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美國建國不到250年,能談得上歷史悠久的本土名著真不算多,路易莎·梅·奧爾柯特的《小婦人》算一部,並且這本書剛一問世就成了爆款。

看一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就看它被翻拍過幾次。從19世紀60年代成書以來,光是大咖雲集的電影版本就有四部。凱瑟琳·赫本、伊麗莎白·泰勒、克里斯汀·鄧斯特、克萊爾·丹妮絲都為這個故事奉獻過精彩的表演,並且每部在IMDb都有7分以上的成績。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1933年版本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1949年版本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1994年版本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2019年版本


所以2019年的這部《小婦人》,本來就架著黃金馬車乘風而來,再加上當下最得寵的青年演員甜茶、西爾莎·羅南、艾瑪·沃森等人加持,恐怕未推出時,就註定會成為又一部經典。

而在剛落下帷幕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小婦人》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6項提名,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個人認為這是今年石破天驚的奧斯卡比較符合大眾預期的一個獎項了。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像這種舊瓶裝新酒的作品,通常會引起觀眾的格外關注,尤其是書粉和前幾部電影的擁躉。但缺點在於,它們很難給觀眾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更別提魔力搬地催使他們投出感性的一票。

也許正是沒有太多期待,我們才會驚喜於《小婦人》2019的改變,這種改變甚至可以稱作革新。

其一是它不同於以往版本對於女二號艾米的臉譜化處理,這版《小婦人》告訴我們,一個野心勃勃的女孩兒,只要光明正大,也可以很有魅力。其二是開放式結局的運用,原作者路易莎把自己寫進喬這個角色,雖然現實中,她一生未婚,但為了書籍暢銷(也可能如同電影中那樣受到出版社的壓力),還是甘願給了喬一個圓滿的婚姻,但這部電影卻還給路易莎一個真實的結局,於此同時,還安撫了忠於原著的觀眾。

以上兩點,是這部電影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多虧了具有現代意識的編劇,才有可能讓2019年的《小婦人》超越之前的版本,成為被後人嘖嘖稱道的經典。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用粗略的語言描述一遍劇情。

馬奇先生去參加南北戰爭,她的夫人和四個女兒留守在家,一家人清貧卻過著溫馨快樂的生活,甚至在母親的帶領下,她們經常扶貧濟弱,一家人的愛心感染了富有的勞倫斯一家,勞倫斯家的獨子勞裡整日與四個女孩兒玩兒在一塊兒。

四個女孩兒性格迥異,老大梅格溫柔美麗,有點愛慕虛榮,也願意為愛放棄虛榮;老二喬最具獨立意識,勵志成為作家,是那個年代擁有女權思維的先進人物;老三貝絲善良溫順,任勞任怨,從不計較付出;老四艾米最有野心,她想做藝術家,也毫不掩飾對金錢和名利的渴望,像頭小獅子一樣,朝著目標孜孜不倦地前進。

她們逐漸長大,從天真爛漫的女孩兒變成了小婦人,各自擁有不同的人生,這些個人興衰與彼此間對家庭的作用力,共同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線。

聽起來和《傲慢與偏見》有點類似,它們同樣從一個家庭史詩入手,描寫家庭成員的人生走向與個人抉擇。尤其是主角們的愛情,《傲》中的伊麗莎白和達西,《小》裡喬和勞裡,同樣的貴公子愛上灰姑娘戲碼,是如此相似。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和達西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小婦人》中的喬和勞裡


但我更喜歡後者。《傲慢與偏見》中,儘管伊麗莎白因誤會達西傲慢,且兩人家境天差地別而拒絕過達西,但最後誤會解開,他們還是在一起了。我想這樣的結局也反映出作者簡·奧斯汀的價值觀,她是或多或少肯定灰姑娘故事的,當然這種價值觀很可能歸結於19世紀初期那樣一個時代,女人還是相當依附男人,簡·奧斯汀也不敢寫出不符合大眾預期的結局。

但50多年過去,尤其在新教徒們建立的美國,社會萌發出各種先進思想,也包括女權主義。我們看到,路易莎筆下的喬沒有選擇勞裡,她更傾向於去紐約發展寫作事業,並且最後嫁給了志同道合的巴爾,而且新版電影的改編隱去了結婚這一橋段,喬只是答應出版商把小說的結尾改成結婚,至於她到底有沒有和巴爾終成眷屬,就見仁見智了。

誠然,兩部作品在時代與家庭的敘事上都同樣偉大,但結局卻有著天壤之別,這區別就相當於,一個貧民窟女孩兒最終嫁給了霸道總裁,另一個卻拒絕嫁入豪門,轉身去拼事業。前一本是愛情修煉手冊,後一本卻告訴你怎麼成全自己。

所以,《小婦人》無疑是更先進的,哪怕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會讓很多女性受教。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如果說,1868年出版的《小婦人》帶給當時女人的啟迪是女權意識,那麼2019年的《小婦人》電影同樣帶給當代女性新的思考,即女權,而非"女拳"。

傳統的維多利亞時代要求女性必須做一個淑女,溫柔優雅、多才多藝,相夫教子就是她們一生唯一的任務。曾幾何時,歐美國家對女德的要求絲毫不遜於中國封建社會。

英國著名意識流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曾評價那個時代的女人:"大多數女人完全沒有個性。"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南北戰爭,他們的思想也隨之受到了較大沖擊,女權主義開始覺醒,更多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女性也能擁有走向社會的權利,進而獨立自強,實現自我,在精神和物質上做到同等富足。

另外,在19世紀的美國,人們普遍認為好的婚姻是建立在良好的經濟條件之上的,嫌貧愛富的現象比比皆是。

恰逢這個時機,《小婦人》問世了。路易莎以自己為藍本,塑造了獨立自主的喬,她熱愛寫作大於男歡女愛,從不刻意打扮,多次宣揚自己不想結婚,甚至拒絕了富家子弟勞裡。

喬放棄勞裡的那一刻,意味著女性開始放棄了權貴。

另一方面,大姐梅格的選擇,也給了當時社會普遍嫌貧愛富的擇偶標準當頭一棒。梅格美麗動人,喜歡社交,遇到約翰前,也曾希望自己嫁給一個家境優渥的人,可最後卻為愛情投降了。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最動人的一幕是,婚後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梅格礙於虛榮,花了50美元(比當時普通工人的月薪還多)買了一塊布料做衣服。約翰知道後並不高興,直白地告訴她,家裡不是可以隨意花50美元的條件,並提醒她,自己只是個普通的家庭教師而已。

如果放在現代,這樣的情節大概會收穫無數"貧賤夫妻百事哀"、"姐妹選錯人了"、"為了愛情輸了自己"等"女拳"主義論調。曾經看過一個短視頻,女子想買1000元的包,於是找丈夫商量,丈夫說:"實在想買我也不攔你,但孩子下個月要交補課費,你自己看著辦。"結果留言區唏噓聲一片,紛紛說女子嫁錯了人,男人連1000元都在意,其實是自己沒本事。

有點不置可否。無論是約翰還是視頻中的男人,他們對支出的管控都沒有錯,生活是兩個人共同經營的,既然選擇了,妻子當然要承擔為家庭精打細算的責任,畢竟大多數人都沒嫁給富豪。

但最怕一邊叫囂著女權,一邊又默認男人就應該賺錢養家,覺得1000元都不捨得花的男人就是沒本事。在我看來,這屬於一種"女拳",因為至少要反思一下,不捨得花的1000元裡,會不會有500是女性自己的責任。

再看梅格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她把布料賣給了別人,並且向約翰承認錯誤,而此時約翰也向她道歉,希望她把布料留下來做衣服,他們為了彼此妥協,這才是相敬如賓的典範。

所以《小婦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正確的女權主義標杆,有尊嚴的女權是,我追求獨立,也不會束縛你;我們承擔的家庭責任是相當的;我不會一邊要求更多權益,一邊希望你付出更多。

真正的女權是男女平權,而非女性特權。別把女權當成一個人懶惰卻想擁有更多的道德幌子。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名著之所以為名著,就是因為它的價值觀直到百年之後仍然經得起檢驗。

作家至少給我們舉了三個標杆,如果你像風一樣自由,那麼就學喬一樣,想做什麼做什麼,愛情和婚姻順其自然;如果你想相夫教子,也無可厚非,那就遵守家庭規則,和丈夫有商有量。尤其在獨立意識高漲的今天,我們仍不能否定家庭婦女的地位,人各有志,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

如果既想實現自我,又想獲得有經濟支撐的愛情,那艾米便是很好的參考。從小就事事不如姐姐喬,甚至暗戀的勞裡也鍾情於喬,艾米佔盡了劣勢。但她有目標,有理想,她想成為藝術家,從來沒放棄。她和姑媽遊歷歐洲,終於有所成就,整日混跡於貴族交際圈,不但足以配得上勞裡,甚至遇到了比他更優秀的人。

以往的《小婦人》版本,都習慣把艾米塑造成一個野心勃勃的心機girl,最終和勞裡在一起,也好像搶了姐姐的男人一樣。但這版的艾米更豐富立體,她野心勃勃,卻不心機,或者可以說她的心思都用在塑造全新的自己,一個貧民女孩兒,想要跳躍階層,這沒有什麼錯。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最可貴的是,哪怕她遇到了比勞裡更優秀的人,她也依然愛勞裡,這個女孩兒心中是有真情在的,並且面對日漸頹廢的勞裡,她敢於批評指點。雖然兩個人的愛情仍然顯得突兀,也許是導演沒有把足夠的篇幅留給他們,但艾米價值觀和愛情觀的塑造卻是十分成功的。

我想這種成功是因為,艾米的新形象更符合當下的主流價值觀,

女性可以要求更好的生活,但不是靠做夢,而是靠頭腦和雙手。可以精緻,但絕不利己,最好別在崇尚經濟利益的洪流下丟失本心,保留一點真情,會更討喜。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最後,我想拋開女權這一話題,談談電影的整體風格,也是比較吸引人的地方。


這版《小婦人》,為“女權”樹立了正確標杆

這部電影非常溫暖,通篇沒有一個壞人,只有每個人不同的選擇,這種人物設定更符合現實,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也都會在利益面前選擇自己。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更加完美一些,每每母親和四個女兒同框,都非常有愛,一家人說說笑笑其樂融融,有這麼多姐妹,真的讓我羨慕極了。

母親是個很有愛心的人,她感染了四個女兒,甚至感染了勞倫斯一家。這部電影裡,富人沒有為富不仁,而是和窮人做著雪中送炭的鄰居。

相信我,看這部電影絕對是一種享受,雖然導演採用的前後境況對比敘事有點殘酷,但電影的基調仍然符合原著,傳遞著人類社會里最樸實、最純真的溫暖與美好,可惜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社會越發展,人類越有利己之嫌,也許在人性方面,我們是時候該回去一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