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隨筆」劉勇:讀《愚公移山》的思考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十多歲的時候,高小畢業停課,回鄉參加了兩年的集體勞動。那時倡導學習《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這些文章,大人人人會講會用,幾乎都能熟背下來;青少年學唱《心中的太陽紅豔豔》,歌聲悠揚,委婉動聽。學講學唱活動,激發了人們生產和學習的積極性。

《愚公移山》一文中,作者把列子的《愚公移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讀,號召黨和軍隊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移走壓在全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乾縣隨筆」劉勇:讀《愚公移山》的思考

此後我經常想,愚公挖山不止,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可佳,那列子為什麼又曰為“愚公”呢?是說他“愚”嗎?為什麼將“智叟”樹為反面人物,是贊“愚”貶“智”,還是說明“愚中有智,智中含愚”呢?

我還想到“持之以恆,堅強不屈”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路線正確,方法科學”也是十分重要的,缺之不可。中國革命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那要多經歷多少次失敗,多付出多少代價,甚至到現在還在黑暗中苦鬥呢!學習光憑苦學,方法不對路,成績往往上不去,高手一指點,方法一改進,規律一掌握,成績很快就上去了。

所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既發揚愚公挖山的持之以恆“愚”精神,又發揮統籌安排的科學“智”法,使之事半功倍,造福眾人。石可為料,可砌牆築埂,壤可造田建屋,不必捨近求遠,填入海中!對太行山實行“醫”的辦法,山基墾田種糧種菜,山腰種藥植麻栽果,山頂植材栽薪;對王屋山採取“移”的辦法,移山造田造屋,將深山分散的住戶移居於此,既移了山,又造了福,人多力大,事半功倍。一舉多得,豈不更好?

原列子的《愚公移山》自有其教育意義,此為古代版式。我將原作“操蛇之神聞之”至結尾去掉,改編成新版《愚公智移山》,賦於新意,是為現代版式,不知可乎?

「乾縣隨筆」劉勇:讀《愚公移山》的思考

愚公智移山

(上接列子《愚公移山》前文,刪去尾段)

愚公率子孫鄰男叩山墾壤不止,及數年,山移其許。

智叟聞之,感其誠,甚慚,思曰:“吾何不以智助之,使之速焉。”隨前往,曰:“吾助爾速焉,何如?”愚公喜曰:“可,汝助吾益佳,恩莫大焉!”遂與之謀,終成於策。

愚公依策施之,叩石為料,築田埂,砌屋牆。墾壤鋪田植禾,陶土為屋瓦、食具、用器。遂建屋十數幢,墾良田數十頃,太行上栽材薪,腰植果藥,下種糧菜,食豐腴,餘賈以市。

智叟文告於市:“凡助愚公移山者,戶賞一屋,賜良田數畝。”示出,圍者眾,議之譁然。

及月餘,助愚公移山者眾,愚公兌諾,眾安居。

及十年,遷者數千,推愚公智叟為長者,自建屋造田,另築屋為學堂、醫館,尊長者師之,自此幼習字,疾病除,眾皆喜,遷者益增。

逾百年,移山者數萬,石壤用者廣,遂為州,近十郡也。

又百年,王屋山無存,太行山林果豐茂,山下皆為良田。

(WG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