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上函数、微积分等知识,学习它们是浪费时间吗?

一葦3950


看到一个质疑数学的了。

答过很多不愿意学英语的题目,现在来答一个不愿意学数学的题目。

之前说如果学英语没用就不用学了,我们也说过,那数学也不用学,因为你真的只懂加减就行,而且这些技能不用在学校学,在社会上学就行了。

然后这些人又说,数学和物理是一切什么科学的基础。很老实说,如果他们这样说都成立的话,那只要你学科学,学到一个新高度,英语也成为必须学的了。最可笑的是,他们这样说就好像是让人家觉得他们的数学和物理很厉害了。多少人一说起英语就很痛苦,说英语误了自己,原来自己可以成为人才,这就可笑了,国家真的不需要偏科的人呀 ,而且不偏科,全科优秀的人现在正享受着各科优秀带来的好处,而那些说英语误了他们的人却还沉浸在痛苦当中,天天做梦都想着自己原来是人才,就是因为英语结果去搬砖了。

好了, 现在终于有个数学学得不好的说不想学微积分了,不过,我们也不是人人都学过微积分,起码70-80后就很多人才没读高中的。这些知识真的不深造的人是没必要学,学了也等于没学的。现在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国家给你过独木桥的机会,但不是人人都过得了,你过不了也不用死,就乖乖地回去从事一些层次较低的工作,这没毛病。


中小学英语精修


作为文科生,大一时学的微积分等,当时觉得没用,但怕挂科,还是硬着头皮学了下来,后面发现,无论学习财务管理还是审计或其他具体专业时,大一时的数学思维能力全部派上用场,包括以后工作中,老板让我们一个月搞定的公司内部软件,我一个星期搞定,而当年不好好学习数学的家伙们,无一不喊头疼,最后花了一个多月才勉强弄懂……所以有时候很多学科都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当时以为用不上的,在此后都有用武之地。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我们学到的是智慧,而不是死板的东西。



物理有点白


三角函数作为最简单的几何函数,我上学的时候都不屑一顾,现在工地当民工,又重新学了一遍,还好我脑子不算太笨,算是学会了!现在工地上拿个哨领着其他的民工拽线!最起码不用拽,还比他们工资高!他们都觉得我能算出线的长度是很神奇的!


染指流年96


我们一生每个阶段都是微积分,到死才能由微小加起累积得结果,函数恃别三角函数那么多公式,只能应对解决一个类型,人生也是看似很复杂有章程,只有遵守现有规定才是正确方法,事后永远记不起用不上,但我学了别人到如今的函数和高等数学。

今天我六十岁了对它还心有不甘,等英文作业写完,就着手数理化系统学习了,还好我儿还在给上高等数学课,不懂还能请教,其实本人数理化学的也是很棒的。

只是工作只用到化学四十年,其它课目用上少,但给儿女辅导课不用请别人了,老头子英文好,所以我家省了一笔教育经费呀。


太阳出来暖洋洋张爱琴


这个问题的描述中谈到人人都学过微积分,这就有些夸张了,连欧美发达国家也实现不了。就是大学生,也不是人人都会学微积分的,很多人专业都不用去学高等数学的。

何况中国的本科生才占人口的4%,里面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等需要高数的专业又只部分比例,所以能学习微积分的人也算是很少数一部分了。

所以即使是大学生, 也是部分专业才会学习微积分。特别对于理工科大学生,高等数学当然就是必修课程,属于专业的基本工具,如果不学习数学,基本很难深入的学习。微积分这样的基础,在理科生今后日常的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本人物理专业,我想说的得是大学物理课本,打开来看都是公式好吗,大部分时间是拿着物理书,学着数学课,从微积分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数学不好,念得会很痛苦的。

所以大多数人学到高中数学就够了,已经可以起到锻炼思维,提高逻辑分析能力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数学是门工具,不学习就挂科,走面的路很难走下去。


量子实验室


函数,微积分,都是高等数学的内容,一般的理工科学生都要学习,它是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预算的基本工具。

如果你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硕,读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高等数学是必须的课程,如果你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那高等数学基本没用。

但是,中国的本科教育泛滥,过分的扩招本科生,导致很多本科生最终走向社会都是基本的一线工人,其实,当一个普通工人根本不需要本科,直接读专科,技术,职业学院学习一种技能更实用。

所以说,大幅度扩招本科,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孩子青春的浪费。


财经耕耘客


很多人不是用不上,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用。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职业,都能用到数学,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连数学都不懂,怎么谈得上数学意识呢?数学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绝非夸大其词。

一个开小卖店的老板,可以通过各品类商品的销售数据计算商品周转周期,并结合自己的现金流,建立最优库存;也可以通过顾客的数量、类型、消费金额、消费商品品类分布、毛利贡献、消费频次这些数据,来建立最优的货品组合,也可以制订合理的促销策略;还可以观察、收集附近同类竞争商家的人流量、商品品类、进货频率,制订竞争策略。这些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够解决的,需要用到微积分、概率和统计。

既然说得这么牛逼,那为什么小卖店的老板不这么做呢?一是可能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懂数学,只会靠丰富的经验来经营;二是即使懂数学,也未必值得这么做,因为一个小卖店算计得再精明,它的盈利受区域限制也是有天花板的。多得的利益未必与如此精密计算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相匹配。

同理,一个游戏玩家,可以记录下多组攻击力数值、攻击对象的护甲值数据、实际伤害数值,计算出攻击转化为伤害的公式;一个赌徒可以根据赌博规则计算自己赢钱的概率和期望收益。

哪怕是一个研究历史的纯文科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根据历史上多场战争双方在经济、人力、科技等因素的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以找到战争胜负结果与这些因素的数量关系。

所以你看,数学无处不在,在理论上它对所有人都是有用的。


管理者洞察


函数和微积分的学习很有必要。函数让你懂得多元世界,多元社会,多元思想个意义。微积分让你懂得无限分割,得到无限准确的的结论的道理。数学不单是数字计算,数学揭示万事万物的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数学只有一个精确的结论。概率统计,虽然是概率计算,当样本数据无限大时,结果也趋于无限精确。所以未来社会的学校什么都可以不学,不能不学数学。科技越发达,就越离不开数学。现在全世界的教育只有数学与语言是一直学到底的学科。可见数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数学是通向真理的工具。二者同样重要,特别是未来,没有数学就没有未来。


骨头无畏牛刀


您提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您多大年龄,我其实很早就和您一样提出了这个质疑,而且我自己就给出了答案,“是的,应该没什么用吧,”于是我大学就没好好学习数学,而且我还是学工科的,所以学过工科的同靴们就知道我有多悲剧了吧?后面所有的科目,物理、模拟电子等所有学科,没有不用微积分的。文科生相信只要涉及数学的,应该也都知道如果数学不好,真的寸步难行,基本没有深造的机会了。

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数学。因为

1、它是几乎所有学科的基础,而且他的逻辑思维,也是研究其他理论的基本构架,如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也是应用数学知识非常多的。

2、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办事也更加有条理,对目标的分解和量化,也更清晰,明确。在工作中,经过数学思维训练的人,更容易提高工作效率,更容易取得成绩,获得成功。

3、数学学的好的人,办事方法(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和没学过数学的人,效率是不一样的,使人感觉自带一种气质。就像学过音乐的人和没学过的,气质也不一样。我们好多家长想让孩子从小学习一下舞蹈或者乐器,并不想走专业,说就熏陶一下就可以。数学也是一样,希望还没毕业的人,不要放松学习数学,它不仅是你有机会在很多领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让你与众不同的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





杰西说教育


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上函数、微积分等知识,学习它们是浪费时间吗?大部分人都是从数学对思维训练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方面来回答,认为最好学习,有备无患,艺不压身。我这里要探讨如何进行分类教育,让每个人学到匹配自己的数学知识。

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课都是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要学的课程,但学习效果总的来说都不太好,这跟我国人口众多,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的方向基本指向高考,只能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有关。

在我国的高考中,数学除了文理有别外,教学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这使得本来学龄人口就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我国更容易呈现出正态分布或俗称二八定律的统计规律,即不管大家多么努力地学习数学,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少量的学生学得很好,也有少量的学生怎么学都学不会,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很一般。

来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择校的作用,更好的学生都往名校集中,很多学校还要成立重点班,这样虽然数学教学大纲都一样,但难易要求差别就大了。

到了大学阶段,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考入名牌大学,二线的大学也得到部分较好的生源,而三四线大学首先就输在生源这个起跑线上。大学数学教育也因此泾渭分明,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数学”的类似提问经常出现的原因。

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为了高考而进行长年累月无效率的训练后好不容易积攒出来的那点数学感觉,一进大学就被扑面而来的全新体系的数学课程冲击得荡然无存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质量,名校与非名校学生呈现出重大的差别,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这种统计规律更加稳定。

多年以前,为了解决大学数学难学的问题,高数和概率统计的知识已经“下放”到中学。但如此“剧透”始终未能让学生在大学把数学学得更好,该会的照样是那少数的比例,该不会的还是大部分人,正态分布就这样注定了一切。

在名校上数学课,由于好学生比例大,教师也可以讲多一些技巧,展现数学的精妙奥秘。而在二线大学,学生差别太大,教师也只能讲一些很粗浅的内容。三四线大学怎么上数学课,真的不敢想像。近年来我国大学中还实行所谓“通识”教育,即进了大学先上“平台课”,一年半后才分专业学习。而进大学后大多数学生都避重就轻选读较容易的文科数学,到了分专业时,有些对抽象思维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明显就招不到好学生了。

要提高教学质量,可能就要去除浪费时间的“通识”教育,一进大学就分专业,甚至按某种能力的强弱来分班,比如若强调数学,就按能力分类,让数学较好的学生学习较正统高难度的数学课,把经过长期考察确实无法学习正统数学的学生分到趣味数学的班级,学习那些趣味性游戏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这样大家都适得其所,学习起来才有干劲,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提上去。

当然这只是一种想像,在相对僵化的环境中不易破局。更现实的做法是,大量开设趣味或游戏数学课程,让学生二选一或者同时选择,当正统的数学课程成绩老是上不去,可以用趣味游戏数学课程的成绩代替。如果真的能做到,将会解救相当可观比例的大学生们,让他们在玩乐游戏中也能形成灵活实用的数学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