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本事的父母才逼孩子?”白巖鬆:心疼幫不了孩子的未來

前段時間發文 引來眾多網友的討論,原來到底該不該對孩子嚴厲管教,讓很多父母心存矛盾。

“沒本事的父母才逼孩子”

小秦家的孩子3年級了,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小秦除了工作,幾乎取消了所有的活動,主要為了陪孩子學習、寫作業,去課外興趣班。

小秦雖然文憑不高,工作也很普通,但是對孩子,她要求特別嚴格。對孩子的教育也很上心,為了讓孩子學古箏,她也跟著在一旁聽課,就為了回家盯孩子練習。

“沒本事的父母才逼孩子?”白巖松:心疼幫不了孩子的未來

每當週末假期,閨蜜同學一起聚會,或者想要帶著孩子一起玩耍,小秦總是拒絕參加。朋友們也知道小秦對孩子嚴厲管教,不肯放鬆。慢慢也叫不喊小秦一起參加了。

有時候,同學們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候,也會一言一語地評論小秦。

  • “小秦家孩子學習挺好的。”
  • “都是她從小嚴厲要求的結果。”
  • “我可不忍心從小那麼逼著孩子。”
  • “太嚴了,何必呢。”
  • “這人呀,自己越沒本事越是喜歡逼著自己的孩子。”
  • “想要靠孩子成龍變鳳。”
  • ……


“沒本事的父母才逼孩子?”白巖松:心疼幫不了孩子的未來

白巖松:心疼救不了孩子的未來。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採訪衡水中學校長時,對於衡水中學的學生苦讀的現象進行了討論。他說,看到孩子們苦讀,身為家長心疼孩子也是在所難免,但是心疼救不了孩子的未來。努力學習可以讓一個孩子在將來擁有更好的選擇權,這就是現實,所以該吃苦的時候,就應該讓孩子吃一些苦。

1、學習本需要吃苦

十個孩子有九個半不願意主動學習,因為學習知識,特別是寫作業,本來就是一件需要耐下心來,矜矜業業去完成的事情。要想把作業寫好,更是要不怕難,不怕苦。

學習需要長期持之以恆,如果沒有迎難而上的精神,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內容越來越難,孩子們很容易會放棄。

2、吃苦是良好品質

要成就一番事業,或者在某個領域做出成績,另外在遇到艱難的時候,只有不怕吃苦的人才能走出艱難。

不怕吃苦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是每個孩子應該從小養成的良好品質。


“沒本事的父母才逼孩子?”白巖松:心疼幫不了孩子的未來

3、需要父母逼一把

孩子們還小,經歷也少,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信心去戰勝,再加上不懂得戰勝困難的意義,如果沒有人陪伴、鼓勵,可能就會放棄。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家長,修正孩子的行為,在他們想要放棄,或者偷懶的時候,能夠逼他們一把,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瓶頸期,品嚐戰勝自我,取得成就的喜悅。

長期以來,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刻苦探索的好習慣。

掌握“逼”孩子的方法很重要

作為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適當逼迫,但是並非一味強硬,因為方法不對,可以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往往會把事情搞得更糟。

“逼”孩子探索

當孩子因為艱難退縮的時候,要想辦法引導孩子探索,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才是孩子能夠長期堅持的原動力。

適當的放鬆

弓拉得太緊容易折,對孩子一定要張弛有度,讓孩子有放鬆的時間。

不傳遞焦慮

因為現實生活的艱難,很多父母容易把自己的焦慮施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的“逼”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瞭解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勞逸結合,在給孩子空間的同時,也要立規矩,守原則,讓孩子對自己選擇的事情,有毅力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