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爾善只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為何卻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linjiayan9103


在康熙和眾大臣的眼裡,班布爾善的罪過可比鰲拜大多了。



首先,班布爾善無功,鰲拜有功。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第六子輔國公塔拜的第四個兒子,論輩分,他是順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雖然他對大清也有貢獻,但功勞不大,否則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僅僅只是輔國公爵位。

並且,班布爾善最噁心的地方在於,他不僅無功,還有負皇恩。孝莊看他是皇族,就讓他當領侍衛內大臣,負責掌管康熙的警衛工作。結果他接管警衛工作後,立馬就跟外臣勾結,先是投靠蘇克薩哈,後來又背叛蘇克薩哈投靠鰲拜,實乃兩面三刀之人,做事太沒有底線,辜負了孝莊和康熙對他的信任。



相比於班布爾善,鰲拜的功勞就大了,完全可以功過相抵。皇太極時期,鰲拜在戰場上就救過皇太極的命。而皇太極死後,鰲拜對順治、康熙兩父子的功勞更大。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暴斃,由於他沒有留下傳位詔書,於是滿洲親貴在由誰這個問題上就產生了矛盾。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多爾袞的實力比豪格略強。

面對兩白旗恃強凌弱的問題,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沒有牆頭草兩邊倒,他堅決站在了豪格一邊。因為他知道如果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兩黃旗和先帝皇太極一脈子孫的利益必然受損。

當然,豪格當了皇帝,兩黃旗的利益也一樣會受損,但相比讓多爾袞當皇帝來說,豪格當皇帝,兩黃旗的損失要略小一些。

為了不讓多爾袞繼位,鰲拜就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譚泰等人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誓要與多爾袞爭個高低。

到了正式議事那天,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再次盟誓於大清門外,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不讓多爾袞得逞。而且鰲拜還密令兩黃旗的精銳護軍全副武裝,作好了跟多爾袞火併的準備。

會議開始後,多爾袞見鰲拜等人不吃素,便不得不做出讓步,表示自己可以不當大清朝的皇帝,也可以擁立皇太極之子稱帝,只要不讓豪格當皇帝就行。於是乎,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登基繼位。



順治繼位,不符合豪格利益,但符合兩黃旗的利益。所以他繼位後,鰲拜等人就轉而開始支持福臨。因此可以這麼說,鰲拜之於順治,有擁立之功。如果當時沒有鰲拜的拼死力爭,皇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當時才六歲的順治來坐的。

並且,鰲拜的功勞還不僅於此。順治登基繼位後,多爾袞仗著攝政身份,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他的爭位對手豪格,接著又打擊兩黃旗,最後連順治也不放在眼裡了,各種欺凌,把順治氣的夠嗆。鰲拜當時也被多爾袞整得很慘,多次受到迫害,有兩次差點被多爾袞弄死,但鰲拜至始至終沒向多爾袞屈服,一心護衛順治。算是當時敢於跟多爾袞硬鋼的代表人物了。

多爾袞病死後,順治親政,鰲拜和索尼等人因為忠心護主,自然得到了順治的重用。有一次鰲拜因戰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還親自去府上慰問。這足可見順治與鰲拜的關係不一般。

所以說,鰲拜在政治上支持順治,這是他不可忽視的功勞。若是沒有鰲拜的賣命,順治很難登基,很難坐穩皇位,而康熙也不可能接過老爸的帝位。鰲拜的這一份功勞,順治心裡一直記著,他病死前委任鰲拜為四大輔臣之一,就是對鰲拜功勞的最大肯定。


第二,鰲拜和班布爾善的罪過性質不同。

鰲拜專權,殺害蘇克薩哈,這是事實,沒法跟他洗白。但是鰲拜的所作所為,只能說是專權跋扈而已,還上升不到謀逆的地步。因為蘇克薩哈為了迎合康熙,與鰲拜較勁,贏得一個賢臣的名號,這只是鰲拜倒臺後,政治宣傳的結果。其實在當時,鰲拜和蘇克薩哈之爭,在當時人看來僅僅只是八旗內部的利益之爭。鰲拜是鑲黃旗的代言人,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代言人,兩人只是爭奪利益才掐架,沒有上升到要篡康熙皇位的地步。

並且鰲拜殺蘇克薩哈,也並無不妥。因為蘇克薩哈其實就是個牆頭草,他早年見多爾袞勢大就投靠多爾袞,多爾袞死後,見靠山倒了,又改換門庭,站在了順治一邊。因此備受多爾袞欺壓,差點被多爾袞整死的鰲拜很瞧不起蘇克薩哈的為人,覺得他就是個政治投機分子,小人一個。如果他活著,康熙前期指不定會更亂。

所以康熙除鰲拜,屬於正常的政治鬥爭。中國歷史上這種先帝指定的託孤大臣被繼任皇帝批鬥的例子多不勝數,遠的如霍光,近的如張居正。人家專權確實有罪,但人家幫小皇帝把政權穩住了,也是有功的。

因此,站在康熙這個勝利者的角度說,他沒必要趕盡殺絕。鰲拜是有罪,但不能因為鰲拜有過就否定他的功,否則會讓人寒心。後來鰲拜的弟弟,兒子未受牽連,該當官還是當官,該授爵還是授爵,並未因為鰲拜的事情受牽連。


相比於鰲拜,班布爾善的性質就嚴重了。前面說了,他是康熙堂伯,愛新覺羅氏,是正兒八經的宗室成員。

像他這種身份要擱在明朝,是要永久禁錮在封地的。雖然生下來就衣食無憂,但是相應的代價就是一輩子會遭到猜忌。也就是清初因為宗室制度不夠完善,所以才會給他上躥下跳,勾結鰲拜專權的機會。

也就是說,鰲拜只是外臣,他頂多就是專權亂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則就是找死。其它勢力一定會宰了他。而班布爾善是皇族,康熙能坐皇位,他當然也能坐。

當年順治病重時,就曾想把皇位傳給安親王嶽樂(也是努爾哈赤孫子),這件事的影響是巨大的,導致康熙對宗室非常不信任。班布爾善是撞到槍口上了。他在康熙眼裡,威脅比鰲拜大多了。

這裡順帶一說。其實歷朝歷代,皇帝對宗室專權和大臣專權,處理態度都是一樣的。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處理咸豐託孤的八大臣,也是把宗室都宰了。

比如鄭親王七世孫愛新覺羅肅順被處死,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和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被賜自盡。怡親王和鄭親王都是鐵帽子王,慈禧覺得他們威脅大,照樣宰了。而其他五個非宗室身份的託孤大臣:景壽、穆蔭、焦佑瀛、匡源和杜翰。慈禧一個都沒殺,只是罷了他們的官而已。並且後來他們還又出來做官了。

這就是所謂的皇家,無親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總的來說,鰲拜確有專權之舉,但他還達不到篡位的地步。康熙之所以要抓捕鰲拜,一方面是因為鰲拜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時代趨勢;二是結黨營私,成為滿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脅到了康熙的至上皇權。

這種罪過可殺,亦可不殺,不是一定要把人弄死。康熙抓了鰲拜後,念及鰲拜曾經救過皇太極,擁立過順治,對上兩代皇帝都有的功績的情分下,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

班布爾善則因為身為皇族,有謀逆之舉,逼得康熙不得不借他人頭震懾宗室,讓宗室不再有非分之想。


Mer86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庫少年們“智擒鰲拜”,並且當眾確立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將其判處死刑。然而,作為“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還是掙脫了束縛,他脫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傷疤,就連康熙皇帝都為之動容,最終康熙皇帝將對鰲拜的死刑,改為了囚禁。

兩個月之後,鰲拜在獄中鬱鬱而終了。

至於鰲拜的黨羽,康熙皇帝則沒有對待鰲拜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內秘書院學士吳格塞以及鰲拜的三個侄子塞本特、訥莫、瑪爾賽等人盡皆被處死。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出身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皇室宗親,也因為其長期依附於鰲拜,難逃被削宗奪爵、議罪絞死的下場,就連他的子孫也就此失去了宗室資格,被廢為庶人。

他便是班布爾善,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按照輩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時他卻也是整個鰲拜集團之中,結局最為悽慘的一位。


在其他戰功卓著、地位顯赫的宗室成員面前,班布爾善確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說的是,清朝的統治者愛新覺羅氏家族,能夠從一個極為“弱勢”的地位,逐步實現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最終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這與其家族內部的團結以及整個家族的人才輩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貴為努爾哈赤的子孫,想要獲取一定的權勢和地位,戰功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班布爾善的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鈕祜祿氏為努爾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這就導致了努爾哈赤對於自己的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記載的功勞也僅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隨軍伐討東海北路呼爾哈部,所以在努爾哈赤時期,塔拜的職級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當於四品的遊擊將軍級別。

天聰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極晉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相當於武官正二品的級別。

班布爾善就是襲承了自己父親塔拜的這樣一個三等輔國將軍的宗室爵位。

縱觀與他同輩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數。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五子碩塞,以及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嶽託和次子薩哈廉,這幾位都是憑藉著功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鐵帽子王”家族傳承世系,這已然是都班布爾善無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說那一眾襲承了祖、父輩功業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員了,甚至就連這一時期的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外臣,在品階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壓過班布爾善一頭。

儘管起點非常的低,但是班布爾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襲承其父親塔拜的爵位來,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因而在皇太極以及順治時期,其爵位也在不斷的晉封,最終與順治八年(1651),被晉封輔國公,這個爵位已經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個登基中的第六位,較其父親塔拜的三等輔國將軍,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

不過在清朝初年,功勳遍佈的朝堂之上,這個輔國公的爵位依然讓班布爾善難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時候,其爵位還因其犯事獲罪被廢黜了。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班布爾善只能選擇依附與當時的權臣鰲拜,以此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鰲拜可以生,但是班布爾善必須死。

電視劇《康熙王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班布爾善形象。

作為皇室成員,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爾善卻自始至終都站在了鰲拜一邊,充當鰲拜的黨羽,同時也是深得鰲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斷的鼓動鰲拜利用手中的大權將康熙皇帝廢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絕對的權勢。


然而,班布爾善這樣做,恰恰就是想讓康熙皇帝與鰲拜來個“鷸蚌相爭”,他好坐收“漁翁之利”,在這二人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他能夠將代表皇權的康熙以及掌握實權的鰲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夠登上皇位,真可謂是野心不小。

只不過,班布爾善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是不是也有著這樣借勢謀逆的想法和行動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清聖祖實錄》中有著這樣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後,由康親王傑書代表其宣讀了鰲拜及其黨羽的罪狀,除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外,對於班布爾善,傑書也列舉了其“二十一條罪狀”。

在這“二十一條罪狀中”,第一條便是:

“附和鰲拜、藐視皇上、結黨行私、悖負國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爾善的罪狀基本都是工作態度不端,任職期間行為有著眾多不檢點之處,經常挾私報復、公報私仇,以及助紂為虐、幫助鰲拜剷除異己等等,並未提及班布爾善有謀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見,依附鰲拜並且作為鰲拜的黨羽,結黨營私,便是班布爾善最大的罪過,其餘的基本都屬於“秋後算賬”。

那麼,既然沒有謀逆之意,又是貴為皇族宗室,班布爾善為何必須要被處死呢?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對於班布爾善,是充滿了十足的恨意。

這份恨意並不是源自於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爾善擔任著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給了康熙以極大的不安全感。

領侍衛內大臣可以理解成為皇帝的“親兵衛隊司令”,負責統帥侍衛親軍,守衛的是關乎皇帝安全的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防線,並且這是皇宮之中最為關鍵的武官官職,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鰲拜專權期間,這個職位開始由鰲拜的親信黨羽班布爾善擔任,不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沒有辦法的到保證,就連康熙皇帝本人也時時刻刻處於鰲拜的監視之下,這無疑給康熙皇帝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更是給予了其極大的威脅。

皇室宗親本應是帝王最應該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卻成為對於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脅,成為了自己最危險的“敵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使得康熙必須要讓索額圖辭掉大學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職務專心擔任自己的貼身侍衛,並且要藉助由索額圖訓練的布庫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鰲拜”之舉,期間還需要不停的嬉戲玩樂、不務正業以麻痺鰲拜。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拜班布爾善所賜。

所以此時的康熙皇帝,最想殺掉的並不是鰲拜,恰恰正是班布爾善。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鰲拜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動他,因為鰲拜不僅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鰲拜的戰功自不用說,自皇太極時期便開始南征北戰,從攻克皮島,到松錦大戰,再到揮師入關剿滅李自成、征討張獻忠,鰲拜為大清王朝的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前文中說到的鰲拜一身的傷痕便是這份功勞的見證。

而事實上,鰲拜的功勞遠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後,鰲拜在內政治理上同樣是功勳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導整頓吏治,強化官員考核,精簡官僚隊伍,全面提升了國家的行政運行效率;軍事上,他在基本肅清全國反抗力量後,不再繼續窮兵黷武,而是提出“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讓國家修養生息;而在經濟發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廣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進了康熙朝初年經濟的發展。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的時候,留給康熙的實際上是一個內部管理混亂不堪、外部強敵環伺的“爛攤子”,鰲拜等人則很好的處理了當下的危機,這才將整個清朝帶入了良性發展的通道,所以,鰲拜在這一時期的功勞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況且,鰲拜對於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對於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過晚年的他他過於貪戀權勢,又選錯了方式,進而沒有處理好與康熙皇帝之間的關係,最終才有了自己慘淡收場的結局。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康熙不能動鰲拜,這便是政局的穩定和人心的向背。

鰲拜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著整個“開國功臣”集團,他與康熙之間的矛盾也僅僅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殺掉了鰲拜,必然會對朝中眾多的老臣、功臣們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也會讓這些人產生惶恐與不安,進而危及到的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與穩固,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並沒有殺掉鰲拜,甚至連長期依附於鰲拜的另外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將其革職而已,後來還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既然鰲拜不能被處死,那就必須有人要“替”他去死,這個人便是班布爾善。

首先,班布爾善是鰲拜集團的重要黨羽,並且是助紂為虐,做了許多令朝臣非常氣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殺班布爾善,可以說是“罪名成立”且“證據確鑿”,同時在朝堂上還不會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會受到非議和反駁,難度確實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爾善雖然他的地位與影響力不能鰲拜相提並論,但是他作為皇室宗親,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將鰲拜處死的情況下,處死班布爾善也能在朝堂上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和震懾力,起到應有的政治效力,進而平息百官的議論。

再次,清朝初年的時候,對於朝廷的功臣,歷代統治者往往都是採取了非常包容的態度,對其家族也是極盡恩賞,然而對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宗室成員,往往是採取了非常強硬的“零容忍”態度、

比如努爾哈赤處死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皇太極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爾泰和德格類,更是將自己的姐姐莽古濟凌遲處死,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是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包括後來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極為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兄弟,以至於到清朝末年,對於皇室宗親的懲治還是相當的頻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更多的還是出於宗室奪權的忌憚與防範,而班布爾善恰恰是觸碰了這根“紅線”,儘管他沒有付諸於具體的“謀逆行動”,甚至還沒有激起“謀逆之心”,但最終還是落得一個議罪絞死的下場,而其全家也因為他的“一念之差”,就此被驅逐出了宗室。

由此可見,鰲拜集團的倒臺,“主犯”鰲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為“從犯”從犯的班布爾善卻落得了一個最為悲慘的結局。


雍親王府


班布爾善是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子孫,他的父親叫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也就是說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孫子,而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福臨,福臨的父親是皇太極,皇太極的父親是努爾哈赤,由此可見班布爾善是康熙的堂叔。

塔拜在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因為有功封為三等甲喇章京(相當於遊擊將軍),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升為一等甲喇章京(相當於參將),之後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病逝,追封為輔國公。

班布爾善是塔拜的第四子,生於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在塔拜死後,班布爾善襲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晉為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晉為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晉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晉輔國公。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班布爾善擔任領侍衛內大臣兼秘書院大學士,秘書院為內三院之一,秘書院掌外事文書與祭文,另外兩院是編史與皇帝的起居詔令的內國史院,給皇帝與皇子講課的內弘文院。

康熙八年,康熙利用少年侍衛將鰲拜擒拿,眾議政王大臣最後定鰲拜三十條大罪,應該處斬。不過鰲拜讓康熙看他為救皇太極而落下的傷疤,康熙就唸鰲拜戰功卓著,而且沒有謀逆行為,所以並未處死他,只是將其圈禁,不過,鰲拜沒多久也死於禁所。

鰲拜已治罪之後,康熙就開始治那些依附鰲拜的人的罪,其中就包括班布爾善,而班布爾善最後被二十一大罪,被判絞刑,而他的子孫被除去愛新覺羅宗室的身份,成為閒散宗室,也就是沒有任何爵位與品階的室宗。

根據《康熙王朝》的說法,鰲拜造反是受了班布爾善的挑唆,而且班布爾有想當皇帝的想法,但實際上,鰲拜與班布爾善都沒有造反的行為,鰲拜的罪狀裡並沒有謀逆罪,而主要是擅權。

按道理說,鰲拜是首惡,班布爾善是從惡,要被處死的應該是鰲拜,而不是班布爾善,那為什麼兩個人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鰲拜是有惡,但是也有大功,而且沒有真的造反,所以被康熙免了死罪。

而班布爾善,做為愛新覺羅子孫,努爾哈赤的孫子,康熙的堂叔,不幫助康熙,而去依附鰲拜,著實該死,康熙就不會免他的死罪。


歷史簡單說


康熙在扳倒鰲拜,處理鰲拜事件的時候,有一件事情顯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對作為主謀的鰲拜,比較善待,只是把鰲拜抓來關了起來,並沒有進一步的打擊。後來,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康熙賜予了鰲拜一等男爵,算是給了他一個優待。

不過,康熙對鰲拜的隨從班布爾善,卻就沒這麼友善了,他嚴厲處罰了班布爾善,判處了班布爾善絞刑。

照理說,在一個政治事件中,主謀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人。擒賊先擒王,殺掉主謀者,已經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對於跟從的那些人,一般都會寬大處理,以避免事態擴大化,避免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放過主謀鰲拜,反而殺掉跟從鰲拜的那些人。

(班布爾善劇照)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認為,康熙之所以要嚴厲處理班布爾善,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班布爾善胳膊肘往外彎。

班布爾善其實是宗室成員,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塔拜的第四子。

作為一個宗室成員,自然應該幫助宗室成員說話。也就是說,班布爾善應該幫助康熙說話。但事實上他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反而幫鰲拜說話。

班布爾善為什麼會幫助鰲拜說話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班布爾善雖然是宗室後代,但是因為他爹塔拜是庶出,當年努爾哈赤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時候,讓他的九個兒子共同執政,但是作為第六子的塔拜卻並沒有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塔拜在宗室裡面是說不起話的。

班布爾善作為塔拜的兒子,更加說不起話。他想有所作為,只能去巴結當時在朝廷中呼風喚雨的鰲拜,投奔到鰲拜的麾下。

不過,康熙平常不重視班布爾善。沒有把班布爾善當宗室成員看待,但是當班布爾善投奔鰲拜的時候,康熙就很在乎他宗室成員的這個身份了。就覺得班布爾善胳膊肘往外彎了。

所以,康熙對這種“叛徒”,手段極為嚴厲。

(康熙劇照)

其二,班布爾善忠誠於別人。

對於皇帝來說,他想要的是朝中大臣都忠誠於他,他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因為他是天下之主,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都應該對他表示忠誠。

可是這個班布爾善,卻不忠誠於他,反而忠誠於鰲拜。這對於康熙來說,無論如何是接受不了的。

如果康熙年紀還小,這也可以理解。但是康熙已經成年,而且即將親政。而且班布爾善明明知道當時康熙和鰲拜較上勁了,依然選擇忠誠於鰲拜,而不是忠誠於康熙,讓康熙怎麼接受得了呢?

所以,卡康熙要嚴厲處置班布爾善。他處置班布爾善的目的,也就是告訴全天下的臣民,你們應該忠誠於我康熙。任何想要忠誠於別人奉別人為主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其三,班布爾善是挑弄是非者。

鰲拜是順治皇帝給康熙選的輔政大臣之一。在康熙沒有成年的時候,鰲拜主持朝廷大事,那是他的本分。康熙如果批評鰲拜霸佔權力,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康熙想奪權,就不能不扳倒鰲拜。扳倒鰲拜,他總得要找理由啊。

所以,康熙選擇的表達方式,就是鰲拜雖然本性並不壞,但他身邊的人壞透了。比如像班布爾善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品行極壞的人。正是因為班布爾善的攛掇,鰲拜才會做那些壞事。

所以,班布爾善這樣的人是必須要處理的。康熙想表達的是,所有那些試圖挑唆主子亂政的人,必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鰲拜劇照)

其四,班布爾善是真正的奪權者。

康熙認為班布爾善才是真正的奪權者。

為什麼康熙會覺得班布爾善才是真正的奪權者呢?因為班布爾善是宗室成員,他有奪權的資格。鰲拜並非宗室成員,他就算奪了權,別人也不會擁戴他。而作為宗室成員的班布爾善,一旦奪了權,肯定就能夠受到大家的擁戴。他身上,有努爾哈赤的血脈嘛。

所以在康熙看來,班布爾善慫恿鰲拜的目的,是想先通過鰲拜把康熙拿下來,然後他再扳倒鰲拜,自己上位。

康熙處理班布爾善,也就是以此警告其他宗室成員,絕對不能有班布爾善這樣的打算。否則,一定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這就是康熙最終放了鰲拜,法案而嚴厲處置他的手下班布爾善的根本目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班布爾善的父親叫塔拜,是努爾哈赤的庶子,算起來康熙該叫他一聲叔叔,但是塔拜在愛新覺羅家族算是存在感很低,可有可無的角色。

班布爾善:

所以到了班布爾善手裡,別說王爺了,連貝勒都沒撈到,只世襲了一個三等奉國將軍。本來奉國將軍在宗室爵位裡面就只排第十一位,他這個還是三等的,班布爾善心裡有多彆扭就不用說了。

班布爾善雖然不起眼,但他是個野心很大的人。由於康熙在康熙五年將他的爵位革掉了,他就投靠了當時權勢熏天的鰲拜,索尼死後,他在鰲拜的提撥之下,升為領侍衛內大臣兼秘書院大學士。

鰲拜劇照:

班布爾善剛開始的時候,算是蘇克薩哈的人,可是在蘇克薩哈被陷害的時候,他主動站出來彈劾蘇克薩哈,支持了鰲拜。他用蘇克薩哈的身家性命,做為投靠鰲拜的拜門貼。

索尼和蘇克薩哈死後,鰲拜說一不二,可是班布爾善卻看到了暗藏的危機。他對鰲拜說,做臣子的有三大險境:

一是功高蓋主,此時,主子無可賞臣,只能賜死;

二是臣者勢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國二君,一山二虎,主子必然殺臣;

三是臣強主弱,君臣間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結黨篡位,所以必然羅織罪名,將臣黨斬盡殺絕。

目前鰲拜已經三險皆備,恐怕會死無葬身之地。 鰲拜是個一勇之夫,最大的心願僅僅是在朝中說了算而已,當皇帝是沒想過的。雖然康熙和孝莊都對他不滿,但他從未生過謀反之心。 隨著康熙慢慢長大,他與鰲拜的權力之爭也日趨白熱化。

鰲拜不願意交權,同時對康熙起用漢人越來越不滿,而康熙則一心想除掉鰲黨,達到自己真正親政的目的。 班布爾善不斷挑唆,希望鰲拜和康熙爆發激烈衝突,衝突中鰲拜把康熙殺死,然後自己再出面殺死鰲拜。這樣就算自己不能做皇帝,也會使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挑唆:


他不但這樣想,也這樣做了。 沒想到康熙動手這麼快。智除鰲拜後,康熙開始清算“鰲黨”,班布爾善肯定是逃不掉的。

康熙八年,班布爾善被處死,子孫皆被廢黜宗室資格。 為什麼鰲拜留住了性命,而班布爾善一定要死呢?

對於鰲拜,沒有定他謀逆,只定了“擅權”這個罪名。而班布爾善不一樣,他想讓鰲拜弒君,這就是謀逆大罪了。所以班布爾善必須死。

挑唆:


鰲拜在大清奪取天下的戰爭中,勞苦功高。他是三朝元老,顧命大臣,念及他的大功,所以將他拘禁不殺;而班布爾善一是沒有什麼功勞,二是康熙必須為此事找一個頂罪的,所以鰲拜死黨,背後煽風點火的班布爾善是合適的人選。

班布爾善是宗室,是皇帝的堂叔。這是尊貴的身份,也是敏感的身份。我們從歷史上也沒少看到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

所以歷代皇帝,對自己的宗室都是提防的。宗室可以享受優越的生活,但你只要和造反兩個字掛上鉤,處理起來,比外姓大臣要更嚴厲。

康熙:


康熙是一定不會忘記歷史上的“八王之亂”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顧命大臣,鑲黃旗主,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勢力也是盤根錯節,想一朝全部剷除是不可能的。當時依附他的人太多了。

所以康熙留他一條命,也是一種政治手段,來安撫那些王公大臣。 將鰲拜關到死這種選擇,既達到了康熙的目的,也給自己留下了好名聲,所以他饒了鰲拜。

但是等待班布爾善的,只有那三尺白綾了。


剛日讀史


班布爾善是鰲拜專政期間的得力鷹爪,其權謀之深,連老狐狸索尼都不得不佩服,索尼言道:“鰲拜處處要強並不可怕,班布爾善處處示弱才是最大的隱患”。那麼班布爾善究竟做了何事,竟讓連鰲拜都沒有殺的康熙,一定要將他置於死地呢?


班布爾善有對皇位的野心

班布爾善是正式的愛新覺羅皇族,其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個兒子,班布爾善和順治皇帝是堂兄弟,按照輩分,康熙還得叫他一聲堂叔。

雖然出身皇族,但班布爾善並沒有投一個好胎,與代善、皇太極、多爾袞相比,其父親塔拜卻明顯遜色不少,不但母親只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庶妃,而且本人能力有限,完全就是一個“窩囊廢”,看著其他兄弟稱帝的稱帝,封王的封王,自己只能因為是努爾哈赤兒子的身份混了一個三等奉國將軍的爵位。

塔拜死後,班布爾善繼承了爵位,他不甘心身為努爾哈赤的孫子而碌碌無為,於是投身軍旅,希望能在戰場上立下戰功,好封王拜侯。終於,憑藉著自身的拼搏,班布爾善的爵位一路高升,從三等奉國將軍一直爬到了輔國公的位置。


康熙繼位後,鰲拜結黨專權,班布爾善瞅準了鰲拜的權勢,希望能通過鰲拜而實現自己更大的野心,他巴不得鰲拜和康熙打的不可開交,繼而鰲拜將康熙廢掉,憑藉自己是太祖之孫的身份而登上皇位。

班布爾善與鰲拜的性質不同

要說鰲拜想把控權力,維護自己集團的利益,這一點還是有的,要說他有謀反的野心,這一點估計康熙都不信。要不然,乾隆也不會冒著損傷祖父的威嚴而替鰲拜平反。

鰲拜是皇太極的心腹悍將,當年在關外,跟隨皇太極攻皮島、戰松錦,可謂立下赫赫戰功。除了功績之外,難得鰲拜有一顆赤膽忠心,可以說他是皇太極一脈的大恩人。

當年皇太極病逝,皇位出現真空,當時多爾袞與豪格相持不下,是鰲拜秘密會同索尼等人,歃血為盟,發誓一定要立先帝之子為帝,即使是兵戎相見也在所不惜。後來多爾袞迫於壓力,只好採取折中辦法,立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為帝,是為順治皇帝。


但鰲拜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對上三旗瘋狂打壓,鰲拜三起三落,最後被多爾袞奪職罷爵。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當他得知當年鰲拜堅持擁立“先帝之子”的做法後,不禁感動的淚流滿面,親自去府中看望他,從此倚為心腹,並且臨終前將鰲拜封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可見順治的信任。

但大權在握的鰲拜,慢慢的有些膨脹了,待到康熙14歲親政後,鰲拜還不想交出權力,這就造成了與皇權的重大矛盾,但鰲拜並沒有廢帝乃至自立的心思,他對清朝的忠心還是有目共睹的。

但班布爾善不同,他不斷慫恿鰲拜將康熙廢掉,自己好漁翁得利,但都被鰲拜拒絕,以致後來康熙看到鰲拜滿身的刀疤之後都不免為之動容,赦免了鰲拜的死罪,但對班布爾善卻是殺之而後快。


康熙希望殺一儆百

不殺鰲拜,是因為鰲拜的確沒有造反的憑證,又加上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貿然殺之,會讓功臣們寒心,讓天下人不服。

但班布爾善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功勞,卻野心勃勃,他有繼承皇位的身份,更有陰險歹毒的心計,不得不讓康熙細思極恐,感到後背發涼。

殺掉班布爾善就是康熙發出的一大信號,不管是貴族還是宗室,誰要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哪怕只是一點點,也決不寬貸。這是朕自己的天下,不是那個八王議政,眾說紛紜的時代了。

也許是人的本性,如果外人犯了錯,我們會原諒得比較容易,但如果是自己的親人背後捅刀子,我想會恨得更加深切吧。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狼狽為奸”,相傳,狽的智商遠超狼狐組合,但擁有超一流智商的同時,它在身體上也有著致命的缺陷,後腿如狼,但前腿堪比柯基,沒有其他狼群成員配合的話,臉受不起那份摩擦,所以無法獨自行動。

班布爾善就屬於“狽”這種角色,鰲拜陣營的文宣先鋒,鰲拜打頭陣,他在後面起鬨架秧子、喊口號、出主意。班布爾善的先天劣勢為職位、爵位雙低端,才幹有限的情況下,不劍走偏鋒無法出人頭地,所以他要與狼共舞,而且要頭狼才好,四大輔臣相互傾軋的時候,他上躥下跳的也沒閒著。

努爾哈赤的孫子班布爾善,順治八年封輔國公,27歲的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這些都在康熙五年發生改變,由於個人錯誤被革爵,於是奮發圖強玩命巴結鰲拜,並參與策劃了構陷蘇克薩哈,並最終將其置於死地。

班布爾善,善謀且為鰲拜排除異己出力不少,這同時也算投名狀,於是成為鰲拜陣營的骨幹力量,雖然不敢與康熙帝直接過招,但是出謀劃策的事大多脫不了關係。

鰲拜的軍功、爵位、身份地位都是班布爾善能夠比擬的,而且鰲拜雖然擅權,但他好歹有順治帝的授權,考慮到對勳臣們的影響,康熙帝可以不殺鰲拜,但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賊子,康熙處理起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鰲拜黨羽據查有一百多人,其中骨幹30多人,嫡系7人,班布爾善就是嫡系之一,所以這一根藤上的葫蘆娃們,一個都跑不掉7人全部受死,班布爾善的身份屬於宗室,本來按律可以免死,但康熙帝不準,處絞立即執行。

除了出謀劃策禍亂朝綱以外,在順治帝歷史定位的問題上,班布爾善也處處掣肘康熙帝,即便康熙請示孝莊後,班布爾善做為鰲拜一黨的骨幹,還是不依不饒,順治是康熙的親爹,你這麼抹黑,康熙不可能放過他。

為什麼寫個碑文、修個實錄能要命呢?這是個皇權與復舊大臣趨於白熱化的戰鬥,一場沒有硝煙卻事關皇權穩定性的根本問題。

投桃報李之下,鰲拜安排班布爾善任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之職,正一品。

皇權與復舊勢力有著怎樣的矛盾呢?

極簡的敘述就是,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所沿襲下來的分權制度(或說意識形態),鰲拜當然不是什麼貝勒,他也沒有篡位的野心,但是他要沿襲的是這種有利於自己一方的分權模式,滿洲權貴至上模式,其次就是施行鰲拜重滿排漢“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一貫政策,他覺得漢臣、漢民皆可捨棄,沒有必然讓他們享受權利,瓜分勝利果實。

什麼事都有理論基礎,鰲拜參與這些缺乏正當性,權位再大也是皇族奴才而已,所以鰲拜要借用孝莊為順治帝寫的“遺詔”。

遺詔不是順治帝親筆麼?當然不是,罪己詔倒是不新鮮,問題是沒有挖得那麼深,罵得那麼狠的,簡直就是堯舜禹湯的反面典型。別管是誰草擬的遺詔,這都是令孝莊深以為然的一份遺詔,經過當時的最高領導點頭的官宣作品。

康熙六年九月,班布爾善作死的起點,在剛剛親政兩個月後,康熙帝迫不及待的要求編纂《清世祖實錄》並立功德碑一座為他的父親歌功頌德,但這事有個不小的問題,順治帝為了便於統治,同時也是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是主動趨向於漢化的,大臣們的翻譯速度都趕不上他看的速度,看書看到真的吐血,每天除去批改公文時間,基本都在看書。

順治帝與多爾袞勢同水火,但他倆在重用漢臣這方面,思路別無二致,完全一樣的,而鰲拜這群守舊派勢力則還想沿襲關外政策,他們還在固執的認為-漢民就是用來掠奪的,無論是人口還是財物、資源,關外的時候劫掠人口幾乎超過了滿洲自身人口,無數的漢人淪為奴隸免費供其驅使。

鰲拜秉承一種泛權力化定義,他不是宗室覺羅身份,但是他把瓜分勝利果實的資格泛化到滿洲權貴圈,而他就是其中一員,為了兩黃旗的資源,蘇克薩哈都可殺,何況區區漢臣。

所以無論是實錄還是其他一應資料都要定好基調,要讓所有人都明白,順治帝沒有效法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執政風格,這是完全錯誤的,是有礙滿洲權貴利益的,而且皇帝漢化是有違祖制的行為,因為皇太極受偶像完顏雍的影響,曾經告誡過所有高級將領滿洲騎射的重要性和漢化可能帶來的可怕結果。

鰲拜的理念有市場麼?當然有,滿洲權貴基本上都這麼想,您想吧,騰出來的位子和資源是誰的?心照不宣,這是鰲拜的想法,何嘗不是所有權貴的想法呢。康熙帝可不敢這麼想,沒有漢臣的輔助,沒有平民基礎,大清江山不久矣,終會搞成砸地鼠活動。

如果百姓還象明末一樣受壓迫,無法存活,他們不會介意和你死磕到底的,所以漢臣的重用是大清統治基礎所在,尤其是南方士紳們,任何一任皇帝都不敢馬虎對待,皇帝只要緊緊攥住權利即可,至於大臣、勳貴,這麼多年也鬧夠了,權利就是一塊錢,你拿八毛,那我就只能剩兩毛,你不放手我就只能打到你放手。

功德碑與遺詔文字上相互牴觸,比如遺詔說順治帝沒有秉承先祖在法紀、用人方面的一貫作風,意思就是滿洲至上,而碑文和實錄中則要抹去這些負面評價,將其定性為各項制度都是秉承先祖的做法,並且都得到了貫徹落實。

再比如,順治“自責”滿洲權貴中很多人沒有得到重用,但碑文則突出了滿漢一體的重要性,抵消了原有的評價,如此種種,簡單理解,可以說是鰲拜一方極力抹黑,康熙帝則一直洗白,勢同水火。

碑文是什麼?碑文是順治帝一生的總結,其實也是《清世祖實錄》的總綱,所以鰲拜一方堅決抵制,班布爾善出了個好主意,順治的爹皇太極還沒修實錄呢,順治帝修實錄不合適,所以就算了吧,直接把《清世祖實錄》的任務給終結了,在草稿本已完成的情況下,他私下停了任務和經費,裁撤編纂人員,這是明目張膽的欺君。

這事哪裡瞞得住,本來讓鰲拜在自己頭上蹦來蹦去的就極不舒坦,現在外加一群小鬼難纏,索性新仇舊恨一起算,就在《清世祖實錄》罷停的兩個月後,康熙帝智擒鰲拜,雖然考慮權貴圈影響不好,最終“放過”了鰲拜,但班布爾善是決計逃脫不掉的。

做為鰲拜守舊派最核心成員之一,雖然按照班布爾善的宗室身份依律不必處死,但康熙帝還是“法外開恩”,讓核心成員7人一共處絞,毫不姑息,欺君罔上罪不容誅,何況連順治帝一起捎上欺負,班布爾善死得不怨。


古今通史


鰲拜是瓜爾佳氏的驕傲,少年時代便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被譽為“滿洲第一巴圖魯”,他是備受順治倚重的干將,是受命輔佐康熙的顧命大臣,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朝之重臣;班布爾善是愛新覺羅的宗室,努爾哈赤庶出的孫子,康熙的堂叔,與皇家血脈很近,只不過因為庶出,地位並不高。

康熙登基後,鰲拜以顧命大臣身份干政,阻止康熙親政,班布爾善則站在鰲拜身後出謀劃策,共同對付康熙,康熙皇帝出其不意擒拿了鰲拜後,將其囚禁並未處死,卻將班布爾善處斬。按理說,鰲拜是元兇、班布爾善是同謀,鰲拜是外人、班布爾善是叔叔,總該是鰲拜的罪行深重,康熙皇帝為何會對鰲拜手下留情,卻執意要大義滅親殺了親叔叔呢?

鰲拜是如何從權臣跌落雲端的?

順治帝駕崩時,康熙才八歲,而且順治皇帝留下了遺詔,希望兒子能和自己當初一樣十四歲再開始親政。

順治皇帝欽點了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位元老級別的輔政大臣,輔佐教導年幼的康熙帝處理朝政,其實當時的鰲拜排位是在四大輔臣的最末端,相較之下,資歷最淺,可也意味著他最年輕,戰功累累、皇恩三朝不衰的鰲拜是正當年,反觀索尼已是垂垂老矣、無力參與朝政,蘇克薩哈向來與鰲拜不和,遭到鰲拜的無情打壓,後遭到班布爾善汙衊,被康熙斬殺;遏必隆是個典型的牆頭草,依附於鰲拜,所以名為四大輔臣其實已經是鰲拜一家獨大了,權勢日益膨脹。

鰲拜早年在戰場上所向睥睨,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從年輕氣盛的巴圖魯熬到了位極人臣的輔政大臣後,享受到了位高權重的甜頭,自然對權勢起了貪戀之心,剷除異己、培植黨羽,逐漸走上了專權的道路,鰲拜應該是無意造反的,可是黨羽遍佈朝堂,一手遮天的權勢終究會遭到皇家的忌憚,尤其是康熙這樣的天縱英才,是不會允許有人阻擋他親政的,所以康熙下定決心要剷除鰲拜集團。

鰲拜的迅速倒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輕視了眼前的這個少年皇帝,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能挑起什麼波瀾,何況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可是康熙不是普通的孩子,此時的康熙深知鰲拜樹大根深,黨羽耳目眾多,萬不可掉以輕心,一旦被鰲拜察覺就前功盡棄、再無翻身之日了,於是他便以招小夥伴入宮玩耍為名,不動聲色地挑了一批手腳敏捷、值得信任的皇族子弟入宮,每天就在鰲拜的眼皮底下打架摔跤,鰲拜以為小皇帝悶了,找些玩伴兒練習武藝打發時光罷了,對此並不在意。

可就是這群孩子,成了康熙制勝的法寶,在部署好捉拿鰲拜的計劃後,康熙下旨宣鰲拜入宮,鰲拜不知有詐欣然前往,一切如常,君臣相談甚歡,康熙還興致勃勃的提議讓鰲拜這位巴圖魯檢閱一下自己的小武士們,就在鰲拜毫無防備的看著孩子們表演的時候,只見他們一同奔向鰲拜,就這樣七手八腳的將鰲拜拿下了。

朝堂之上從來都是樹倒猢猻散,鰲拜得勢之時,朝臣大多依附於他,鰲拜被康熙擒拿之後,馬上就有大臣出面狀告鰲拜、還羅列了鰲拜的三十宗罪狀,本來大臣們商議後得出的結果是斬立決,可是康熙念及鰲拜勞苦功高,資歷深厚,再者只是專權並無謀反之心,就沒有處斬,而是囚禁,失勢的鰲拜不久死在了囚禁之所。

皇叔班布爾善只是鰲拜附庸,何以被處以絞刑?

班布爾善與康熙同宗同源,不過他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庶出子,皇太極根本看不上這個兄弟,清朝開國封賞皇族子弟時,他們那一脈只得了個三等奉國將軍,班布爾善承襲爵位後,靠著軍功,在順治年間混上了輔國公,可站在皇室顯貴之中,依舊是個小角色,他是個有野心的人,一直不安於現狀,渴望一飛沖天。

索尼去世後,他因勢利導,與鰲拜私相授受、暗中勾結,在他的慫恿挑唆下,鰲拜打擊異己、日益驕橫,甚至抗旨不遵,戶部尚書與直隸總督這樣的高官說殺就殺,以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班布爾善最大的過錯不是唆使鰲拜犯錯,而是唆使背後的包藏禍心,他是愛新覺羅宗室,不同於鰲拜權勢再大也沒有繼位資格,他是有皇位繼承權的,起碼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又負責紫禁城的宮禁護衛,與手掌兵權的鰲拜勾結,就是利用鰲拜的兵權,打擊康熙,試圖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這些落在康熙眼裡就是謀逆,也顧不得什麼叔侄情分,必須斬草除根,將班布爾善處以絞刑,其子孫的宗室資格都被褫奪。

這麼看,鰲拜只是專權,班布爾善是意圖謀反篡位,康熙囚禁鰲拜、絞殺班布爾善也在情理之中。


史論縱橫


犯了彌天大罪的鰲拜,竟然沒被康熙處死。而且,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因為他曾立過大功,為他恢復了名譽和爵位。雍正時期,追封鰲拜一等超武公,而且世襲罔替。跟著鰲拜犯上作亂的、自己的叔叔班布爾善卻被處死,而且他的子孫被貶為庶民。都是造反,結果咋就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先說外臣鰲拜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將門出身,武技超凡,騎射難比,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三朝元老,皇太極的心腹愛將。曾與皇太極一起攻皮島,戰松錦,鎮壓農民起義,可以說是為大清王朝立下過赫赫戰功。皇太極病逝時,因沒有來得及安排身後之事,導致大清王朝差一點因內訌而崩盤。在那個危機四伏、災患重重,瞬間就有可能出現腥風血雨、滅頂之災的短暫時期,鰲拜不管多爾袞如何打壓,義無反顧地擁戴皇太極的九子福臨即位。擁戴成功後的鰲拜成為大清王朝的議政大臣。

順治帝駕崩後,鰲拜又成為孝莊太后親自選定的四大輔臣之一。首輔索尼死後,鰲拜一躍成為首輔大臣,呼風喚雨、運籌帷幄於私人府邸,儼然有君臨天下之勢。這樣一來,就埋下了禍根。鰲拜小瞧了雖然年小,但聰敏有為的康熙。

一個跋扈張揚,不可一世,自以為老天也難與他相比,獨斷專行;一個虛與委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伺機而動,打蛇認準七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鰲拜輸了。表面上看,鰲拜輸在了康熙的小“布庫”手裡;實際上,鰲拜輸給了康熙的心智、韜略。康熙帝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支持下,搬到了鰲拜,真正實現了乾坤獨掌。

但是,鰲拜的罪雖大,康熙沒有處死他,只是予以終身囚禁。

篡政的想法主要來自班布爾善。不管鰲拜如何認為自己勞苦功高,認為沒有自己扶立康熙的父親,就沒有你康熙的現在,權欲蒙了心,因而橫霸朝廷、欺凌幼主、唯自己獨尊,但事情之初,他確實沒有改朝換代的想法;事情的發展過程中,他也沒有堅定替代康熙的想法。真正有此想法的應該是班布爾善。

鰲拜的影響遠大於班布爾善。對國家來講,死一個班布爾善無關緊要,若處死鰲拜,必然會引起朝臣的恐慌——鰲拜畢竟是三朝老臣,而且把持朝政多年。若殺了鰲拜,他朝臣中的親支近派,

《嘯亭雜錄》:“國初鰲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勢必會有“兔死狗烹”的感覺,容易引發內亂;必然會影響滿清 “鑲黃旗”的穩定;必然會動搖朝廷的根基——拔出蘿蔔帶出泥,主子到了,不管是有牽連的,還是無牽連的,誰還能踏實地效忠大清?若不殺鰲拜,既可以彰顯康熙皇帝的仁厚,又可以團結一大批人,為自己所用。何樂而不為!

對康熙個人來講,沒有鰲拜等當年對順治的忠心擁戴,哪有今天的他。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康熙是在看到了鰲拜身上為了保護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後,想到了他對皇太極、順治兩朝立下的汗馬功勞;而且,如果沒有鰲拜,康熙自己是無緣帝位的。因此,法外開恩,留他一命。

再說皇室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庶子輔國公愛新覺羅·塔拜的第四子,愛新覺羅·玄燁的叔父。

班布爾善出身不好,是小妾所生,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社會地位的低下。長大之後,連個貝勒都沒混上。順治八年因戰功被封為輔國公,康熙五年被革除了爵位。康熙六年(1667年),班布爾善在首輔大臣索尼死後,成為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這也算是康熙對自己的叔父的看顧,希望他能幫襯著自己。然而,登上高位的班布爾善卻做出了不臣之事。

班布爾善是個有野心的宗室,他一直想鹹魚翻身。當時,他挨個分析了康熙的四大輔臣後,首先投到了蘇克薩哈旗下。後來,鰲拜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而且跟蘇克薩哈因“圈地”有了矛盾。隨著雙方矛盾的加劇,班布爾善嗅出了味道,他想他該換主子了。

於是,班布爾善來個窩裡反,暗暗地幫著鰲拜打擊蘇克薩哈,最終出面彈劾了他的主子。鰲拜藉此機會“一連七日強旨”,逼著幼主下令殺了蘇克薩哈。康熙暗知真相,但迫於鰲拜的強勢,不得不丟車自保。班布爾善因此改換了門庭,成了鰲拜的爪牙。

自我膨脹導致鰲拜越來越不拿康熙當回事,很多朝政國事都獨自處理,根本不向康熙請示彙報。班布爾善看在了眼裡,就不斷蠱惑、煽動鰲拜替代康熙,儘快成為九五之尊。但鰲拜雖然大權獨攬,作威作福,卻並不想造反。

為了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班布爾善不遺餘力地攛掇著鰲拜,他對鰲拜說,您已處在很多險境之中:一是,您的功勞之多,康熙已無法再賞賜您什麼,您的結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條;二是,您的地位之高,已儼然是一國之主,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三是,您的權勢之大,已蓋過了康熙。康熙表面上尊重您,暗地裡在算計您。為此,您應該做準備了,否則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班布爾善的蠱惑之言,雖仍然讓鰲拜下不了最後的決心,但已經有些非分之舉了。

不過,班布爾善的所作所為,早就被才智過人的康熙關注了,進而瞭解了他的不臣之心。

劫數到了,康熙擒獲了鰲拜,以三十款大罪把他終身監禁。班布爾善自然也脫不了干係,以二十一條大罪,把他絞死了,子孫都被廢黜了宗室資格。

一個外臣造反沒有被處死,而自己的作為從犯的本家叔叔卻被殺了頭!這是為什麼?

  1. 其一,班布爾善雖然是大清宗室,但他的地位和影響對大清王朝來講,沒有多大的威懾力,死於造反也是罪有應得。

  2. 其二,作為愛新覺羅皇家的成員,不但不幫著皇室,竟然與外臣結黨圖謀不軌,罪該萬死。班布爾善陰險毒辣,極力慫恿鰲拜謀朝篡位,主要是因為個人的狼子野心——進而“取而代之”。

  3. 其三,為了顯示一下大清最高統治者的公平正義,就算是自己的叔叔,也不例外。從而達到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目的!

自古以來,有那一個帝王真正為自己以外的某個人的切身利益考慮過什麼,即使是自己的親支近派?他們的內心真正惦念的是個人的安危與否,江山的穩固與否。對帝王來講,身家性命與江山社稷是融為一體的,一般不存可此也可彼的關係,是榮辱與共的。

因此說,康熙的囚禁鰲拜、處死班布爾善之舉,也屬於帝王常理,很難用常規的情理來評說他。

您說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歷史漫談君候著您,感謝!


校書郎工作室,叄月春


歷史漫談君


在《康熙王朝》裡把班布爾善描寫成一個及其腹黑的陰謀家。


他不但是鰲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後慫恿鰲拜謀反的時候,還留了一個無比惡毒的殺招。就是借鰲拜謀反之名,借鰲拜的手殺康熙,然後自己再以自己領侍衛內大臣的身份率領親軍營平叛,誅殺鰲拜。


好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心思縝密,謀劃細緻,幾乎不成功沒天理。然而還是出紕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為強,在九門提督這個關鍵位置上,成功地俘獲了“鐵丐”吳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謀之時,班布爾善事實上並沒有能夠解決吳六一的事情。這是他最大的紕漏。這主要在於鰲拜在謀逆這件事情上,舉棋不定導致的。鰲拜雖然感受到了來自於康熙這邊的危險,但是在班布爾善等人慫恿謀逆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思想準備。因為他受順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個忠臣的。


只是適逢“主幼國疑”的良機之下,自身慾望的膨脹,另外底下欲進者的慫恿,他難免迷失。所以在他內心掙扎的時候,自己就成了班布爾善這類陰謀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並不自知。

這就是最終為什麼康熙要殺班布爾善,而並沒有殺鰲拜的原因所在。

但是真實歷史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班布爾善的確屬於皇族,但是出身較低,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個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幾輩子連個貝勒都沒混到,只混到一個輔國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爾善老爹輔國公塔拜死的時候,他更悲催,不過承襲了一個三等奉國將軍。雖然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順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輔國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對於一個皇族庶支的奮鬥青年(此刻已經中年)而言,道阻且長。關鍵是索尼死後,面對已經徹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終站錯了隊。

其實在那種形勢之下站錯隊的人很多,但大多數都為遭到太過苛刻的清算。那麼為何唯獨是班布爾善呢?

炒米竊以為兩點原因:

第一,他的皇族身份,這讓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幫自己,反而去幫鰲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爾善於康熙6年(1667年)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沒錯,領侍衛內大臣這個關鍵身份。這本來理論上是保護康熙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真發生電視劇裡那種謀逆暴亂,康熙其實是沒有反制機會的,畢竟連內城的親軍營都掌握在鰲拜一黨手裡,是不可能留個“九門提督”的bug給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