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沙漏遗爱


福建在古代战争中不受重视,主要是由于福建的地理位置偏僻,人口数量稀少。

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全国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主要的战争也都发生在北方。战国七雄中的七个国家,有六个都在长江以北地区,只有楚国的部分领土在长江以南地区。楚汉争雄的时候,占据关中地区的刘邦,明显比占据淮河以南地区的项羽更占优势,项羽在乌江岸边自尽,就是因为南方的兵力实在太少,根本不足以同占据北方的刘邦抗衡。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汉朝的统治中心仍然在北方地区,南方的地区大多都分封给了诸侯王,当时的福建地区隶属于闽越王国统治,还不属于汉朝中央统辖。汉武帝征服闽越之后,福建地区才开始属于汉朝中央统辖。因为当时汉朝的主要敌人来自于北方,汉朝对于福建并不是太重视,只是派遣了会稽南部都尉来管理这片地区。

从汉武帝征服闽越,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面,福建一直都没能单独设郡。同时期的北方省份都被分成多个郡,有的地方甚至被单独设立成州,从行政区划上的差距上不难看出,汉朝时期福建的战略地位确实不高。三国时期福建被设立成建安郡,到了东晋人口南迁之后,福建的地位逐渐被提升起来,先是被分成了多个郡,后来又在南朝后期单独设立成了闽州。

虽然在南北朝之后福建的地位有所提升,不过福建仍然不属于军事要地。南北朝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淮河和长江一线,北朝的军队一旦突破长江,南朝的政权就已经宣布灭亡,战争很难能够打到福建一带。隋朝和唐朝一统天下之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福建的战略地位再次下降。隋朝时期废除了闽州,重新在福建设立了建安郡,唐朝时期福建隶属于江南道,与北方省份的地位差距明显。

北宋时期福建的战略地位仍然比较低,到了南宋统治时期,由于南宋丢失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南方地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福建也在南宋时期达到全盛,当时的福建有8闽42县,属于南宋比较繁荣的地区。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南宋的旧臣想要在福建扶持幼帝继位,最终因为元军攻占福州而失败。福建偏僻的地理位置,注定了福建在大一统王朝中的地位不会太高,只有出现偏安一隅的王朝,以及乱世王朝灭亡的时候,福建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明朝灭亡的时候,明朝的旧臣也想要依靠福建东山再起,结果清军攻克了福建,隆武政权被清军灭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了我国东南大片领土,却偏偏绕过了福建。日军不攻打福建,主要是因为福建的人烟稀少,自然资源匮乏,地形又比较崎岖,攻占福建不仅会分散日本的兵力,却无法让日本获得足够的人口和资源。风水轮流转,虽然福建在古代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但是现在福建属于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古代成就王侯霸业的关中地区。


历史总探长


两方面原因。


第一,交通不便。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人都以为福建是个岛,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见得多了,就以为福建与中原是没有陆路相连的。

虽然后来中原人意识到福建是岛的概念是错误认识,但中原人同时也意识到,走陆路去到福建,相当之麻烦。

从春秋到秦初,北方政权的大军在福建的武夷山西侧多次发动试探性攻击,但总是找不到能走大部队的大道。

比如当时的楚国,势力范围都已经渗透进了云南,但对离自己统治核心区域距离更近的福建就是渗透不进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凭借强大威的慑力,逼迫闽越和东越臣服,并且在福建地区设立了闽中郡。但秦朝对闽中郡的统治政策并不是像治理南越(两广)那样指派郡守、县令管理,而是实行羁縻之策,即委任当地土著首领管理,让他们各管各的地盘。

也就是说,福建在中国统一后,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名为郡,实际仍是一方诸侯。



汉代后,尤其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原王朝对福建的管理越来越加强,福建半独立王国地位渐渐消失,也变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除了走海路,福建陆路基本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是如蜀道一样,运输很是不方便,还不如走海路。

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是没到过福建。他如果走过闽道,估计也会说“闽道难,难于上青天”。

PS:李白、杜甫、苏轼等大文豪一辈子四处游荡,江西、浙江、两广都到过,苏轼甚至连海南岛都到过,但就是没到过福建。



新中国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昙花一现的漳厦铁路外,没有与外界相连的铁路,这在沿海省份中,是独一份。一直到1957年,建成通车了鹰厦铁路及随后的外福铁路后,福建才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其实我们看一下沿海各省通铁路(与外界相连的铁路)的时间,就可以发现福建进出不便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而交通不便,这让中原统治者对福建这块区域如何提的起兴趣?


第二,战略上不划算。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区都集中在沿海一线。也就是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地区;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区;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漳州地区。

虽说福建有十分之一区域是耕地,但这些区域的缺点是都没有纵深,没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那种大集散地。离开了沿海,福建内陆全部都是山区,路也是难走的转山路,经济带小。


古代海运不发达,而且重农轻商,福建的农耕潜力小,部分重农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当然南宋、元朝重视商业,福建曾有一段时间很风光,被统治者看重。但到了明朝,又恢复重农抑商政策后,福建就又被统治者忽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不止福建,广东省的东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东南部,自古也都是不争之地。这些区域多山少田,不盛产粮食,也缺乏自然资源,中原王朝对这些区域的重视程度都不高。通常来说,中原统治者占领几块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块后,就不会往深山腹地继续延伸势力了。这也是这些地区会形成客家人聚集区的原因。

(侵华日军当年也避开了这些区域)


也就是说,古代统治福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控制住沿海的几块冲积平原即可,余下的内陆丘陵既无法左右战局,又缺乏能战略价值。把统治秩序交给当地族长管理即可,这属于有意忽略,符合情理。

另外福建自古民风彪悍,闽人平日和善,但逼急了还真惹不起。当年侵华日军想攻占闽北要地南平,但刚进入闽北山区就被当地老百姓自发组成的民兵第十师打蒙了圈。所以民风这方面,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不想在福建投入过多精力的原因之一。


Mer86


这是个让福建很尴尬的问题。

明明是大陆上最名副其实的“东南”沿海省份,但自古以来的福建似乎都太低调了,而最能体现这种低调的,莫过于连攻城略地的战争双方都不将这里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也只是占据了福建沿海的几个城市,对福建省内陆地区则几乎鲜有染指。

那么福建就奇了怪了,同样是东部省份,为何福建就如此“不受待见”呢?而在静夜史看来,福建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地形位置很无语

“兵家必争”,争的是地形之利,以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但福建的地形让人瞬间没了脾气。

在静夜史看来,福建的地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曰山地广布;二曰无大河出海。

福建的地形是真正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沿海的狭窄平原,以及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福建基本就是山地的天下。

而山地,任何时期,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无语凝噎的存在,今天的福建总人口不过4000万,和崎岖的地形加上贫瘠的土地密切相关。

因为其绝望的交通条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福建何谈兵家必争?

而即便争得福建,因为崎岖的地形,也注定无法实现掌控区域全局的作用,所以从军事角度来看,福建确实太过鸡肋。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虽然福建地形没有吸引力,但如果有大江大河贯穿全境,例如长江、珠江,即便无法改变崎岖地形,利用大江大河的运输作用溯流而上占领内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扼守河口也可以控制内地大片区域。

但闽江表示这样的压力我承受不来,险峻的武夷山脉不仅成为福建和江西的分界线,更像一堵高墙挡住了几乎所有河流的去路,这让想要通过福建河流进入内地的设想全部落空,所以福建的地位更加“可有可无”。

由于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建立起成熟的海洋意识,靠海的福建始终无法展现其所谓的海洋优势。而从大陆整体的布局来看,福建反而显得很边缘。

而因为台岛只是元朝才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列岛,真正纳入版图是1684年清朝平定台岛),因此福建在很长时期内不存在“征台跳板”和“台岛后方”的作用,自然始终是“边角”的存在。

相比之下,广东之所以被重视,除了荒芜的海南岛,珠江的入海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广东紧邻少数民族密集的西南地区以及交趾,是中原王朝西进和南下的跳板。而浙江和江苏则长时间作为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而存在,尤其是长江和大运河的存在,使得浙江和长江中下游的其他省份一样,成为帝国不可或缺的柱石,就连武夷山隔壁的江西省都曾有过辉煌的昨天。

所以,福建尴尬的地形条件和地理位置,令古代“兵家”最欲罢不能。

2、从来都被边缘化

除了“专治各种不服”的地形,因为地理位置太过边缘,所以历史上无论民众还是中原王朝,对福建的重视都始终不够,这也是当前福建省人口远少于周边省份的历史原因。

而因为除了战乱几乎难有人“造访”,历史上的福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也相对落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历史上因战乱而出现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渐崛起,并在宋朝成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而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撑起了福建的半边天。但福建‍的内地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相对有名的区域政治或经济中心,汀州和建州虽然显赫一时,但和广州、杭州等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兵家必争”,除了争山头,更需要争大城池,因为这意味着“争”的成功率,但福建又一次令人失望了。

虽然从维护东南沿海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原王朝必须拿下台岛,但在1624年荷兰入侵台岛之前,荒芜的台岛对东南沿海的威胁几乎为零。

况且即使外来势力占据了台岛,对福建形成严重威胁,因为福建令人绝望的地形条件,他们也难以对中原王朝形成致命威胁,典型如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虽然严重威胁东南半壁,但十年时间始终徘徊在沿海无法深入。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由于对海洋始终缺乏重视,因此指望依靠海洋翻身的福建始终默默无闻。

事实上直到清朝,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仍然只有两个,那就是一路北上和一路向西。

由于游牧民族在东北、华北、西北甚至青藏高原方向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巨大威胁,中原王朝除将政治中心牢牢固定定在北方并修建了横贯北方的万里长城,还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与游牧民族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简称生存之战,是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为理论上只有搞定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北方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相比之下,云贵川等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在地形上无法对中原王朝腹心产生致命威胁,但中原王朝为拓展生存空间,必然要将统治力向西南深入,这种趋势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

而除了向西扩张,为护卫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中原王朝还始终将交趾作为主要扩张方向。

所以,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福建始终不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战争几乎从未青睐过这些地区,除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这里比其他地区更加宁静祥和。

福建,想说“争”你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福建?好吧,这嘎达其实压根就是个“岛”。估计俺刚说完这话,全国人民一家伙就得抽出四十米的大刀:“啥玩意?”

冲在最前边想要抽俺的一准就是福建人:“你丫说话咋这么不靠谱?”

好吧,其实这话不是俺说的。搁过去,老古人没有去过福建这嘎达的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个想法,为嘛呢?

这事就和题主的问题有联系

因为福建这地想要进入咱大华夏的腹地,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坐海船,这陆地上压根就没有路。

那么这种现象,直接就导致咱中原地区不了解福建的人,一致认为这福建应该是在大海上的一个岛,当然这是绝对错误的认识,福建这是陆地,不是啥岛子。

那么福建人为嘛进入中原地区,喜欢坐船呢?

没别的原因,您自己个摊开地图瞅瞅,就福建这疙瘩,皱皱巴巴的大大小小的全是山头,毕竟这地就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这真不是盖的。

所以这走陆路您就得爬山,一座挨着一座的爬,累不说,还特别的废时间,大晚上走山路上,您觉得这地会有客栈吗?这家伙谁会在山头上修客栈,这不得赔死。

没有客栈,各种野生动物到不少,所以还不如坐船从别的地进入中原。

毕竟别的地进入中原地区那道路宽不说,还有驿站啥的,大晚上走累了,还能歇歇脚,挑个大血泡,再来个东北大拉皮啥的,一顿就管饱的那种,睡上一觉,这精力噌噌噌的涨了起来,甩开膀子就能赶路。

那么搁过去这兵家必争之地,一般这都是交通枢纽啥的。可福建这块,进可攻,退可守咱不说,但枢纽这块,是不是差点。

大家伙如果没有啥印象,咱举几个古代的例子体会一下。

大家伙都知道,春秋战国的是时候,这楚国地盘算是最大的,他那大长腿都伸进了云南,可挨着他的福建,也就是过去的东越和闽越地区,大眼皮子都不瞧一眼。

不是楚国不喜欢扩张地盘,而是想要派大兵进这地,太难了。过去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这闽道他也不含糊,比蜀道还要难上一大截。

那么后来的秦始皇一统整个大华夏,大家伙也知道秦始皇那就是个倔脾气,天下有一块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他都会寻思着怎么拿下,他可不管这地是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他也只做到了,在福建这嘎达设立了闽中郡,成为大秦朝四十个郡之一。话说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他设立了郡之后,由他指派人到这地当地方官,借以统治地方。

但闽中郡压根就不是,他是把当时的闽越王的王位给废了,然后让他用君长这个称呼继续统治这地。

就这待遇比其他国的国君好了不止一倍,其他的国君抓住了直接就弄死了。

所以秦朝虽然表面上统治着这块大地,但没有进行实际上的统治,就因为这地的交通太要命了,您想要实际统治,这大刀长矛够得着才成不是,有了武装的干预,这地才能真心实意的纳入管辖。

所以这地搁古代的实际统治者虽然没有王号,但实际上就是一方诸侯。

当然之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政策迁入,这福建相对独立的地位在慢慢的下滑。

啥政策呢?简单的说,这原住民能迁出来的全给你迁出来,然后把中原地区的子民给你迁进去。

你比方说犯了罪的人员啥的,一股脑的全给你发配流放到这地,慢慢的这地方就被中原王朝牢牢的管控了起来,这种独立性就被消磨掉了。

话说那会能整个流放的罪名,这多多少少都是有本事的人,不是读书人就是武力值杠杠的人。

交通不便是其中一个原因,那么另外一个原因是这嘎达就没啥价值。

咱比方说,您想要弄个经济带啥的,可搁这块,您瞅瞅整个福建全是山头,缓冲的平原地区都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您建立经济带这必须有一个可供建设的平地不是,这就没地方建。

这是从商业角度去讲这事。

那么从过往历朝历代的侧重点咱在说,咱大华夏搁过去那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您瞅瞅福建,咱都说了这地的平原地区都被一座座山切成了块,这压根就形不成一个规模。

生产足够的粮食自古以来就不是这里的特长,那把这块用武力占下来,在过去统治者眼珠子里这就有点得不偿失啊!

所以他们会用缓和一点的法子来进行统治,当然您要是有啥特别的想法,他不介意和你掰掰手腕。

这掰手腕的过程,不局限使用大兵的围剿,其他方式海了去了,只是没有大兵围剿那么省事而已。

所以各朝各代对待福建这块,其实就占领几个经济价值高的地,交通便利的地,其他就不管了。

那么这也就造成了这福建客家人比较多的一个有原因。

当然这福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您就不能说福建人不厉害,这地民风也是相当彪悍,大刀片子抡起来他也不认人的。

当年小鬼子扛着他们的三八大盖想要进入福建,福建老百姓直接组建了民兵师,论起大刀片子咔咔的就把小鬼子脑壳给剁下来了。

小鬼子哭的稀里哗啦,为嘛呀?这脑瓜掉了,他们就认为死了之后就回不到他们那破岛子上了。

所以小鬼子打到了福建,也没有进入福建的腹地。

当然福建搁到现在可不一样了,交通那叫个便利,高铁高速这都有了,福建人的小日子过不错,啥东西都能通过高铁高速进入,不一样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兴安杂谈,我来回答。

自古以来,没有无用的土地,就连非洲沙漠、南极冰山也一样有人抢。不过客观来说,福建自古确实少有兵禍,说它是兵家不争之地,倒也有几分道理。小沈阳:“这是为什么呢哈?”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前,福建都是个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的地方。福建在古时候一直都是一个穷地方,乃至于到了新中国初期都穷的叮当响。人人都要算一本经济账,福建地区是个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人口少,可耕作的土地也很少,还没啥矿产资源,出产最多的东西是茶叶,这东西出口换外汇确实不错,不过茶叶在打仗的年代不当饭吃啊,所以费劲力气打下来往往是得不偿失。


此外,福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福建地区接近90%都是山地,有限的平原还被分割的很小,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到,白茫茫一片全是山,哪有几块是绿色。攻打这种地方真是非常的痛苦,旷日持久,耗费极高,还不一定打的下来。比如日军侵华的时候,中国东部大部分被占,只有福建陷落的地方最少,因为不仅难打,后勤补给成本也贼高,那时候福建连铁路都没有,日军想支援其他地区,还没跑到,战斗都结束了,所以日军也只能望而却步,一直都没有费大力气去占领福建,只是占领了厦门、福州等稍微像样点儿的地方。



而且,古代的时候很少有海战,基本都是在陆地上搞定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只是经过福建沿海,对福建内陆没啥带动,所以福建的腹地没必要费劲力气去打,等天下差不多统一的时候,自然传檄而定了。


兴安杂谈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古称,“蛮夷之地”。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我大胡建其实也是穷乡僻壤。

而福建的地势更是众所周知。除了山还是山。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福建。



建国之前,福建的交通极其不发达。地势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海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


清代的福建,才形成较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但由于境内高山连绵,河谷遍布,始终未能发展为车马大道。这和崎岖的地形加上贫瘠的土地密切相关。

因为其绝望的交通条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福建何谈兵家必争?

即便争得福建,因为崎岖的地形,也注定无法实现掌控区域全局的作用,所以从军事角度来看,福建太过鸡肋。


除了地形,因为地理位置边缘化,所以历史上无论民众还是中原王朝,对福建的重视都始终不够,这也是当前福建省人口远少于周边省份的历史原因。


历史上的福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也相对落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历史上因战乱而出现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渐崛起。

然而却没啥用,还是被邻省的两位大哥吊打,和浙江广东一比,福建还是差的很远。

总体上来说,福建不管是古代孩子现在,它的存在感真的很弱,因此不争之地也情有可原。


左丘望


导语

古代的诸侯或者是军阀争霸,争得就是地盘的大小,有地盘才有百姓,百姓越多赋税越多,能够供养的军队数量就越多,这样实力才越强。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古代战争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现在的数十个省,有一个省份最为特殊,这个省份就是福建,一个古代诸侯争霸从来不去争夺得地方。

现在的福建如此发达,为什么在古代却没有人去争夺呢?

笼统的讲,在古代,由于福建的地理位置由于过于偏僻,往往是在中原王朝的最边缘地方。因此,人们对于这个边远地方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就像古代的交趾等地,也从来不参与到中原的争霸中来,这就导致它成为了“兵家不争之地”。

从宏观方面简单的讲了下,接下来我们来微观分析下其原因。

其一:福建山路崎岖,导致田地稀缺,从而使得人口稀少,效益低下。

福建的地形是让有识之士望而止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福建这边以山地为主,再加上数不胜数的河流湖泊,在福建之内,只有靠海沿岸有着一小部分的平原地带。

虽然说福建矿藏丰富,但是在古代那样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更重视的还是粮食效益。

而且虽然矿藏丰富,但是当时的挖掘技术太过贫乏,挖掘效率太低。而由于多山地原因,又受限制于科学技术,导致福建田地也相当稀少。

诸侯军阀们争霸,最重要的就是钱财,在古代,粮食就是最珍贵的钱财。所以诸侯们只会对幅员广阔的中原地带垂涎三尺,对福建比较忽视。

除此之外,稀少而又狭小的田地只能供养少部分的百姓。

哪怕是在现代,福建的总人口数也不超过四千万,这和福建崎岖的山路以及贫瘠的地形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着军队数量堆积出来优势,诸侯军阀们征战抢夺领地,重要的就是领地越大,百姓越多,这样能够征集的士卒就越多,而福建人口数量也要远远低于中原地带。总之,相比于中原,福建被统治者争夺过去之后,在诸侯的眼中是宛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若占领这个地方,不仅没有太大的回报,而且还要分散兵力进行把守,效益太低下。

其二:环境恶劣,导致居民偏于保守,排外性强,诸侯军阀们若进攻此地,定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不仅如此,福建在古代是属于百越之地,因为环境的恶劣,所以这里生活的百越人民,更加的桀骜不驯,难以驯服。

在古代,桀骜不驯的本地居民注定了一般会排外性比较强烈,所以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没有特意在福建另外派遣中央官员,而是因地制宜的指派当地土著对他们自己的部落进行管理。

而秦始皇这样做的后果虽对当时自身统治有利,但对后世中央王朝管制福建却留下了不小的压力。在后来,一旦中原王朝的势力一要对福建进行更为深一步的统治,就会受到这些当地百姓的集体抵抗,极大的消耗兵力。

比如在三国时期就有吴国内境山越人时长造反作乱,极大的消耗了东吴的国力,不仅如此,面对围剿,这些山越人就躲进山里难以围剿,让东吴皇帝十分头疼。

除此之外,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之中,福建由于各方面水平低下,所能为朝廷贡献的赋税也是非常的少,所以这样一个地方在战乱期间,也不如别的地方更能吸引着军阀诸侯们的注意力。

其三: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统治起来困难,一旦福建有战乱发生,那么就无法快速的派遣兵力进行镇压。

交通不发达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因为福建大部分都是山地,进出非常的不方便,一旦福建爆发战争,骑兵无法进入,只能步兵缓慢进入,极大的损耗了时间。福建有着武陵山脉,雁荡山脉,玳瑁山脉几个巨大的山脉拦截着大部分平坦的道路,所以要想进入福建境内,就必须长途跋山涉水。

而古代战争,后勤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旦后勤出现问题,前方作战的军队就会迅速的崩溃。

而后勤部队想要进入福建,相比起那些士卒,还要背负粮食,必定更加困难。

而且因为道路的崎岖,不能派遣大量的士兵进行护送。

而福建多山地,对于敌军来说,可以埋伏的地方居多,于是这就造成了后勤极易容易出现问题。

其四:战略性的地位很容易被替代物所取代,使其成为边角物的存在。

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有着战略意义的地方,可以对周围的各个地方发起进攻支援或者阻击敌方的地方,这些地方才是诸侯眼中想要争夺的地方。

有时候占领了一个战略要地就可以打赢整场战役。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占据着天下雄关函谷关,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然而福建虽然紧挨着浙江,广东江西等地,但是福建却不是去这些地方的必经之地,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替代福建的地理位置。这就使得福建很多时候都会成为兵家第一个舍弃的对象。

再者,福建虽然多河流,本应水运发达,依靠船舶,可以顺着河流进入福建而不用跋山涉水。

然而福建却又遇到了山脉的阻拦,将福建的内河与中原河流的交流阻断开来,想要依靠河流发展贸易的方法也得不到实施。相比起广东是中原王朝西进和南下的先锋,紧挨着交趾,而浙江江苏等地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经济中心。

并且因为福建的山地居多,没有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地方,从军事战争的角度来说,占领一个地方时吃力不讨好。

而当古代陷入了战乱时,各方势力首先盯着的就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或者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地方。

所以相比起其它的兵家必争之地,福建既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反而占领的弊端居多,所以大部分诸侯都会把这个地方舍弃。

因此,相比起它附近的一些地方,福建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逐渐的被人们边缘化。

总结

就这样,福建到后来变成了人们眼中的贫夷之地,在兵家的眼中,无论是经济还是战略,都是没有可能选择的地方。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福建就是败在了它的地理因条件上,所有的弊端大致都是地理因素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

不过在如今福建再也不再是以前的“兵家不争之地”了。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地理因素不再是限制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福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块富饶而充满生机的地方,交通便利,经济繁华。


夏目历史君


第一,福建现在是中国的南大门,但在以前海运不发达的年代,福建却算是很边缘的一个省份,兵家争夺一般以战略地理优势为主,福建没有地理优势,因此福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第二,福建有天然的屏障,闽北是内陆通往福建的必经之路,可闽北山高路险。补给和兵员运动相当困难,福建无疑给兵家造成很多麻烦,也是这特殊的地理结构保护了千百年的福建人民。

第三,民风强悍,八闽大地不是山便是海,以往一般以打猎捕鱼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以团体为主,不象农户种田那么散。一旦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这也会给统治者造成头疼。

第四,福建历来不富裕,不会给统治者带来丰厚的回扱,管理养兵都要钱,经营福建只有麻烦,没有收入,这也是兵家不争的事实。

我们福建以往虽然穷,但都能免遭战争之祸,这也是上天的恩赐,地理的保护。总而言之我们福建人真是有福。


雲里雾里27




不但福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宋朝以前,南方省份基本上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南方生产不发达、人口也不多,北方和中原一旦定鼎,南方自然就解决了。

北宋统一过程中,南方,特别是长江以南,并没有打过大战,南方的小政权基本都是纳土归降的。元朝在南方也没有打过大战,南宋谢太后携带宋恭帝在杭州投降元朝后,南宋算是灭亡了,遗留下的南方抗元势力实力较小,无法和元朝打大战。



明太祖朱元璋和陈友谅于1363年在江西鄱阳湖大战一个多月,据说双方投入兵力达80万,这算是有史以来,包括到今天为止,敌对双方在长江以南打的最大规模的战役了。

清朝统一过程中,1465年占领南京后,基本算是胜券在握,用了18年时间即统一中国。国共两党在长江以南也没有进行过战略决战,因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结束后,双方胜负已定。

综上,在古代,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浙江、两广等地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坐看东南了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方面在我国各省份都是名列前茅。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福建的泉州、厦门等港口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同时福建省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良好,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了2/3以上,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一,但是这块富饶而充满生机的地方却在战乱时期并不会被任何一方势力所觊觎和重视。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和隐情呢?



首先打开中国的地图,我们会发现福建省尽管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台湾海峡的西海岸。但是福建省在整个全国中的位置却是十分偏僻。中国古代陷入战乱时代,各方割据势力最先盯上的都是那些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塞或者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同时人口众多的地方。


首先福建省本身交通不便,与其他各省份被山脉阻隔。福建省自古以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绵延不绝的山脉隔绝了福建省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通进出。因此占据福建省并不利于割据势力去侵占更多的领土和地盘。反而会因为山脉阻隔而固步自封、偏安一隅之地,等待其他人统一完中原地区之后,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攻打自己。到那时只能坐以待毙。

另外福建省正是由于山脉众多而平原耕地过少。因此福建省从古至今都不能称作是一个农业生产大省,而我们知道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打仗最终拼的都是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最为重要的两点便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能力。



而在中国古代战争时期农业生产直接决定了发动战争后是否拥有着强大的后勤物质供应。因此中国古代的各方割据势力都是首先占领那些富庶的农业大省。而福建省却因为偏僻且土地贫瘠而不被人所重视。至于许多人觉得福建省自古以来商贸发达也可以为战争提供金钱等支持。但是且不知打起仗来商贸再发达的地方也发展不起来工商业。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在战乱时期,福建省才能够偏安一隅之地。不会卷入残酷的战争和你争我夺之中。这也成为了战乱时期许多人避难的不二之选。因此在福建省才拥有着如此众多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而这些客家人大多数都是由于中原地区的家乡发生了战乱,而不得不举家南迁躲入福建省的深山幽谷之中。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