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生人上高台,死人深自埋。生死异路,不得复来相妨。

——东汉·镇墓瓶朱书文字

考古学家发掘关中、中原一带的东汉墓葬时,常常会在墓中发现一些小陶瓶或者小陶罐。跟普通的随葬品不同的是,这些瓶瓶罐罐上用朱砂写满了文字,有的还绘制着难以琢磨的奇怪符号,跟今天仍然存在的道符颇有些相似。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其实早在考古进入中国之前,古人在生产劳作时也会意外挖到东汉墓,普通的随葬品会被打碎或者丢弃,而这些陶瓶因为有字,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一些收藏家、金石学家有意收集它们并进行研究。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先生同样得到过这样的陶瓶,并将上面的文字定名为“镇墓文”。由此,书写镇墓文的载体也被称为镇墓瓶或者镇墓罐

镇墓文概况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下镇墓文,我们以笔者参与发掘、整理的两件为例来看看。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咸阳东汉墓出土镇墓瓶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镇墓瓶文字摹本

这两件镇墓瓶出土于陕西咸阳的两座东汉墓当中,高度均为22.4厘米,跟可乐瓶差不多。因为时代久远加上墓葬被盗扰,导致部分文字漫漶不清,但是大体内容仍可弄明白。

两件镇墓瓶上的文字内容相似,开头都是建和二年二月,这是东汉桓帝的年号,建和二年二月在公元148年。从汉桓帝开始,东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人们提起这段历史往往会说“桓灵之时如何如何”。

接下来提到了一个词——“神师”,结合其他资料可知,这里的神师很可能是所谓的“天帝神师”。这个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些陌生,但是对于汉代人来说,应当是非常熟悉,它跟当时广泛存在的原始道教信仰有关。在有的镇墓瓶上写为“天帝使者”,有些墓葬里还出土了“黄神之印”、“黄神越章”等印章,大同小异。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天帝在秦汉时期的信仰当中地位极高,从国家层面也要祭祀天帝,皇帝亲自参与。到了东汉时期,道士们自称天帝使者,也就是替天帝办事的。

那么天帝神师或者天帝使者要做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谨为□氏之家有□,死人死者,去时不良”。□为无法辨认的字,□氏之家点名了墓主人的姓氏,可惜这个字已经看不清了。看来是死者的家属请天帝神师来帮忙。为什么呢?因为“去时不良”,也就是按照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这个墓主人去世的时间不好,可能会带来祸殃,只有神师能够帮忙解除。

神师写道:

上天仓仓,下地盲盲,四维尽张,四时五行,时气阴阳。故以铅人解离,以当复衷。年命句校,无有祸央。

这里有许多的道教术语,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关键的落脚点在于“以铅人解离”,铅人就是铅铸的小人,在墓葬中有所发现。说起来,当铅人可真不容易,根据出土镇墓文可知,这些铅人要在地下世界里替墓主人承担各种劳动,能农耕,能写字,会做饭,会驾车。总之就是,有了它,墓主人可以无忧了,墓主人的家人也可以没有祸殃了。

也许怕咒语在传递的过程中被延误,神师最后还加了一句“从之如律令”,有的也写作“急急如律令”。



镇墓文起源及深层原因

关于镇墓瓶、镇墓文的起源,学术界有很多的讨论,比如很多学者认为,镇墓文由更早一些的买地券演变而来。买地券的内容涉及到购买墓地的花销、墓地的大小等信息,但并不是给活人看的,而是埋在墓里给鬼神们看,意图仍在于消除灾祸,祈求平安。在祈求的文字内容上,二者的确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知道,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的出现,其背后都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如果仅仅是观念上的恐惧而没有现实的痛楚,恐怕还不足以促使这种观念和做法的普遍流行。

解开疑惑的钥匙,仍在于镇墓瓶本身。

我们看下面的这件镇墓陶罐,它出土于河南洛阳的一座东汉墓里,罐身上写着“

解注瓶,百解在,如律令”,文字旁边绘制道符,因此它又被称为解注瓶。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洛阳出土解注瓶

解注是什么意思?注在汉代有一个意思是注病。《释名》记载:

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简洁明了,注病就是致死的传染性疾病。不管是“解离”、“解除”还是“解注”,意思相差不大,跟这个注病直接相关。使用镇墓瓶或者解注瓶,就是想要不让注病来危害人间。



合葬与注病

为何东汉时期会突然注意到注病,而且把注病和埋葬行为联系起来呢?

当然,得了传染病死亡,自然要埋葬的,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防疫知识的不足,人们在收敛尸体和埋葬时极大可能不做必要的防护措施,因而感染上跟死者同样的疾病,这种现象应该不少。

但是另一种情况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合葬行为。

合葬主要针对夫妻而言,不一定是同时埋葬,因为二人同时死亡的概率不大。更多的情况下,是一方先死,下葬,若干年后另一方死亡,重新打开墓穴,再次下葬。东汉时期正是合葬墓流行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墓里合葬两三个人,有的则更多,可达到八九人,这与当时家庭、家族观念的增强密不可分。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东汉合葬墓,埋葬3人

但是合葬也带来了健康安全方面的隐患。假设有死者是因为传染病死亡的,下葬一段时间后开墓合葬,先死者的棺木朽坏,但病毒未必死完,那么参与合葬的人进入墓穴后就有可能会被感染,回到家后生病。这正是“一人死,一人复得”。只是古人不了解内在机理,将其解释为“气相灌注”,以为是病气所致,还有的则认为是死者的鬼魂在作怪。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中晚期大型疫病时有发生,比如汉安帝时“会稽大疫”,汉顺帝时“六州大蝗,疫气流行”,汉桓帝元嘉元年“京师疾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汉献帝时“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这种导致绝户、灭族的疾病,自然是传染病。由于文献记载不够详细,我们无从知晓具体是鼠疫、伤寒还是别的什么。但是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埋葬或者合葬,都会加剧感染。


这些小小的陶瓶背后,隐含着大汉王朝的疾疫之痛


正因此,在许多镇墓瓶里,义正辞严地指出死人不要来妨碍活人,死者回归泰山蒿里,生者在长安。生死异路,互不干扰。

参考文献:

《陕西咸阳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7年0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