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盐城民间俗语有:“麻雀子站在风车上――架子不小”、“乡下人卖磙子――没心打场(肠)”、“三条黄牛拉张耙,它拉你不拉”,等等。现在的年轻人读了这些俗语,往往不解其意,因为他们没见过或不知道风车、木耙、石磙子为何物,但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农村人,对这些旧式农具记忆犹新,因为它们伴随着农家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里,让电气化、机械化取代了它们,使它们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博物馆。


  旧式农具是旧时农村生产力的代表,反映了一段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也折射出当地农民的聪明才智。现将当地已经绝迹的主要旧式农具辑录以下:


  大风车。亦称风力机。是把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机。由带风叶的风轮、传动、动力输出、调速、制动和塔架等装置组成,其受风力作用转动,经传动机械从动力输出装置出动力,带动提水装置提水。当地称风车,桅杆有6根和8根之分,常称六桅风车和八桅风车。风车既精巧,又复杂,风车除车心上的“转”,滚轴上的“油子”,以及风缆是铁制品,其它部件全是木制的。大小零部件有208个,且每个零部件都有名称,而且基本都是专用名字。如提水装置有槽筒、拂板、榷子、键子、乌端、捺担;槽筒还分多少夹数,常连多年修造风车的木匠,一下子也难以说全所有零部件名称,能写下这些名称的人就更少了。一部风车能满足30亩地的灌溉需求,所以,旧时衡量一户人家有多少田产,常以拥有多少部风车计算。当时盐城多水田,灌溉主要靠风车,所以风车很多,一眼望去,风车林立,蔚为壮观。风车为中部地区较多,东部旱地风车少,西部多用洋风车。原因是中部地势较高,而水位较低,风车动力大,便于提水。新中国成立初期,风车仍然是主要灌溉农具,随着抽水机的使用和普及,风车逐步被替代以致绝迹。现在,只有在旅游风景区或民俗园,才能见到它们,是人们复制用来供游客欣赏的。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洋风车。同风车一样,也是把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机。由带风叶的风轮、机头、尾翼、传动、动力输出、调速、制动和塔架等装置组成。风轮受风力作用转动,经传动机械从动力输出装置出动力,带动提水装置提水。尾翼能使风轮处于最佳迎风位置,调速和制动机构保证风力安全运行。洋风车较风车来说,比较轻便,成本也少,但输出功率较低,适合于地势低、水位高的西部地区,故冈沟堆以西的农户多用洋风车。洋风车的风叶多用白粗布,每当风和日丽,悠悠转动的洋风车,在蓝天的映衬下,尤为壮丽,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牛车。是用牛拉的用轮子转动的提水装置。与风车相比,它没有桅子、篷翼等利用风力的装置,靠牛来拉动。一般罩在“斗笠”状的大草棚里,使耕牛避免风吹日晒。风车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下,就会失去作用,常常靠人来推转提水。牛车则不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可以及时灌溉庄稼。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踏车。又称脚车,是人用脚踏车拐驱动轮子转动的提水装置。乡间称为“踏大车”;踏车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是个可移动的提水工具,哪家需要,即临时支架。踏大车一般8个劳力,农家须事先约请好,而且,必须是身强力壮的男劳力,很少有妇女参与的。踏车的8个人分两班,4个人一班。踏车不论时间长短,按“杠数”,有一个绕线的装置按在车轴的顶端上,将一边的细线全部绕到另一边即为一杠。这里面有个技巧,车踏得越快,绕线越松,时间越短,车踏得慢则相反。故踏车虽然一杠只有20分钟左右,但非常费力,一杠车踏下来,即使强劳力也会气喘吁吁,浑身大汗。另有一种不用脚踏而是用手摇的水车,只需二个人摇动即可车水。踏大车多为普通农户所为,这些农家有少许耕地,添置不起风车这样的大型农具,只好临时请人踏大车,以解决庄稼灌溉的问题。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木犁。是木制的耕翻土壤的农具。由犁辕、犁稍、铲头、犁铧等构成。旧时农家全部靠木犁耕田,以耕牛拉动耕地,用人力拉的一般为沤田。木犁的效率不高,用耕牛耕地,一“徜”须四个小时,只能耕二亩多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基本全部用木犁耕田,以后,随着拖拉机的使用和推广,木犁耕田越来越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方才绝迹。


  木耙。是木制的耙梳农田的用具。在约长三米多、宽近一米的长方形木框上装上耙齿,齿有铁制的,多为木齿,用耕牛拉着耙地,粉碎土块,以便种庄稼,这也是旧时农家必不可少的农具之一,后来和木犁一样,被拖拉机替代,现已不复存在。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潜草子。将杂草埋没在泥水下的农具。在和木耙一样的框架中间,装一能滚动的圆筒形木柱,上面密布木齿,通过滚动将秧草按下泥水里。过去没有化肥,有机肥短缺,农家习惯以绿肥(如苕子等)和杂草作为秧田的基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然使用,后来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没有人家再用这些做基肥了,潜草子这种农具始为绝迹。



 石磙子。用石头制成的碾压器,是打场脱粒的专用农具。石磙子为一圆柱形的石头,重约四、五百斤,圆柱体上刻上槽齿,专门用来打场脱粒,没有槽齿,且体形较小的叫卧场子,专门平整压实打谷场的。过去,稻麦脱粒,都是放到打谷场上,用牛拉着磙子碾压,反复多次才能脱粒。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普遍使用电动脱粒机,效率比磙子碾压高出数百倍,故石磙子惨遭淘汰。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水刮子。在一根圆木上装有五、六片刮水板,可以像踏车一样,两个人踏转排水。这是排除田间积水的专用工具,洪涝灾害时,外河水位高,田间积水排不出,用水刮子可以排除田间积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农田普遍建立圩闸,排涝站,水刮子则失去了用场。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碓。舂谷的设备。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杆端装杵,用脚踩动木杠,使杵起落,脱去稻麦的皮壳,或舂成粉。舂碓是一项很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粮食加工活计,将稻谷舂成米,大麦舂成 子,既费时又费力,一般3个人一天只能加工一、二百斤粮食。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有了电动轧米机,一个小时就能加工数百斤粮食,才将人们从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伟哉大风车—盐城农家过去的旧式农具

  磨。磨粉工具。主要工作部件为磨架、磨盘、石磨、拐担。当地人称为拐磨。主要将小麦磨成面粉, 麦仁子磨成糁子。拐磨很辛苦,但效率不高。两个人一天只能磨百十斤粮食。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普遍使用电动磨粉机,拐磨便逐步淘汰。那个年代,每到忙年的时候,人们不分日夜的舂碓和拐磨。因为碓和磨不是各家各户都有的,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才备有碓和磨,一个庄上一般只有几家有,但邻居借用习以为常,无条件使用。到了忙年的时候,家家要用,就得挂号排队,碓、磨日夜不停。邻居间也有约定,冬月里家家舂米,腊月里舂糯米粉,避免交叉要洗石臼。所以,旧时农家忙年,主要忙在舂碓拐磨上,而且确实使人忙得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以上辑录的是农家主要的生产生活用具,现在基本绝迹的还有许多小农具。如:罱河泥的罱子,划泥渣的渣耙,脱粒用的连枷,锯木头的大锯,耥秧苗的秧耙,盛粮食的江箩,囤粮食的褶子,盖粮食的草苫,割稻用的稻拖子,挑河泥的泥兜,挑猪菜的怀篮,草绳结的络系,等等。这些小农具,有的因不再从事的农活废弃了,有的因新材料的使用淘汰了,有的被机械化的用具替代了。当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们,成为民俗的收藏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