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老師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門網課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從2月初開始,上海大學近1500位教師加班加點建設網絡課程。不到20天的時間,2000多門課程應運而生,於3月如期與同學們“相聚雲端”。建1000多道微積分習題的線上習題庫,數碼“大片”分享在美實驗室“宅經驗”……為了網課,上大的老師們也是拼了。

在大洋彼岸分享實驗室“宅”經驗

一身“盔甲武士”裝扮,光劍在身,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的蔣飛老師就以這一“硬核”形象出現在了同學們的《畢業設計(本科)》課堂交流上,令人印象深刻。

蔣飛如今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在雲課堂上,他也和上海的同學們分享他在這一著名實驗室裡的“宅”生活。

除了介紹在MIT的藝術創作課程,蔣飛也將在實驗室的有趣經歷分享給同學們。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有將近30個研究小組,“宅”是媒體實驗室乃至整個MIT成員的共性。“這裡所說的‘宅’並不是指與外界隔離或拒絕社交的極端做法,而是一種對工作極端專注的態度。”他介紹說,可能是考慮到大家爭分奪秒的習慣,媒體實驗室幾乎每天都提供免費食物,保證研究人員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能獲取基本的營養需求。

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蔣飛如今在實驗室研究的是沉浸式敘事可視化,利用多維數據結合虛擬現實來完成敘事可視化作品。“從開始的客觀故事到之後的主觀故事,我非常享受整個創作過程。”他也用視頻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作品。

而在分享的最後,他說:“孤獨是學術研究的常態,但媒體實驗室的氛圍讓我感受更多的是幸福和充實,尤其是在對跨學科研究和教育的理解上,很多精彩的內容沒有具體展開,我想就把這些運用到今後的教育工作上吧。”

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線上授課最大體會要“眼觀六路”

龔玉婷是悉尼工商學院教師,主要負責《計量經濟學》等多門課程的講授,從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後,除了理論知識,還需指導學生學會統計軟件的實際操作。

線下課程需要書寫很多公式推導的板書,轉成線上課程後該如何呈現給學生?龔玉婷首先嚐試了在觸摸屏電腦上用手寫筆書寫。但發現寫出的字體很大且難以分辨,於是採用了第二種方案:課前先把涉及到的板書在word裡用公式編輯器寫出來。課上與同學們分享word頁面,這樣一來,不僅字跡清晰,而且可以通過顏色標識重點。

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授課開始後, 龔玉婷最大的體會就是要“眼觀六路”,除了關注自己授課的內容外,還要時刻盯著騰訊會議聊天框、超星平臺的聊天群。因為學生們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及時看到他們的反饋有助於老師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且,每次切換共享屏幕,她都要確保學生們能夠看到,然後才會放心地講下去。龔玉婷說,同事們提供的錄課和授課技巧,讓上課的同學們在短時間內與她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並及時告知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案。

同行老師也表示,龔玉婷採用雙平臺進行直播教學和教學互動,四周在線教學內容安排清晰。直播時學生參與度高,即使是線上授課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建成1000多道微積分習題庫

佟麗寧是《微積分》課程組核心成員,也是社區學院數年來的熱心導師,一直活躍在本科教學的一線。

2月份開始,學校做出了網上建課的部署,全校老師都在為“停課不停學”做準備。習慣了講臺前板書飛舞的佟麗寧表示,最大的壓力首先是要學會快速建課,以及要和其他老師一起把大一最核心的基礎課《微積分》上好。為此,她逼著自己儘快熟悉軟件操作,經過20多個日夜奮戰,終於錄製並完成了十餘個操作短視頻。

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她也加入到網上建課教師管理團隊。保證微積分按時完成建課是關係到同學們專業分流的重要課程,在數學系教學系主任楊建生教授的組織下,佟麗寧與數學系戰“疫”期間臨時黨支部中8名教師一起建設了包含1371道習題的微積分習題庫,提前完成了課程網課建設任務。

如何實現學校佈置的同質等效的教學目標?佟麗寧在線上與同學們溝通探討,測試軟件平臺,儘量縮短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差距。為了上好第一課,她一下子申請了三個軟件,做好了各種預案。直到3月4日,第一次課開始,看到了學生期待的眼神:“我在屏幕前一下子展開了思緒,以前累積的壓力通通得到了釋放。”佟麗寧說。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