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大奔進故宮,綠色通道為誰開?

【背景鏈接】

2020年1月17日下午,一位網友通過微博發佈了一組照片,四張照片背景均為故宮太和門廣場,出鏡的兩位女士身後則是一輛黑色奔馳車,並配文“趕著週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兒”。照片裡的兩位女士皆是身著便服,並未佩戴任何工作人員證件。此事迅速發酵,成為熱議,熱心網友扒出之前也有類似事件發生,並非個例。隨後故宮博物院做出回應,承認“開車進故宮事件屬實”,並向公眾誠懇致歉。然而,仍有很多民眾對此意難平。

【綜合分析】

至今已有600歲的故宮,它不僅僅只是歷史文物,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燦爛文明。對於故宮的文物保護,本該慎之又慎。放豪車進故宮,是否會影響文物的安全,值得憂慮。更讓人憂慮的是,除了對文物實質上的傷害,背後是否存在特權的影子,“禁車”7年的故宮,車輛為什麼可以進入?又是誰為此開了特權?故宮的大門又是否對某些特權開了綠色通道?面對網上的各種猜測,故宮還需一查到底,給公眾一個交代,否則規則失守,只會衍生破窗效應,最終形成難以挽回的信任危機與形象危機。

申論熱點:大奔進故宮,綠色通道為誰開?

【相關問題】

一、故宮文物的管理規則存在漏洞。太和殿前廣場雖大,卻不是停車場,故宮專設的停車場也只供工作人員使用。外來車輛是否設有專門停車位,是否有專門工作人員進行引導,還是任由車輛隨意進出,隨便停放,這些問題急需解決。

二、故宮的文化尊嚴遭到碾壓。故宮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幾百年文化的沉澱,任由車輛隨意碾壓,不僅會破壞文物,遭受碾壓的是歷經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尊嚴,一邊在小心翼翼的維護,一邊在肆無忌憚的破壞,保護文物的意義何在。

三、社會文明意識淡薄。尊重規則、尊崇文化,是我們這個時代很鮮明的共有理念,是中國文明意識進步的成果。故宮拒絕乘車參觀,觀光客只能步行進出,就是外國政也同樣要遵守這個規則挑戰這種理念,把惡俗視為耍酷博眼球吸流量的手段,必然會被群起聲討。

四、管理者的防線退守。

規則制定出來就是要嚴格執行和認真遵守的,如果規則效力只是在部分發生效力,不禁讓人質疑。面對特權,管理者的服軟也是導致規則難以執行的障礙,如果人人都主張享有特權,那麼故宮的一磚一瓦都將不復存在。

申論熱點:大奔進故宮,綠色通道為誰開?

【相關對策】

一、探求全新的管理規則運行機制。當下文物的管理與利用不僅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要緊跟潮流順應人民需求來制定規則。故宮的車輛管理規則,不能一味的禁止出入,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設置一些臨時車位,出入需要可以申請辦理相關手續,合法出入。

二、文化保護應上升到法律層面。文物保護、古建築維修、遊人參觀安全等方面皆面臨巨大的壓力,亟需制定相關文物保護條例。其次,文物開放周邊的交通、人流疏導、社會安治安等方面也需要通過專項立法進行合理調控。

三、文明意識要深入人心。要從小樹立講文明,守規則的意識。可以從學前就適當培養這方面的思想,其次,社會各界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渠道進行宣傳,鼓勵。嚴重違法行為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以起到警示教育。

四、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遵守規則是一種美德,是對法治社會的一種敬畏,不論是位高權歸者抑或是普通群眾,既定的規則就是用來遵守的遵從的。對於那些拿著特權破壞規則的人應該進行嚴懲,以儆效尤,才能幫助人們樹立起規則意識 故宮應該本著為文物負責、為文化負責、為中國形象負責的態度,堵上管理漏洞,維護規則的剛性,讓文化的自信更鮮明,讓嚴格的自律更堅定。

申論熱點:大奔進故宮,綠色通道為誰開?

【案例拓展】

在意大利,保護文物古蹟已經成為一種公民自覺和社會責任,“我們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協會”“意大利古環境協會”“意大利藝術品自願保護者聯合會”“意大利歷史建築協會”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各類民間組織達到數十個。在羅馬、佛羅倫薩及威尼斯等老城,為保存這些老城區,人們甘願犧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

自1997年起,意大利每年5月最後一週都會舉辦“文化遺產周”活動,向公眾免費開放,舉辦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增進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瞭解,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世界上許多的名勝古蹟都是完全拒絕車輛穿行,比如白金漢宮、凡爾賽宮等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出臺了明確的規定,全面禁止車輛進出。

【高頻金句】

規則就是鐵律,絕非於我有利就遵守,於我不利就變通。——人民網

故宮禁車攔得住國外政府元首,也當攔得住走後門的某些特權人物。——馬樹娟

相信今後故宮會更加嚴格地管控車輛,所有不該進車的地方,風可以進,雨可以進,遊人也可以進,但是汽車和扭曲的權力與財富決不可進。——白巖松

點擊文末鏈接,查看更多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