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福建省绩光铜柱坊

绩光铜柱坊,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镇顶头村东公路旁,建于清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系为褒彰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的功勋而建。绩光铜柱坊为1982年同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福建省绩光铜柱坊


坊坐南朝北,石构,四柱三开间,面阔9.55米。明间为双层楼阁,鸱尾重檐,高9米,顶层正中嵌置饰有缕空蟠龙纹的"恩荣"题匾。明间正、背坊分别横镌楷书"绩光铜柱"、"思永岘碑",下坊板镌施琅生前所获官阶爵禄,横架梁上双龙火珠纹饰。两次间低于主间,面阔各1.25米,正、背面枋板上分别镌有施琅之子施世骠及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钸甫等立坊官员的结衔题名,横架梁上浮雕大舜耕田、太公钓鱼等人物图像。坊柱方形,四柱基部前、后各附夹石雕狮座一对。此坊于1994年因拓宽公路东移15米,是本地区规模较大装饰较考究的功德碑坊。

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福建省绩光铜柱坊


施琅 (公元1627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是晋江衙口人。他原来是郑成功部将,先后在同安有7年的活动时间。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领兵自东山出发,在澎湖击败郑军统帅刘国轩,一举解决了台湾统一问题。中秋佳节捷报传到京城,龙颜大悦,随即钦赐龙袍御衣并褒锡诗章,赞扬施琅统一台湾的功绩。施琅逝世后,福建巡抚、学台、布政使、道、府、厅、县等地方官员,为他建造了这座永久性的纪念牌坊。

厦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石牌坊,福建省绩光铜柱坊


石坊匾额的 "绩光铜柱"和"思永岘碑"是对施琅的歌功,而且具有一定的典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功,这就是"绩光铜柱"的含义。而西晋羊祜任官时关心民瘼,深得民心,卒后百姓在他经常登游的岘山立碑纪念。因此,"绩光铜标"、"思永岘碑"是歌颂施琅在统一台湾伟业中,像马援那样武绩显赫,像羊祜那样绥怀远近,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