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八”婦女節,你知道“三八”怎麼變成罵人話的嗎?


今日“三八”婦女節,你知道“三八”怎麼變成罵人話的嗎?

作為詈詞或罵人話,“三八”最初盛行於臺灣,專用於罵女人,而且含義非常豐富,諸如瘋瘋癲癲、舉止輕浮、傻里傻氣、行事乖張、動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種類型的女人都可稱作“三八”,更甚者還在前面加上一個“臭”字,臭三八,語感更重。但這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日常俗語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因為盛行於臺灣,於是人們多以為這個詈詞出自粵語或者閩南語,這是一個誤解,“三八”的稱謂實出自中原官話,而且其來歷十分有趣。

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藝文》篇中記載了這個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隱居不仕宦,善為詩,以詩著名……所居頗蕭灑,當世顯人多與之遊,寇忠愍尤愛之。嘗有《贈忠愍詩》雲:‘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後忠愍鎮北都,召野置門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土人謂之‘生張八’。因府會,忠愍令乞詩於野,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寇準死後,諡號“忠愍(mǐn)”,因此沈括稱他“寇忠愍”。魏野則是詩人,初居蜀地,後遷居中原地區的陝州,一生隱居,與寇準相善,曾有詩勸寇準“好向上天辭富貴,卻來平地作神仙”。

今日“三八”婦女節,你知道“三八”怎麼變成罵人話的嗎?

寇準像,清宮殿藏畫本。

寇準鎮守北都大名府的時候,將魏野召至門下。這一日府會,寇準叫來一位著名妓女助興。大名府的這位妓女,當地的土人之所以稱之為“生張八”,“生”即為“舉止生梗”之意,“張”則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稱“生張八”。“生梗”的含義極為豐富,諸如不自然、不熟練、不柔和、不細緻、不順服等等,都可稱“生梗”,與上述所舉“三八”的含義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魏野詩中所說“君為北道生張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禦遼國的“北門鎖鑰”;“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隱居的陝州,陝西地區古稱“西州”。魏野自稱“熟魏三”,“熟”是對應“生”的戲謔之語,“魏”當然是他的姓,“三”則是魏野的排行。

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對人稱“生張八”的妓女,詼諧地自稱“熟魏三”,又說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諳”。這次宴會和魏野的這四句詩可不得了,從中竟然誕生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兩句俗語:一句即為“三八”,本來是“魏三”和“張八”的省稱,因為針對的是“舉止生梗”的“張八”,後人於是用“三八”一詞來詬罵“舉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則是“生張熟魏”,“生張”當然陌生,“熟魏”當然熟悉,後人因此用這個成語泛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

今日“三八”婦女節,你知道“三八”怎麼變成罵人話的嗎?

寇準的這個知己魏野還有一則與妓女有關的趣事。北宋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的版本是這樣的:“世傳魏野嘗從萊公遊陝府僧舍,各有留題。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萊公大笑。”寇準封萊國公,故稱“萊公”。

而北宋僧人文瑩所著《續湘山野錄》中的版本則要複雜得多。魏野的好友、中書舍人孫僅寵愛一位叫添蘇的長安名妓,魏野於是寄給他一首詩,以錢塘名妓蘇小小相比,有“見說添蘇亞蘇小,隨軒應是佩珊珊”的詩句。孫僅以詩相示,因為魏野名氣大,添蘇如獲至寶,將此詩題於家中的堂壁之上,而且“一夕之內,長安為之傳誦”。

後來魏野來長安,有好事者帶他去添蘇家,但不言彼此姓氏。“添蘇見野風貌魯質,固不前席。”魏野乃一隱士,不僅貌醜,而且粗放質樸,迥異於官場中人,因此添蘇很看不起他,“不前席”,不上前與他搭話。魏野舉頭一看,看見了堂壁上自己的詩,添蘇誇耀說:“魏處士見譽之作。”魏野不說話,索筆在旁邊又添了一首詩:“誰人把我狂詩句,寫向添蘇繡戶中。閒暇若將紅袖拂,還應勝得碧紗籠。”添蘇這才知道此人就是魏野,遂大加禮遇。

魏野這人有意思吧?

今日“三八”婦女節,你知道“三八”怎麼變成罵人話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