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三國演義》是一部影響深遠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羅貫中以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演義注》為基本的史料依據,結合宋元時關於三國的民間傳說、戲曲和話本,並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成了這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說名著。

羅貫中是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他寫過不少好作品,如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隋唐志傳》,據說他和施耐庵還合著了《水滸傳》,能有過這麼多作品的創作經歷,難怪,他把《三國演義》寫得那麼好,《三國演義》成了羅貫中的代表作。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羅貫中畫像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要內容,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角逐和爭鬥。整部小說,大概可分為五大部分,即黃巾之亂、董卓篡權、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三國演義》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演繹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大戲,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陸遜、司馬懿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羅貫中紀念館

通常情況下,讀者皆將《三國演義》視為是一部出現較早、描寫非常好的歷史小說,它代表著中國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這部小說將歷史事實和文學表現方法結合得非常好,有宏大的歷史場景,又有細緻入微的對於人物性格的描寫;小說的表述形式淺顯親切,明快流暢,雅俗共賞;小說所使用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既有對比映襯,又能奇正結合;既波瀾曲折,又多彩多姿;小說結構宏偉,把百年左右時間的錯綜複雜的事件和數百個人物形象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很有立體感;在敘述順序上,小說主次分明,前後呼應,環環緊扣,引人入勝。《三國演義》承繼話本小說的優點,開啟明清小說的輝煌,是非常傑出的歷史小說。

但是,如果讀者能超出文學的角度去看《三國演義》,那麼,它遠遠不僅是一部傑出的長篇歷史小說,而且是一部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謀智術的謀略文化典籍。《三國演義》所表現的謀略思想,就其豐富性、深刻性和影響的廣泛性來說,它與中國古代的其它謀略著作相比,是毫無遜色的。筆者在一部關於謀略文化的著作裡,將《三國演義》與《素書》《鬼谷子》《長短經》《權書》《資治通鑑》和《孫子兵法》等一起列為中國古代的“十大謀略典籍”。雖然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但是《三國演義》完全可以作為謀略名著來讀,實際上,很多讀者在閱讀時,也常常會不知不覺地被這部歷史小說所描寫的謀略觀念和謀略故事所吸引,很認真地在欣賞著小說中的智謀故事。《三國演義》是以歷史小說的形式來表現深刻的智謀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演義》不僅被國內很多讀者作為謀略典籍來讀,而且,就連日本、韓國等不少的學者和企業家,也都把它當成是謀略書來看待,他們從中學習奇妙的管理謀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古典謀略書籍中,《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是最廣泛的,成千上萬的讀者從《三國演義》的故事裡學習謀略智慧,《三國演義》所講的智謀故事長時間來,一直是家喻戶曉的。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諸葛亮畫像

那麼,《三國演義》到底隱含著怎麼樣的智謀智術呢?它到底是表現什麼樣的謀略思想呢?

其實,《三國演義》所表現的那一段歷史,即三國時期的歷史過程,本身就很具有故事性,小說家很喜歡將這一時期的歷史材料作為小說的題材來寫。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說過:“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代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正像魯迅先生所指出的,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三國演義》對於“智術”和“武勇”的表現也特別精彩。

小說中對“武勇”的描寫是非常出彩的,比如:趙雲長坂坡於曹魏百萬大軍七進七出中救阿斗的故事;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的故事;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馬超在潼關擊敗曹營諸多將領,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最後與許褚大戰數百回合的故事等,都是非常出色地在描寫武將的故事。但是,相對而言,可能小說對“智術”的描寫比“武勇”還要好。

《三國演義》的每一回,基本上都有妙趣橫生的智謀故事。小說對於智謀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別棒,眾多惟妙惟肖的智謀人物讓讀者呼之欲出,宛在眼前,而他們的智謀更是令人驚歎。比如,的諸葛亮智謀非一般智者所能比擬;司馬懿的“陰謀”無人能出其右;龐統、徐庶足智多謀,出類拔萃;郭嘉多謀善斷,智慧超群;周瑜英姿颯爽,智謀深遠;陸遜儒士風範,智略過人;楊修聰明絕世,持才自傲;賈詡縱橫捭闔,多謀善變;程昱有膽有識,才華橫溢,等等。《三國演義》的很多“智術”故事傳播極廣,成了民間學習智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民間把三國故事編成了“三國拳令”,大聲吆喝的喊著酒令:“單刀赴會,二士爭功,三顧茅廬,五關斬將,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伐中原,十面埋伏。”

下面,談談《三國演義》謀略思想主要表現的幾個方面:

第一,通過對戰爭的描寫,表現深刻奇妙的軍事韜略。

《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方方面面都表現得非常真實,將戰爭的殘酷和激烈表現得很徹底,將謀略家們在戰爭中施展自己的智謀表現得異常精彩。《三國演義》的作者很擅長於描寫戰爭故事,他寫出了波浪壯闊的戰爭場面,寫出了戰爭中各種人物的出色表現,寫出了戰爭中戰略戰術的運用,寫出了兵法、兵學在戰爭中的運用,寫出了每一場戰爭的不同特點,寫出了在不同具體條件下每一場戰爭的不同特點等。作者對戰爭描寫堪稱戰爭小說的經典。

比如,對於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描寫地十分細緻,而且寫得很有立體感。作者對戰前的準備,戰時的激烈爭鬥,戰後所延續的各方面角逐等,都作了詳細的描繪。比如,戰前有圍繞戰爭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的較量,參戰各方在戰爭中的鬥智鬥勇,戰爭中地理氣候條件的利用,後勤錢糧的保障,將領的選拔和任用,以及詐降、反間、勸降、策反等等計謀的運用等,都寫得很精彩。而是對於戰爭的謀劃,對於雙方統帥的分析,對於戰爭趨勢的預測等,都表現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小說對戰爭的描寫不是著重於武力的較量上,而是重點放在表現指揮員的軍事謀略方面,放在體現戰爭中的兵學韜略方面。小說對戰場上拼殺的描寫雖然很精彩,但是,小說中所體現的戰爭謀略的運用,軍事策略的實施,戰術的運用,交戰前“廟算”等,才是更耐人尋味的。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赤壁大戰圖畫

《三國演義》對於戰爭的描寫,可以說就是對中國古代兵法如《孫子兵法》等的形象註解,古代兵學的不少奧秘,就體現在《三國演義》對於戰爭的描寫之中。仔細讀讀《三國演義》關於戰爭的描寫,特別是關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的描繪,相當於閱讀好幾部的古代兵法。筆者認為,羅貫中關於赤壁大戰等戰爭的描寫,一點兒也不會輸給雨果在《九三年》和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對於戰爭的描寫。

《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智謀智術,你瞭解嗎?

赤壁大戰劇照

第二,把謀略思想謀略置於傳統文化的坳土中,突出了古典謀略的文化意韻。

《三國演義》不僅形象生動地通過歷史故事來展示謀略思想,而且還將謀略思想放在文化背景中進行闡述,很有效地突出了謀略的文化意韻。比如,小說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古典文化觀念,借用於表述魏、吳、蜀三國的基本態勢,述說了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的基本狀況。

在三國領頭人中,劉備的人緣極好,他以大漢皇叔的名分,帶著仁愛的名聲,禮賢下士,籠絡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比如,在武將方面,劉備得到當時的頂尖“武勇”人才,有了“五虎上將”,除了桃園三結義的關羽、張飛兩位義弟之外,劉備還得到了忠勇無比、處事穩妥的名將趙雲,得到了萬夫莫敵的飛將軍“錦馬超”,得到了勇毅冠三軍的老將黃忠;在文臣方面,劉備兼得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本來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而劉備將兩人都收入他的陣營中,此外,徐庶雖身在曹營,但心仍是向著劉備陣營的,所以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說法;還有,陶謙“三讓徐州”,想讓劉邦主政徐州;荊州牧劉表病危時也想將荊州託讓給劉備等等,都表明劉邦佔盡了“人和”優勢。

與劉備相比,東吳孫權承接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而且有長江天險作屏障,進可攻,退可守,特別是江東乃富饒之地,錢糧充足,孫權確實是佔了“地利”優勢。

曹操雖在“地利”方面不如孫權,在人緣方面比劉備也略差一些,但是,曹操當時的行動是很符合“天時”的,漢末三國初,天下呈紛爭之勢,群雄並起,處於“合久必分”時期,曹操順應大趨勢,以其一代梟雄的氣勢,堅持“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處事原則,實行開放性的人才政策,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著替天子行令的優勢,曹操缺是是佔了“天時”優勢。

後來,紛爭的最終結果是“三國歸晉”,佔“天時”的曹氏集團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算是順“天時”了。可是,《三國演義》作者的立場卻是“擁劉反曹”的,這可能是因為作者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的影響所造成的,當時的學者多是堅持儒家的仁政學說。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傳統知識分子看來,劉備代表著是王道的正統,所施的是“仁政”,而曹操施行的是暴政,曹操試圖“篡權”,是該受到譴責的。很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在篇幅比重上的安排,也是“尊劉反曹”的,《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而在對魏、蜀、吳三國態度上,作者明顯反應了當時民間“尊劉反曹鄙吳”的主要傾向,並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的態度,小說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當時民間對漢朝復興的希望,也表現出皇室正統的思想,儘管當時這種思想傾向已不適時宜。小說前面用了三十三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二十四年,其中,有七十一回半寫了劉備從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二十七年,而以後的四十六年只用了十五回半就草草收場了。顯而易見,對劉備集團的描寫是作者最重視的部分,也是小說的主要內容,而對其他的,卻沒有那麼重視,作者明顯的是“尊劉反曹”。

第三,以生動歷史故事來闡述古代奇妙的謀略思想,生動地述說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智謀韜略。

《三國演義》的作者熟練地利用《三國志》《三國演義注》等史書的材料,結合宋元時民間傳說、戲曲、話本等進行精彩戲說,形象而又生動地描繪了三國時期各種鬥爭謀略,表現各種各樣的鬥智故事,包括宮廷鬥爭、官場進退、敵友捭闔、戰場角逐、外交爭奪、諜戰風波等等,或許可以說,《三國演義》就是一個古代謀略的典例寶庫,其謀略事例之精彩,表達智謀之到位,是史上其它文學作品所無法比擬的。比如,“桃園三結義”很有深意,它表現了儒家仁義精神,反應了儒家倫理的“孝悌”觀念,《論語·學而》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歷來認為,對父母的愛,對兄弟姐妹的愛,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而劉關張的“兄弟之情”成了史上結義的典範,他們體現的正是“孝悌”之情,是君子之義,這即是儒家的德治謀略。再如,“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也很精彩,當時,董承籠絡劉備,欲聯手反曹,而劉備擔心曹操加害於他,於是,以在後園種菜作掩飾,實為韜晦之計,而曹操待劉備不錯,青梅煮酒,請劉備一起於小亭暢飲,縱論天下英雄,曹操指出他與劉備皆是當世英雄,劉備心虛,因害怕而手顫,丟失箸子,還好,劉邦反應不慢,便假口被雷聲所嚇,進行掩飾。故事表現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見識非凡;表現了劉備膽小,有智謀,但也很虛偽的特點,這描寫小說中兩位“英雄”在進行著心理較量。又如,“舌戰群儒”的故事,很值得細讀,作者描寫了蜀國軍師諸葛亮去東吳當說客而智鬥吳國諸儒者的故事,當時,與魏、吳相比,國蜀算是弱國,而“弱國無外交”,況且,諸葛亮又是一位年輕的軍師,出使英才會聚的江東,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諸葛亮的江東之行又擔負著極為重要的使命,必須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在這種情況下,小說描寫了諸葛亮憑著其滿腹經綸和敏銳難辯,縱橫捭闔,舌戰東吳一群大儒,駁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後來在魯肅的協助下,成功地說服了孫權同意吳蜀的聯盟計劃。小說描寫的這一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寫得非常好,一點也不遜色於《戰國策》所描繪的縱橫家的論辯故事,諸葛亮與蘇秦、張儀相比,更睿智,更有膽識。這裡作者表現的是縱橫謀略。還有,“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探討蜀國戰略計劃的故事,諸葛亮“智算華容”中的巧妙用人的故事,“安居平五路”諸葛亮化解危機的故事,司馬懿“詐病騙曹爽”以退為進的故事等等,都蘊含著深刻的智謀意蘊。小說以生動的故事來表現政壇角逐、軍事較量、外交縱橫、人才爭奪和精英對決等方面的謀略,這對於謀略文化的廣泛傳播,是很有意義的。

第四,《三國演義》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謀略故事和用語,在民間廣為流傳,大大推動了傳統謀略思想的傳播。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歷史小說,其情節跌宕起伏,表達生動趣味,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使廣大讀者對其愛不釋手,特別是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顯得明快流暢,有雅俗共賞之味,其筆法富於變化,很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小說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很多與謀略有關的名詞、成語、故事等傳播很廣,這對於中國古代謀略思想在民間傳播是非常有利的,這大大有利於古代優秀謀略思想為廣大大眾所借鑑和吸取。像諸葛亮的“空城計”,王允的“美人計”,周瑜設計的“反間計”,黃蓋的“苦肉計”等,皆已成了民間常借用的計策;而“草船借箭”(諸葛亮)、“望梅止渴”(曹操)、“錦囊妙計”(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言過其實”(馬謖)、“三馬同槽”(曹操)等等,也常被傳播;至於“狹天子以令諸侯”“生子當如孫仲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賠了夫人又折兵”“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龐統獻連環”等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三國演義》將智謀思想送到了市井、坊間,傳播到廣泛大眾之中,影響極其深遠,普及了中華古典智慧,很值得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