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合浦仔林哥


《旧唐书》记载,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等职,死后封郑国公。

身逢乱世,书生入道观

史载,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衰落。少年时代的魏征素怀壮志却不善经营,生活陷入困顿。隋末天下大乱,烟尘四起,战火燃遍大江南北。魏征知道隋朝的覆灭已无法挽回,眼看大厦将倾,家徒四壁,这位满腹经纶的乱世书生痛恨自己生不逢时,又没有出路,只好入道观当了个小道士。天下扰攘,兵戈不息,像魏征这样一位熟读经史,胸怀大志的读书人,怎能在深山里安心修道呢?他在道观中时时关注天下大势,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还俗掷笔加入瓦岗军

没多久,魏征就离开道观,投入了瓦岗军,在首领李密手下当了一名幕僚 。后李密指挥瓦岗军击败隋将宇文化及,攻占兴洛仓,进逼东都洛阳。炀帝命王世充率十万大军屯驻洛口阻抗瓦岗军。魏征向李密建议:“魏公虽获大胜,瓦岗军亦伤亡颇重,只宜坚守不宜出战”。李密、郑颋瞧不起书生魏征,认为他的建议实乃老生常谈,不纳其策。

李密率军轻率出战,果然被骁勇善战的王世充打得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走投无路之际,只好率残部投降了唐国公李渊。魏征随李密来到了长安。虽然他渴望在李渊麾下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因在瓦岗军序列中职位低微,到长安后也没有得到显示才干的机会。

巧言招降徐世勣

彼时在山东一带有一位叫徐世勣的豪杰,麾下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义军,不仅屡挫隋军,还控制着大片土地。李渊想降服这支劲旅,又不愿大动干戈。魏征了解到李渊的心思后,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便主动要求去山东招抚徐世勣。李渊见有人自告奋勇,当然乐意,便任魏征为秘书丞,命他立即动身赶赴黎阳。徐世勣本是瓦岗旧将,和魏征有交情,相互之间惺惺相惜,因此魏征自信能说降徐世勣。徐世勣谋勇兼具,本是瓦岗重将,但他和李密一向不和,遭其排挤这才愤而出走到黎阳的。

徐世勣见兵多将广的瓦岗军都被王世充击败,李密也因兵败而归顺了唐公,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左思右想却无法下决心。

正在他犹豫不决时,魏征到了。好友来访,徐世勣摆酒为他接风。酒酣耳热之际,徐世勣问魏征来意,魏征本是个骨鲠刚直的性格,他也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道出了自己的目的:“炀帝无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谁能问鼎天下?依我看最后胜者必是唐王李渊......李渊父子雄才大略,非一般人可比,何况背后还有关陇豪强支持,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当初魏公(李密)拥十万军队,声威遍及天下,但转瞬间便一败涂地,最后归顺唐国公,此乃天意耳!将军今处兵家必争之地,久后必难安定。事态紧迫,瞬息万变,将军应早作打算才好 ”。

魏征仔细向徐世勣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徐世勣是个明白人,他也认为最后能扫灭群雄,问鼎天下的一定是李渊父子,于是同意率军归附。徐世勣来降,使唐军如虎添翼,实力增强了不少。魏征立下大功。

成为太子李建成东宫心腹之人

不久,军阀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还没来得及返回长安就被窦军俘虏,从此被迫滞留在窦建德军中,一直到李世民率军攻灭窦建德,魏征才重新回到长安,并被太子李建成招纳到东宫中,成为太子的心腹谋士。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储位时,魏征曾建议太子除掉李世民。《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赴宴,据说李世民回去后连吐了几日血,于是怀疑太子在酒中下毒。后来,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图谋不轨,还买通父亲的宠妃说李世民的坏话。李建成的举动引起了秦王府上下的震恐。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 ,李世民决心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问罪

魏征入太子东宫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夺位之争已呈白热化,魏征劝建成及早采取行动,建成犹犹豫豫,下不了狠心。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被杀,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储君。

李世民即位后,立即召见魏征,以严厉的口吻问道:“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见李世民表情严肃,又出此言,大臣们都替魏征捏一把汗,魏征却镇定自若,面无惧色地说:“若太子早听我言,哪里会落到今日这般下场”!

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是个直性子,也很欣赏他的为人,今日见他果然胆识过人,内心也很钦佩,便当场赦免了他,还攫拔他为谏议大夫,职责是监督皇帝和文武百官,尤其是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魏征昔日忠于故太子李建成,日后必定也会对自己忠心耿耿。而魏征也被唐太宗的胸怀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英明之主。

明君与直臣

魏征以忠诚闻名古今,但他却自诩为良臣,要做良臣,前提是得遇到唐太宗那样的明君,这就是魏征的逻辑。魏征的直言敢谏和李世民的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成了名传青史的君臣佳话,但无论良臣还是直臣,魏征恪守的还是对李唐皇权的绝对忠诚。


李世民不记旧仇,对魏征加以信任与重用,以致位极人臣,做到宰相尊位,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恸,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我们的帝王史册是有一群谋士,有的他是忠君,有的忠于国,有的忠于君和国,有的是老板破产了,我再去找其他老板面试工作。

魏征在自己的主子死后,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继续为李世民打工,他想的可能是我终于大唐,而不是某个人。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像这些谋士,谁重用我,谁能让我施展才华,我就为谁打工。


乔加贝


导语:

魏征最初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门之变爆发以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么是不是说魏征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当然是,不过魏征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较高明,高明到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丢失了气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们先来看看魏征是怎么操作的。

01魏征只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

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良臣?难道良臣不应该忠诚吗?魏征有自己的解释。当时李世民击败了李建成,夺取了继承人的大位。

这个时候他来收拾李建成的余党时,抓到了魏征。魏征显得十分坚挺,他坚贞不屈地告诉李世民,当初要不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没有早点杀掉你,他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魏征的话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是这要分是谁在听。魏征是什么人?大谋士,作为大谋士魏征不可能不调查对手李世民的习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个喜欢听实话的人,而且是一个喜欢英雄好汉的主子。如果魏征表示求饶,或许李世民还真的会杀了他。

  1. 可是魏征偏偏就是不求饶,反而装作了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既表达了自己对已经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达了对自己做法的肯定。
  2. 本来不把魏征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来潮了。当年刘邦能够容得下总给自己下套的雍齿,他李世民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魏征呢?
  3. 所以李世民就放过了魏征,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征偏偏还反过来辅佐李世民,按照魏征自己的说法,他想要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忠臣天下千千万,可是良臣却很难找到。他所忠于的是江山社稷,而不仅限于某一位主子。这才是魏征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对魏征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实也是从这儿开始的。

魏征所忠于的永远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只要他们做个好皇帝,那他都会愿意花费自己的才能时间去辅佐。

02魏征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李世民也乐得有个贤名。

魏征曾经策划过刺杀李世民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良臣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刺杀皇子,不是良臣应该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该做的事情。

因为魏征忠于李建成,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李建成的所有政敌,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这纯粹是为了李建成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旧唐书》

可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结果功败垂成。这个时候魏征已经被李世民给抓了,谁也不想死,何况魏征这种热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魏征还想多过几年。所以他发挥自己的才智,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当然了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 所谓良臣或者忠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肯松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于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于的是李唐江山,你们哥俩谁来做皇帝我都愿意辅佐。
  • 这么一来魏征的十八级台阶可算是铺满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表态,已经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这件事又不能说的那么明显,所以魏征才会借助了这个借口。
  •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接受了这个说法呢?我认为想要完全将李世民绕进去是不现实的,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征的意思。

魏征的求饶十分隐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较隐晦。他表示不仅接受魏征的求饶,而且将来一定要魏征来监督自己做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他要给自己创建一个金字招牌,成为万世楷模。

03一场彼此给台阶下的骗局,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君臣关系。

当你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就需要不断用其他谎言来弥补第一个谎言。所以这种君臣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以后,要想保住名声,两个人就要坚持演下去。

魏征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皇帝做错了什么事情,就算没有错,魏征说错了那就是错了,必须要改过来魏征才能罢休。

  1. 这把魏征给吓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场一样。你说天天给皇帝挑毛病,这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吗?说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兴了,一刀就给你送走了。
  2. 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征的所有无脑提议。并且时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虚心接受时的表情描写出来。
  3. 有时候魏征没什么灵感,实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还要刻意地做一两件坏事,让魏征来骂两句。要不然彼此心里都有些不自在。

真的是没想到,这种君臣关系,居然维持了十多年时间,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魏征在度日如年的谩骂时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时候骂的畅快了,甚至像上去踹两脚。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九百户。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

而李世民在被骂的时光当中,也开始有些不耐烦,有时候甚至真的想要杀掉魏征。可这个时候长孙皇后会立刻冒出来,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标签一枚,从而化解这场杀戮。

久而久之两个人都习惯了,当魏征死了以后,李世民再也听不到有人骂他了,心里别提多别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来骂他,骂的越凶,赏钱越多,官位给的越大。

总结: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无谓的牺牲不值得。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数十年。忠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知道,李建成已经死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这个时候如果跟随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着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会有无限的可能,魏征就当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爷馈赠给他的,所以他过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间默契的合作关系,但是魏征的确付出了很多。因为魏征不坚持愚忠,最终成为了千古名臣,为贞观之治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江湖小晓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魏征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他才能收获贤臣的美名。

否则,魏征好点的结局,恐怕就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我们大多数都不会知道他;坏点的结局,恐怕到时写在史书上,魏征就变成是挑拨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之情的罪魁祸首,最后甚至遗臭万年。

其实,光是这一点,大家就应该能够理解为何魏征要背叛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了。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说句不好听的,魏征就是个打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争夺大唐公司的控制权,管他什么事情?

只不过,魏征是跟着李建成混的,他出于自己的利益,自然希望李建成获胜。 问题是,等到李建成被干掉,李世民又愿意用同样的待遇、甚至更好的待遇来对待魏征时,魏征凭什么要拒绝?



不是有很多老话说得好嘛,良禽择木而栖;再总而言之,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更夸张点的,我不是为一人尽忠,而是为天下黎明百姓尽忠,所以我要选择更贤明的主公辅佐。

当然,很多人可能觉得我真么说实在有点太过贬低魏征这位大贤臣,问题是,只要我们看下魏征的履历,就会很清楚,魏征从来就不是从一而终的人。

比如,魏征最开始是隋朝的官员,后来李密的瓦岗起义规模越来越大时,他就转身开始跟着李密混。再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便跟随李密归降李唐。

结果,李密受到李渊的打压时,魏徵作为李密的旧臣,却转头就抱上了李渊的大腿,还主动请缨跑去劝降还在山东的李密部将李勣。

再后来,李渊派魏征到李渊的堂弟李神通手下工作,结果不久李神通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都被俘虏,于是魏征又变成窦建德的起居舍人。



又过不久,李世民率军击败窦建德,魏征又离开窦建德,再次回到大唐的怀抱。而这之后,魏征就成为太子李建成东宫的太子洗马,而据说李建成对魏征也是礼遇甚厚。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吧。所以,按照魏征这样的履历,他在李建成死后,选择归顺李世民,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当然,如果史官们按照这种方式写魏征归降李世民的原因,那岂不是让魏征和李世民这对千古君臣的佳话,变得世俗起来!所以,史书上就这样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本想把魏征也处死,所以他把魏征叫到自己府上,询问他为什么演挑拨自己和李建成的关系。

这个时候,魏征很坦然的告诉李世民,总而言之,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便下令赦免他,并用魏征为詹事主簿,让他从此跟着自己混,魏征推辞一番后才不得已才接受。

这样再读起来,魏征的人格是不是要高大上许多,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这种背景下收服魏征,是不是也显得他心胸宽广、尊重人才,是一个比李建成出色多的主公?


我是赵帅锅


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第一谋士。而且还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要想办法建立战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才会真正强大,才会真正打败李世民。

可是玄武门政变之后,魏征却投奔了李世民,积极地为李世民的政权效劳。并且在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世民剧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贞观之治”之所以在历史上那么出名,不是因为“贞观之治”让唐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而是李世民与魏征这一对君臣,关于“进谏”和“纳谏”的故事,让封建时代的政治体制,达到了一个十分开明和亮丽的高度。可以说,魏征对“贞观之治”这一盛世蓝图的创造,起码贡献了一半的力量。

我们知道,古代是最讲究忠诚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个人违背了“忠孝”这两个字,也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了。可是为什么,魏征明显违背了这一点,他依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千古扬名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怪不得魏征,因为“玄武门政变”之后,是李世民去把魏征找来,要任命他为官员的。

不过,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来的,他也应该像方孝孺那样啊。方孝孺并非朱允炆的第一谋士,他尚且那样忠诚于朱允炆。魏征作为第一谋士,他为什么却不忠诚呢?

(玄武门之变)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家里的事情,是他们的内部斗争。魏征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这话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错误隐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会,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并不存在李家内部争斗的问题。否则的话,“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不了了。

后世“靖难之役”后,朱棣就曾经用这样的话回答方孝孺。说这是咱们家里的家事,你就不要掺和了。当时方孝孺就批驳他说,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来管,怎么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管找什么理由,只要魏征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节有亏”。

然而实际上,历史不是这样评价魏征的。历史对魏征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就算有负面评价,也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这一点。

(魏征剧照)

魏征为什么会这么幸运呢?

我认为,之所以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魏征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后,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就是做一个“直臣”。

所谓“直臣”,就是敢于直截了当说出君王不是,直截了当地给君王提出批评意见的人。这样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时是一种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赞扬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点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于要想升官,就必须要服从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这样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为皇帝都是有私欲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欲,也就是伤害国家伤害老百姓,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奸臣。

不过也不绝对,也有迎合皇帝而成为忠臣的。当然这必须要皇帝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但是这样的皇帝毕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当奸臣的就比较多。

(影视中的李世民和魏征)

如果要想当忠臣,就绝对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无法升官,很可能还会死掉。因此有些忠臣会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或者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样。直臣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

比如有一次,魏征去向李世民汇报工作的时候,李世民正在玩鸟。害怕魏征说他,就把鸟儿藏了在怀里。魏征明知道鸟儿不能在怀里藏太多的时间,偏偏说个不停。以至于后来魏征出去,李世民把鸟儿掏出来的时候,鸟儿已经被闷死了。

这就是魏征,连小事也绝不糊涂。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应该说,魏征也是幸运,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别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贬谪,乃至于被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魏征选择了做一个古代社会里最难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才给人一种感觉,他并没有顺从李世民,因而他才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赞扬。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魏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贤臣,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贤臣,一是因为他“知耻近乎勇”,二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唐朝名相魏征〉

至于他为什么会背叛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是因为魏征要做一个“良臣”,而是不一“忠臣”,

魏征一生五次“换主”,尽显人生无奈

魏征一向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李世民曾说:

“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懂得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白得失。”

魏征的死被李世民喻为失去一面镜子。

这就是魏征,但是倘若我们翻开魏征前半生的“简历”则会发现,魏征并没有这么完美。

简历

姓名:魏征

经历:

  1. 本是隋朝如同小吏,上司元宝藏
  2. 跟上司背叛朝廷,投奔反贼头领瓦岗寨寨主李密
  3. 随战败的李密投降李渊,默默无闻,后去山东,被任命为秘书丞
  4. 窦建德攻下黎阳,俘虏魏征,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
  5. 李渊打败窦建德,魏征重归李唐,效忠于太子李建成
  6. 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魏征再次换主,效忠于李世民

〈简历模板〉

魏征最终效忠于李世民时46岁,魏征前半生五次易主,虽然总体名声还不错,但是却明显谈不上是贤臣。

此时的魏征虽然谈不上是贤臣,但是却是一个想成为贤臣的人。

在跟随李密时曾献计:“挖沟垒墙,坚守不战,待敌人筋疲力尽撤退时,发起进攻。”,遗憾的是没有被采纳。

在跟随李建成时曾屡次提醒李建成提防李世民、“早做打算”,李建成也没有很在意。

可见,魏征很想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无奈未遇名主,反而各种原因迫使魏征五次换主。

年近半百的魏征是绝望的,要知道在当时,屡次换主是极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魏征越不光彩他越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仅是背负着“换主”的称号,踏入坟墓。

机会来了,“知耻近乎勇”,为名誉一搏

终于,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派人召来魏征,问道: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二人啊?”

魏征答道:

“若太子听我之言,不会有今天身死的下场”

李世民欣赏魏征的直言,封他为谏议大夫。

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魏征?

关于李世民为什么重用魏征历来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1. 爱才:就如李世民自己所说的,魏征直言敢谏,自己很欣赏。
  2. 爱名:李世民向来以贤德闻名,重用原本的敌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3. 为政:立魏征为典型,表达自己不追究太子旧党的态度,以安人心。
  4. 平衡:玄武门之变后,朝中政治班底大换血,原秦王府的人纷纷登上政治的舞台,有一家独大之势,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提拔他人。

〈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将魏征立为典型,这给了魏征很多“资源”,如对他比较宽容,这便是先前所说魏征的“天时地利人和”。

魏征为了洗刷自己曾经五次“换主”的失节,他“知耻近乎勇”,势要用自己的行动将其弥补。

对于魏征来说,他是死过五回的人,而现在还能活着,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所以他不在惧怕,他直言敢谏,将生死之置于度外,终成为一代贤臣。

在观李世民,他也有自己的耻辱,“杀兄囚父”,而“重病得用猛药治”,必须有影响力更大的事情,方能掩盖这个耻辱,魏征的直言敢谏就是一个机会,所以无论魏征如何直言,李世民都虚心接受。

结语

魏征不愿做一个“自己身死,使君主成为暴君,国家沦丧,空有其名的“忠臣”。”

而要做一个“使自己留有美名,君主拥有贤名,国家昌盛,百姓安定的“良臣”。”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魏征是古代千古少有的名臣,后世心中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硬骨头,乃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可是在唐朝第一疑案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却投靠了“叛逆者”李世民,并以敢言直谏称著于世,和同样善纳建言的唐太宗李世民共谱了一出不亚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之交、君臣之知,可以是唐太宗之名,有一半是靠魏征建立起来的。

按理说,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可以有无数种打算,弃官回乡也行,杀身成仁也行,或许坚持拥立已死的太子李建成也行,不管哪一种都足以告慰太子的恩德,可是魏征却选择了投靠仇人李世民,这做法虽然让人不解,可却也在情理之中。


一、受各种演义影响,魏征在世人心中是一个忠臣不仕二主的形象,可实际上的魏征却未必就是个“永不折腰”的硬汉

隋末乱世炀帝残暴,群雄并起逐鹿,有志之士思得明君,纷纷选择站队,魏征也是这股洪流中的一员,在《两唐书》里面都提到过:魏征此人,家贫落魄,但胸有大志,可却不热衷于那一亩三分地的家产,而是将其变卖全部拿来读书,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之术,为此还不惜出家做道士。

和众多良禽一样,魏征也急于执木而栖,找到自己的明主,一展生平所学,当他自认为自己的“治国之术”已经有成时,他最先找到了瓦岗起义军的领袖李密,在他手下做了一个典书记,相当于文学参谋一类的职位,可是魏征在李密手下做得很不开心,他的很多建议都被才大志疏的李密给否决了。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颋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而去。

可以看出,魏征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所想的是辅助明君夺取天下,在所选非人的情况下,魏征另择明主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所以在李密战败后,魏征就投降了唐主李渊,做了个没有任何官职的散官,依旧不得重用。

为了建立功业,魏征毛遂自荐,主动请求出使山东、河北等地,招降李密在当地的割据势力,结果在相州被夏王窦建德俘获,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日记官,兼谋士职。要知道在相州被俘的还有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和原李密的部将李勣(魏征此行最主要的就是招抚他)等人,可李神通没有投降,李勣也是明里投降,暗里和长安互通有无,甚至多次密谋诛杀窦建德,就忠诚度这一点,魏征可就比李勣差得多了。

唐夏虎牢关时,魏征十分出力,连出奇谋对付前老板李渊的军队,幸好是魏征运气好,窦建德一条都没有采纳,要不魏征可就不能再进入唐廷,乃至于最后成就“千古贤臣”之名了。由于李世民的奋战,虎牢关之战唐军节节胜利,魏征就这样又被俘获到了长安,不过这次,魏征遇到了他生平第一个贵人:太子李建成。


二、再次进入长安后,魏征深受李建成后代,并逐步进入权力中心,成为李建成和李世民夺嫡的重要谋士

作为一手导演了虎牢关大捷的李世民,他在俘获了魏征后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甚至有点鄙视他,可或许是觉得魏征招抚李勣有功,李世民也没有杀他,只是给了他一个悠闲的散官,不赏也不罚。倒是太子李建成对魏征还不错,任命其为东宫洗马,把魏征带在身边。

在虎牢关之战大获全胜的李世民,志得意满,并在第二年再次出关,前往河北,这次的目标是继承了夏王窦建德河北地盘的刘黑闼。不过这次李世民在河北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1. 同样是群雄之一的郑王王世充,他在举部投降后还是免不了自己流放、部下被杀的结局,所以刘黑闼拒不投降,还给窦建德立碑建墓;
  2. 窦建德此人不同于王世充、宇文化及之流,在河北很有威望,史载他“所得物资,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崇尚节俭,不好酒肉,恩泽于民,所以将士用心、士民拼命;
  3. 窦建德也很有政治头脑,他对于被俘的炀帝皇后萧氏以及炀帝之孙杨政道,始终以君臣之礼对待,绝不越雷池一步。由于当时东突厥的老婆为隋朝宗室、炀帝堂妹义城公主,所以窦建德尊崇原隋朝宗室的做法,很得义城公主欢喜,夏国政权也以此获得了东突厥的军事支持。

靠着窦建德留下的政治遗产,刘黑闼从举兵到全面恢复河北势力,仅仅只用了半年,并在武德五年自立为汉东王,改元天造,和唐国分庭抗礼。

在河北地区全面皆兵和东突厥的军队支持之下,李世民在河北举步维艰,连属下猛将罗士信都被俘杀害,李世民也差点被刘黑闼埋伏被杀,靠着尉迟恭的奋战才死里逃生。后面唐王朝不得已临时换将,把李世民换成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建议下,李建成很快就平定了刘黑闼之乱。

魏征言于太子曰:“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故齐王之来,虽有诏书赦其党与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喻遣之,则可坐视其离散矣!”太子从之。黑闼食尽,众多亡,或缚其渠帅以降。

平定河北后,魏征正式成为李建成的谋士,在和李世民夺嫡之战中,魏征给李世民造成了很多麻烦。但与此同时,魏征的本事也逐渐为李世民所知,这成为了他日后起用魏征的契机。



二、魏征虽深感李建成对其的恩德,可他更不愿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却此白费

魏征身为李建成的谋士,他自然要对其帝位的稳固劳心劳力,和裴寂一内一外,一明一暗地守护着李建成,裴寂看着李渊,魏征看重李建成,可是魏征过于急进,他急着要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挑明了来干,这对于一贯优柔寡断的李建成来说是很厌烦的一件事,到最后也就逐渐疏远他。

魏征刚尝到一点甜头就又被打入冷宫,一肚子学问和抱负都无法实现,对此,魏征颇有微词。等到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同样获罪于李世民,有一段时间不受重用,可是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在河北作乱,在重臣房玄龄的建议下,李世民起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去山东招抚,本来就急于建功的魏征马上出发山东,并安抚了原太子千牛卫李志安和齐王府护军李师等人,成功平息了太子党的反扑。

这时候的魏征已经开始为太子李世民效力了,而李世民知道魏征确实本事不小,同时也为了向天下人展现自己的仁德之风,所以这对君臣一拍即合,一卖一买,就这样成就了一对千古君臣佳话。

不过要知道的是,魏征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为李世民效命的原太子党成员,像夺嫡之战时出力比魏征还多的裴寂,他是朝廷的宰相,坚定的太子党领袖,李渊多次有废长立幼的想法,都是靠裴寂给他打掉的,太子李建成死后,裴寂第一个出来为李世民唱赞歌,也因此被李世民作为了“黄金台”。有重臣裴寂的首倡,原太子党成员也就放下了成见,慢慢向李世民靠拢了。


比如玄武门之变时,差一点就抄了守备空虚的秦王府的太子属官冯立,以及已经有强开玄武门的可能的薛万彻、谢叔方,如果不是当时李渊被尉迟恭手里的那两颗人头给吓傻,急忙发出敕令要军队放下兵器的话,李世民和他留在后方的家属可能就这样被这群被这两支军队给杀了,玄武门之变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可是李世民在大事已成后,对这些差点让自己功亏一篑的猛将,依旧还是没有进行清算:

  1. 冯立在看到李建成头颅后,孤身逃亡,李世民下了悬赏令捉拿冯立,最后冯立自首,不但没获罪,反而被任命为左屯卫中郎将,在之后的咸阳大战中,冯立以数百精兵大败突厥骑兵,给之后的渭水对峙打下了军事条件;
  2. 谢叔方和冯立一起逃入树林里,在家人被捉的情况下,两人都很快就投降了李世民,谢叔方接连被任命为肃州、凉州、广州刺史,对当地的民生发展和水利灌溉工程都有很大的贡献;
  3. 玄武门之变,薛万彻带着家人逃入钟南山,李世民多次征集都不来,足足几个月后,薛万彻才出山辅佐李世民,被任命为大同将军,成为唐王朝对抗突厥的一员猛将。

所以在玄武门事变后,投降李世民的太子府属官并不止魏征一人,论亲,魏征不如薛万彻,论重,魏征不如裴寂,论刚,魏征也不如冯立、谢叔方,他的投降在深受演义影响的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在当时那个年代,魏征的投降却是理所当然,没什么道德文章可以用来辩论的。

总结:人是具有多面性的,魏征也不外如是,对他而言,寻找明主让自己得以施展抱负才是重中之重,至于这个明主是姓李还是姓窦,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这一点其实和所有乱世英豪一样,可谁能说从袁绍那里逃到曹操那里的荀彧、郭嘉、张郃等人就是小人,而一直坚守袁绍乃至最后被杀的田丰等人就是忠臣呢?别忘了,忠字之外还有“大奸似忠”一说,小人之外还有“大忠似奸”一说,北宋靖康之耻时,秦桧主战得比谁都兴奋,所以除了戏台上,任何人都不应该被脸谱化,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魏征之投降是他不愿让自己辛苦学到的知识付之流水,而李世民之收服太子党是为了成全他自己的名声,善用人者不拘小节,善做事者不惧名声,魏征作为一个帝王监督者,在贞观朝将其才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李世民作为一个善于纳谏的帝王,他能起用得罪过自己的太子党属官,把国家前途放在首位,才能成就一个“贞观之世”,成就一个强大的唐王朝。这一点比起那些一直高呼“忠臣不事二主”,到了却是“水太凉”的士大夫们,要好上数万倍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贤臣不一定是绝对的忠臣,再说魏征即使是忠臣但他也不是愚臣。魏征一生共追随过五主,起家投李密,后随李密败归李唐,为李唐在山东招揽人才时又投窦建德,后又复投大唐李建成,魏征换了四位主后才投李世民。在投奔前四位主中,有人戏称魏征投谁谁死,被称“克主魏”。

可以说魏征是在遇到李建成时才真正得到重用 ,李建成曾表奏魏征为太子冼马,深得太子的信任。但就如题主所言:“为什么魏征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魏征“愿赌服输”

作为曾侍奉过四个主子的魏征,他深谙发达之路。玄武门之变是李氏兄弟间的争权夺位,但他魏征无论这场政变失与成,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虽然他在李建成阵营,也得到过重用,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也就是对付李世民的问题上,李建成并没有听取魏征将李世民调离长安的建议。所以当李世民成功后问魏征为何要撺掇李建成杀他时,魏征以“他当初如若听我,你就没有今天”。虽然说出这样的话,但魏征也是个明白人,玄武事已成,他一个人也无法改变什么,而且主子李建成都死了,他去背叛谁呢?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魏征只是附属品,他无力回天,也只能“愿赌服输”。

二、李世民的拉拢

杀兄弟,夺皇位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李世民虽害怕建成余孽重起,但他也不敢把事情闹大。有人说是李世民宽宏大量也不无道理,但更是为了稳固他皇位的拉拢政策。魏征的胆识与才能应该早就得到李世民的注意的,就像常何,知己知彼才能将敌人的人才拉拢入自己的阵营。

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升任魏征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非但不被处死,反而被升值重用,可谓是喜逢知己之主,当然魏征明白要竭诚辅佐。当然魏征确实是一代名臣,性格耿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成就了唐太宗与魏征的一段君臣佳话。

总结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明君也会择优士而取。魏征“精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虽侍多主,但仍为大唐臣子,不能简单说他投李世民就是背叛,就是不忠。


予知君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况且魏征对于李建成已经很够意思了。一直尽心尽力辅佐李建成,直到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篡位成功后才改为效忠李世民。历史上魏征数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是李建成自己不能听信忠言。这也怪不的魏征。魏征已经尽到了身为人臣该做的一切。说到底魏征只是臣子,他只为李唐王朝的主人效力。李渊时期,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属官,而太子又是日后的皇帝,所以他就为李建成效力。李建成死后他自然就会为李世民效力。魏征并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不会替李建成殉葬的。甚至在魏征看来李建成是死有余辜。毕竟一手好牌打个稀烂,这也是够让人无语的。

魏征早年间也是隋朝的一名官吏,他最初跟随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下,后来元宝藏投奔瓦岗李密后,魏征又被挖角到了李密手下。但魏征到了瓦岗李密麾下后,数次献计献策,李密等瓦岗首领皆不采纳,这就导致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击败。而李密也投降了李唐王朝,魏征也一同降唐。魏征归降李唐王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唐朝劝降了占据大片领土的李勣,但不久后魏征等人被窦建德所击败,并且全部被生擒俘虏。因为魏征有大才,所以窦建德又启用了魏征。三年后,李世民大军讨伐窦建德,生擒并且击败了他。魏征这才得以再次回归李唐王朝,太子李建成用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魏征职业生涯前期非常坎坷,转战数方阵营效力。以此来看就知道魏征并不是迂腐之辈,他非常的懂得变通。

魏征到了李建成麾下后,他敏锐的发觉,虽然李建成贵为太子。但他的竞争对手秦王李世民却更加厉害。其功劳远不是李建成可比。所以魏征想尽办法替李建成谋划,争取立更多的功劳来增强李建成的威信。李建成也深知弟弟李世民的威胁,所以他听取了魏征的建议,之后请战,并且生擒斩杀了刘黑闼,平定了山东之地。李建成层也因此威信迅速提升,搬回了一局。但随着李建成地位的巩固,他也开始狂妄自大起来。魏征却知道,只要李世民不死,那么李世民就永远都是太子李建成的威胁。所以魏征就一直劝李建成尽早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却一直拒不接受,他认为李世民已经对自己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了。这也给了李世民后来绝地翻盘的机会。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且逼退了皇帝李渊。之后李世民派人找到了魏征,询问他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征如此耿直,也丝毫不避讳什么,所以李世民也开始欣赏魏征了。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个胸怀过来宽广的君王,他赦免了魏征并且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而魏征除了死就只有为李世民效力。上面我们也说过,魏征不是迂腐之人。所以魏征就只有给李世民效力,并为此奉献了一生。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1.魏征自诩为良臣,不为忠君,只为社稷

魏征和唐太宗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魏征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

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大家赞赏。

2.旧主亡,新主立,天下已定

实际上,魏征在跟随李世民之前,是李建成的谋士,当时各为其主,曾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只是李世民抢先一步而已。

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后,逼迫李渊退位,天下已定,魏征只能选择跟随李世民。

3.只有活着才能施展抱负

这一点没啥好说的,魏征是个聪明人,他比谁都清楚只有活着才能为百姓,为社稷。

4.李世民确是明君,可辅佐之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魏征也清楚,李世民不是庸主,其文韬武略在大唐不断的征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故追随李世民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实现抱负。

他俩也确实搭配不错,成就一段佳话,大唐也开启“贞观之治”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