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1下)



奘師在荊州講完後,又繼續北遊尋師訪道。首先來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尋得高僧慧休法師,向他學習《雜心攝論》,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慧休法師忍不住稱讚奘師說:“玄奘法師的才學真是少見得很,他的領悟力,恐怕也沒有人比得上。”離開相州以後,奘師繼續北上,來到趙州(河北省趙縣)拜謁道深法師,花了十個月的時間,跟他學《成實論》,然後才拜謝而去。


玄奘法師傳(1下)

最後,奘師回到了久別的長安,住在大覺寺。此時戰亂早已結束,長安再度成為研究佛法的重鎮。奘師先向道嶽法師學《俱舍論》,他天資聰穎,只聽了一遍,就能夠了解大意,及至他過目以後,便能歷久不忘,即使是宿學耆年的高僧,也沒有人能超過他,至於綜合各說,深思熟慮,更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的。

當時長安有法常、僧辯兩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學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為道俗四眾所共同宗仰。奘師雖然研究過大小乘佛經,也講過《攝大乘論》,但是自己仍覺得有疑問,因此決定繼續向二位大師求學,專從二師研究《攝大乘論》,反覆討論,兩位高僧都同聲讚歎,對奘師說:“你真是佛門的千里駒,將來佛教的大力弘揚就全靠你了。可惜我們都已老邁,無法親眼見到你的成就。”從此以後,年輕的奘師譽滿京城。


玄奘法師傳(1下)

奘師遍謁諸師,飽讀經書後,發現每位法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其中雖然各有所專,仍不免與聖典有所出入,到底誰是誰非,孰正孰邪,實在難以取捨。於是奘師心想佛教發源於印度,西天號稱佛國,只有親自到西天去走一遭,方可解釋疑惑,況且自己皈依佛法,靈山聖蹟,鑿鑿可考,豈可不前往巡禮一番?又想自古以來就有法顯法師、智嚴法師,曾往印度取經,都能求得佛法,傳播東土,為什麼自己就去不得?奘師主意已定,就結合道侶數人,一道陳表上奏皇上,請求朝廷准許他們前往印度取經,可惜未被批准。眾人只好作罷,唯獨奘師立志西行,非常堅決,雖只剩他一人,仍決定獨自前往。

可是西天遙遠,道路艱險;而且玉門關外,是突厥人的世界,西行困難重重,這是奘師早已知道的,在他腦子裡,展開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先用人間種種艱難困苦試驗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經得起考驗。最後他追求真理的決心,堅強不屈的意志,戰勝了一切困難。於是奘師每天進入寺中,向菩薩啟請,表明自已西行求法的心願,請求菩薩加持自己一路順利。其實,早在奘師出生時,他的母親就曾經夢見他身著白衣西去求法,這也可以說是法師西遊的先兆。


玄奘法師傳(1下)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一天夜裡,奘師在夢中,忽見大海中有一座寶山,發出閃閃光芒。可是環顧四周,只見海中波濤洶湧,並無船筏可供過渡。為了登上寶山一探究竟,奘師鼓起勇氣躍身入海,只見海中忽然湧出許多石蓮花,一直從岸邊連到山腳。奘師踩著石蓮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寶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師便試著踴身自騰,沒想到竟扶搖直上,一下到了山頂。此時奘師並沒有尋找金銀寶石,只是覺得站在高處眺望,感覺非常美妙。不料美妙的感覺剛出現,他就從夢中醒來。“這一定是菩薩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師做了這個夢以後,更加堅定決心,決定不管任何困難,都要西遊取經。這一年奘師二十八歲。這時恰巧有一位秦州僧人孝達,在長安城學習《涅槃經》,功畢還鄉,奘師就和他結伴同行。


玄奘法師傳(1下)

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停住一宿;第二天恰巧又遇見蘭州來的旅客,於是又隨行到了蘭州。在蘭州第二日,又巧遇客商解送官馬回涼州(今甘肅武威),於是又跟著到了涼州,這一路可以說非常順利。這時奘師的名氣已大,他在涼州住了一個多月,僧俗眾人,都來請他開講《涅槃經》、《攝大乘論》和《般若經》,奘師登壇說法,聽眾日多一日。

那時涼州(今甘肅武威)是河西的一個大都會,又是東西交通要道,西域諸國商旅往來,日日不斷,聽見奘師在此說法,都趕來聽講,無不同聲讚歎,並佈施許多金銀珍寶。他們回去以後,都報告各自的君長,盛讚奘師,並說他將要西來,到印度去取經求法。所以奘師未到西域之前,西域各國早已知道,各國君長大多信奉佛教,聽了都暗自歡喜,並準備恭迎奘師的到來。

奘師在法會圓滿結束後,面對堆積如山佈施的珍寶物品,拿了一半作為供養佛的香油錢,另一半轉贈涼州各寺廟。


玄奘法師傳(1下)

當時唐朝的政權,尚未完全鞏固,西北一帶邊境常常遭受西突厥的威脅,所以封鎖邊境,不準百姓私自出境。涼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關,一天忽然有人報告,說有一個僧人從長安來,要到西天去,不知何意。李大亮得知,派人追上奘師,問他來由。奘師說道:“要西去取經。”李大亮不肯,逼他回京。奘師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這時涼州有一位慧威法師,是河西一帶的佛門領袖,他很敬重奘師的辭理通達,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願,便暗中派了兩名心腹弟子,一個叫慧琳,一個叫道整,暗中護送奘師偷渡出關。他們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晝伏夜行,走了十幾天,終於到達瓜州(今甘肅省瓜州縣)。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聽說奘師來到,非常歡喜,供養優厚。奘師向其詢問前往西域的路線情形,當下有人報道說:“由這裡向北走約五十餘里,就到瓠盧河(今疏勒河),上窄下寬,水流湍急,深不可測。河岸設有玉門關,是必經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法師你沒有通關的度牒,只怕出不了關。即使僥倖混出關了,沿途還有五座烽火臺,各相距一百里,每一座烽火臺上,都住有守兵,監視著往來行人;其間盡是沙漠,連水草都沒有,要通過也不容易。等過了這五座烽火臺,再穿過八百里流沙的莫賀延磧,才會到達伊吾國境(今新疆哈密)。”


玄奘法師傳(1下)


奘師聽完甚感憂慮,心想此去路途艱險不知如何是好。不過,他仍然不失望,心想“那就再多等幾天吧!好好祈求諸佛菩薩加持。”結果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連從長安一路上陪著奘師受苦受難的馬,也在這段時間因病死了,這使奘師不禁感到悲傷萬分。

正在奘師等候期間,涼州的訪牒又來了,說是有一個叫玄奘的和尚,私自出境,命令沿途各州縣嚴加捉捕,務必解送京師。幸好州吏李昌是個崇信佛法之士。他接到這件公文,馬上懷疑公文指名要捉拿的人就是奘師。他立刻秘密帶著公文前去拜訪奘師,問道:“法師是不是牒文中所說的玄奘法師?”奘師心下猶疑,不敢回答。李昌說道:“法師請實說了吧,如果是,我一定為你想辦法。”奘師便告訴了實情,李昌聽了,深為佩服,立起身來,將文書一撕兩半,並勸他道:“夜長夢多,請法師及早動身。”

附言

為方便讀者閱讀,《玄奘法師傳》一書中隨文鏈接與傳記相關的知識,此處轉載一則:

《俱舍論》

佛教說一切有部論典,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菩薩著。世親菩薩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時,先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入迦溼彌羅國學習《大毗婆沙論》。後在健馱羅(今克什米爾)開講《大毗婆沙論》,將每日所講內容,概括成一頌,全論講畢,成六百頌,即《俱舍論本頌》。後又作長行註釋,即《俱舍論》。此論世稱聰明論,是一部小乘集大成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