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素酒是什么?为什么唐僧有时候推辞,有时候主动喝?

别酒流年


这个问题的答案感觉可以丛《西游记》第82回中找到,以下为原文:

唐僧被半截美人捉去,强逼成亲,悟空劝唐僧,“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他一锺。”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那师父没奈何吃了。

(金鼻白毛老鼠精,又名:半截观音、地涌夫人,先前她在灵山偷食了如来佛祖的香花宝烛成精,如来差托塔天王父子将她拿住,被佛祖放过后,认李天王为父,认哪吒三太子为兄,并在下界自己的妖洞中供设神位香火。)

一、《西游记》中的素酒是什么?

“素酒”和“荤酒”之分,属于中国佛教教徒的“创造”。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因此用粮食酿造的酒就被称为荤酒。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所以称之为“素酒”。

在《西游记》中提过的用水果酿的酒有椰子酒、葡萄酒。而孙悟空知道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古代的葡萄酒,与今天的葡萄酒并不完全一样,大致跟现在家酿的葡萄酒差不多,实际上就是有少量酒精成分的果汁。

因此,《西游记》里的素酒就是用水果酿的酒,而唐僧最喜欢的就是葡萄酒了。

二、为什么唐僧有时候推辞,有时候主动喝?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82回的原文中,文中提到唐僧知道自己“喝点素酒,还得见佛成功”、孙悟空知道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由此可以得知唐僧不止可以喝素酒,而且还能“平日”里喝,最喜欢的是“葡萄做的”。

其次,我们再盘点一下唐僧在公开场合喝过的酒。

1.在唐太宗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临别时,给唐僧一杯送行酒,说这是素酒,酒里包含君臣之义,故土之情,御弟哥哥“不敢不受”。

2.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拿住,为了迷惑妖精,“勉强吃了”。

3.在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问唐僧吃荤还是吃素。唐僧说“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你看,唐僧竟然主动要求喝点素酒增加情调。

这三次里,只有在女儿国的这次才是正真意义上的主动喝,另外两次实在的推辞不过才喝的。

看出来了吗,唐僧主动喝酒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日”里喝,特别是遇见“葡萄酿的素酒”的时候;一种是跟女儿国国王一起喝。所以“为什么唐僧有时候推辞,有时候主动喝?” ,因为爱呀。


都是知识点


看了这么些人写的回答,真好笑!我真怀疑没了度娘你们怎么活?还素酒就是没有蒸馏过的酒?还有什么素酒是没煮过的酒 你们看看《北山酒经》吧,那是因为怕酒坏了!哈哈哈哈。还有人把素对应的荤的概念愣往里塞!还有甚者说什么素酒度数低和尚和尼姑喝了不会乱性和破戒。大哥,您真敢写呀!这都什么狗屁倒灶的东西,你们稍微读两本史书或者说你们稍微了解一下酿酒计数的发展也不会写成这样儿了。

我不敢说我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毕竟连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都还是个问题呢。先普及一下中国酿酒的技术,宋代窦苹写过一个姑且叫他小帖子的文章叫酒谱因为成书在宋代,所以基本上可以总结唐代的酿酒技术了。他把酒分为五类酴、醴、醪、酎、醨、醑,其实这五类也就是当时酿酒的五个阶段,晋代江统的酒锆说有饭不尽、唯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也就是说我们的酿酒是因为饭和粮食存的久了自然发酵的,再结合酒谱里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我们的酿酒技术是很原始和低端,就是纯靠发酵。而且我们的主要原材料来自谷物,那么谷物和自然发酵法酿造出来的是什么酒呢?自然就是黄酒啦!也就是说其实在宋以前我们汉民族一直是喝黄酒的,这也就能解释宋和宋以前的文学作品里为什么那么能喝,就是因为酒度数低嘛。还有宋以前的诗词里“玉碗盛来琥珀光”,所谓的酒为什么是琥珀光了。这是我们讲的谷物酒,也就西游记里所谓的荤酒了。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看窦苹的酒谱里关于“般若汤”是怎么说的吧!

在谷物酒范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发酵或者说酿造的原材料那就是水果和乳制品,黄帝内经里就有“醴㒥”一说就是拿乳制品酿的甜酒。汉民族酿造果酒的历史其实和我们酿酒的历史一样长,在东汉扶风人孟佗就曾经用自酿红酒换到一个大官的记录。那么唐代诗人乔知之“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的诗句(现在知道为什么很多的酒吧叫兰桂坊了吧?)宋代癸辛杂识里梨酒一文也详细记录了果酒的发酵工艺。但是当时我们的酿酒方法依然是储存发酵法,所以那个时候所说的水果酒其实就是甜甜的有个酒味儿,不能算是酒。这个就是素酒了!这么说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元代曾经禁酒,但是果酒不算在列。现在明白了吗?唐长老喝的素酒是果酒!或者说果汁!

你们真可爱!




行走的故纸堆里


佛教的三条戒律之一就是不喝酒

但是在《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出发前,唐太宗为他渐行时,唐僧就喝了一杯酒。

在女儿国的时候,唐僧和女王在红灯暖床的暧昧气氛下,唐僧回答出家人吃素,但是没有戒酒,此时若是来几杯素酒,自己也能喝。

你是否曾想:这唐僧也不六根未净,还破戒吗?未也,因为唐僧喝的是素酒!

素酒到底是什么酒?

素酒是什么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注意到,很多人都答,素酒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粗酿,酒度数低,浑浊不好看,大会引起人的欲望,所以称之为“素酒”。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就是素酒。 这种解释,很滑稽,属于拍脑袋想出来的。

我们回看《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里面这样写: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葡萄属于水果类,即水果酿造的酒便为“素酒”。

素酒起源于佛教

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即用粮食酿造的酒就是荤酒。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可称“素酒”。


但是,“素酒”和“荤酒”之分,属于中国佛教教徒的“创造”——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论荤酒、素酒,酒后都会乱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饮用的,但机智的中国佛教徒,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创造性的发明了荤素之分!


大嘴厨的电影梦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转世,所以他是非常遵守佛道的。佛门清规戒律中禁止接触的东西他都不会去碰。但是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酒。

西游记中唐僧启程取经时,太宗皇帝李世民前来为饯行,给他递上了一杯酒。唐僧拒绝说出家人不饮酒。太宗就告诉他,这是素酒,喝得!于是唐僧端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就出了城上路。

其实唐僧有过多次酗酒的经历,但是他喝酒不是像水浒传里那群“哲学家”一样光着膀子吃着牛肉端大碗一样胡吃海喝,每次就喝一点点。而且得看是和什么人喝,比如说在高老庄时孙悟空收拾了猪八戒,高老爷为了表示感谢就给唐僧敬素酒。唐僧拒绝了,怎么都不肯喝,可能是高老爷的身份不如太宗皇帝让唐长老瞧不上吧。

在通天河的时候,当地群众听说取经团队能捉妖。于是便赶紧拿出素酒想敬他们,但是唐僧拒绝了,他说自己不胜酒力,出家人也不能酗酒,但是几个徒弟可以喝。当然这只是唐僧的客套话,因为他不想喝。

在女儿国的时候,唐僧和女王在红灯暖床的暧昧气氛下,女王试探唐僧是吃荤还是吃素,唐僧回答出家人吃素,但是没有戒酒,此时若是来几杯素酒,自己也能喝。这里就可以看出唐僧面对美色还是没有完全的抵抗力。高老爷和通天河群众敬你酒你不吃,如今在美艳动人的女王面前反倒主动要求喝酒,这不是六根未净吗?其实也不怪他,就算换作燃灯这种得道大佛,面对如此尤物的女王暧昧的撩骚,估计也无法保证一直开启贤者模式吧!唐僧没有回绝,估计他内心也在苦苦挣扎吧。

那么问题来了,这素酒是啥东西?难道酒还分荤和素?我们可以在原著找到线索:在无底洞之时,老鼠精曾经给唐僧喝酒,还说是葡萄酿素酒。原来所谓的素酒就是果子酿的果酒,也就是今天的葡萄酒一类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荤酒度数都是很低的,和今天的醪糟差不多,所以武松才能喝上十八碗。至于古代的素酒,那可能和我们今天喝的果汁饮料差不多,有酒味但是没有酒劲,所以太宗才告诉唐僧这素酒喝得!

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唐长老还挺有情调,知道在浪漫的气氛里来点葡萄酒,而不是来老白干俩人划拳


安安小影


素酒是哪种酒呢?

我们餐桌上一般有荤菜和素菜之分,荤菜是指以动物为食材做的菜肴,素菜是指以植物为食材炒制的美食。那佛教里酒的荤素是怎样区分的呢?

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因此用粮食酿造的酒就被称为荤酒。

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所以称之为“素酒”。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里,即是无底洞白毛老鼠精女施主。里面这样写道“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这里的素酒明明白白的写着是用葡萄酿的酒。

唐长老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喝酒是在原著第十二回,唐长老骑白马拜别太宗,前往西天取经,酒里包含君臣之义,故土之情,御第哥哥不带含糊的一饮而净。

第二次则是前面说的和白毛鼠喝的交杯酒,道一句“娘子”,干净利索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喝下肚。美人求阳,圣僧也差点把持不住。

第三次就是在女儿国,女王陛下一口一个御弟哥哥,双目含情,满眼柔情,融化了唐长老的戒律。这酒喝的心甘情愿,一杯接着一杯。

西游记里唐长老喝酒一般是只和身份尊贵者喝,更喜欢的是和美女一起喝,其他场合一概是不喝的。


觅青山


荤酒,相对于素酒而言的,是指“精酿”过的酒,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蒸酒”,通过蒸馏的手段得到色泽清亮透明,味道香醇的酒。

清朝最权威的烹饪大全《调鼎集》中说素酒乃是“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中说:老鼠精逼唐僧成亲,孙悟空变只虫儿在旁偷看,老鼠精捧了杯素酒与唐僧,唐僧提心吊胆地饮下,悟空在一旁想的却是“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称为素酒。以区别于荤酒:白酒,高粱酒等烈性酒。做法是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


久辰视讯


  • 在《西游记》中的第13回,唐僧离开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送唐僧时,原文写: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定都还记得这个情节,这也是我们今天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素酒”这个东西,既然叫“素酒”,难道还有“荤酒”吗?除此之外,在《西游记》中的,多次提到了“素酒”。如:
  • 第19回,高老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钟。
  • 第48回,三藏道:“贫僧不饮,小徒略饮几杯素酒。”陈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炖暖酒,与列位蘯寒。”
  • 第54回,三藏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三藏下来,却也擎玉杯,与女王安席。……三藏欠身而起,对女王合掌道:“陛下,多蒙盛设,酒已够了。请登宝殿,倒换关文,赶天早,送他三人出城罢。” ……那八戒……喝了五七杯酒,口里嚷道:“看添换来!拿大觥来!再吃几觥,各人干事去。”……女王闻说,即命取大杯来。近侍官连忙取几个鹦鹉杯、鸬鹚杓、金叵罗、银凿落、玻璃盏、水晶盆、蓬莱碗、琥珀钟,满斟玉液,连注琼浆。果然都各饮一巡。
  • 首先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荤酒”。
  • 和《西游记》同时期的明朝大才子徐渭,有一首五言律诗《酒三品》,题目中有注:“曰桑络、襄陵、羊羔,价并不远,每甕可十小盏,须银二钱有奇”。诗曰:“小甕五双盏,千蚨五瓮香。无钱买长醉,有客偶携将。酝籍宜高价,淋漓想故乡。狭斜垆不少,今夜是谁当。”题目中把“桑络、襄陵、羊羔”三种酒的价格都标示了,两钱银子可以买一“甕”,每“甕”可以分十“小盏”,估计一“甕”最多也就是二斤,价格还是很高的。要知道在与《西游记》同时期创作的《金瓶梅》里,侯林儿与陈敬济在酒馆里点了“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以及“三碗温面”,总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
  • 徐渭说的这三种酒都是产自山西,桑络酒产自运城;襄陵酒产自临汾;而羊羔酒,明代冯时化的《酒史》载:“羊羔酒出汾州孝义县。”另外《山西通志》载:“(孝义)酒之名色甚多,其羊羔儿名重海内”。
  • 而“葡萄酒”,《本草纲目》载:“而葡萄、蜜等酒独不用曲。”
  • 在《本草纲目》中,凡是需要和酒一同服用时,李时珍都是注明是“酒”还是“烧酒”。可见明朝中晚期时,酒和烧酒人们普遍认为不是一种东西。
  • 那时中国人还不知道“酒精”这个概念,不像我们今天是以是否含有“酒精”,来作为判断是否是酒的标准,而是以是否加“酒曲”作为区分。明朝人的“酒”是加曲酿造出来的,烧酒又是在加曲的酒基础上蒸馏出来的,所以唐僧不喝“酒”,是不喝“烧酒”和“酿造酒”。
  • 而“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且不用酒曲,所以不是“酒”,之所以又称为“酒”,仅仅是因为喝完后人有醉酒的感觉,就像“酱油”叫油不是“油”,“葡萄酒”叫酒不是酒,所以唐僧“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 类似的“不是酒的酒”,在《西游记》中还有一种常提到,但我们今天还少见到的“酒”,那就是“椰子酒”,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喝过“椰子酒”。

汤包饺子蛋


前不久,江湖哥写了一篇《取经路上唐僧到底喝了几次酒?》一文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读者朋友认为,取经路上唐僧喝的几次世俗的酒都是“被迫”的,从内心深处讲算不得“破戒”。为此,江湖哥又细读了一遍西游记原著,发现唐僧其实根本就没有戒酒,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

那么,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唐玄奘第一次公开喝酒是在哪里喝的?是跟谁喝的?且看原著第12回里,太宗皇帝为唐僧送行时——

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看到木有?这是身为御弟圣僧的唐僧同志第一次公开喝酒,他先是“假把意思”推辞了一下,装了一把清高,说酒是大和尚的头一戒,自己生下来就不会喝酒。我想他说这话可能有三层意思:一是确实过去一直没喝过酒;二是自己作为大唐高僧、取经代表,不好当众破戒饮酒;三是不了解唐王李世民的用意,不知道李老大是故意装糊涂还是有意试探他的禅心,所以故意适度推辞一下,以便下一步行动。

当高情商的唐太宗将这酒说成是“素酒”的时候,唐僧同志也就没有再推辞了,而是欣然接受,一口见底。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千百年来这酒都是五谷杂粮或水果酿造而成的,应该都是素酒(泡酒除外),那么佛家弟子戒的应该也就是这“素酒”。唐王把他说成是素酒,只不过是给这个大和尚一个台阶下罢了!就好比,当今天朝上国,管你平时喝不喝酒,酒桌上领导说喝你就得干,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而且这酒里有文化、有感情、有内涵,你看李世民在酒杯里说了多少祝福期许的话?这话要是没有这杯酒做媒介,是不可能说得这么完美漂亮有文化的!这一杯酒是“君臣兄弟”的酒,这一杯是“保官禄富贵的酒”,唐僧虽然破了一大戒,但陪皇帝这种相当一级的领导喝酒,喝得值当,全当是“素”的宽宽自己的小“信仰”。

关于唐长老喝酒的事,我想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在原著第82回里,就在无底洞陪女妖精喝酒那一段——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此处先省略19个字,后面还有用,呵呵)那师父没奈何吃了,急将酒满斟一锺,回与妖怪,果然斟起有一个喜花儿。

这一杯算是“保命酒”,老唐喝得相当之纠结,一边是自己的小命,一边是天天被自己唠唠叨叨教导的徒弟孙悟空。让自己当着属下公开违纪喝大酒,一但被下属掌握了把柄,以后还怎么好意思念那紧箍咒?好在他聪明,当着悟空的面发了一通毒誓,将自己的无奈和委屈说了一大篇,博得了群众的眼泪,勉强蒙混过关,保全了性命。一杯抵一命,这“素酒”也算喝得值!

那除了这两次,他还喝过其它酒没有?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还不止一次,是“经常”喝,还有目击证人。不信?且随我一起继续看原著第81回——

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傅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就是刚才省略的那19个字,呵呵!)那师父没奈何吃了,急将酒满斟一锺,回与妖怪,果然斟起有一个喜花儿。

从这一段行文描述中,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其实悟空早就知道师傅平日里爱喝葡萄造的“素酒”的事,就是今天我们喝的葡萄酒,不用解释了!估计唐僧平时守口如瓶,这等机密的事,整个西游世界里恐怕也只有悟空一个人知道吧!这一杯应该算是“养生的酒”,因为喝的是葡萄酒,不伤人,还可以软化毛细血管,延年益寿,所以做“师傅”的得经常喝(怪不得他皮肤那么红嫩,原来秘方!),你我也得拿个高脚杯学着喝一点!

看了上边三段原著,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会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于唐僧同志喝酒的问题虽然人证物证俱全,但就此给他‘定罪量刑’恐怕也不太妥当,因为唐僧几次喝酒这要么就是别人逼的,要么就是悟空的一面之词,从法理上来说他本人没有亲口承认喝酒,那也就不能算真正的破戒。”

听了这话,有人肯定暗笑江湖哥这次吹牛皮吹破了,哪个大和尚会主动承认自己破戒喝酒了?从小到大看西游记也不下十遍了,也没曾见过唐僧主动承认自己喝酒的片段,最后再加“呵呵”两个字,看江湖哥如何应对!

“江湖看西游”一直坚持“从原著中来、到原著中去”的评说理念,参考的唯一资料也是吴承恩撰写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原著。所以,为了回答这一神圣而光荣的问题,我又抱着原著啃了好几天,终于在原著第54回找到了答案,这次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了:唐僧根本就没有戒酒,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而且他说这话的时候语言环境很安全,没有人逼迫他。请大家随我一起到西梁女儿国,看看唐僧自己的原话吧——

女官奏道:“臣恐唐朝御弟与高徒等平素吃斋,故有荤素两样。”女王却又笑吟吟,偎着长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三藏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

看到这里,关于唐僧到底有没有破酒戒?他到底喝了几次酒等问题不用再争论了,终于可以圆满的告一段落了。刚工作的时候,我每次看到这几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桥段,都会忍不住要骂唐僧几句,也曾经和朋友聊天笑谈唐僧的虚伪。但随着阅历的徒增,我对唐僧喝酒的事有了新感触,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那取经的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破戒喝酒的又何止是唐僧一个?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但玉帝老儿突然喊他多留一日,开个“安天大会”,他也不敢违悖。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秀操作”,要装B也只能装全套了!至于如来他老人家有没有破戒喝“素酒”,吴承恩同志没有直接交待,只在文中留下“琼香缭绕群仙集、美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觥筹交错、天仙佛祖把杯停”等等,最后如来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众各酩酊。

“天仙佛祖把杯停、众各酩酊。”读完这两句我也是醉了!总之,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借酒成事,有酒后成诗成文流传千古的,也有酗酒滋事的……人在江湖混,难免要喝酒,但无论我们是陪领导喝的“福禄酒”,还是商海里请客户吃的“招财酒”,或是同学兄弟聚会时的“怀旧酒”,还有那治病的、养生的药酒,这一生我们要喝的酒确实很多很多,喝酒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芸芸众生。只要初衷,把握一个度,那都不是事,是事也就扛一会,一会就没事。


天灭哥


荤酒、素酒就是从效果上说的。

  1 指酒精浓度低的甜酒(不易喝醉)。

  2 即使喝了浓酒,没喝醉也算素酒。

  3 即使喝醉,没误事也算素酒 

《西游记》第十二回,太宗给启程往西天取经的三藏饯行,着宫人执壶酌酒,太宗执爵,三藏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

第十九回,写高老庄上答谢唐僧收了八戒:高老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锺。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说不尽那杯盘之盛,品物之丰。

八戒在自报家门时,说到自己饮酒乱性,准确地说是他饮酒显了本性,云: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八戒饮酒沉醉,忘乎所以,以至乱了伦常,失了尊卑。正是一个饮酒误事的坏典型。从效果上说,与素酒相对的自然是荤酒了。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陈老问:列位老爷,可饮酒么?”三藏道:“贫僧不饮,小徒略饮几杯素酒。”陈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炖暖酒,与列位汤寒。”  

第八十二回,唐僧被半截美人捉去,强逼成亲,悟空劝唐僧,“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他一锺。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唐僧深怕自己没有多大酒量,酒的劲道过大,饮了,会使自己乱了性,听任美人摆布,从而身不由己地破了色戒,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须知,色和酒的严重性在佛教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八戒就是前车之鉴。而悟空却知此酒劲道不大,师傅虽酒量甚浅,饮一杯也不至于沉醉,所以劝他吃。

吃的酒未使饮者沉醉,未使其身心失去自制力,这样的酒是素酒。


UEC看影视



1 指酒精浓度低的甜酒(不易喝醉)。

  2 即使喝了浓酒,没喝醉也算素酒。

  3 即使喝醉,没误事也算素酒。

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素酒”与“荤酒”(部分内容)  □周岩壁  戒酒,真是谈何容易!佛教自身也有权实二法,佛经中不少地方提到,在特定场合饮酒,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德;此外因病需用酒作药或药引,也不算破戒。这为佛教徒破除酒戒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西游记》第六回写菩萨往赴蟠桃宴。因为此前孙悟空偷桃偷酒,弄得“荒荒凉凉,席面残乱”,菩萨与众仙见毕,云:“既无盛会,又不传杯。”李卓吾在此有旁批云:“原来上界神佛都不戒酒!”[2]  《西游记》第十二回,太宗给启程往西天取经的三藏饯行,着宫人执壶酌酒,太宗执爵,三藏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这里可以看出,唐僧恪守酒戒,是酒乃有害的这个观念的严格实践者。但太宗持另一种同样源远流长的观点,就是无酒不成礼仪。这两个观点发生冲突,一时好像不可调和。太宗却轻描淡写地用素酒的说法,消解矛盾,使饯行之礼圆满,也使三藏酒戒不破。酒还是原来的酒,但把它叫做素酒,就不是酒了,饮了算不得破戒。  不过,素酒,在《西游记》中又有特定的内涵。  第十九回,写高老庄上答谢唐僧收了八戒:高老把素酒开樽,满斟一杯,奠了天地,然后奉与三藏。三藏道:“不瞒太公说,贫僧是胎里素,自幼儿不吃荤。”老高道:“因知老师清素,不曾敢动荤。此酒也是素的,请一杯不妨。”三藏道:“也不敢用酒,酒是我僧家第一戒者。”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把,却也不曾断酒。”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遂而他两个接了头锺。各人俱照旧坐下,摆下素斋,说不尽那杯盘之盛,品物之丰。  我们已经知道,唐僧除了太宗奉的那杯饯行酒之外,再没有吃过酒。但他在这里认同了素酒的说法,明确表示,悟空和八戒不必戒酒;但不可以吃醉误事。唐僧的所谓误事,具体就是对整个取经大业造成不好的影响,或阻碍取经大业。就是说,作为佛教徒,唐僧认为,适量饮酒,不算破酒戒。这实际上是在对中印两种饮酒观进行调和。素酒,在这里是从它产生的实际反应来界定的:吃的酒未使饮者沉醉,未使其身心失去自制力,这样的酒是素酒。  第十九回,八戒在自报家门时,说到自己饮酒乱性,准确地说是他饮酒显了本性,云:  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八戒饮酒沉醉,忘乎所以,以至乱了伦常,失了尊卑。正是一个饮酒误事的坏典型。从效果上说,与素酒相对的自然是荤酒了。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陈老问:列位老爷,可饮酒么?”   三藏道:“贫僧不饮,小徒略饮几杯素酒。”陈老大喜,即命:“取素果品,炖暖酒,与列位汤寒。”  第八十二回,唐僧被半截美人捉去,强逼成亲,悟空劝唐僧,“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他一锺。”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那师父没奈何吃了。  这里,荤酒、素酒就是从效果上说的。  唐僧深怕自己没有多大酒量,酒的劲道过大,饮了,会使自己乱了性,听任美人摆布,从而身不由己地破了色戒,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须知,色和酒的严重性在佛教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八戒就是前车之鉴。而悟空却知此酒劲道不大,师傅虽酒量甚浅,饮一杯也不至于沉醉,所以劝他吃。这一段另外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唐僧平日好吃葡萄酒。

《调鼎集》虽然列出素酒:冰糖桔饼水

但是截图也说了【百果酒】供奉素客,素客也可以喝酒精饮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