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敌视印度吗?

北玄武


孟加拉是一个南亚国家,但它有个特殊的地方——它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按理说,孟加拉身处南亚次大陆东端,远离其他的伊斯兰国家;加上其国土的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接壤,使得孟加拉在人种、语言等方面与印度非常接近。这样的情况下,孟加拉很难受到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其国家的文明体系应该是印度文明才对。那么伊斯兰文明究竟是如何将孟加拉招为麾下呢?

首先,从孟加拉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孟加拉位于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孟加拉湾之北),东南山区小部分与缅甸为邻,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连,全国国土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交换前),人口大约1.58亿。

在农耕时期,因为两大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之处适合农作物生长,其农耕条件天然优于其他地区。再加上受到孟加拉湾海上贸易的影响,使得孟加拉是南亚次大陆最富庶的地区。

但,孟加拉地区却是伊斯兰文明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孟加拉是在印度文明的范围内。但随着伊斯兰文明的东进和兴起,中亚游牧民族受到伊斯兰文明的影响,逐渐伊斯兰化。而突厥游牧民族多次进入南亚次大陆,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击败土著势力,建立一系列伊斯兰政权——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等。

既然伊斯兰文明取得国家的掌控权,自然要利用政治资本大搞发展,扩大影响。

不过因为印度文明拥有较为庞大的体量,加上伊斯兰文明的本部核心区在中西亚,因此伊斯兰文明很难将其完全取代。但是,在部分地区还是能够实行两个文明之间的替换。其中,就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三角洲两大地缘板块,也就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文明化,云石君在前文为大家进行过解读(地缘政治17:为什么巴基斯坦必须且只能依靠中国),印度河流域紧邻中西亚板块,加上塔尔沙漠的阻隔作用(是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平原之间的地缘屏障),导致伊斯兰文明在此地的影响远超印度文明。

不过,孟加拉与巴基斯坦不同。其远离中西亚板块,加上恒河为印度文明向孟加拉辐射影响,提供了交流渠道,这样来看,孟加拉不应该被纳入伊斯兰文明的范围内。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奇怪。伊斯兰政权的都城在恒河平原的德里,但这地区依旧是印度文明领土。反而居于东部的孟加拉改变了文化属性,成功的伊斯兰化。这其中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吗?

这还是要从孟加拉的地缘结构上进行分析。

如果仔细观看南亚次大陆的地图,不难发现,孟加拉在南亚次大陆板块的东北,属于边缘地带。只有西部紧靠印度的本部核心区,而东、北两面却是与印度最贫穷最边缘最闭塞的东北部内陆板块相邻。

这样看来,孟加拉东、西、北三面被印度包围,即使身处南亚次大陆上的边缘位置,凭借印度文明在南亚的实力,也不该被伊斯兰文明转换了属性。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印度的东、西、北三面虽然包围了孟加拉,但印度的东北部远离本部核心区,贫穷闭塞;同时东北部与东亚毗邻,深受汉藏文明影响。因此印度文明在当地的影响并不强,甚至说得上薄弱了。这样的一个版块,不要说去辐射影响强大的孟加拉伊斯兰文明了,其没有被吞并已经要谢天谢地了。

而孟加拉西部,虽然有大片国土与印度相连,但是两者之间的天然通道较为狭窄。

孟加拉西南部与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东恒河三角洲接壤,而东恒河三角洲以西就是德干高原。

大家翻开地图查看恒河的走向,不难发现,恒河北被喜马拉雅山脉压制,南被德干高原阻截,恒河呈东西走向,到,德干高原消失处,恒河才转折流向南方,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德干高原成为了一个阻挡恒河平原向孟加拉辐射影响的屏障。恒河的河道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大转折——自西向南发生偏转。造成的结果是——恒河三角洲脱离东西向的地缘主轴,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因此,西孟加拉邦的主体民族与孟加拉一样,也是孟加拉族人。

伊斯兰文明将恒河三角洲的主体部分区域转换后,将目标转移到了西孟加拉。

不过,伊斯兰文明虽然实力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在南亚,伊斯兰文明的实力在恒河下游的三角洲得到体现,其完全无法同以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文明相比。而西孟加拉虽在三角洲区域,但却是离恒河平原最近的地区,恒河平原本部凭借地缘以及体量上的优势,使该地依旧留在印度文明范围内。

不过,虽然印度文明凭借体量上的优势没有让西孟伊斯兰化,但西孟在板块属性上与孟加拉是同宗同源。因此印度文明对西孟的影响并没有很强烈,该地印度文明实力不足以借西孟影响孟加拉。

在将东恒河三角洲排除后。印度文明继续向东,只剩下西里古里走廊(喜马拉雅与其之间的狭长地带),但西里古里走廊最宽不过十公里,非常狭隘。这狭窄的通道严重制约着恒河平原本部对东北地区的掌控,妄想以此为支撑掌控孟加拉,完全是天方夜谭。

孟加拉板块在地缘上的相对独立,以及自身较为强大的实力抵消了印度文明的影响。伊斯兰文明政权在推行伊斯兰化时,这块边缘地区反而更容易接受。

伊斯兰文明分两种途径对印度产生影响。一是突厥游牧实力在陆地上对印度产生影响,二是阿拉伯商人通过海上贸易对印度产生影响。而因阿拉伯商人的影响,孟加拉在抗拒印度文明时拥有了更多的资本。

中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阿拉伯商人控制北印度洋航线,将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东方。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代表,其在规模和发展程度上都远超印度文明。而因地缘结构的影响,印度文明在政治上天然存在着分裂的属性。这就让其无法将阿拉伯文明阻挡在外。

虽然,阿拉伯半岛与印度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阿拉伯没有实力统治印度,但这不妨碍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沿海建立自己的基地;而孟加拉作为恒河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通道,阿拉伯商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极具地缘经济价值的区域。

虽然阿拉伯商人不可能掌控孟加拉,但是他掌控者海上经济贸易,通过经济上的优势,增强文化的吸引和输出。这就让孟加拉的伊斯兰化进程更为坚实。

而英国人为孟加拉的伊斯兰化提供了帮助。

英国与南亚次大陆非常遥远,英国要想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继续掌控印度,靠自身的实力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扶植非印度教是必然的选择。而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南亚次大陆的少数派,是最好的选择。

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势力,获得英国的支持后,在英殖时代依然保持着远超印度文明的优势。而这在孟加拉地区的体现是:该地区的伊斯兰势力彻底压倒印度文明。

孟加拉作为南亚第三的次级地缘板块,因其地缘结构相对独立,加上伊斯兰文明的侵袭和英国的有意扶植,最终孟加拉这个被印度文明包围的地区,被伊斯兰文明转化。

而孟加拉被伊斯兰化的结果是,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印巴分治,孟加拉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东巴基斯坦。

不过,英国虽然遏制了印度,但印度对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因此,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占领东巴基斯坦,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

不过,印度占领了东巴基斯坦,但为什么没有将其吞并呢?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节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36——印度之第三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谈不上敌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有一部分孟加拉人对印度怀有好感。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两国民族和文化相通,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的地区,居住有大量的孟加拉族穆斯林,印度有一个帮就叫西孟加拉邦。两国接壤地区民间往来十分密切,总体上很友好。其二,有很多孟加拉国人认为,孟加拉国独立期间,印度给予了孟加拉国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印度怀有好感。



文史小驿站


当然,其对阿三的外交而言是个例外,印度非常重视。因为毕竟当年所谓的独立是其肢解巴基斯坦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何今天巴铁誓死都不跟印度和解的原因之一。

而从孟的角度来看,其经济非常落后,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跟其他国家接触很少,因为从地缘上,孟加拉被印度围着,全部都是跟印度接壤,除了跟跟缅甸的百十公里的边界(而且由于边界争议和罗兴亚难民问题,跟缅甸常撕B)。所以,孟怎么会敌视印度?怎么敢敌视印度?有些心理不满又能如何呢?看看南亚其他国家,再不爽印度敢跟印度翻脸么?

话说虽然咱们总是笑话阿三,可是人家在南亚还是妥妥的老大,当年能干涉让你孟加拉独立,今天随便捶一顿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而且莫迪上台后双方的边界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双方走的更近了。孟加拉的工业产品几乎都是清一色印度的,当然,随着咱们的崛起,很多工程和产品也成咱们的了,而且似乎也看出来咱们比三哥还是强不少的。所以在经济领域很想傍咱们的大腿,但是话说没有军事和政治,经济都是扯,所以能跟咱们走多近还要再说了。

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照理观知”头条(以及全网各种)号!


照理观知


孟加拉国绝对不会敌视印度,毕竟印度当年帮着孟加拉实现了独立,虽然这种帮助私心甚重,这也使得孟加拉对印度心态复杂,感谢印度帮助独立,不然现在还是东巴呢,但又不想被控制,却无可奈可接受被控制。

首先,孟加拉对印度帮助独立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孟加拉原为巴基斯坦一部分,称东巴,但自认为长期遭受巴基斯坦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遂有脱离之心。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恰在此时,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促成了孟加拉独立。孟加拉人对此并不否认,甚至感谢。

其次,独立后的孟加拉在各方面受到了来自印度的“指导”,据传要害部门都有印度顾问的身影。对此,孟加拉虽然心中不服,但是很无奈,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这种控制。一来孟加拉与印度国力差距太大,二来孟加拉整个国家被印度“半包围”,孟加拉完全笼罩在印度的身影之中,所以只要印度不放弃南亚霸权,孟加拉根本没得选择。所谓域外大国介入,平衡印度影响,对孟加拉根本是远水不解近渴。所谓“帝哥太远,但印度很久”,如是而已。

以上为与一位孟加拉学者交流之总结,不见得代表整个孟加拉民众,后续如有其他人士更多交流,我也会总结出来。

意见不同可以讨论,或者说说你认识的孟加拉人的观点。


北玄武


孟加拉国是在印度大力扶持下才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的,它不敌视印度。


跪射俑


一言简答,单纯从词义的程度上,孟加拉有过不服气,但是达不到敌视的程度。

孟加拉国在印巴分治之后是所谓的“东巴基斯坦”,也就是说,东孟加拉地区根据蒙巴顿方案归属于巴基斯坦,但是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的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成为孟加拉国。

因为孟加拉国实际上是在印度的“鼎力相助”之下才得以建国的,独立初期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维持了比较友好的关系。但是,自从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政变,亲印度的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孟加拉语:শেখ মুজিবুর রহমান 英语:Sheikh Mujibur Rahman)政权被推翻以后,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围绕着边界、飞地(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领海、河水资源分配、非法移民等诸多问题纠纷不断,彼此之间存在长期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

现任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 )是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长女,她领导的人盟上台执政后,印度表示欢迎,相对应的,孟加拉国也重视改善和发展与印度的关系,经过多年外交努力和谈判,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能源电子、电力、教育、交通、运输、防务合作等领域达成多项具体合作成果,2015年,两国更解决了长达41年的边界争议(孟加拉国共获得111块共计170平方公里的飞地,飞地区域内的居民已自由选择国籍)。因此,目前阶段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关系是比较好的,也是总体向好的。

(孟加拉国国徽)

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国,从地理角度东、北、西三面都被印度包围,但是孟加拉国北依喜马拉雅山脉,南接德干高原,濒临孟加拉湾,从地缘政治的视野看,其地缘空间是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实力也不俗。

而在孟加拉独立初期彼此仇视的巴利斯坦和孟加拉国,也逐渐修补了裂痕,总体关系平稳发展。

因此,对印度来说,对待孟加拉国这个南亚第三大国家,其国策是和对待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同的,印不《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印尼《和平友好条约》,1987年印度出兵斯里兰卡,1988年印度出兵马尔代夫,均表现出一定的霸权主义色彩,但对于孟加拉国这个某种意义上印度为自己培养的新对手,印度采用的主要还是“古吉拉尔主义”等灵活的睦邻外交政策。

(1909年英国版《英属印度地图集》中的印度帝国全图)

但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一超”地位,以及印度次大陆是印度的大陆、整个次大陆是一个整体印度应该继承“整个(原英属)印度(控制下的包括各个土邦在内的所有领地)”等印度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宏图大志”,注定印度和其他南亚国家之间会存在紧张,也注定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缺乏内聚力(Internal Cohension)。

从这个意义上,孟加拉国虽然如前所述目前与印度关系尚好,但是也有倾向于联合其他南亚国家平衡印度的实力和影响的愿望和实际操作,仇视也许谈不上,忌惮和离心却还是有的。

(孟加拉国国旗,长宽比5:3,旗地为深绿色,象征充满生机的祖国绿色大地,中央为红色圆轮,象征浴血黑夜后的黎明)


谈古论金


没有印度的支持,东巴是无法独立的。印度对孟加拉恩同再造,是父母之国。哪会谈的上恨。


北漂叔叔


孟加拉国对印度谈不上敌视,但戒备之心不可说无,在印度周边的国家几乎都有这样的戒备心态。比如斯里兰卡等,他们从国外购买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其目的不大可能是防范俄国和美国。南亚地缘关系具有复杂性,而主导该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就是印度。印度是该区域大国,历史上干涉周边国家的事务也不是一次两次,之所以叫孟加拉国,这就是印度干涉的结果。孟加拉国原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根据“蒙巴顿方案”确定的,是有协议基础的,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交恶后,贸然军事干涉巴事务,肢解了巴基斯坦,于是孟加拉国“独立”,这就是印度的“战略考虑和需要”。以后会不会有这样的考虑和需要?个人认为有。既然有这种可能,那么周边国家就一定采取敌视态度?显然不是,力量上的差距让周边国家不得不采取缓和矛盾的做法。还有一点,印度在南亚是一支独大,与印度相邻的东亚某负责任大国绝对是让印度忌讳的,基于这层关系,也为了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孟加拉国等国也不会采用敌视印度的政策。


石先生与石头


热带地区无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