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净居岩蛟,伊阳古瓶

净居岩蛟

衡山县西北的净居岩,有条蛟在里面打洞。僧人宗誉刚到这里的时候,喜欢这里的幽静,想在此建庙修行。因为总有个妇人出来骚扰他,不敢在这停留,就到了诸岳寺。

绍兴十一年,僧人善同来到净居岩,盖了几间茅草屋住下。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净居岩蛟,伊阳古瓶

游方僧人妙印,也在这里和他一起住。每到夜晚就有妇人来和妙印交合,以致他腰部以下寒冷如冰,几天就死了。

行者祖渊,到山里砍柴,五天没有回来。后来在老虎岩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他。据他说,一个女人让他在这住,她现在出去给找食物去了。洞口很窄,大小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里面却很宽敞。这就是蛟打的洞穴。祖渊回来后也生病了。

那年的四月十五,风雨忽至,山野昏暗,电闪雷鸣,雷声就在茅屋外徘徊。善同晚上一向睡的晚,在佛龛前坐禅。半夜时分,听到佛龛下发出像拉风箱吹火的声音。点灯一看,是一条大蟒盘绕了几圈在佛龛下,尾巴还在门外。善同呼喊一起的僧人,用木棍击打,大蟒出去了又回来,反复击打,才快速向岩石缝隙里爬去。还没爬到,就被雷劈死了。接着山洪袭来,把房子冲走了一半。然后就风停雨过,月明星稀。

第二天早晨,看到那个死蟒有两丈长,水桶那么粗,身上布满了黑色花纹。祖渊当天就发了狂,悲伤叹息了几个月后死了。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净居岩蛟,伊阳古瓶

前前后后被杀的僧人和仆人共有八个。原来的时候,每到夜晚,山里就非常昏暗,有月亮的晚上也一样。自从妖蟒被劈死,就明亮了起来。现在的净居岩,已经发展到几十间房子,十几个和尚了。

《夷坚志》

【原文】衡山县西北净居岩.有蛟窟于中.僧宗誉初至.乐其幽閴.谋结庵.为妇人数出扰.不敢留.避诸岳寺.绍兴十一年.僧善同来居之.才草屋数间.游僧妙印.在他舍.妇人来与合.自腰以下.即冷如冰.数日死.行者祖渊.采木于山.后迷不还.凡五日.求得于老虎岩中.云一妇人令住此.今出求果饵以饲我.岩口甚窄.仅容人身.而其中颇广.盖蛟所穴也.祖渊归亦病.是年四月几望.风雨暴至.遍山皆黑.电雷掣旋屋外.善同素不睡.宴坐龛中.夜且半.起明灯.闻声出龛下.如鼓鞴然.视之.乃巨蟒蟠结数匝.尾犹在户外.善同呼众僧.以杖击去.既去复回.又击之.始趋入石罅.未及而震死.山水大至.冲室屋太半.已而月星粲然.明旦.视死蟒长二丈许.围数尺.体皆黑方花纹.祖渊即日发狂.嗟惜数月亦死.前后僧仆为所杀者凡八人.向时每夜.山辄昏昧.虽月出亦然.自蟒死.夜色始明.今有屋数十间.僧十辈云.善同说.



伊阳古瓶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净居岩蛟,伊阳古瓶

北宋有个叫张虞卿的人,他是文定公张齐贤的后裔,张齐贤在宋真宗时任过宰相。张虞卿居住在西京(今洛阳市)伊阳县 (今河南汝阳县)小水镇。有一天,他从地下发掘出一只古瓦瓶。 这古瓶黑亮黑亮的,造型古朴庄重,张虞卿十分喜爱它,便用来养花,放在书房的桌子上,经常玩赏。

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冷。有一天夜晚,张虞卿忘记把古瓶中的水倒出来,他想,这古瓶一定会被冻裂。第二天早上一看,发现其他器皿中凡是有水的,都被冰冻裂了,只有这只古瓶装满了 水却没冻裂。张虞卿很奇怪,他试着灌上一瓶开水,发现这瓶中的水一天都不会冷,试了几次都是这样。有时候,张虞卿和朋友们出外郊游,他就将装满开水的古瓶用箱子提着,到了郊游的地方,用古瓶的水泡茶,就像新煮开的水一样,泡出的茶清香扑鼻。张虞卿虽然不明白这古瓶能保温的奥秘,却十分珍惜它。

有一次,一个喝醉了酒的仆人,不小心把古瓶碰倒,滚到地上摔碎了。张虞卿惋惜不止,他急忙将古瓶的碎片捡起来观看, 发现古瓶碎片与普通的陶器片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因古瓶是夹层的,底层的夹层将近有两寸厚。底层上还刻画着一幅 画:一个鬼魅手中拿着火把,火把还在熊熊燃烧。整幅图画刻制得非常逼真精细,栩栩如生。

张虞卿拿着这古瓶碎片请教了许多人,但都不能辨识这古瓶是哪个朝代、什么地方制造的。

(是不是个穿越的保温杯呢?)

【原文】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瓦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意□□□□□□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与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几二寸.有鬼执火以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

《夷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