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先驱——倪光南


北京中关村,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而四十年前,倪光南和许多中国信息技术的先驱者一起,在这里开启了以科技创新改变未来的序幕。

IT先驱——倪光南

畏惧者怕难,因为创新是不容易的。倪光南觉得,科技创新确实很不容易,因为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的环境,并不是做出来就行,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所以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关村一带的田里还种满了大片的水稻。1961年,倪光南大学毕业来到这里,当时的中国十分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原本学习无线电专业的倪光南,被分配到这里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

因为计算机就是信息处理,无线电当时主要的也是信息处理。计算机和无线电不同的地方,就是计算机用了大规模的硬件软件来做,无线电往往是硬件规模比较小,相当于集中做一些事情,而计算机是面向更广泛的领域。但是它们有很多共性,比如说人们学的脉冲技术、电路计算、信息论等等,都是很有好处的,基本上有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倪光南参加工作之后不久,就加入了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的研制工作,这是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由于计算机与无线电有许多知识交集之处,倪光南在其中担任了机器调试组组长的工作。

倪光南做调机组长,后来又兼任电路组长、插件组长,因为他们这个机器,每一个电路都是做成一个插件大小,像个饭盒那么大,体积挺大的,讲插件的,一般来讲,比如门电路是三个门电路,现在人们往往说集成电路,这个密度非常高,由上亿个晶体管组成。他们这个就是用几个电子管,一个门电路是由两个电子管、三个电子管、四个电子管,就是几个电子管组成的,这样倪光南就做插件组长,就是外部设备的插件组长。实际上,更多地搞了一些电路设计。

当时的电子管计算机,以真空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器件。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诞生于美国,装置了1.8万只电子管,重三十吨,运算速度为每秒五千次,而这个速度仅仅相当于今天家用电脑计算速度的六十万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真空电子管寿命较短,导致这种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的可靠性极差。

电子管的可靠性是很差的,如果他们做收音机,它根据指标5千小时,在电脑里头用的是脉冲应用,所以可以用几万小时,但是一台电脑,就说119机吧,他们当时的机器好几千个真空管,所以用概率来算,二十四小时,一天平均来算的话,有几个电子管一定要坏,所以对他们是很大的考验。

倪光南作为调机组长,包括算题过程有问题了,得判断故障,排除故障,逻辑电路要很熟,就是能根据当时控制台的情况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控制台很多很多的,几百个氖灯指示灯,还有上百个开关,得通过这些手段,很快判断故障,排除故障。所以有时候,他们必须把逻辑图都背出来,这是很大的好处。脑子里有这种熟悉的概念,能够了如指掌,很快地解决问题,能够正常算题。除了调机以外,还搞一些电路设计和改进,因为在设计过程之中,他们要不断地提高。这是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所以在设计过程之中,无论是电路,还是逻辑也好,都进行了很多的修改,不断地发展。倪光南有机会参与了电路方面的事情,就是做插件组长。另外,逻辑方面的就是调试组长,通过实践锻炼,逐渐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1964年,在计算所科技人员的集体努力下,119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达到五万次,这已经接近了电子管计算机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然而,此时新出现的晶体管计算机已经取代了电子管计算机,成了世界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这让倪光南意识到自己投身的计算机产业,是一个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超乎想像的行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创新。

中关村电子市场,每天有无数台微型计算机通过这里走入千家万户。如今,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了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微型计算机IBM-PC,从此计算机不仅仅应用于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也逐步走入家庭走入办公室,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然而,当微型计算机来到中国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与西方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

在当时电脑功能比较低的时候,计算机处理西文没问题,二十六个字母组合,就是所有的西文信息,都可以组合起来。而对中文来讲,他们按照国家的标准,就有六千多个汉字是最基本的。现在他们的汉字要覆盖这个,像身份证应用,他们就要处理上千万个汉字。

倪光南意识到,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时代,如果不解决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应用,中国在信息时代将远远落后于世界。要想让计算机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必须先解决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出现了针对PC机的汉字处理软件系统,但问题随之而来。

如果把PC机拿来,他们不用特殊设备的话,光用软件其实也可以做,但是做了以后会发现,这个电脑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了处理汉字了。比如说算一下,大概每秒钟计算机整个的功能放在里面,能够看出几十个汉字就不错了,一秒钟能够显示几十个汉字,别的事情做不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需要有一些更加好的手段,通过增加一些特殊的硬件、特殊的软件,使得计算机处理汉字能够和西文一样快,真正比较重要的地方能用。像一个汉字处理功能,它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让人家看汉字显示,这已经把主要的功能耗掉了。这个需要有一些专门的技巧来使用计算机,就是计算能力不足的时候,该怎么来处理汉字。

当时的电脑运算水平较低,单纯以软件处理汉字信息,就会占用电脑绝大部分的计算能力。换言之,同样一台电脑,在处理英文信息时就像坐飞机,而处理中文信息时,就变成了走路的速度。如何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解决汉字信息处理的瓶颈问题,成为倪光南研究的重点。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生产和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的能力。就在这时,他获得了去加拿大交流访问的机会。1981年8月,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

因为汉字处理,倪光南用的是图形显示技术。图形显示,加拿大正好有一个部门就在做图形显示,所以他们对倪光南的图形计算很感兴趣,就邀请他去。1981年,倪光南接受他们邀请,成为访问学者。

在加拿大期间,倪光南接触到了国际上主流的计算机技术,他对于构建汉字信息处理的硬件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他拿出自己在加拿大期间的工资采购了许多研究器材。

倪光南就买了一点器材回来,就是CPU那些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国内很难买到,改革开放以后能买到。有时候一个定单,半年不一定拿到,有芯片也不一定能拿到,所以倪光南把他们要用的芯片拿回来,1983年倪光南回来,基本上硬件软件这些东西都带全了,回来就可以搞。

1983年,倪光南回到国内,由于之前充足的准备,他很快就研制出了一台样机。

1984年出来的,叫LX-80即联想80,当时名字就起了联想,不叫联想汉卡,电脑叫联想汉字图形微型机,就是联想微机,一台汉字处理机。因为他们设计输入的过程之中,能够用联想来辅佐输入,因为当时倪光南觉得汉字输入还比较麻烦。现在人们知道熟悉输入法,有很多方法了,当时很重要的是用联想功能,就第一个汉字,带动了第二、第三,可以快一点,当时他们这种办法,还是有些好处,别人没用。

IT先驱——倪光南

倪光南开发的LX-80型微机,处理效率比国内当时其它的汉字软件系统提升了数十倍。然而,几个月后,倪光南却下决心放弃LX-80系统,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1984年,倪光南开发的LX-80型计算机面世,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了四家公司。然而,销量并不理想,倪光南意识到LX-80虽然以汉字处理速度见长,却缺乏应用软件的支持,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的需要。

当时IBM的PC就是一个标准,他们觉得如果自己搞一个系统,哪怕性能指标很好,中文汉字很快,这个PC因为没有专用的硬件,它用软件来做会很慢。但是看到它是有前景的,因为它是一个标准。

倪光南在1984年的时候,决定研究了PC以后,觉得应该依靠PC,把他们的技术移到PC上。哪怕牺牲了系统,他们这个系统不做,也要把这个技术变成一张卡,把它浓缩成一张卡,插在这个标准的平台上,这样才可能推广。所以倪光南觉得正确的一个看法,就是看到标准的作用,因为PC就是标准。

基于这一考虑,倪光南决定将LX-80微机的功能,融入IBM-PC中,研制插卡式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也就是俗称的汉卡。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压缩成其它系统上的插卡。这在科技成果上看似退步,却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

一个水桶最长的板,就是成果的水平,但是他们做一个产品,以一个水桶来看,一个短板,最短的才是水平。就是用一个水桶的原理,所以倪光南觉得这个是有很大的不同。

1984年,在当时的中关村大街上,中国最早的几家高科技公司悄然成立了。其中既有京海、四通等民营公司,也有科海、信通等由各个国有科研机构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应邀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科院计算所公司,担任了公司的总工程师。倪光南希望自己正在研究的汉卡,能够真正地走向市场,而不仅仅作为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

难点就是要浓缩,因为他们有一个完整系统,PC机已经是一个定型的机器,要不影响它大的部件,只能用它的一个扩展卡把汉字系统和PC系统融合起来,所以硬件软件都要做很多工作,硬件要改造,适合PC扩展卡的要求。软件上,要把他们的软件融合到PC的MS-DOS,要加上改造。1985年初,年三十吃完年夜饭以后,第二天早晨,年初一上午十点到就来加班,要把汉卡设计出来,他们四个月以后就出来了,5月份就推出汉卡。

1985年5月,倪光南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卡正式面世。产品一经推出,立刻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微机本身只有640K的内存,他们插在上面的卡上,就带2M的内存,专用的内存,所以不会和计算机争夺资源,他们汉字处理不会降低主机的效率,中文的效率和西文的效率是同等的,能够很好地自由地处理中文,另外倪光南手里的大部分西文软件拿来不用汉化就能用。

在当时,联想式汉卡解决了中国人使用计算机时的语言问题。某种程度上说,它有效地推动了计算机走进中国的办公室,对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有很多公司,比如说有一个吉普车厂,为什么用汉卡呢?倪光南和他们很熟,他们就说,我有一个规划软件西文的,它是用于整个公司的。倪光南拿来一看,在插有汉卡的微机上就立刻能用。想想开发一个软件要好多年,这个软件一直用的,拿到中国来照样能用,很多软件拿来就能用,而且使用效率就和西文软件一样,等于是把中文处理水平和西文处理结合起来了。

从计算机的角度讲,处理能力效率是一样的。中国微机开始走进公司进企业,进单位部门,所以实际上他们面向的对象不是个人用,而是单位用,办公室用,公司、工厂、行政单位,就是汉字顶多是个事务处理,办公管理用,所以这个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用。

1985年,一套联想式汉卡可卖到四千元,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六年的工资,由于联想式汉卡比同时期的其它汉卡具有更强的性能,使用起来更为方便,许多企业将联想式汉卡作为采购电脑时的必备配置。

当时倪光南发现需要培训用户,让他们知道怎么用。倪光南就提出来,需要搞一个用户协会,把汉字系统的用户聚到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同时及时反馈意见。

他们需要搞一个刊物,当时叫《联想世界》,用户在这中间有很多创新, 应用创新,因为联想汉卡有很多功能,它们在每一个应用场合集合以后,又有很多应用的创新,应该建一个刊物来交流。

另外,倪光南觉得应该有一个热线,当时没"800"也没"400",他们就在研发部,搞了一个热线电话,专门有人做的,虽然达不到二十四小时,但至少十几个小时。倪光南觉得这些事情,不是纯粹技术问题,但是非常重要,搞产品、搞产业化,需要搞这些事情。

此时的中关村,在连片稻田中崛起的电子市场,造就了一个创业者的乐园,遍布着科技致富的传说,也挤满了被后浪追赶着的弄潮儿。联想式汉卡投入市场三年,创造了一千二百多万的利润。1989年,中科院计算所公司更名为北京联想集团公司。联想式汉卡的成功,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会随着电脑处理速度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倪光南明白,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汉卡终有退出市场的一天。

中国在1993年以后,Windows3面世那个时候,这样一个配置之下,处理能力足够,硬件软件加在一起,不需要再加特殊处理了。就是消耗的资源,消耗的处理能力,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不像原来的微机,整个拿过来差不多,都为了汉字显示,就把整个电脑的处理能力都占了,资源都占了。但是到了这时候,486 、586的水平加上Windows3以上,他们不需要。

从1985年推出第一代联想式汉卡,到1993年联想式汉卡退出市场,市场总销量为十六万套,而早在联想式汉卡退出市场五年之前,倪光南就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

IT先驱——倪光南

汉卡还有一个功劳,就是带动微机去销售。比如汉卡四千块钱,出了四千块钱以后,用户要买电脑,如果在他们公司买,倪光南就说,你用我的电脑就行了!汉卡还在生命周期的时候,他们首先从1990年开始在微机上用自己品牌,全用自主品牌。

1988年,倪光南的目光转向了自主生产电脑上。由于当时微型计算机已经实现了模块化,很多所谓的电脑生产厂商只是单纯利用,对国外主流高科技公司设计生产的配件进行组装。但倪光南要做的,是自主设计集成电路板卡,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微机产品。

这些板卡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设计,计算所的人有能力设计做得更好。用公板没有前途,这样他们于1988年就定了方向。1989年就自主设计自主品牌的板卡,1990年首先在国内推出联想286,紧接着386 、486 、586,都是为了要快,他们要占先手!

第一台样机,展览的样机,都是倪光南从香港直接押货过关进来的。这样能够保证在世界上其他人还没发布,联想的486 、586,国内就发布了,他们要争这个时间。因为他们知道高技术产品的利润,往往谁先出来利润很高,可能半年以后利润就不高了,所以他们要争这种先手!

凭借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这两个影响了中国微机产业发展的产品,倪光南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倪光南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了,年轻人的技术,倪光南感觉有点落伍了,主要还是给出点主意吧。某些方面商量一下,在一些大的方向上,大家研究一下,做具体项目不合适,再去设计一个电路,编一个软件,可能都不是他的长项了!

三十年前,倪光南与许多中国信息技术先驱者一起,通过不懈地努力,将小小的中关村变成了中国的硅谷,也将中国带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时光荏苒,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电子信息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倪光南已经远离了计算机研究的第一线,但却依然致力于推广中国自己的信息技术标准,为中国科技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