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辽宁路上的贮水山,很多人称呼为"大庙山",青岛人都知道。对于老市北的人来说,大庙山就像是家门口的公园,是许多人早晨遛弯锻炼的所在,甚至市立医院附近的住户,也会到那里休闲消遣。

山不在高,有史则名。如今的大庙山,官方称谓是"贮水山",在旧时候,它还被德国人称作"毛奇山",被日本人称作"若鹤山",再往前追溯,它还有"烽台岭"和"马鞍山"的民间称呼。但是在老青岛的口中,最常听到还是"大庙山"。

今天来说说,关于贮水山的那些往事。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马鞍山上的烽火台

马鞍山的称呼,来自它的象形,从远处望去,贮水山像是马鞍的形状,东侧山体海拔约八十米,西侧海拔为七十余米,一高一低如同马背的鞍子,所以当地人叫它"马鞍山"。追寻历史足迹,至迟明代,马鞍山上已经有了军事用途的烽火台。

胶东一带多设卫所,用于守备海上倭患,马鞍山则是前海一线的战略要地,这里设置烽火台,示警信号可以传到很远的其他要塞。有了官府设置的烽火台,这处山岭又有了"烽台岭"的称呼,由此为界,山岭两侧的平坦地区,分别称作"台东"和"台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的两个著名地理标识——"东镇"和"西镇"。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毛奇炮台和若鹤神社

1898年,凭借《胶澳租界条约》,德国人堂而皇之占领了胶州湾的土地,他们也看上了烽台岭这块战略高地。他们修筑工事,在山上建造了一处2000吨的储水池,承担向市区输送清洁水源的任务。还架设了3门加农炮作为防御炮台,以德国陆军参谋总长的名字,命名为"毛尔提克炮台"。与之配合,在山顶和山腰多处,修建了形状各异的碉堡,形成"明台暗堡"的交叉火力网。此山,也改名为"毛尔提克",也音译为"毛奇山"。

1914年的日德战争,日本成了赢家,取代德国占领了青岛。日本鬼子也看中这片山岭,他们看中的是这里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山上修建了一座日本神庙,叫做"青屿神社"。日本人把"马鞍山"想象成展翅飞舞的仙鹤,因此称为"若鹤山",并将山上的德国人储水池扩容为4000吨,以满足日常需要。

井字形的大门,被称为"鸟居",修在山脚,一路台阶直通山顶的神社,用来悼念在战争中逝去的亡灵。大庙里供奉着日本的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以及进攻青岛时死亡军人,即所谓的"高级英烈"。每年秋10月,会有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神社前殿为拜殿(前殿),用于举行祭拜和举行仪式。中殿为本殿(主殿),用于供奉神主灵位。后殿为宝物殿,用于收藏和供奉社内法器。当地老百姓分不清日本神社和中国庙宇的区别,把神社当成日本大庙,因此这里才有"大庙山"的叫法流传至今。

山上原先豢养了一些鹿、猴、熊等动物,还栽植了樱花和松柏,这都是日本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动植物。鸟居的东侧有莲池,西侧设角力场,还有其他一些娱乐场所,专供日本人玩乐,所以这里也被叫做"株式观物园"。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拥有储水池的贮水山

大庙山一直是战略要地,山脚下感觉不到什么,站在炮台顶上,举目四望,就能够感受到这座小山居高临下的威慑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山上仍然保留了德国人和日本人当年修建的贮水池,于是此地的官方名称定为"贮水山",改革开放后,此地被辟为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是市里著名的儿童公园,后来就变成贮水山公园。

出于对日本侵华的痛苦记忆,若鹤山的青屿神社,早已消失在历史中,但是明代烽火台、德国人的毛尔提克炮台,却有幸保留下来,几处残破的碉堡和一条不长的地下通道,似乎仍然能将人带回到炮火纷飞的年代。如今,它们都是贮水山公园的一部分,也是很多青岛人儿时的回忆。

当地老百姓分不清日本神社和中国庙宇的区别,把神社当成日本大庙,因此这里才有"大庙山"的叫法流传至今。日本大庙没有了,他们修造的百级阶梯尚存,当时叫做"参道",即参拜道路之意,老百姓却习惯叫它"一百零八蹬台",实际台阶为109级。一步一步缓缓登上,足以让人气喘吁吁。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贮水山上的樱花美景岛城闻名,每当春天,樱花道旁的樱花如云似霞,引来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观赏。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流亡校舍和难民营

抗战期间,日本大庙曾经临时作为私立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地方政府将原先的日本"青岛神社"改建为"军人忠烈祠",每年7月7日,在此公祭"七·七"事变和抗日期间为国捐躯的中国将士。后来因地方民众反对而终止。

解放前夕,山东周边许多地区的难民涌入青岛,一时找不到合适住所,就把山顶的日本大庙作为临时容身处。其中一些恶霸、地痞流氓、还乡团等,也纷纷以"难民"的身份逃窜来此,庙里住不开,就在山上搭起帐篷,随意大小便,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山上树木植被多遭破坏,绿地荒芜。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解放后的群众文化娱乐场所

"一百零八蹬台"的北侧,还有一栋房舍,是日占时期修建的射箭房,解放后被改造成学校使用,称为"市北民办中学",也叫"大补丁"。学校搬迁至丹东路以后,此地房舍改为织布厂使用,后来拆除。

解放后,贮水山开始护山造林,经过几次大规模植树,植被逐步恢复。五十年代中期,市政投资修建园内道路,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成群众文化公园,定名为"贮水山公园"。

公园的景致得到恢复,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年轻人经常在此恋爱,当时贮水山又有"鸳鸯山"的美誉。六十年代中期,贮水山南麓建立市少年宫,占地1.3万平米,成为小学生文体活动,观看电影、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

七十年代中期,贮水山公园恢复航模、舰模队,组建小武术队,又成立射击队,射箭队。1984年,崭新的少年宫落成,设有乒乓球、武术、艺术体操训练馆,并配有完备的训练设施,先后开设艺术、体育、科技和群众性活动四大类20多项专业课程。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旱冰场和打够级

七十年代初,公园利用西南角的大水洼,修造了一座下沉式露天旱冰场。溜冰场建成后,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体生活,旱冰场有一圈梯形看台,可同时容纳千人,晚上经常有文艺演出和体育表演。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经举办过两场"洛玻杯"全国拳击大奖赛,青岛拳击运动员大显身手,显示了当时青岛业余拳击运动的实力,许多老青岛至今印象深刻。

九十年代初,大庙山一度成为岛城市民聚集打牌的场所,青岛流行的打牌模式称为"够级",在大庙山切磋的很有一批高手,人们自带马扎,每一帮打够级的身后,都围着一层拥趸,有的一站一看,就是一天,甚是热闹。那时候还有句俗语,如果说谁的牌技差,就会被调侃,"这水平到大庙山,让人一马扎子就砸出来了"。

醉青岛:贮水山、大庙山、儿童公园,特别献给那个年代的青岛人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水平和资料有限,诚请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