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警醒,北大高材生弒母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的殘疾心理

2016年轟動全城的北大高材生弒母案件,當事人吳謝宇因告知舅舅過來接機,舅舅接不到便家訪後,發現吳謝宇母親謝天琴屍體。數十層的塑料包裹著,每一層都放有活性炭,並且在屍體附近安裝了監控設備,與電腦接連可用手機隨時查看屋內的一舉一動。時隔三年,吳謝宇杳無音信,終於在2019年4月21號的重慶機場處,被識破認出。

家長們警醒,北大高材生弒母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的殘疾心理

到底是因為什麼,可以殘忍的將自己的親生母親痛殺於此?至今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當事人筆錄,但是通過吳謝宇的生活環境,想必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知道一些悲劇發生的緣由。整個事件的走訪筆錄關於吳謝宇的生活軌跡,都是一些母子感情和睦,同學朋友一致的讚賞,老師親友的誇讚······最終發現大家對於吳謝宇的評價:優點就是完美的化身,缺點就是沒有一點缺點。

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的吳謝宇,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上,是智商不達標嗎?是關愛不夠嗎?還是說受盡欺凌了?其實這些都不是,心理的健全才是人德智體美勞發展的基本前提。心理的建設好比如一幢高樓大廈的地基,沒有穩健的基礎,就算這幢高樓建設的再完美再高,最後都會像千里堤壩那般,毀於螻蟻。

縱觀北大高材生的弒母案,我們不難發現,孩子過於完美的軀殼下,心理健康的缺陷就像一把匕首會日漸手刃摧殘著“完美”孩子的一寸又一寸肌膚殘骸。孩子因為“完美”,不得不壓抑著自己的慾望,擴張本不屬於該年紀應有的念想,時間久了,就會自然而然的一個軀體共享著兩種靈魂身份。一個是善良的天使,一個是醜陋的惡魔,在有些悲傷,憂鬱,陰暗,害怕的時候,都不得不分裂出來兩種形態,長此以往,久而久之,一旦平衡不了,惡魔的暴性驅使了善良的本質的時候,悲劇的人生變不可逆轉。

家長們警醒,北大高材生弒母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的殘疾心理

如此心理健康才是人通往幸福的一道大門,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呢?

首先,要學會管理情緒,穩定情緒。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喜怒哀樂,成功失敗,苦惱困惑,都會一直伴隨著的,合理的管理情緒,控制情緒,穩定情緒,該傷心的時候放聲大哭,需要發洩的時候敢於發洩,面對成功,不要壓抑自己的高興,面對失敗,不要沉迷於憂傷。情緒的管理,就在於釋放有度,不管面臨的是什麼,都能釋放出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對事物的一種激情。

其次,擴展視野。很多家長一直謬誤認為,孩子的學業好,就代表著前途光明。一個人的視野,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範圍。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多抽點時間參加擴展活動,豐富一下自己的業餘生活,只有人與人思想碰撞了,彼此間的環境交錯了,你才會明白了,人與人交往都會有誤會摩擦,真正的現實生活都是不盡如人意。有了這些心理建設,就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懊悔終身。

再者,不要給自己戴上“完美”的高帽。

追求完美,可以理解,但是一直以完美的形象現身,那就是負擔。要知道再完美的玉石,都會附上一絲絲瑕疵,更何況是人!所說完美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段段坎坷的經歷拼接而成,要學會在成長的道路上拋棄一些你認為很重要的不離不棄的東西,當你真正放下的時候,其實這些東西本質是輕於鴻毛。

最後,要學會傾訴。不管你身處何處,遭遇何況,都要學會細細聆聽,勇於訴說。上帝既然賦予你一張嘴巴和一雙耳朵,就是為了告訴你,你有權利傾訴。勇敢的大聲的告訴別人,你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不想要什麼,不想幹什麼,無論結果如何。

家長們警醒,北大高材生弒母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的殘疾心理

長大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既然我們都做了一件這麼奢侈的選擇,何不真正認知一個事實?心理健康的完美,其實就是學會接受不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