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似乎自古以來,大家就理所應當的認為母愛是無私的,母親的形象就應該是自我犧牲式的付出。但最近有位護士的做法,卻顛覆了我的想法。


去年12月,四川省宜賓市一家醫院的護士趙靜提出離職,她準備做全職媽媽在家照顧9個月大未斷奶的寶寶。


今年1月份交接工作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她毅然決定放下小家,和同事們一起戰鬥,做一名醫護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我本以為會這種不顧孩子的行為會引來一些負面評論,結果認真翻看完下來,卻發現現在的媽媽們,不再認可那種自我犧牲式的母愛了。相反地,大家認為愛是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媽媽認為,做好自己並不是自私的表現。

就像畢淑敏說的那樣:“只有愛自己的人,才能可能愛別人。”


在《我家那閨女》這檔綜藝中,papi醬因為自己的人生排序而上了熱搜。她認為,對於獨立女性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後是孩子,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儘管,一部分家長認為這樣的家長太過自私了一些。但我很認可這個觀點,尤其是在看過自己和周圍人的經歷後,更加地認為: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先成為一個優秀的女人,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母親


怎樣先愛自己?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之前,先成為自己。與其天天上網搜索"如何能成為一個優秀母親"的秘籍,不如先成為一個優秀的女人。


我表姐從小到大都是大家口口相傳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不說,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家裡親戚都開玩笑說是因為我姨懷著孕還天天去聽教授講課,胎教做的好。


是不是胎教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是我表姐的優秀絕對是受到我姨的薰陶。


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表姐一開始非常不願意去,小姨也不勉強。她反而自己報名去學習彈鋼琴,上日語課,甚至還去學了跆拳道。


因為學得很好,小姨經常被推薦參加各種比賽並得獎。


看著小姨在臺上熠熠生輝的樣子,表姐的思想也開始有了轉變。她不再貪玩,而是用心讀書,積極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她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像小姨一樣優秀。


你覺得自己第一次為人母,無論物質還是愛,給孩子最好的就是一個優秀母親該做的。殊不知,給孩子物質上最好的,不如給孩子精神上最好的。


就像蔡康永在《奇葩說》裡說的那樣,大部分的人在一味愛對方的時候,常常會忽略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放下成為優秀母親的壓力,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修煉一個豐滿有趣的靈魂,成為一個優秀的女人。


在疫情仍在肆虐的當下,每天上演著許多感人的事蹟,有兩個新聞讓我記憶尤為深刻。

一個是13歲的雙胞胎女兒給奮戰在抗"疫"前線的軍醫媽媽,錄製歌曲加油鼓勁。一首《夜空中最閃亮的星》,訴說著女兒們把媽媽當做耀眼星星般榜樣的心意。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另外一個是,吉林省一個7歲半的男孩,連字還不會寫,也要每天堅持用拼音給媽媽寫日記。


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媽媽的驕傲。他不僅給媽媽加油,自己還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希望以後可以當個科學家,發明更好的藥,治好更多的人。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在家國大事面前,這些當了媽媽的醫護工作者們,首先選擇的是忠於自己的職業。無需多言,孩子們僅通過媽媽的行為知道了什麼是優秀的人,同樣瞭解了什麼是優秀的母親。


你優秀的一言一行,每天耳濡目染著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是一個優秀母親的秘功心法。


"我還不是為了你"感動的可能只是你自己


我有一個"恐育"的同事和我說過,她之所以快35也不打算生孩子,源自小時候媽媽給的壓力。


在那個一切為了孩子的年代,她媽媽因為照顧她放棄了很多機會,不得不成為了全職主婦。我同事就成了她媽媽的畢生唯一"作品",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或許是心裡積攢了太多的遺憾,每當看著別的同齡人過得風生水起時,她媽就會對我同事唸叨,"要不是為了你,我當初就怎樣怎樣。"


小時候,我同事不懂這種家長的"自我犧牲";長大後,這種積年累月的唸叨,淹沒了最初的感動,成為了她的壓力和愧疚。


她總覺得不是因為自己,媽媽可能會有更好的生活;同時也擔心自己成為母親後,會重蹈覆轍,走上"自我犧牲"這條路。


在你對孩子反覆強調"我還不是為了你"時,其中有多少是真的為了孩子,有多少是出於為了付出而付出的自我感動?


知乎有個網友分享了這樣一個事:他老公查體有點輕度脂肪肝,平時晚上都是吃點清淡的或者不吃。


有一段時間,婆婆過來住。在老家都是9點就準時睡覺的婆婆,見不得兒子加班辛苦。每天晚上大魚大肉的給準備好了,一直等到他晚上11點多下班回家。


她老公第一天吃完飯後,跟他媽說,晚上不用等他也不用做飯,自己晚上不吃對身體好。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還是如此。作為兒媳,她也不好勸。


這樣持續了一週,她老公終於受不了了,高八度喊著說:"我有我的生活方式,你天天這樣逼我吃飯考慮過我的感受沒有。現在不是吃不上的年代了,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婆婆聽完這話,氣的一邊掉眼淚,一邊說:"都是為了你,你還這樣回報我。"


這種"為了你"式的付出,犧牲的是自己,卻也不能成全別人,反而會讓對方感到不能承受的沉重。


我想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應該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找到愛與被愛的平衡點,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愛自己和愛孩子從來都不是衝突的感情。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應該找到愛與被愛的平衡點,在媽媽付出的同時,也能讓孩子體會到,並反饋給你。


你給孩子買最愛的零食,他把第一口先餵給你吃;


你給孩子報繪畫班,他把第一個作品送給你當禮物;


這些都是孩子能想到回饋媽媽愛的方式,不要拒絕。你要讓他知道,他的回饋對你來說無比重要。


最近孫儷的新電視劇《安家》上映了,女明星成為媽媽後,會比一般的媽媽更辛苦。因為工

作的特殊性,一般要在劇組待上幾個月,不能回家。


可是,即便如此,孩子對她的愛也一分未減少。


孫儷不但沒有落下孩子的重要時刻,而且依舊活躍在熒幕前。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找到愛的平衡點,才能以我們都希望的方式生活。親情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既要給孩子空間,也要注重相互付出。你不會抱怨因為照顧孩子失去生活的重心,還能收穫到孩子愛你的喜悅。


對於女人來說,媽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身份,不要當做生命的全部。所以,你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女人,而不只是一個為孩子而活的母親。


三流的教育觀念,母親是孩子的保姆;二流的教育觀念,母親是孩子的老師;一流的教育觀念是孩子以母親為榜樣。


以你的方式,過你的生活,這才叫做幸福。


辭職護士 再回一線:做媽媽要自私一點,先做好自己,再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