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为何要把姜子牙的后人齐哀公活活煮了?

岩石龙


谈到君主,一般人想到的应该都是朝堂之上处理国家大事的领袖。

既然身为领袖,是身处权力最顶层的人,其行为和言语对下面臣子和百姓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通常来说,一个能治国,有担当,得民心的君主,在许多方面都会做出表率。如唐太宗曾经随兵士亲征外敌,还为受箭伤的兵士吸出毒血。汉文帝为提倡节俭,自己平日穿布衣,吃素菜,还亲自劳动。历史经验证明,执政期间国家发展势头盛的君主,一定很注重自己的言行,并且善作表率。

这次的问题就涉及到两个君主,并且按照上面这个标准来说,他们都不合格,所以最终自食苦果。一个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将本就不可控的事态弄得更加失控。另一位更可悲,甚至因此而丢了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位中一位是周夷王。他是西周的第九位君主,在位时期分封制弊端开始显现。有些势力过大的诸侯已经不来朝贡,周王室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另一位君主是齐哀公,是当时周王室分封下的一个诸侯。这二人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周夷王身在中央,号令诸侯。齐哀公则听其号令,定时交纳贡品和朝见天子,但是后来周王却在没有什么特殊理由的情况下把齐哀公杀了。

本来这一切应该正常运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他顶撞了周王吗?还是说两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实上,矛盾的确是有,不过周王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众多和他身份相同的诸侯。

他只不过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做了不恰当的事,最后被不恰当的处理掉了而已。 周夷王是怎么杀的他?用的什么理由?

说到他被杀的方式,现在让人想想真的是会起鸡皮疙瘩。他是被扔到一口烧满开水的大鼎内活活煮熟的。而他被杀的理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他自身的原因和外界原因。

他自身方面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封地,每天沉醉在酒色享受之中。使得下面的百姓包括他的亲弟弟都对他十分不满,甚至在他被杀前还和相邻的纪国密谋反叛之事。

外界原因就是纪国君主在周王面前多了几句嘴。因当时齐国看纪国势力小,所以多次骚扰,使得纪国境内很不安定。纪候怕有一天齐国会攻打过来,就向周王说了许多哀公的罪状。

周王此时正发愁怎样挽救一下王室的权威,听到这不禁有了一个主意。就是在诸侯面前处死哀公,以震慑他们,树立君威。因此,就有了后来的事情。


杀掉哀公之后,周王达到他的目的了吗?王室是否重振声威?

事实证明,简单粗暴的方法永远无法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在他杀掉哀公之后,诸侯们的确有所触动,但并没有对他产生畏惧,更多的是不满。因为他如此随意的处置一个诸侯,事前没有商量,事后也不解释。在诸侯心中,这种做法既不合乎规矩,也不合乎律法。杀人完全成为了他天子一个人的掌控的事情,在这些诸侯眼中,他这样做,不仅没有提高自己的声望,反而还损害了它。


因此在这之后,此前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如果百年之后再回头看的话,估计周夷王自己也没料到这样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最后会加速周王室瓦解的进程。


历来现实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周天子把齐哀公煮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史记》上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原因,只说纪国的纪炀侯向周天子嚼耳根说坏话,然后齐哀公就被煮了。到底纪侯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我认为,周天子要杀齐哀公绝对不会是因为纪国的挑拨,而是周天子心中早就有了杀机,然后借纪炀侯的这阵耳风顺势杀了齐哀公。

周天子与齐哀公有仇

西周到了周昭王的时候已经是“王道微缺”,周穆王即位后“王道衰微”,而到了周夷王时期则是“诸侯或不朝,相伐”。由此可见,周夷王时期不来朝拜的诸侯相当多,并非只有齐哀公一人,为什么周夷王要拿他开刀呢?有人说齐国威胁到周朝天下,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先来看下方的地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齐国的封地相当偏僻,离镐京也很远,虽然齐国一直在扩充地盘,但是齐国的征伐之权其实是有限制的,“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就是周成王赐给齐国征伐之权时的要求,从地图上看,齐国也没有越权。所以周夷王时期,如果说齐国会威胁到周王室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周夷王杀齐哀公,并非他不来朝拜,也不是齐哀公要造反,而是周夷王与齐哀公有仇,或者说与齐国有仇!是什么仇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周夷王的上一任天子——周孝王!

周孝王是周夷王的叔公,周夷王的父亲周懿王死后本应把皇位传给周夷王的,但是周孝王却抢了他的天子这位。西周是“嫡长继承制”,周孝王也是整个西周唯一打破这个制度的人,是什么原因要抢侄孙的天子之位,《史记》中没有交待,只是短短几个字“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

虽然史料上没有说周孝王因为什么原因要夺位,但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周孝王想做天子,必须要得到众诸侯的支持,否则他就成不了事。在诸侯国中,齐国实力很强,因此齐国说话也很有分量,而从周孝王成为天子的结果来看,齐国在当时肯定是支持周孝王的。

后来周孝王去世,周夷王登基,他心里憋屈啊!本来父亲去世自己就应该是天子,偏偏这时候杀出一位叔公来,所以他要发泄心中的怒火!当年支持周孝王的诸侯中,姬姓诸侯他是不敢碰的,因为是同宗,而齐国是外姓诸侯,自然就把怨气都撒到齐国身上了。

齐哀公被煮了,扔进大鼎里煮了。有人说齐哀公是被油炸,不是水煮,在这里我澄清一下,西周时期食用油非常珍贵,用油炸人不太现实,所以应该是被水煮。大家觉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齐哀公,名为吕不辰,齐国第五任国王,公元前868年被周夷王以烹杀之刑处死。

齐国乃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且周武王的王妃又是姜子牙之女,可见齐国与周王室间的关系匪浅。



而关于齐哀公的死,《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记载: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

那么周夷王又为何要将齐哀公残忍的烹杀呢?

其实,原因不外呼如下几点:

其一: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周夷王是西周第九位周王,按照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夷王应当是西周第八位周王才对。

但是在其父周懿王姬囏逝世后,周夷王并没有如愿以偿的当上周王,而是被周懿王姬囏的叔父姬辟方将周王之位夺了去,是为周孝王。

而周孝王继位的背后,齐国就是姬辟方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周孝王逝世后,众诸侯拥立周夷王为天子,继位后的周夷王,自然对齐国心生芥蒂。

其二:挑战天子权威的后果

周孝王逝世后,众诸侯拥立周夷王继位,继位后的周夷王曾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在周夷王在位期间,虽然周天子的威望开始衰弱,但天子的权威还是有的。

所有诸侯都应召前往,只有齐哀公自恃齐国强大而不应召,由此使周夷王十分不满。

其三:被人嚼舌根

齐国与纪国是邻国,齐国强大后让纪王十分的恐惧,于是在会盟上,由于齐哀公拒绝参会,纪国国王纪炀侯趁机向周夷王嚼舌根,说齐哀公的坏话,想通过周王的势力来惩罚齐国。

于是,齐哀公被周夷王以烹煮之刑杀死,也因为纪炀侯的小人之举,成为害死齐哀公的罪魁祸首,齐静公继位后,随即发动对纪国的战争。


最终,纪国被齐国所灭!


Mr农村大姚


公元前868年,西周第九位天子周夷王(姬燮)将姜子牙玄孙、齐国第五位国君齐哀公(吕不辰)烹杀之,通俗地讲,就是活活煮死。

烹杀,在周朝其实是一种礼刑,但更是一种酷刑。这种刑罚主要是为有身份的贵族而定制的,一般人根本无法“享用”。礼在何处呢?根据周礼的规定,有身份的人出死后应保存全尸,不能流血,于是烹杀之刑诞生。

齐哀公被烹杀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大锅中盛满清水,然后将人投入锅中开始旺火加热,罪人并不会立刻死亡,而是被温度逐渐升高的沸水烫死,其惨状可想而知。齐哀公就是这样被周夷王杀掉的,项羽当年也差点把刘邦的父亲烹杀。

话说回来,这周夷王到底与齐哀公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以至于齐哀公要被烹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齐国日益壮大,引起其它诸侯国的嫉恨,于是献谗言给周夷王,周夷王一怒之下的“杰作”,目的是以儆效尤。

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的前因后果

自从渭水河畔相遇之后,姜子牙就成为了周文王的得力助手。周文王死后,姜子牙辅助周武王将商纣王逼入了朝歌鹿台的大火之中,建立了周王朝。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人作为开国功臣被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

姜子牙在分封地建立了齐国,其女儿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妃,与武王育有二子,长子就是周成王,次子为唐叔虞。因此,姜子牙不但是周朝重臣,而且还是周成王外公,也算是皇亲国戚。

与齐国相邻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封地的大小便可看出外臣与宗室的区别,齐国始封地方圆不足百里,而鲁国足足有方圆三百里的国土。姜子牙在封地实行霸道武政,齐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纣王儿子武庚煽动其它东夷部落叛乱,周公授权姜子牙:各诸侯国有不服周朝的,皆可征讨。最终周公安心的征讨武庚,并获得胜利。在此征讨期间,姜子牙的齐国领土迅速扩大,他还将孙子姜隐封在了鄣国。

公元前1017年,139岁的姜子牙去世,其长子齐丁公继位。此时的齐国扩张步伐逐渐减缓,因为周围皆是姬姓宗室的诸侯国,这个雷池是万万不能越的。除了鲁国外,还有周武王弟弟康叔封的卫国,姜姓的纪国,及后来周厉王之子郑桓公的郑国等。

姜子牙的子孙大概用了百年的时间,基本占领了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大片领土,几乎是大半个山东半岛。齐国三面环海,只能朝西面扩张。到了姜子牙玄孙齐哀公吕不辰时,齐国兵戎整肃,成为与鲁、晋、燕等国平齐的诸侯。

齐国的发展壮大,让周围的临近诸侯如坐针毡。齐国的近邻鲁国、郑国、卫国纷纷怂恿纪国向周夷王告状,纪国位于齐国东边,也不算一个小诸侯。但与鲁国、郑国、卫国相比,显然身份太低,这三国皆为周室宗亲的封地,在周天子跟前说话很有分量。

但纪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发展,只能处在众强之间委曲求全,而灭掉纪国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纪国在鲁国、郑国、魏国的支持下,向周夷王告状,告齐国不遵周礼,四处向近邻兵戈相见,威胁到周天子和宗室的统治。

最致命的一击是说齐哀公根本没有把周夷王放在眼里,处处藐视周夷王的威严。在众诸侯的怂恿之下,周夷王决定好好惩治一下齐哀公,给其他的诸侯点颜色看看。于是,周夷王于公元前868年,将齐哀公吕不辰约到周朝都城镐京,活活煮死。

在周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中,齐哀公吕不辰是唯一一个被周天子烹杀了的诸侯国君。周夷王为了扭转周朝的颓势与遏制齐国的发展,还是下了狠手的。鲁、郑、卫、纪四国由此与齐国结下深仇大恨,齐哀公死后,齐国内斗了近百年。

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纪国灭亡。纪国的纪候为自己的谗言,付出了灭国的代价。


野史也是史


简单来说,杀鸡儆猴,震慑诸侯。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从这里可以看到,齐哀公被活煮一事有三个主人公,作决定的周夷王、打报告的纪侯和被煮掉的齐哀公,要分析此事的原因,就得从这三个人入手。

西周王朝到了周夷王这一代,已经颇为衰弱,其表现在于王室内部的混乱和诸侯的日渐不朝。

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制定了完备的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等等制度,目的就是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但这些制度有一个根本保证,那就是王室自身必须具备足够实力。

当时间来到周夷王时期,王室的势力已经大为下滑,王室带头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强大起来的诸侯也敢于不来朝见,而王室缺乏强硬措施予以制止。

西周第一次非嫡长子继位,就发生在周夷王继位前。

《史记·周本纪》:“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周懿王去世后,继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太子燮,而是他的叔叔辟方,史称周孝王。太子燮气炸了,本来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忽然跳出个叔祖就抢了他的王位,太欺负人啦!

按理说,这种抢夺王位之后都应当斩草除根的,但太子燮却活了下来,直到十五年后熬死叔祖,终于继位,是为周夷王。

十五年的时间,周夷王显然没在闲着,《史记》说他是被诸侯拥立的,说明周夷王争取了不少诸侯的支持,他一个落魄太子是怎么在周王压制下获得支持的呢?总不可能全凭理想和礼法吧,肯定许了好处,这种场景在后来的东周时期屡屡重现。

《纲鉴易知录》记载:“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

能让天子废除觐礼的诸侯,除了拥立他的功臣,恐怕也没谁了,但此举直接破坏了森严的礼乐制度,使得君臣关系减弱,这些功臣甚至会因此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另外有可能某些诸侯还是支持周孝王而否定周夷王的,那么这次王位世系交替,必然在诸侯之间引起动荡,加上王室实力下降,使得上位之初的周夷王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局面。

《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这时候,枪打出头鸟,找个闹事的强国揍一顿,显然可以杀鸡儆猴。

没多久,有人把鸡送上门来了,送货的正是纪侯。

纪国为姜姓诸侯国,国土位于山东,算是山东境内的三号国家,仅次于齐鲁,因齐国最强,纪国的主要国策为联鲁抗齐。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诸侯没有尽到诸侯的义务,周王是有权惩罚诸侯的。此时王室虽已衰落,但仍有底子,出兵攻打戎狄也都还行,诸侯之间闹了矛盾也有可能会找王室调停,至于王室能不能调停,那就是两说了。

我们可以想见,齐国跟纪国闹了矛盾,纪侯找周夷王打报告说齐国如何如何,期待周王给予齐国惩罚,周夷王顺手把握机会,把齐哀公当鸡煮了。

那齐哀公有没有犯错呢?不得而知。

早在周懿王时期,就已经是“王室遂衰”,诸侯不朝天子的数量增多,且大国欺小国情况越来越多。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本身是有征伐权的,还是周王室自己授予的,毕竟是太公望的封国嘛。但齐侯也要按时朝见天子,齐哀公很可能就是犯了这个错。

按照周王室自己的规定,诸侯不朝是有累计期限的,最高惩罚是出兵夺其封地,而不是叫来煮了,周夷王采取这种暴烈措施主要还是因为王位不稳,需要威权巩固。

这种暴烈措施对中原诸侯或许有所威慑,但对于南方的楚国,没有丝毫用处,楚人已经敢明目张胆地僭越了。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子熊渠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诸侯僭越为王,是对王室天大的挑衅,上一个敢这么做的还是被周王室灭掉的徐偃王,然而楚国这么做了,却并未招致周朝讨伐,说明此时周朝的实力无暇南顾。倒是后来“暴君”周厉王在位时,楚国反而开始担心周朝南征,主动取消了王号。


平沙趣说历史


周天子是否真的把齐哀公煮了?

真的,而且用的大鼎。还召集了诸侯,一起围观“周天子烹饪齐哀公”。

齐哀公犯了啥错,让周天子下狠手煮了他?

有人说齐哀公可能遭到了诬陷,这是错的。

齐哀公支持周天子对手,祸乱朝纲,诸侯对他怨声载道。当年懿王被放逐,太子夑(即后来烹饪齐哀公的那位)被冷落,孝王及其党羽专横跋扈,祸乱朝纲,就是受齐国国君的支持。太子夑在朝中重新即位,打击罪魁,自然要想办法连齐哀公也办了。

齐哀公的罪行是谁举报的?

是纪国国君。

纪国靠着齐国,因为实力弱,一直被齐国打。齐哀公这人又荒诞淫靡,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这是公认的事实。所以纪国作为邻居,举报齐哀公荒淫无度。周天子正愁没借口弄死他,于是聚集诸侯,公开煮了齐哀公。

周天子不念旧情么?

周天子煮齐国国君,距离姜子牙时代都过去了好几代,况且齐国以前就打着“不臣”的旗号,不听从周天子号令,周天子曾经派人打过齐国,两者关系本来就不好了。相反,周天子与纪国关系不差,因为两者之间通婚。两个朋友的后代,隔两代就不太认识了,更何况隔数代,哪能比亲家亲?

齐国为什么没被灭?

周天子烹饪齐哀公,不是为了灭齐国,而是找个听话的取而代之。他找的是齐哀公的弟弟胡公,因为胡公对哀公也非常不满,与纪国有秘密联络,本来就想推翻哀公。胡公和胡公子,当时在齐国受到的拥戴,要比齐哀公多太多。

齐哀公这人吧,他的死,是比较活该的。他的确是没站好队,遭到了算计。但也不能说纪国诬陷他,纪国是想整他,举报材料写了一摞,但没有一句是诬陷。西周最讲“礼”和“理”,出师有名,不能诬陷。否则周天子当着诸侯的面煮他,又有谁会服气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公元前868年,西周周夷王(姬燮)在西周镐京,将齐国国君齐哀公(吕不辰)烹杀之。周夷王烹了齐哀公之后,立他的弟弟吕静为齐国国君,即齐胡公。齐哀公也是周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烹杀的国君。《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这样记载,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从这段记载看,周夷王是因为纪侯向自己说齐哀公的坏话,周夷王这才把齐哀公召到镐京,并下令烹死齐哀公。

但是,齐国毕竟是开国功臣吕尚(姜子牙)的封国,仅仅听从纪国国君的挑唆进言,就以这样残酷的手段诛杀诸侯,貌似有点简单粗暴。实际上,考虑到当时周朝和东方各诸侯国的局势,才会明白周夷王这样痛恨齐哀公的原因。



西周建立后,在平定了“三监之乱”后,周王朝步入了上升期,特别是到了周穆王时期,国力达到顶峰,但接下来国势开始衰微,到了周夷王继位时朝廷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不少诸侯都没有按时来朝觐周天子,这时候的周夷王对蔑视朝廷权威的诸侯十分不满,正打算找个机会立威,以提升自身威望。另一方面,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利用周王朝授予的方伯身份,在立国的一百多年时间内,不断开疆拓土,已经成为东方首屈一指的强国。到了齐哀公时期,齐国开始不太服从朝廷权威,再加上与齐国不断侵占周边姬姓诸侯国和纪国莱国等国的封地,接壤的诸侯国鲁国郑国纪国感受到齐国的现实威胁,于是鲁国和郑国就怂恿弱小的纪国向周天子告状进言,这正中发愁没有机会立威的周夷王下怀。于是,周夷王为了维护朝廷的权威,并遏制齐国在东方的壮大,以烹杀的方式齐哀公,并趁机介入齐国的国君继承问题,拥立齐胡公。

齐哀公被杀后,齐国很快陷入内乱,但是齐国由此对纪国恨之入骨,慢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报复。经过将近两百年的准备,公元前690年,齐国出兵消灭了纪国,纪国国君弃国出逃,齐国大仇得报,这也是“九世之仇”的典故由来。


沧海拾遗录


周天子为什么会烹煮齐哀公,史书上的记载是: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史记·齐太公世家》)。也就是说齐哀公被周天子诛杀的直接原因是纪侯在天子面前说了不少齐哀公的坏话,周天了一生气就将齐哀公给烹杀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周天了杀齐哀公的原因是齐国越来越强大了,威胁到了周天子的权威。

齐国是周朝建立后成立的第一批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赫赫有名的姜子牙姜太公,而齐哀公是齐国的第五任国君了。周公旦制订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就是要各诸侯国各安天命,做好自己拱卫周王室的本分就行了。不过姜太公表明上尊周礼,实际上却在推行霸道,在其它诸侯国老老实实做臣子时,齐国却在不断的扩张。

姜太公做了一件事,可以表明他治齐得力,绝对不是温文尔雅的说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灭了商朝后,姜太公并没有留在中央,而是车不停轴的跑到自己封地搞建设,名为协助王室击灭商朝余孽。当时山东有名士华士,他公然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不乐哉?姜太公三次派人召华士出山效力,华士不允,姜太公安排人将华士杀死。并明告万民,不服号令者死,从召令者生,由于齐国大治。

周公旦听闻姜太公要杀名士华士,专门下命不要杀,结果周王室的命令还没有传到,华士就死于姜太公的屠刀之下。姬旦质疑姜太公,杀贤人而治国为之奈何?姜太公的解释是国家需要顺民,人人如华士这样自由自在,不服国家管理,那么我作为国君统治谁去?杀一个华士,则人民都不会学华士 ,听我号令,我才能令行禁止,才能国家昌盛。齐国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先后吞并了山东省的许多商朝诸侯国,到第五代齐哀公时,周围只剩周朝册封的诸侯国了。

齐哀公就是因为侵占了姬姓诸侯国以及先贤前圣诸侯的领地,故遭到纪侯的弹劾,最终周天子召他到镐京,趁机将他烹杀,以示各诸侯务必各安本份,不要想着扩张。其实齐哀公如果不去周王室都城,也不至于被烹杀;楚国国君灭国无数,他就从不去朝拜天子,等周天子昭五来征伐他,战而可胜,还设计将周天子沉入江中淹死,可谓明智之举。周昭王的儿子周夷王接受父亲的教训,他就没有亲征齐国,而是把齐哀侯召到都城来,再处死。后来齐国强盛了,纪被灭,鲁国也被蚕食,齐恒公代天子行政令,也算是为齐哀公报仇了。


大秦铁鹰剑士


烹煮齐哀公的凶手是西周第九任天子周夷王,名叫姬燮。其实,周夷王和齐哀公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周夷王要杀鸡儆猴,在诸侯面前树立自己天下共主的威严,所以齐哀公不幸的成为了那只悲催倒霉的鸡。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且听我慢慢道来。



周夷王在位时,西周逐渐衰弱,而夷王也是靠着诸侯的拥戴才坐上王位的,所以他对拥戴自己的诸侯万分感激,一改之前周天子坐堂受诸侯朝拜的惯例,变为下堂站着接受诸侯的朝拜,以示对他们的尊敬。

凡事都有利弊,对于周夷王纡尊降贵的举动,有的诸侯满心欢喜,受宠若惊,有的诸侯却觉得这样有失天子威仪,不合礼法,就有点瞧不起周夷王。这样一来,周夷王接见诸侯的时候,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常常搞得自己尴尬不已,很没面子。

久而久之,周夷王心理不平衡了,认为那些诸侯给脸不要脸,存心刁难自己,他决定杀一儆百,给那些诸侯点颜色看看。可到底找谁下手呢,总不能无缘无故的杀人吧?就在周夷王冥思苦想之际,纪国国君纪炀侯向他打小报告,说齐哀公不尊周法,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意图谋反。



齐哀公是齐国第五任国君,名叫姜不辰,和纪炀侯向来不对付,当时齐国国力蒸蒸日上,发展势头很猛,纪国与齐国毗邻,因此纪炀侯一直担心齐国会吞并纪国,就跑到周夷王那里一通添油加醋,陷害齐哀公。周夷王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出气筒,一听纪炀侯的话,犹如久旱逢甘霖,决定拿齐哀公开刀。

于是,周夷王将齐哀公召至镐京,以对天子大不敬的理由治罪。这个齐哀公不仅是个糊涂蛋,还是一个怂包,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还不敢和纪炀侯当面对质,只是一味的向周夷王解释悔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任凭齐哀公磨破了嘴皮子,周夷王不为所动。

齐哀公已经意识到自己此次在劫难逃,万般无奈之下,他给他的同母弟弟姜山写了一封信,交代了后事。大体意思是说,为兄遭奸人陷害,周王昏庸无道,听信一面之词,不听为兄辩解,这次恐怕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了。齐国立国至今,历四代苦心经营,繁荣昌盛,为兄本想大展宏图,如今看来没这个机会了,以后齐国就交给你了。



不久,齐哀公就被周夷王当着一众诸侯的面,扔进了滚烫沸腾的大鼎之中,活活的煮死了。接着,周夷王任命齐哀公的异母弟姜静当了齐国国君,是为齐胡公。哥哥死的如此悲惨,如今齐国王位也落入他人之手,姜山的肺都要气炸了。于是,姜山带领他的亲信和军队,向姜静发起攻击。因为姜静一上台就迁都、营建宫殿,搞得劳民伤财,很不得人心,所以没有人愿意为他卖命,很快就被姜山打败了。

姜山杀了姜静后,根本不理会周夷王,自封齐君,是为齐献公,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哥哥齐哀公平冤昭雪恢复名誉,把齐胡公的儿子和家人全部驱逐出境。而此时的周夷王正忙着与犬戎交战,无暇东顾,对齐献公的所作所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他的地位。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西岳顽石


周天子活烹齐哀公的故事,其实也是揭示了一个管理原则的道理。

所谓礼贤下士,还是得把握分寸,一旦失去了分寸,丧失了原则,就会出现期望与结果成反比的情况。

原本周朝是以礼治国,但是随着一代一代的传承,周朝开始出现吏治腐败、纲纪废弛。周朝第九代天子姬燮生性懦弱无能,原本他是第七代天子姬囏的长子,应该接第八代天子位,但是他的叔公却抢了他的位置,所以第八代天子就成了周孝王姬辟。

周孝王的天子之位虽然是抢来的,但是他很敬业,兢兢业业的工作,想重振周朝王权。其在位确实也做的不错,抵抗西戎,提升王权。可惜的是好人命不长,才干了十年,周孝王就死了。

那些诸侯大臣们见周孝王死了,就跑出来维护所谓的祖宗成法,又把懦弱无能的姬燮推上了王位。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姬燮在跟王位擦肩而过之后,终于还是重新得到了那个位置,当上了第九代周王,来的虽然晚了一些,终究还是来了。

这就是周夷王,周夷王这个人还挺懂得感恩的,他没有去考虑这个王位原本就是自己该得的,他觉得他能有今天完全是各位诸侯和大臣们帮忙的结果,于是诸侯们来朝拜时他完全不顾周朝礼法,竟然起身走下堂来与诸侯相见寒暄。

在周夷王看来,自己这也算是礼贤下士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这可不是平素串门走亲戚,这是朝堂之上的正式朝拜礼仪,也就是所谓的法度。他的贤良处下就用错了地方。那些诸侯不但没有因此对他的礼贤下士感激涕零,反而越来越看不起他,按规矩朝拜的时候都爱来不来了。

姬燮很是苦闷,他觉得老子对你们掏心掏肝的,你们还给老子蹬鼻子上脸了,他便在考虑想个什么法子改变一下这个局面。正在这时地处偏远的吕国和蜀国居然还想起了他,派人给他敬献琼玉,于是他觉得这面子给的太及时了,他要在这个事情上给天下诸侯做一个表率,尊敬我的人我也尊敬他。

姬燮高高兴兴的带领文武大臣亲自跑到黄河边上去迎接,并待两个诸侯国的来使以上宾之礼。全然不顾“天子不迎诸侯”的礼制法度。姬燮想当然的以为如此就可以让各个诸侯为了得到他的尊重而争相效仿,但是其他诸侯国见他处事如此进退失据,不守礼法,更看不起他了。

他一看文的不行,看来得来点武的,仁政没有效果就得上点霹雳手段,不然还真以为我太老实了好欺负。正好纪国国君纪炀侯跑来向他告状,说齐国国君名叫不辰,这是有不臣之心,而且最近私自扩张,是有造反之相。

姬燮正愁找不到由头树立王威,便召集各诸侯前来议事,齐国和周朝国都相距上千里,来的就晚了,齐哀公慌慌忙忙的正要入班,却被周夷王派人绑了,直接扔到已经煮开了的大鼎中,活活把齐哀公给煮熟了。拟定罪名为两年不朝拜上贡,看着各诸侯脸色大变,姬燮感到非常得意,以为收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他不知道的是,各个诸侯更加看不起他了,因为一个纪国国君搬弄是非,就不做廷议也不调查,擅自活烹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这样太任性了。自古以来都是一样,任性的主不好侍候那就不侍候,自此以后,那些诸侯干脆都不来朝拜了。

从此,西周王朝愈加的礼崩乐坏、纲纪废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上司,改端的时候要端起,该放的时候才放下。改端的时候不端起,只想做个好人,最后就会被下属轻视,成为不受尊重的滥好人。该放的时候不放下,就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不讲道理、不守法度的桀纣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