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当父母有事情、生病需要人照顾不在身边的儿女,到最后父母出事时越容易跟别人闹事,这是什么心理?

默默的灰


现在听到、看到的这种问题越来越多,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为何对父母照顾越多的人越被埋怨?

为何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他人?也许是这几点原因:

1、会做不如会说。

不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没有照顾老人的烦恼。偶尔通个电话,聊个天就可以让老人满心欢喜;偶尔花点钱老人就可以念念不忘;

而在老人身边的子女,每天照顾老人已经筋疲力尽,面对老人各种叨叨、健忘、固执甚至不讲理,依然甜言蜜语哄着极难,老人一比较,就感觉还是不在身边的子女好。

如果老人再和外地的子女一叨叨,他们不了解和老人相处的不易,或者明知也装傻,反正老人嫌弃的不是自己,就可能用闹腾证明自己的孝心。

更可笑的是如果老人想跟这样的子女生活一段时间,他会找出各种理由阻挠。

2、不做不错。

外地的子女不照顾老人,不做事也就不会犯错,也不会招来老人不满;

身边的子女,每天与老人相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可能引起老人不满,可能一句话就会引发矛盾。

3、担心分赃不均。

现在老人大多有收入,如果老人不愿意坦诚自己的收支,外地的子女有的就会算计老人的收支情况,认为老人的钱会全部贴给身边的子女。

他们心理不平衡,就可能闹腾一场。

其实心态放平衡一些,互相换位思考一下,少纠结一些利益,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妈咪老师


遇到这样的子女,你不要怨他,他也有他的苦衷。我有过亲身体会。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不在身边,怹是小脑萎缩吞咽功能受损,在吃香煎的时候窒息而走的。我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父亲已经走了。前后只有不到十分钟。我姐没敢直接告诉我,只告诉我父亲病危。可是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当我打车赶到时,我姐带我去了太平间。我是在太平间见到的父亲。

我悲痛,呼天抢地地大喊大叫,我责怪家人不及时告诉我,我责怪他们没有照顾好父亲......妈妈一边垂泪,姐姐抱着我,我跟疯了一样,不能自已。

家里设了灵堂,我守在那两天两夜。

作为儿女,我们在外面打拼,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为了让父母过得更幸福,更富足。我们每天担心父母的健康,可是却又不能天天守护在身边。这已经是心里愧疚不安的因素之一了。父母生病,老去,儿女不在身边,对儿女来说是莫大的遗憾。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因为愧疚不安,我们总会觉得如果当时我们在身边,可能情况不会这么糟糕。其实我们是自欺欺人,不过是想通过发火吵闹埋怨,给自己的愧疚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口。我们知道这样做无济于事,甚至伤害到家人,可是,情急之时,难以自制。

理解子女,不要怪他们。他们心里也有苦,但是说不出来。


缺席的审判长


我妈现在完全不能自理,四兄妹,只有小女儿的我在照顾,苦点累点无怨言,因为是我亲娘,我一个大姐远嫁照顾不了而且也偶尔打电话问寒问暖的,我心里也舒服,还能半自理时在大哥家,养老钱大哥领,在谁家谁家领,我也无话可说,最可气的是在农村老家的二哥,对老人不闻不问,老人住院一个月也不来看一眼,首先强调的是老人身体好的时候在老家帮他带两个儿子长大,平时帮他干家务活,而老人有养老金自己煮吃,不花他的一分钱,现在我们不怪他,他反而有理怪我每月领老人的2000元养老钱,一个完全不能自理而且痴呆的老人每月两千块钱多吗?每天光尿裤就得至少花十几块钱,但之前老人还没出院时他老婆口口声声说不能拿回老家,他们不会照顾的,现在老人都瘫痪一年多了,他们不出钱也不出力,还惦记老人的这两千块钱,真是天理难容啊!


覃萍


看到问题不由的让我想起去世的父亲,感同身受,也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能解决提问者的疑惑。

大概情况,我们家姊们三个,一个姐,一个弟弟,姐姐和弟弟在老家和老人同住一个大院里,我在外地工作。


父母亲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两位老人都患有常见的慢性病,父亲去世前和母亲独居,有退休金,经济上不依赖儿女,日常生活主要靠父亲来操持。

老人日常生活还能自理,一旦出现头疼脑热的事,问题就出来了,虽说姐姐和弟弟都在身边,一旦老人住院,特别是父亲住院时家里就比较忙,医院住一个,家里有行动不便的母亲也需要照顾,这时人手就不够用了。

因为我在外地的缘故,一般情况下父母亲都不愿意让我回家来,有时干脆就不告诉我生病住院的事,完全靠我姐和弟弟来伺候两位老人。

直到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住院,因为长时间住院,24小时都需要陪护,姐姐和弟弟也要工作,弟弟还需要管孩子,这边还要医院照顾老人,实在是忙不过来,这才让我回来帮忙。

父亲临走前的那段日子,我一直陪在床前,前后两个多月,也就是这段日子,我才彻底体会到姐姐弟弟平常的不容易,也理解了他们日常的抱怨和委屈。


像照顾老人这种事,特别是生病住院期,如果你不亲身经历,而且是常年累月的服侍在跟前那种,你是不能理解这其中艰难的,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

上一代的老人,因为经历过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艰苦岁月,生活上普遍比较节俭,即使是生病住院期,依然忘不了节俭的习惯。

比如剩饭剩菜不能倒掉,买一份他认为不值的饭菜,要叨叨半天。有些生活习惯明明不好,他们也要坚持,儿女还不能犟嘴,给他讲道理也听不进去,比较固执,使性子,医生给的建议不去配合,有时和小孩一样。

只要你违背了他的意愿,即便是为他们好也不行,还到处给别人说你不听话,不孝顺,有时真的很委屈。也没法给别人说这些事,谁让是自己的父母呢。


老话说,老小老小。年纪大的人思维方式和年轻人不一样,作为儿女我们只能顺着老人的意思,哄着他们,尽量让老人高兴,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不理解,但只要不违背我们孝敬老人的初衷,受点委屈那有算什么呢。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样对待我们的。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不仅是做儿女的责任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

在外工作的子女和常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一般父母对待在外地的儿女牵挂多一些,感情上就更亲近点,尽管平时的生活起居要依赖身边的子女,但往往就是在日常琐碎的事情中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小摩擦。

在外面的子女,对待父母的爱往往过于理想化,这种爱是没有经过时间和大量琐碎细微的事情考验过的,这些理想化的爱,远远抵不过日常实际中递到老人床前的一杯热水,和一碗热饭菜来的实在。

因为只是偶尔回趟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限的事,反而会有埋怨常在家里的兄弟姐妹做事没有尽善尽美的想法。


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句话道破了伺候老人的艰难。也只有你亲身经历了给老人端屎端尿,熬夜陪护,喂饭倒水等细微琐碎的事情后,你才能彻底理解常常陪在父母身边的兄弟姐们的感受。

[总结]:父母到了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时,是最能体现儿女孝道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儿女陪伴的时候。一切不到场伺候或者想用出钱躲避自己责任和良心的做法,在我看来都是自私自利的。更是没有资格指责和埋怨其他守护在床前的兄弟姐妹。


曾经的战士183


我公公四个子女,但生病至离世最后两年一直是我们侍奉的。老人病后乱发脾气就不用说了,伤心的是越不侍候的子女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而公公更是应了那句远了亲近了殃,不光侍候他,别的子女来我们也得侍候。公公还得向他们诉说他的委屈,然后他们把我们批判一通拍拍屁股走人。我自认己尽最大努力。从一日三餐到端屎擦尿,到公公大便干结用手抠便,各种!然后公公走后我们成了最不孝的人。为此,跟老公吵了好几架,只觉万般委屈无法诉说,堵在心里难受。


1010hong


父母生病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人有句话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钱不出,有力不使这已经是混蛋了。更有那不出钱,不使力的人,在父母离世后还一堆污言秽语辱骂父母做人不厚道,死了下油锅的。

村里有个老太,跟着小儿子过。这小儿子是个木讷的人,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谁家有个啥事,叫他帮忙,他也从不推辞。

哥哥以前当过生产队长,比弟弟家富裕些。父亲离世后分家,母亲执意要和小儿子过。用大儿的话叫心疼小儿,把三间好一点的瓦房等于就是给了弟弟。哥哥不服气,从此兄弟阋墙断了关系。老太生病住院直到死亡,大儿家一个人也没有出现过。这在村里引起了众人的闲言碎语,议论纷纷。出殡的早上,大儿媳来磕头,破口大骂老太,捎带早已过世的老头一起骂。

一路的男盗女娼,偷鸡摸狗骂下来。村里的人骂街的造型,要脑补。写出来,就是神话传说加黄色小说。撒泼打滚,躺在地上骂。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老太家人怎么对不起她。第一次见识到,这叫躺骂。

弟弟也老实,大嫂闹也不吭气。邻居都在旁边看着,成年人脸色都不好,感到这个女人不像话。小孩子看大戏一样,觉得很热闹,好玩。

现在分析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要是说她良心发现,我看不是,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不希望村里人讲闲话,说她或她家不是玩意。用古话说,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她要用语言告诉大家,她这样对老太是有理由的。所以她一定要捏造事实,把老人说成坏蛋。老头就是爬灰的,老太就是偷人的。

女人贤良育三代,女人恶毒毁九族。仅针对大儿媳这样的,我是这样的看法。


博睿迪


越是当父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顾,不在身边的子女,当父母出事越闹的凶,这种心理,大致如下:

1. 通常父母生病,需要子女照顾时,不在身边的子女,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有良知的,客观上不能回父母身边照顾的,会自觉出钱给父母,或给其他的兄弟姐妹代劳,求得亲人之间的晾解。这种子女,即使后来父母出事,他们会理性去看待及处理,基本不会闹。

2. 反而能克服困难,在父母需要时,不去照顾,不出力也不出钱的子女,父母不出事时,他们依旧不管,父母出事,逼迫回来,他们就会各种闹,这种人,心里如下:

A 内心极其自私、冷血;

B 吝啬,爱吹毛求疵,显示自己能耐;

C 拿父母说事,假显孝心,堵外人说他不孝之口;

D 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因为在最需要的时候,缩头不管,事情暴发时,不得不出来面对时,原形毕露,烦燥跳脚;

3. 治理这种人,只需要把他晾在一边,不要搭理他,其他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好。因为这种人,只要没人搭理他,他没的闹,他郁闷,最后无趣,呈灰溜溜的丧家犬之态。


朱蒂judy


我是小雪,我来答题!

小雪认为这种人是特别可怜的!当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去照顾为数不久的父母,去世后反而闹的比较大的,小雪认为他们是在尽自己最后的一份心!


第一:弥补遗憾

作为儿女的都知道自己有父有母,就算自己犯了罪第一个想但得人便是父母,第一个想到的地方便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在父母有事情的时候,或许作为儿女,因为各方面的事情,某些客观或者主观原因不能回来,也顾不上照顾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没有良心。在父母的心里肯定从来没有怪罪过自己的孩子!

当最后出事了,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儿女肯定是非常痛苦的,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来为父母亲做一点什么,弥补出事前没有做的事情!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他们不孝顺!



第二:显示自己是孝顺的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我们生活在一个比较的社会,常话说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何况街坊四邻的唾沫比陌生人更可怕,出事前没有照顾父母必定在街坊四邻里落下话柄,出时候出头,以显示自己并不是这样不管父母的人,来改变街坊四邻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小雪认为这样的人很可怜,来通过一些极端的做法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既可笑又可怜,更苦了父母!

我是小雪,希望朋友们多多指点,欢迎评论私信!🌹🌹🌹🌹🌹


小雪解情感


越是当父母有事情、生病,不能在身边的儿女,到父母最终出事情的时候越容易跟别人闹。我认为主要是分为两点。

第一,健康状况的对比存在隔断。我们经常能听到,上次见到他,他明明还能跑步,明明还很健壮等等,却忽略了,病魔或者事情来临的整个过程自己没有在,并不知道这个变化是怎样的,所以以自己脑海里停留的影像作为判断。

第二,就是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感性认识已经战胜理性判断,就容易吵闹。

第三,就是心里内疚,伤痛!多数人都是为了生活打拼,不能在父母身边,即使有时候请假回来陪伴,但是假期也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在出事前再见父母最后一面,说上最后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油然而生。这种悲痛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也会伤害到周围的其他亲人,可大部分人是无法自己的。

这种现象都是常见的,正常的人过了之后都会知道不应该。不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只是悲伤逆流成河了。


嘎西534


做的事多犯的错多,所以不管事的儿女就可以理直气壮指责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