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劉樺。

今天一早看到一則新聞,上海一位媽媽劉女士因為在輔導兒子作業時,起了衝突,一氣之下,選擇了跳河輕生。

劉女士被救的時候,還不停地說:“我真的是太累了,(孩子)他就是想我去死。”

救援人員還安慰道:“大人都很累的啊。”

旁邊的路人也勸慰道:“你有孩子呀,不開心有什麼。”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現在,“不輔導作業是親媽,一輔導作業秒變後媽”,已經是普遍現象了。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是操碎了心。

為何會這樣?

1、對未來的擔憂。現在找份稍微好一點的工作,最基本的學歷也要是本科。如果,孩子沒有本科學歷,將來可怎麼生存。這是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

2、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很少有父母是不希望孩子考上好學校,找份好的工作的。父母之所以為孩子操碎了心,出發點都是因為愛和關心。

3、教育環境。現在的父母是“全才”,尤其是媽媽們,除了要會照顧家庭,還要工作,還要檢查作業、簽字、批改。

孩子的學習稍微有一點偏差,就找家長,再加上,生活、工作上的壓力,這個時候家長就容易焦慮、急躁,對孩子自然就會失去耐心。

4、責任心的缺失

。現在,孩子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好,“6+1”的家庭教育模式,導致孩子失去了很多鍛鍊自己的機會。再加上,現在的教育制度,孩子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導致在學習上,就不會那麼配合。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那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有些事情,已經是客觀存在了,我們不能去改變孩子,不能改變環境 ,更不可能去改變制度。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去影響孩子,去適應環境,去面對制度。

1、情緒、情緒、還是情緒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點,那就是,當一個人處在負面情緒的狀況下,是很難把事情做好的

而我們很多父母,又有一個誤區,以為不停的罵孩子,孩子就會把事情做好;不停的指責孩子,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們稍微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老闆,對著你咆哮,指責你工作沒有做好。當你回到你的辦公桌前,你當下會是什麼感受?你是立馬就近入工作狀態,還是腦海裡不停地回放老闆指責你的話,讓你內心非常憤怒和難受呢?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寫作業時,如果父母總是嘮叨,咆哮,孩子就會失去思考能力,別說讓他思考這個題怎麼解,就是讓他去反思,他都沒有這個心情,因為,能量都用在消耗負面情緒上了,讓他如何專心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育專家,一再強調,教育孩子不要吼叫,因為沒用。

那不吼叫,可以怎麼辦?

  • 理解孩子、換位思考。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因為心智不如成人成熟,經驗不如成人足。我們眼裡認為簡單的題,對孩子來說,或許就很難。所以,我們要有意識的去看待這個問題,你在他這個年齡,所有的題都會解嗎?
  • 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就立馬深呼吸三下,默唸1、2、3,或者遠離當下的環境,等冷靜好了,再回來。人在情緒狀態下,說出來的話,往往都是最傷人的。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2、多鼓勵,看到孩子的一點點進步

有些父母,總是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看不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孩子一直這樣被否定,他會認為,既然我這個做不對,那個也寫不好,我為何還要寫呢?

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都是一點一點積累,一小步一小步起來的。要讓孩子有動力,積極的繼續往前走,是需要鼓勵和支持的。

“你這一橫寫的就很標準”、“你這個字的結構寫的就很端正,其它的字你能按照寫這個字的結構寫嗎?”

“你看,你解第一題的思路和過程就很有邏輯性,那這一道題,你可以試試按照解第一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

過多的指責和否定,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鼓勵,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增強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勇往直前。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3、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學習很煩躁,是因為,他們把屬於孩子的事情當成了自己的事情。

學習一定是孩子的事情,孩子才是學習的主角,父母是配角,父母只做協助,不干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父母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顧好,孩子的職責,就是把學習學習。這是要告訴孩子的。

當孩子,有些題不會做,父母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思考,“你是怎麼理解題意的?”、“除了這個方法,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或者,父母也可以告訴孩子,可以借用哪些工具,能夠解決他的困惑,教會孩子學會應用資源。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4、創造學習環境

言傳身教是家教的核心,說一千遍道一萬遍,不如做給孩子看一遍。

孩子在學習,父母在聊天,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心裡能爽嗎?他都會覺得不公平。

同時,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也和有難專心學習。

所以,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第一,孩子學習的地方東西不要太多,要安靜,否則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父母也要養成學習的習慣,去帶動和影響孩子學習。

第三,定期開展家庭閱讀日,一起安安靜靜的看書。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總結:

孩子的學習不好,不想學習,這些都只是結果。我們一定要從原因入手,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而往往,造成結果的原因,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根源。

因此,父母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內在的情緒、自信、想法、興趣等,才能幫助到孩子在學習上,有更好的成長。

“一位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跳河”,孩子們的學習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