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肅穆、井井有條:同治皇帝的婚禮什麼樣?

文|劉瀛璐

婚前禮即納采、大徵。同治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派正副使持節代表皇命給皇后家送去彩禮,同時在府中設納彩宴。八月十八日,行大徵禮,也就是下聘,聘禮承襲前制,十分豐厚,按康熙年間規定,包括:200兩黃金、一萬兩白銀,若干金銀茶筒、銀盃;1000貢緞;20匹駿馬等。

在婚前禮和婚成禮期間,皇后的妝奩開始運入紫禁城,“由邸第東阿思哈門走丁字街,進東安門、東華門,由協和門、昭德門、中左門、後左門,進乾清門”,指定的官員沿途指引、照料,按照既定的路線抬入宮內,再由指定的人員接收、安設,做到一切都恭敬肅穆、井井有條。

時間來到大婚之日的前一天,九月十四日,阿魯特氏想必和每一個即將出閣的女孩一樣在府內忙碌地準備著,紫禁城裡,熱熱鬧鬧的“冊立”已經舉行起來了。太和殿前陳設鹵簿,欽天監官報吉時,皇帝穿禮服乘輿出宮,午門鳴鐘鼓;回到太和殿,親閱冊寶,殿下三鳴鞭,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冊封皇后的制敕,金字綴玉板,用了1000多兩黃金,“皇后之寶”,也花了1000多兩銀子。同治皇帝宣佈正副使帶著玉冊金寶,帶領陳設在端門、午門外的鳳輿出發迎接皇后。到了皇后家,正使傳制,皇后父親三跪九叩;副使捧冊寶,阿魯特氏穿禮服出迎,接冊寶,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至此,皇帝與皇后“隔空”完成了訂婚儀式,成為名義上的正式夫妻。皇后阿魯特氏此時正式亮相,在兩福晉、八命婦的陪同下,與迎親隊伍一同前往紫禁城與皇帝行大婚之禮。

奉迎,即皇帝遣使替自己迎親,一柄龍形如意正中寫一個“龍”字,放在鳳輿中壓轎迎娶皇后。這一邊,阿魯特氏穿著繡龍鳳長袍、梳雙髻頭、戴雙喜如意頭花,手中拿著兩個蘋果,蓋上緞繡龍鳳紋蓋頭,坐進了十六人抬鳳輿,正式出閣。迎親隊伍約夜裡11點從皇后家出發,40名護軍、160名校尉等人隨行,凌晨到大清門,一路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到乾清宮前,鳳輿向著天喜方位停降好,皇后降輿。由公主、福晉為代表請出龍字金如意,另有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把裝有珠寶金銀的寶瓶遞給皇后。按滿族傳統,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進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宮跨越火盆。之後換乘八人抬孔雀頂轎,沿著御道經過乾清宮與昭仁殿之間的道路,路過交泰殿,禮部負責奉皇后冊寶入藏交泰。過了交泰殿,便是坤寧宮,皇后降輿,之前拿過的蘋果被放到坤寧宮門口的馬鞍下,皇后從此邁過,寓意平平安安。至此,阿魯特氏歷經重重考驗,終於走進了坤寧宮東暖閣——她和同治帝的婚房。

恭敬肅穆、井井有條:同治皇帝的婚禮什麼樣?

《皇后妝奩圖》,出自《光緒大婚典禮圖冊》

龍鳳喜床上,皇帝在左,皇后在右。皇后吃一口子孫餑餑,吐出來藏到床褥下,此為“坐帳”。之後皇后換裝,重新潔面梳頭,穿上朝袍朝褂,意為人婦。再與皇帝行合巹禮,交杯用宴,結髮的侍衛夫婦在坤寧宮外屋簷下用滿語唱祝歌。合巹之後,意味著帝后正式結為夫妻,可以洞房花燭了。

完成了大婚當日的規定動作,帝后二人仍要共同出席“婚後禮”。九月十六日,帝后同行廟見禮,到景山壽皇殿拜見列聖列後;回宮後,向兩宮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禮;九月十七,皇后到慈寧宮對兩宮太后行朝見禮;九月十八,皇帝於太和殿行慶賀禮並頒詔天下,設宴款待皇后親族。到這裡,同治大婚經過多年準備,實際操作三個月,以空前的耗費和煩瑣程度榮登清朝大婚禮儀的巔峰。

在坤寧宮東暖閣度過兩天的新婚生活後,同治帝便搬去了養心殿,皇后至體順堂隨居,後遷至儲秀宮。也是在這兩天之內,阿魯特氏才有機會仔細看看這座承載了她“中宮”榮耀的婚房,她也許不會想到,在坤寧宮東暖閣的兩天,是她一生的高光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