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紅"源出唐法,魏徵乃釀酒高手,唐人釀酒術有了怎樣的提升?

唐人的豪飲是出了名的。在這個轟轟烈烈的王朝存續的歷史段落中,酒是開胃劑,它打開了唐人大塊朵頤珍饈美饌的胃口;酒是助興劑,生在鶯歌燕舞活色生香的大唐,太需要浮上一大白了,唯其如此,才配得上那個豪放的時代;酒更是燃情劑,初盛中晚四個時期的唐代詩人,哪一個不是用杯中之物換得了生命的靈感?哪一個不是在唱酬應和之中,寫出了傳諸千載膾炙人口的佳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唐人如此海量,他們的釀酒工藝又如何呢?

"是月也乃命有司: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酒官監之,無有差貸。"這段出自《禮記·月令·孟冬》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中國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的關鍵步驟,意識到了選料、制曲、炊漬及水、火、容器的重要性。而時間走到唐代,先民們歷經千年的釀酒之法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與提升。

一罈好酒,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而排在首位的,當然是釀酒的原料。由於黍在北方的廣泛種植,產量極高,一般都作為釀酒的主要原料,到了唐代,隨著"天下大計,仰於東南",南方的稻米隨之成為釀酒的上好原料,"聞道雲安麴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杜甫這首《贈嚴二別駕》的所提到的麴米,即指稻米。當北方的麥浪和南方的稻浪,一起交疊起金黃色的秋收圖景,整個大唐也便開始進入到了一個醉人的時刻。

如果說"秫稻必齊"是釀酒的第一步,那麼"麴櫱必時"則是關鍵的第二步,制曲技術的高低,決定了所釀之酒的醇釅程度。在唐以前,制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將其蒸熟,用水溲和搗拌,放置陰涼處發酵,製成磚形的曲餅,曬乾後就可作釀酒之用。這種以小麥為原料的曲餅又被稱作大麴,優點是制曲技術悠久,工藝成熟,缺點則是釀酒時用曲太多而出酒率不高。而隨著唐代南方稻米產量的充足,一種相對於大麴而言的"小曲"開始走進釀酒的工藝流程之中。"小曲"的原料是稻米,制曲時,"杵米為粉",溲和成粉團之後,陰乾發酵月餘,即成小曲,釀酒時以其溲和糯米壓制,出酒率甚高。

<code>三面樓臺百丈峰,西巖高枕樹重重。/<code>
<code>晴攀翠竹題詩滑,秋摘黃花釀酒濃。/<code>
<code>——許渾《寄題華嚴韋秀才院》(節選)/<code>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釀酒的季節,"秋摘黃花釀酒濃",素有"千首溼"之稱的晚唐詩人許諢,創作的每首詩幾乎都與水有關,這一首則讓他的詩歌直接溢出了酒香。當然,對於散佈大唐全域的釀酒人而言,一年四季都是製出佳釀的好時節,"從來作春酒,未省不經年",這是王績筆下的春酒時刻;"酒醅晴易熟,藥圃夏頻薅",這是劉禹錫記錄的夏季釀酒;"新雪對新酒,憶同傾一杯",這是白居易對冬雪釀酒的一份詩化記憶。而最富詩意的釀酒,莫過於《投荒雜錄》中記載的許多南方地區的釀酒方式,內中雲,"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時,實酒罌。密固其上,瘞於陂中,至春漲水滿,不復發矣。候女將嫁,因決陂水,取供賀客,南人謂之女酒。味絕美,居常不可致也。"同樣,這也是在冬季釀酒,但南方人的這種釀酒方式已經融入了濃濃的親情,延續至今的紹興"女兒紅",正是沿用了唐人的這種釀酒技術,千載而下,我們已經無法統計有多少壇這樣的美酒送走了一個個出嫁的女兒,但我們相信,舐犢之情在歷史的時空裡,早已瀰漫成醇厚的酒香,千年不散,越久越濃。

<code>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code>
<code>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code>
<code>——白居易《問劉十九》/<code>


白居易這首著名的《問劉十九》,已經成為人們約酒敘舊的委婉表達。"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人們在吟誦這首詩的時候,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一幅溫馨的候友赴約的畫面,但同時,也會對跳進詩人詩行的"綠蟻"二字生出一絲疑惑:綠蟻,莫非是綠色的螞蟻不成?其實,白居易的這首詩,恰恰道出了唐人釀酒時的一個有趣的環節——漉酒。由於新釀的酒上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所以被白居易趣稱"綠蟻"。一般而言,出現了"綠蟻",便表明酒質初熟,可以開甕直飲,而若想讓酒的色質更加純美,則需要一道過濾的工序,也就是漉酒的工序。漉酒時,在酒甕上置一酒床,酒床中空,繃以濾巾,亦稱漉巾,將帶有浮渣的初酒一舀舀傾倒於漉巾之下,一點點濾去浮渣,讓酒徐徐下滲,最終一罈甘冽清香的美酒便釀製完成。當然,漉酒這道工序也可隨喝隨漉,友人們來飲酒了,可以用一種竹編緻密的笊籬臨時去除一些浮渣,現漉現喝,也別有一番情趣。

身處開放包容的時代,唐人的酒坊裡,已經不單純地用祖宗傳下來的技法釀製出一甕甕的美酒,一些舶來的釀酒技術尤其是西域的釀酒技術,同樣也在豐富著唐人的杯觥。隨著胡風東漸,唐人不僅對胡餅這類麵食司空見慣,許多酒類諸如白蘭地、葡萄酒,也開始受到唐人的喜愛,尤其是飲葡萄酒,更是成為王公貴族身份的象徵。事實上,中原人對產自西域的葡萄酒並不陌生,《博物志》載"西域有葡萄酒,積年不敗,彼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而說到將葡萄酒的釀製方法傳入中原,則是在唐太宗平定高昌之後,史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唐太宗這位馬上天子,在將帝國的疆域拓展得空前廣大的同時,也以"天可汗"海內百川的胸懷吸納導入了西域的釀酒之法,讓唐人的杯中之物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漢人白酒的釀製工藝不同,葡萄酒遵從葡萄自然發酵的原理,無需用曲糵,喝起來口感甘美,在唐代,尤以當時的涼州葡萄酒最為著名,據說唐穆宗飲過此酒後,曾對其大加讚賞,稱"飲此酒頓覺四體融合,真'太平君子也'。"

<code>醹醁勝蘭生,翠濤過玉薤。/<code>
<code>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code>
<code>——李世民《賜魏徵詩》/<code>

當大唐的酒香在空氣中愈積愈濃,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湧現出許多釀酒的名匠,自唐始,朝廷更是專設了醞釀機構,由光祿寺負責,下設良醞署統領宮廷和京城官府用酒。宮廷御用酒坊當然不乏釀酒的高手,但讓唐太宗嘖嘖稱讚的酒,卻來自一位身邊重臣的家釀,他,便是以直言進諫著稱的魏徵,"醹醁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這首詩,正是唐太宗賜給魏徵的。此詩題下曾有"注"雲:"魏徵善治酒,有名曰醹醁。曰翠濤。世所未有。"由是觀之,魏徵不僅是一位忠耿之臣,同時也是一位釀酒大師,據說魏徵所釀的"醹醁" 、"翠濤"酒,均用金甕貯藏十年,味道醇美,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武帝時的名酒--—百味旨酒"蘭生"和隋煬帝時的名酒——"玉薤"。

和魏徵一樣,在酒香四溢的大唐,很多官員也是出色的釀酒師。初唐的太學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當時";"酒中八仙"之一李璡的家釀,"四方風俗,諸家材料,莫不具備";而寫下"開壇瀉尊中,玉液黃金脂"的白居易,更是每逢除夕,便將自釀的美酒遍賞鄉鄰。當博採眾長的釀酒技藝亮相於大唐的各處酒坊,當醇厚的酒香在宮廷與民間氤氳開來,大唐,焉能不醉?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