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新華社 2020-03-09 23:45:54

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名家畫廊 | 希施金,19世紀俄國巡迴展覽畫派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畫家之一,也是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奠基人之一。

好的生活哲學,講究一個“分寸感”。

聽過一個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有不少年輕人慕名來向他求教。

一天,有位青年前來求教,那位青年自我介紹時,為了表現自己,便高談闊論,在蘇格拉底面前大談演說如何重要。

蘇格拉底等他說完後,向他索取了兩倍的學費。青年不解,詢問原因。蘇格拉底答道:“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還要教你如何閉嘴。”

誠然,人人都有一張嘴,能說話,不代表會說話;說得多,不代表說的對;很多時候,口沫橫飛,比不上適時的沉默。

正如海明威說的那樣:“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會說話,是一種本事;懂得適時沉默,守口如瓶,是一種修養,也是人一生中最難的修行。

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名家畫廊 | 希施金

有一檔朗讀類的節目,節目中曾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記憶深刻:

被邀請來的嘉賓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冷靜優雅的,但當她讀到“地上死了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星”的時候,卻出人意料的泣不成聲。

原來,她從小就跟著奶奶長大,對奶奶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奶奶去世那天起,她一時間失了魂,落了魄,好久好久才緩過來。

時隔多年,當那句話喚起她對奶奶的回憶時,眼淚便頓時決堤,奔湧而出。

作為主持人,倘若此時追問,深挖更多背後的故事,就可以增添更多節目的效果。

但她並沒有。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內心的秘密,一些相對沉重的往事,不願意他人得知,更不願意被人刨根問底。

很多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已經雲淡風輕,但對有些人而言,卻依舊是驚濤駭浪。

若只顧滿足自己的好奇欲,而去戳中他人的傷心處,揭開他人傷疤,是一份冷漠,也是一份殘忍。

誠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如果你瞭解我的過去,那你就會理解我的現在。”

生活本就不易,倘若沒有經歷過別人的苦,不瞭解別人背後生活的真相,那便要懂得管住嘴,不去追問,才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教養;保持一份適時的沉默,耐心地傾聽,往往更有治癒傷口的療效。

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名家畫廊 | 希施金

古人講:“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是非。”

有修養的人,能以包容的胸襟看待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於人,不用自己的唾沫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知人不評人,是與人交往時的一份剋制,一份自律,是真正的成熟。

好的生活哲學,講究一個“分寸感”。

工作、學習當使十分力氣,吃飯須吃七分飽,說話之道,要留三分餘地。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說話留餘地,講分寸,並非圓滑、世故,而是與人交往,理應尊重他人,顧及他人感受,讓彼此舒服的處世智慧。

看透,是智慧;不說透,是心胸。

看破不說破的背後,既管住了自己的嘴,又給對方留有體面,這一份恰到好處的分寸感,是人生閱歷和涵養的體現。

文學大師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說: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深以為然,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世界紛紛擾擾,喧譁萬象,當我們投身於熱鬧之際,穿梭於繁華之時,也不要忘了,適時保持沉默,傾聽那一份無言的聲音,拿捏好做人的分寸感。

夜讀 |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主播 | 李林欣

監審:葛素表

監製:於衛亞、吳煒玲

美術設計:趙丹陽

實習生:雷雯雯、逯冰清、傅新泉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

拿捏好分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