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大阪师团”最早是驻扎大阪的“第四师团”,是关东军的两支元老部队之一,成立于1888年,在甲午战争时即已登陆辽东半岛。因其官兵多由大阪商贩组成,因此被称为“大阪师团”。

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连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鬼子”的精锐。这支部队虽然一直是日本陆军的甲种师团,却是日军中出名的“第一奇葩师团”,因为它从日俄战争到侵华战争,无不屡战屡败。到二战结束时,该师团仅死了几十人,几乎是毫发无损地以完整建制从泰国撤回日本。

回到日本的第二天,该师团的很多士兵就重操旧业,独具眼光地跑到驻日美军营地去兜售各种纪念品,不但个个富得流油,而且还很光荣地被美军评价为这是“爱好和平”的举动。

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关于“大阪师团”的这种奇特现象,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

司马辽太郎认为,大阪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城市,商贩们出于长期与封建诸侯斗智斗勇的传统,对天皇并不像其他日本人那么狂热地遵从。在战斗中,出身大阪的士兵不会急着“为效忠天皇而死”,而是能不死尽量不死,接到作战命令后还会与上级像做生意一样讨价还价。

甚至,第四师团内还制订了著名的所谓“三不要”原则:

第一,“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

第二,“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

第三,“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

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据传,在战斗激烈时,为数不少的大阪籍士兵却说,“呀!我们太疲倦了,”他们便离开部队,跑到火线后躲起来了。

这样的“三不要”原则看起来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其实,就是因为大阪商贩蔑视皇权,以保住性命为第一原则,不愿为天皇充当战争炮灰。

日本“奇葩第四师团”,投降时几乎没伤亡,战后个个富得流油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写的《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这本书里写了大阪师团的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书的最后,关幸辅做了一个总结,“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要是这样,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

虽然关幸辅还是对日本的战败念念不忘,不过他的那几句总结的话到是还真有几分道理,多了一群保命要紧的“奇葩”,就也少了一拨灭绝人性的战争狂人。

在非正义的战争里,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保全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少一分杀戮,不就多了一分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