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打鬼子:系列连载第49期,以当年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为线索,全面讲述抗日战争14年的全过程。许多图片为第一次展示,极其珍贵。

日军第九师团,又名金泽师团,是日本陆军一个战斗力很强的甲种师团。1937年9月27日,第9师团主力从吴淞登陆。 10月3日晚上正式参战。下图为1937年10月25日,在走马塘为战车架桥的第9师团第7联队工兵。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对当时的战况,原日军第9师团衣粮课课长渡边卯七在他的《战争的回忆》一书写道:“本次战斗真的是踏着战友(打死的日军)的尸体进行的,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纵深阵地攻防战。在碉堡附近,敌人(中方)遗弃的尸体层层叠叠堆积如山...........看来他们是打光子弹,战斗到了最后那一刻的。散兵壕里的死者有的紧握着枪而死,根本无法取出枪,如果用力取,尸体也会跟着滚动,惊得大家直喊“幽灵来了”。虽说是敌人,但他们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战斗精神。其中很多人似乎是未满20岁的孩子,这令我感到惊讶不已。”下图为10月25日,在走马塘阵地分析战术的日军战车队士兵。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根据日军战史《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记载,在淞沪会战中,日军为了攻打走马塘、大场镇一带,投入了一种“秘密兵器”。为了对外保密,日军称为“特二十四榴”,其实就是 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加长)。这种炮于大正7年试制完毕。炮重122.937吨(移动式),炮口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下图为该炮的照片(该图片来自于军事发烧友)。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此前日军在对华作战时,投入的重炮只有240毫米、280毫米榴弹炮。而305毫米重型榴弹炮的资料只有在淞沪、南京两地最激烈的交战记录中出现过。

1937年10月24日,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第34联队,第9师团第7联队进攻走马塘、大场镇一带阵地时,遭到中国守军以机枪掩体阵地为主的防御工事猛烈反击,冲在一线的日军步兵损失极大,鏖战一夜的日军未能前进一步。为了攻破中国守军阵地,日军决定第2天使用“秘密兵器”——7年式305毫米榴弹炮(加长)。下图为第九师团第7联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冲向中方阵地的场景。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下图:冲锋中的日军坦克部队。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下图:在坦克的掩护下冲锋的第9师团第7联队步兵。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下图:突破中方铁丝网防线的第9师团第7联队步兵。

日军不许可重武器,在中国只有两次交战记录

25日上午9时30分,日本海军轰炸机先进行了30多分钟的轰炸。随后,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的24门38式150毫米榴弹,与特二十四榴中队首次投入实战的7年式305毫米重榴弹炮一同开火,巨大的炮声使得整个走马塘阵地颤动。305毫米重榴弹炮的火力尤其猛烈,一炮下去,能在平地上炸出一个直径10多米的大坑。

而阻击日军的桂系171、174、176师的山炮营的晋式山炮口径只有75毫米,十分陈旧,射程只有7000米左右,且数量不及日军的十分之一,炮弹更是不及日军三十分之一,在日军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日军炮弹落下来后,被炸中的几乎无完整人,还有许多没有被弹片炸着的,也七窍流血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