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詩經》,體會其中的生態自然美

《詩經》誕生於2500年前,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儒家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人類生產和生活狀況,共311首。

這部來源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的詩著,其中的每一首都充溢著人類跟隨自然的節奏和韻律而動作的情趣,體現著中國先人族群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融合共生的本真思想。

周朝,是《詩經》興盛的時期。這個時期,人們對自然的瞭解極其有限,但農業生產已相當成熟。在漫長的早期農耕文明的形成過程中,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朝朝暮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廣大勞動人民,看日月星辰、花開花落,觀魚躍鳶飛、風雲變幻,逐漸產生了一種與萬物、與生命的共情感,這種感情不時地在詩歌中流露出來。

對於大自然中的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周人有著一種近乎迷信的崇拜。人們常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與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水藻外表純淨,被視為高尚、純潔的化身;花椒多子而香,被作為吉祥多子的象徵;鹿溫順馴良,被用於形容女子的美好品行……

綿延200餘公里的終南山,是長安城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這裡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是中國 “道文化” 、“佛文化” 、“孝文化 ”、“壽文化” 等多種文化的發祥聖地。

《秦風•終南》中有這樣的描述: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雄峙於古城長安(西安)之南的終南山上,不愧為“亞洲天然植物園”,有山楸有梅樹,有枸杞有海棠。君王來此山受封,著錦衣穿狐裘,臉色紅潤得像塗了丹,身上的玉佩鏘鏘有聲。君王氣度可真是不凡啊,人民祝福他長壽萬年!——花木繁茂、君民和睦,真是其樂融融!

從詩中的描述可知,在《詩經》那個時代,北方的黃河流域曾經也同南方一樣,有梅也有竹。

用白描手法體現自然之美在《詩經》中也很常見。如《小雅•無羊》: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溼溼。

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佔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這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牧人在放牧,身邊牛羊成群。羊群如雲,眾角簇立;七尺高的牛,群耳聳動。這些牛羊是何其自得啊!有的羊在山坡上緩緩“散步”,有的下水澗俯首飲水;有的在草叢中睡著了,有的似乎睡著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聳動、嘴角的細咀慢嚼,說明它們其實是假寐著的。牧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身背乾糧,一會兒砍伐著柴薪,一會兒又獵取著飛禽。只見那牧人的臂肘一揮,滿野滿坡的牛羊,便全都爭先恐後奔聚身邊,緊隨著牧人升登高處。

藍天、白雲、碧樹、綠草;山上、池邊、羊牛、牧人……在這幅美妙圖景中,在眾多牛羊的“哞”“咩”聲中,牧人恍惚夢見,數不清的蝗子,全化作了歡蹦亂跳的魚群;而飄揚於遠處城頭的“龜蛇”之旗,轉眼間變成了“鳥隼”飛舞的“旟”旗。太卜為他占卦說:夢見蝗蟲變成魚,那是豐年的兆頭;夢見龜旗變鳥旗,那是家族興旺人丁多啊!

詩人用了純白描的手法,卻描繪了一幅色彩繽紛的放牧圖,體物入微、逼真傳神,這的確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