句,這個系列,隨筆而為,想到某件事寫某件事,不是按年份順序下來的;有時是一件,有時是幾件,有時每天寫,有時隔一段時間,算作隨筆吧。

今天,來說說農活,礙於篇幅,只說幾種。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犁田打耙】

山區農村有句俗言“犁田打耙,啥也不怕。”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男人,會犁田打耙了,就是一個棒勞力了,其他的農活兒都不怕了。

前面在《工分制》裡說過,男棒勞力一天是10個工分。也就是說,力氣還沒上身的小夥、體力已經下降的老頭,一天掙不了10個工分了。

所以說,犁田打耙這樣的農活,基本都交給10分的男勞力幹。可惜我在一天才掙8個工分時,就參軍了。因此,犁田打耙這樣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農活,基本還沒真正幹過。

耳濡目染,對犁田打耙還是會幹的。對我來說,難題不在犁田上,而是怎樣把繩索套到牛身上去。

耙田,比耕田要簡單些。

犁田打耙,是那個時代的重要印跡。可如今,機耕化作業,牛少了,傳統的犁鏵、耙齒恐怕也很少見了。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打溝】

打溝與挖溝不同,挖溝需要鎬頭或挖鋤以及鐵鍬;打溝的工具,只要一把鐵鍬就夠,在泥水中……

生產隊裡的打溝,專指在稻穀快要黃稍前,為了讓稻田裡水排幹、瀝水;在稻田的田埂內側,把稻穀篼兒連同泥巴一同拔起,抽出溝槽……

打溝是件力氣活,其中有很多巧勁;不內行的人,多出了力氣不說,還效率低。

內行人打的溝,和外行人打的溝,區別在於溝沿的方正和整齊;以及挖起的泥巴堆放是否排列有序。

山區的稻田,總是不規則的;以及在坡邊兒。溝槽的深淺,與稻田的地勢有關,也與田塊的大小有關。

誰知道:打溝是用圓鍬好還是方鍬好?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包工】

包工,指隊長視其勞動量多少,讓一個人或幾個人在多少時間內把它完成,然後給多少個工分。

比如說一堆土,隊長說3個人一天可以挑完,每人給12分。

這本是一天的勞動量,但3個人半天或不用一天就能完成,提前收工了,隊長或其他社員也不會說什麼。

包工的好處是,提高勞動效率。

當然,包工勞動量安排是否合理,全憑隊長日積月累的經驗。工分給多了,包工的人多佔便宜了,不僅是隊長工作上的失誤,也讓其他沒有參加包工的社員心裡不平衡。

包工的項目,基本都是挑土方、沙方,還有插秧苗等等。

像砍草積肥,生產隊集體組織的砍柴等單個人能獨立完成的任務,也屬於包工性質。

在生產隊,身強力壯的、做農活手腳快的人,都喜歡做包工,不喜歡跟一群人一起“磨洋工”。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挑草頭】

挑草頭,泛指挑麥草頭、稻穀草頭。

挑草頭,是男人的活計,不僅考驗體力,也考驗爆發力。

體力強、爆發力好的人,拿著芊擔插進一捆草頭後,靠臂力擔起,直接插入另一捆草頭,並順勢擱上肩膀……

如果是體力差的人,在插入一捆草頭後,先把芊擔上的一捆草頭擔在肩上,藉助膝蓋的力量,再插入另一捆草頭,俗稱叫“挖黃鱔”。

能一鼓作氣挑起草頭的人,當然只是部分人,多數人都要“挖黃鱔”。因為一,生產隊裡的棒勞力畢竟是有限的;二,無論是種麥子,還是稻穀,面積都很大。趕上天氣給力時、雨季來臨前搶收時,大面積收割,體力弱的上了年紀的人、女將們也會加入到挑草頭的行業。

機械化作業,減少了挑草頭。但山區規模不大的田塊,還靠人工挑草頭。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摘稗子】

稗子長在秧苗間。如若分辨不清秧苗和稗子,即摘不出稗子。

秧苗被揭開塑料蒙布後,從芊芊細苗慢慢長粗、長壯。這個週期,為的是讓秧苗逐漸適應自然溫度。

稗子與秧苗如影隨形,秧苗長粗了,稗子也長壯了。

摘稗子,生產隊都是安排婦女們做的活——女同志手輕,分揀細緻,不易將秧苗兒和稗子同時拔起。

育秧到插秧到出穗,這期間,至少要摘3、4次稗子。最難辨認期,當數揭開塑料蒙布後頭一回摘稗子。

頭一回摘稗子,主要是苗兒太小、太細,不易辨認……

一個秧馬,兩塊踩板、斗笠、塑料布、竹籤兒,這些物件,構成了摘稗子全部裝備。

生產隊裡,摘稗子算是輕活兒,一般選擇在雨天做;所以斗笠或雨傘、蓑衣或塑料布是必備的。

和秧苗相比,稗子莖寬,顏色略黑;比秧苗長的快。 出穗後,更易辨認,直接下水田扯、拔……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放鞍兒】

“放鞍兒”,如同讀書的學生課間休息一樣——上節課與下節課中間休息一下。

但民間的“放鞍兒”,顯然帶有貶損人、侮辱人格的性質。

鞍,即鞍子,是擱在驢背、馬背上的物件。借用把驢背、馬背上的鞍子放下來讓驢或馬休息來比如人,顯然是詆譭人的人格的。

“放鞍兒”,是過去地主使喚長工時的叫法。時代變遷,這種叫法沿襲到新中國。

生產隊上的放鞍兒,是在集體勞動時,隊長讓社員們休息,一聲“放鞍兒”,社員停下手中的活路,男將席地而坐,或三三兩兩站著、坐著抽抽菸,聊聊家常;女將們會把隨身攜帶的針線活兒拿出來,納鞋底的納鞋底;縫衣衫的縫衣衫……

一般來說,這個休息時間不長;半天中,也只會“放鞍兒”一次。

“放鞍兒”,是個老鄉方。這種在勞動作業之間休息,各地會有不同的叫法。時過境遷,農村聯產承包制以後,再沒有集體勞動場面了;“放鞍兒”一詞,也就失去了它本質的意義。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疏簡溝】

山區農村的山衝,基本佈局都是這樣的:衝頂,是一口堰塘或小型水庫;堰塘下,依照山衝兩邊山形走勢,開墾著大小不一、或長窄、或橢圓、或如刀把或如葫蘆等各種形狀的田地。

山衝頂的堰塘,水的來源主要靠下雨,或者是積雪融化後的水填充。

為保障水的來源,一般在山的兩邊半山腰,以堰塘為基點,呈“V”字形挖出淺淺的簡溝。這樣,一旦下雨,雨水會順溝而下流進堰塘。

簡溝,融入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修建,不僅可以使堰塘魚有水養,更重要的是,若遇乾旱之年,農糧作物可以保收。

這項農活,一般都是開年後、閒月季節做的。

那些年,簡溝是年年都要修整和疏通的。可惜,如今的堰塘,或因年久失修,或因沒有簡溝注水,有的堰堤垮了,有的已經幹箇;只有堰塘周圍或高或矮的灌木、荊棘無聲訴唱著昔日的歡歌……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農閒人不閒】

山區農村,到了十冬臘這個季節,最時令的農活,莫過於砍草積肥了。

因為,稻田被翻耕種上小麥後,不需要太多護理;這個季節,算得上是一年之中的閒月。

前面說過,冬季擔塘泥。冬季也是積肥、育肥最好的季節。草黃了、枯了,樹葉落了,把它們砍了、收了,挑回生產隊裡的糞坑,通過發酵、翻轉、再發酵後,來年開春,把它們挑進水田,是土壤、秧苗最好的養料。

當今人說的農家肥、有機肥、綠肥養料,環保、健康……,指的就是它!

生產隊在這個季節裡的農活,還包括修繕垮塌的堰堤、田埂、水渠;也要修理農具,包括犁、耙等等。

農家,閒月人不閒。諸如,砍柴、挖樹篼。

這挖樹篼,是很有講究的。第一,不能挖堰堤、土坎上、水渠邊的樹篼,避免方後被雨水沖垮;

第二,不能挖再生林的樹篼。像松樹篼是可以挖的,因為松樹被砍、鋸掉後,篼上不會再長新苗。

第三,只能挖野樹篼,像櫟樹、板栗樹、柳樹等等,能發芽的樹篼,是不能挖的。

農村無閒事。家裡家外,一年四季都忙。

隨州農村往事--農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