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面临了各式各样的危机。内有宦官专权,重臣党争;外有藩镇割据,领土缩减。唐朝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有的只是日渐衰落。

而唐朝真正的衰落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前便已经有所体现。随着李唐王朝日渐兴盛,开元盛世的开创者李隆基没有了昔日的励精图治,宏才大略。他开始沉寂于美色,听信于宦官。李唐的衰落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只是京兆尹的裴士淹对此政局无可奈何。他无力改变唐朝统治者内心的想法,更无力扭转乾坤,他只能把这些担忧寄托于文字当中。于是,他的笔下诞生了《白牡丹》:“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机


看似简单的《白牡丹》之下表现的是裴士淹内心的悲凉。从表面看了这个京兆尹只是在为白牡丹抱不平,但诗歌的背后,隐藏的是天宝年间的腐败乱象。

杨国忠凭借自己的妹妹而身居高位,但是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德行的他对于李唐王朝没有任何的贡献。他有的只是破坏。

一开始进入官场的杨国忠,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他也只能是依附于旁人,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依附李林甫,唯李林甫马首是瞻。据《新唐书》中所记载:

李林甫兴韦坚等狱,欲危太子,狱事畏却,以国忠怙宠,搏鸷可用,倚之使按劾。国忠乃惨文峭诋,逮系连年,诬蔑被诛者百馀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

这个时候的杨国忠就是一个官场的小白,他什么能力都没有。没有任何的政治手腕,有的只是阴损,和构陷。在这段时间里他和李林甫狼狈为奸,祸害朝政。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机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国忠与李林甫开始分道扬镳,因为唐玄宗越来越信任杨国忠,于是乎李林甫开始厌恶杨国忠了。

虢国居中用事,帝所好恶,国忠必探知其微,帝以为能,擢兼度支员外郎。迁不淹年,领十五馀使,林甫始恶之。

因为杨国忠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视,这样就引发了李林甫与之党争。朝廷从此以后陷入了一片混乱。众多的朝臣都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依附的道路。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机


杨国忠、安禄山方尊宠,高力士居中用事,温皆媚附之。兄事禄山,尝密谂曰:“李右相虽厚待公,然不肯引共政;我见遇久,亦不显以官。公若荐我为宰相,我处公要任,则右相可挤矣。

吉温就是从李林甫那里投靠了杨国忠的。作为唐朝著名的酷吏,吉温除了是酷吏之外,更是一个长于改换门庭之人。刚刚从李林甫的身边投靠了杨国忠,后来在安禄山得宠之后,转眼就与安禄山靠近。

国忠与禄山争宠,而温昵禄山甚,国忠不善也。会河东太守韦陟怨失职,因温以交禄山,遍馈权近,国忠遣人发其状,斥温澧阳长史,其属员锡及陟皆坐贬。明年,温仍坐受赇、夺民马,贬端溪尉。

这是天宝年间的一个片段,李林甫当政期间,大权独揽,闭塞言路,到了杨国忠之后更是谎报军情,隐瞒危机。最终,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李唐王朝由盛转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