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深山裡的採蜜人,開工前要拜山神


每年12月底至次年5月,小蕊和小官都會開著租來的小貨車,從普洱,紅河,到臨滄,德宏,自南向北,在中國雲南西南部的大山裡尋找一種神秘又珍貴的食材——崖蜜。這種由黑大蜜蜂釀造的蜜,無法通過人工養殖的方法採摘。黑大蜜蜂又叫喜馬拉雅排蜂,僅分佈於尼泊爾、中國的西藏和雲南。它採深山百花,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做窩。小蕊和小官採蜜的故事,充滿了膽識與智慧。

雲西南的傣族,傈僳族,佤族人,有飲野生蜂蜜的習俗,他們認為這種食物能讓人長壽。一個蜜源只採一次,並且需要留一部分蜜給崖蜂食用,這是100年前傳下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採集方式。所以找完普洱的蜜,他們就要繼續北上,到臨滄,德宏,保山,大理去。5月是採崖蜜的最後月份,僅半年,小貨車就跑了4萬公里路。

山路崎嶇,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車或騾馬,再往山裡走,就要靠人力了。而遠的蜜源更是在離村一天腳程的原始森林裡,需要在野外過夜。

每次採蜜,大家都會帶著爐灶和食物,或就地取材填飽肚子。生火做飯的地點經過幾十年以來的仔細挑選,在山洞裡或溪流邊,取水方便,也防火防雨。

崖蜜高掛,崖蜂攻擊性又強,所以每次採摘前,守蜜人或大師傅會安排拜山神儀式,祈禱豐收與安全。

一次採摘,守蜜人四哥帶了兩隻土雞進行祭拜,儀式結束之後,跟火腿一起燉了給採蜜隊伍吃。“山神已經吃了雞的靈魂,所以人吃掉雞的肉。”但實際上,因為採蜜辛苦,一旦開始也沒辦法停頓,人們需要大量的肉類蛋白質補充體力。

一般來說正常可採的崖蜂巢體型巨大。一窩有上萬只蜂,直徑接近1米,有的甚至能達到2米。

只有靠煙燻把黑大蜜蜂暫時燻走,露出黃澄澄的蜂巢,才能進行收割。放煙的人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燒得太旺,煙一旦變小,崖蜂反覆回巢,或攻擊採蜜師傅,都讓崖蜜採收的過程變得漫長。

而所有的人,都為了服務好懸在空中的大師傅,要保證他的安全,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動,還要跟他完美配合,儘量接住十幾公斤重的割蜜桶。

有時採蜜隊伍為了節約成本,會減少人員配置,小蕊和小官也不免上去幫忙。

要想找到好的崖蜜,好的採蜜人才是關鍵。懸崖採蜜的技藝,大多子承父業,方圓幾十公里的寨子可能才有一個採蜜人。這項工作危險又辛苦,只屬於藝高人膽大的男子。他們最年輕的十五六歲,最大的不過40歲,但無論年輕年長,都被稱為“大師傅”,在採蜜隊伍裡很有威望。

“最難採摘的崖蜜,是凹進懸崖內側3至5米的那種。”兩年來,小蕊親自跟採了十幾趟蜜,最怕遇到凹陷的蜜源。雖然採蜜師傅的身型體重都非常適合在懸崖上高空作業,但面對凌空凹陷處的巢穴,需要崖底的人合力將繩梯拉至跟巖壁平行。


採蜜師傅將採到的崖蜜倒出。

採蜜人拿著一塊剛剛採到的蜂巢。

雲南的崖蜜被臨近村寨的人們世代守護著,而看護蜂蜜的人,往往是村子裡有威望的人家,被稱為守蜜人。在過去,集體農作的方式能降低每個人的生存風險,種田,打獵,採崖蜜也不例外,比如一家派出一個人參與採蜜,就能按比例獲得分成,除了自己吃,也有人把崖蜜拿去集市售賣換取家用。半農耕半採集,仍是雲西南山區百姓的常見活法。

巖蜜採集以後,將原蜜分離和過濾,收穫金黃的蜂蜜。這時候最能體會“勞動的成果似蜜甜”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雲南的少數民族,真的很上進,有些人不會普通話,但能感受到他們想努力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的心。”小蕊的夢想是開一間專賣雲南特產山貨的公司,再就是賺了錢,買一輛進山不怕“水泥”路的四輪驅動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