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次家,我有了份“不買”清單

不得不承認,在經歷一次搬家之後,我對家中添置傢俱和家居用品更加理性、甚至摳門了。

這篇文來自一個理工科媽媽的實用主義思維,僅僅個人心得,大家姑且一看~


搬家的時候有兩點重要體會:

1.很多東西為啥沒有早點扔?

2.有些傢俱其實之前不用買,還佔了地方。


我扔了些啥呢?

很久沒用了且不再會用的物件,比如孩子已經很久不玩的壞了的玩具;

其實大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整理(過程中交給他來一一做決定),帶著他感謝玩具的陪伴,並跟它們道別。

買回來卻用不上的物件

,比如買回來壓根沒有用的餐墊;

我們的選擇不是盡善盡美的,購物總會“吃虧走彎路”,所以確定之前的選擇不合適,那麼閒魚或者扔,比起堆放在家裡會是更好的選擇。

裝飾品,比如各種認為會裝飾到家的物件但其實早已佈滿灰塵。

有一類特殊的是照片牆上的相框;

其實照片牆本身是好看的增暖家居氛圍的,但要兩個條件

一是相框質量要不錯,如果紙板材質的,久了就需要更換新的,不然會感覺很舊;

二是相片要有些更換,一樣的照片看一整年也會審美疲勞,直到淪為被無視。

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把所有照片整理貼回了相冊,放在新家餐桌上方開放櫃子(抬頭就看見)的隔板上。

另外還可以每個月選幾張心儀的照片出來,用磁貼貼在磁面牆上,靈活更換。


搬了次家,我有了份“不買”清單

一家子隨手可以拿到的相冊,替代照片牆

哪些傢俱其實之前不用買呢?

在講這個之前,我想強調一個很主觀的家居理念:“空間其實是最無價的存在,尤其是小戶型,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

所以要將一個空間騰給一個要在那個位置長久放置的家居物件時,一定要考慮到這個空間交付給這個傢俱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比如床頭櫃

很多人可能會很驚訝,“這個不可能不需要啊?”

不然我手機放哪裡?睡前閱讀的書放哪裡?眼罩、護手霜等等都放哪裡?檯燈放哪裡?...

這是我家之前的床頭櫃在交付給我的“核心價值”。

我發現每一條都可以交付給其他傢俱完成

手機放枕頭邊、直接木地板上,閱讀的書枕頭邊(一次僅一本,不堆砌),各種小雜物放在浴室櫃或者衣櫃中,檯燈用牆上固定的LED閱讀燈替代。

於是我家沒有床頭櫃,那塊區域我就讓它空著。

有時候我鋪張瑜伽墊練一練,但更多時候就讓它空著,空間的富裕感讓我們更舒適

但我在臥室有增加一個單人扶手椅,會選擇自己很喜歡的風格。

放在床頭邊,晚上放著第二天要換上的衣服,白天空著。

當我想獨處的時候,會自己在臥室,坐在這把很喜歡的扶手椅上,安靜呆一會,看看書,聽聽音樂


比如鬥櫃。

臥室已經面積不大了,所以衣櫃要設計得更合理

要多合理呢?

合理到不需要鬥櫃來增加儲物空間

鬥櫃佔地面積起碼在半平米以上,加上影響的活動範圍,臥室起碼被“掠奪”掉1.5平米,僅僅用來放“放不下”的衣物

那麼這時候就要思考,是該斷舍離了?還是該重新設計衣櫃了?


所以我在設計家居方案時,會對櫃子的定製設計非常看重。

因為好的櫃子設計會保證家裡不再需要額外的傢俱來滿足儲物功能,充分釋放出寸土寸金的家居空間

另外我不喜歡買零散傢俱的原因還在於打掃更費力

,我想要自己的家“好打理”,因為家居的整潔程度會給一家子帶來好風水


另外還有一點“摳門”的是,每一次想要改造出更舒適的家居環境時,我會先考慮自己家有什麼?先利用起來家裡有的

因為家裡的東西都沒有用好,即使買回來新的,以後還是會有一樣的命運


在我大學時,跟姐姐一起去上海參觀世博會,其間硬是拉著姐姐去了一生的偶像宋慶齡先生的故居。

那是一個很悠靜的莊園式別墅,當我進入住宅內部,看到客廳,歐式的沙發、椅子和圓桌,上樓梯看到宋慶齡先生的臥室,書桌、檯燈、床,我似乎一下子就感受到偶像的品質,內斂、深刻、靜水流深

參觀的短暫一刻鐘,我進入了心流,似乎忘記了周圍人的存在。

在一個人的住宅裡似乎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個人的品質,那種感覺一直縈繞在我心間。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我進入家居行業,也許我喜歡打理自己的家,一切的啟蒙點都來自於那一刻鐘吧。


我們選擇的一件件物品,搭建起我們的生活,也映像著我們的內在,就像這塊石頭上的話:“Live the values."

願我們都創造出越來越好的自己,和家~

我對定製櫃設計的個人思考,以後會寫,我想在這方面繼續探索~

搬了次家,我有了份“不買”清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