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關於穩重:

A的專業技術不差,但是在工作中特別容易情緒波動,比如工作稍稍遇到阻力就會怨天尤人、比如稍有進展就喜形於色或者把對事對人的情緒全都寫在了臉上。

A在職位上也做了一段時間,最近半年也是一直重複著沒有太大挑戰的工作,就和領導溝通想負責明年的重點項目工作,但是領導予以回絕,領導說:你專業不錯,但是不夠成熟穩重,還得要多磨練磨練先。

我在剛畢業前兩年時候,也常常得到領導“不穩重”的評價,那時很不理解這樣的強盜邏輯,我只要能做出結果來,即便是真的不穩重,又有何影響?後來等到自己走上管理崗位,見多很多穩重和不穩重的下屬,才體會到其中差異。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首先,穩重的人能夠不受情緒影響或者能夠快速調適情緒,這對於工作是一種強大的技能。

經理第二次收到下屬B提交的方案報告,檢查仍舊是有不少錯字,而且一些錯誤是第一稿時候就指明的,顯然B沒有改或者忘記了。經理很注重權威、性子又很急,因為這些錯誤大動肝火,把下屬叫過來批評,經理越講越氣最後直接說了句:做不好,你就走人吧。

最後B真的提了離職。但是當經理收到B的離職報告時卻又後悔了,因為整個部門能力都比較弱,相對來說B已經不錯了,再說B是在文案文字工作上比較弱,但是在對外溝通協作時非常強的,經理一下子就為自己當時氣頭上的話有點後悔。

這也是很多職場人在情緒上面的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會因為情緒而影響決策,做了本不是內心本意的決策,比如開心激動時的許諾、比如憤怒時的怒吼等等,都是情緒在影響行為,但是內心卻不是想這樣、最終的結果也不是所要的。

其次,穩重能給他人帶來精神的信賴。

我工作上和周圍圈子都存在著一些同事朋友,他們遇到事情會說“怎麼辦”、“完了糟糕”、“不好”等字眼,遇到這樣的同事朋友們我不敢有重要的事情委託,因為這些字眼常常讓我感覺他們對事沒有自信、沒有把握,重要的事實在不敢拜託。而相反,穩重的人能天然的給人一種靠得住、信得過的感覺。

最後穩重本身是一種形象氣質,在職場上穩重本身也就代表了“穩重”的特質,更容易建立個人形象。

所以,職場人變得更穩重,是職場獲得他人、上級信任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讓自己職場加分的特質。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什麼是穩重:

很多時候,“穩重”都與另一個詞“成熟”連在一起表達——“成熟穩重”。但成熟更偏向一種思想,比如我們常常會說他人思想不成熟,就是這個道理。成熟更多用以行為個人思想、思維層面的一種健全性、完整度、嚴密程度等等。

而穩重更偏向是一種行為表現,比如我們在看到一個人喜形於色、情緒容易激動時,常常會說他不夠穩重。穩重則是個人在行為表現上能夠嚴加控制,去呈現應當呈現的狀態。所以,成熟是重在內在的修養、穩重是重在外在的打磨。

而作為思維的穩重需要知識、經驗、經理、視野長期性的輸入才能逐步上升,作為行為的穩重則是可以通過行為上的優化改善來訓練出來的。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變得更穩重的方法:

穩重是行為上的改變,則主要來自於三方面:情緒、表達、心態。

1、情緒的內外控制

情緒的控制源於對內的內源性改善和對外輸出型控制

對內。內源性改善就是我們在情緒上從內心出發點的源頭去控制調適情緒。

回想一下,我們得到意外成就時、遭受重大挫折時帶來的大喜大悲的情緒浮現,是不是因為來得太突然、總來沒想到過?這種情緒上的波動本質就是因為超出我們已有設想、是意外,而它突然發生讓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會這樣,所以就帶來了突發的情緒波動。

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解決“來得太突然”的情形。首先在工作中的各種任務、各種職場情形,

要有最差打算和最好打算的思維,也就是做這件事、面對一個情形時,提前去思考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最差的狀態是怎麼樣的,然後在遇到這樣的情形時自己如何面對處理。

一個同事打算去提晉升。在他以往任職時他也經歷過自己提晉升的訴求,在被拒絕後不知道如何面對,覺得自己不受認可,所以每次都是在提晉升失敗後很沮喪、失落、自信心受挫,最終受不了而提離職,最終反而被領導認為是用離職綁架。

而這一次他提晉升也提前想清楚了,如果領導同意,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己有業績、有能力,理所當然。如果不同意,那麼問清楚什麼原因,如果能說服得了自己,那麼這些原因就是他後續去突破和想辦法改善的,最差也就是如此。

最後他去提晉升後,仍舊被領導拒絕了,但是他情緒影響並不大,而是能夠沉下來理性的和領導交流溝通,不會產生情緒的波動而做出不受控制的操作。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其次,除了在應對事務上的提前思考最好最差外,還有一點對內的方法是要建立讓自己冷靜的習慣。如果事情來得太突然,超出預料,沒有辦法預知最差最好狀態時,這時候我們學會讓自己刻意冷靜。刻意冷靜最好的方法是遇到事情停頓一分鐘,絕大多數場景再急迫1分鐘的時間還是有的,掌握到信息後在這一分鐘內不要做出反應,而是思考三個問題:正常步驟下一步該怎麼做、這麼做有什麼風險、風險自己是否能承擔。

比如我曾經接到詐騙電話說我家人出車禍住院需要馬上匯款,當時接到這個電話自己如雷轟頂耳朵嗡嗡的,一片空白。

在即將要匯款時我停頓了幾十秒思考了一下,正常步驟應當是先給家人打電話,如果聯繫不上要馬上聯繫家人可能在的幾個可能在身邊熟人的電話,風險就是等待的時間可能就耽誤診治但是這個過程也許就幾分鐘,對於幾分鐘的耽誤,對僅僅是等待打款的過程恐怕並不急著幾分鐘,這樣的風險還是能夠承擔的。

而後也就因為這樣的情緒控制避免了損失,在職場上遇到的大事小事,也不會急於一分鐘,多花一分鐘思考一下,那麼能避免很多情緒帶來的行為過錯。

長期看來,把這種遇事冷靜思考保持成為一種習慣,那麼自身的行為方式就會顯得很穩重得當。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對外。情緒的對外輸出則是通過手段控制自身情緒的外揚,從而讓自己外在看上去是冷靜、穩重的,不會喜形於色。

情緒的外揚控制,最好的體現方式是養成情緒表達的“降級”的習慣

比如公司臨時通知因為颱風放假一臺其他人都歡呼,而穩重的人就微笑,比如自己跟了很久的客戶最後一刻還是不和你簽約,以前的你是垂頭喪氣,而現在只能表現略微皺眉。

所以,在面對讓自己情緒波動的事情是學會把情緒的外在表現往中間靠攏。

情緒的表達降級不是情緒降級,而是讓情緒對外的表現出來降級,讓他人看上去你會更顯得穩重,至於情緒真實的影響,需要自己有情緒宣洩的方式。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2、表達的穩重呈現

穩重還有一方面體現在表達上,一個人說話表達特別的快,那麼也很難把他和穩重放在一起。日常工作我們心中常常定義穩重的人,也往往說話不那麼快、有節奏感,這就是因為表達的穩重體現有他其中的要素。穩重的人表達常常有這幾個特質:慢、穩、準。

慢是指表達的速度要適當的慢,至少是不能快速表達的。要做到慢,一個是字數、一個是停頓。每秒說出的字數控制在6-8個是比較好的字數容量,長期練習控制語速。另一方面,就是表達中要能夠有停頓,突出重點、呈現語言的情緒以及估計他人的理解。

穩則是表達聲音上要體現出“穩”,這就要求表達的情緒上要有所控制、其次是表達的音調起付、音量上要穩。這就決定在音調上的起付要有所“收斂”,不能過高過低,這同樣參考“情緒降級”。在表達中不帶入情緒也是不對的,但是情緒的過度引入則是在表達中情緒不受控制的體現,所以在表達上情緒降級仍然是一種方法。然後發音上做到聲音厚重、有力,這也是一種穩重的體現。

準則是表達的精準。拖沓的內容、發散的表達都顯得個人思緒浮躁、混亂,對於穩重形象的塑造仍舊扣分,所以表達要能夠聚焦問題、聚焦觀點、有邏輯,同時表達上做到惜字如金,不多說,但說的都是關鍵點。

工作中遇事不亂:培養穩重氣質,是職場上得到信賴認同的隱性要素

3、心態變自信穩重

自信是一種心態,自信的心態才能夠在面對困難時候不懼怕,從而有腳踏實地的感覺,讓人覺得穩重。

自信並不是在有絕對實力的時候才有的狀態。在面對問題即便是能夠堅信拿得下來時,缺乏自信的人也會對自己有所質疑,所以自信和能力無關,其實完全是一種心態。

很多人的不自信,主要是懷疑自己,這種懷疑可能是源於以往經歷、可能是源於以往同類工作對自己的否定等等,但都是建立對自己的影響否定上。

所以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就是思考問題時不去帶入自己自己,而是單純的思考解決方案。

比如領導讓你在年會上臺發言,很多人膽怯並不是講不好,而是顧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會和其他人做對比等等導致缺乏自信,這些都是把自己放入場景,而跳脫場景出來思考講什麼、怎麼講才是正確的方法。

其次心理暗示自己,用以往自己成功的場景來暗示自己可以,自己能行,這是構建自信的路徑。

同時放下自己對成就的執念,失敗又如何?失敗是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會高頻度的遇見,失敗不過是下一次的重新開始,放下執念,也就放下自己。

以上,讓自己外在變更穩重,總結起來三點:

1、情緒的內外控制:對內(極端結果+冷靜的習慣)+對外(情緒降級)

2、表達的穩重呈現:慢+穩+準

3、心態變自信穩重:構建自信


以上觀點,請參考。
關注@職場教練李麟 ,給你更多職場方法論。
十四年職場經驗,職業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場老司機,用過都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