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在日常跟家長的溝通中,也會有家長問:“小鹿老師,以前我們家孩子很喜歡上畫畫課的,可是最近不知怎麼了,老跟我說不要畫畫,上課也不認真。”

我首先需要安慰家長:這種情況很正常,多半是間歇性的厭學情緒。

拿我女兒來說,她從小到大都酷愛畫畫,但也並非一貫都如此。有時候她也會無規律、間歇性地跟我說:爸爸,我不要畫畫了。


1

孩子對一件事的專情度不會很深

雖然很不願承認,但事實上孩子們對於一件事的專情程度確實不會太深。這就是為什麼幼兒園一節課只設置20分鐘左右的原因之一:太長,他們連坐都坐不住。但即便如此,還是會有很多小朋友間歇性地跟爸爸媽媽說:“我不要去幼兒園了!”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度低,是孩子的天性。縱觀那麼多課外培訓項目,除了樂高、戶外運動、趣味手工類的項目比較不容易被孩子抗拒外,其他項目或多或少會有所抗拒,或者在學習一段時間後會說不喜歡、不想學。

拿畫畫來說,抗拒的孩子還算少數,大部分孩子天生喜歡塗塗畫畫,好的美術培訓機構也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點,讓孩子願意學習畫畫。但就畫畫這個項目本身而言,它也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能逐步入門和進步的,並不是憑藉一開始的熱情、好玩、有趣就可以的,也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當最初被激發的興趣點漸漸消逝,當老師那些好玩的小技巧逐漸被孩子熟悉以至於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孩子的專注度也就差不多消耗殆盡了。“媽媽,我不要畫畫了”這樣的情況就出來了。


2

學或不學,是行使家長義務的關鍵時刻

有的家長會問:既然孩子的興趣點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那是不是應該遵循孩子的天性,放棄這門學科,或者轉而去尋找新的興趣點?

朋友圈裡流行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還要家長做什麼?”話糙理不糙。

我們需要弄明白兩個詞的區別:“興致”和“興趣”。孩子們很容易喜歡上一門學科,那是源於他的“興致”被激發,很可能是上課用到的工具很有趣、老師很有趣、上課的過程很有趣,甚至是培訓機構的玩具很有趣;但“興趣”則不同,它是很長一段時間積累的興致,這過程中有苦有樂,有“敗興”的時候,有厭煩的時候,但始終樂此不疲,最終伴隨著主人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生。

我們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去激發他們的興致,另一方面是幫助他們把切實有益的學科興致逐漸轉變成長期堅持的興趣。

學,或者不學,孩子說了不算,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興致,是從天性出發的;但作為成人的家長要理性去分析:學這門學科,對孩子的成長、人生是否有幫助。幫助不大,孩子又不願意學,果斷放棄;有幫助,想堅持,但孩子現階段好像有逆反情緒,怎麼辦?我們接著往下看。


3

如何陪伴孩子順利度過厭學期

從表面上看,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可能是他厭倦了這門課,我們說過這是天性;但從深層次去思考,更多的原因是孩子找不到這個學科應用的地方。有的家長要說:孩子那麼小,哪懂什麼叫“應用”。確實,他們不懂什麼叫“應用”,但不代表他們內心沒有“學以致用”的需求,不代表他們不想被旁人肯定、誇獎,也不代表他們不希望自己學的東西能有更實際的成果。這些東西足以激起他們繼續深入學習的慾望。

咳咳,以下是硬貨,家長們可以準備小筆記,我想從孩子學畫畫這方面說說怎麼刺激孩子學習的慾望,陪伴他們度過厭學期。分享幾個實際操作可行的經驗。


(一)誇獎

這是最表層的刺激,相信很多老師和家長也都在做這個事情。但我希望這個做法不要太過形式化。每次孩子上完課,家長就進去看作品。有的是敷衍式地說一句:“嗯,畫得不錯!”然後帶娃走人;有的是問答式的對話:今天是什麼主題?你畫的是什麼?塗的什麼顏色?……我覺得家長跟孩子之間的對話可以更有趣一些。範例:

-媽媽:寶貝你今天畫了啥呀?

-孩子:畫的是小蝸牛。

-媽媽:原來是蝸牛呀,你不告訴媽媽,媽媽還以為是小烏龜呢?小烏龜和小蝸牛有什麼區別呀?

-孩子:區別點①②③……

-那他們有什麼相同點呀?

-孩子:相同點①②③……

-媽媽:那你今天畫的小蝸牛在做一件什麼有趣的事情呀?

-孩子:我的小蝸牛要去度假呢!

-媽媽:去度假呀?這麼好玩啊,它都帶了哪些行李呀?有沒有帶上最心愛的娃娃呀,你去過哪裡度假呀?……

從一堂課結束到回家的路上,媽媽可以跟孩子聊很多今天課堂以及作品上的事,除了適量的讚美之外,要讓孩子覺得他剛剛畫畫這件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裡面好多知識連媽媽都不知道,需要孩子來教媽媽。


(二)裝裱作品

孩子學畫有一段時間了,可以挑一些畫用精美的畫框裱起來。於是,原本一幅平淡的畫瞬間變成了高大上的作品,懸掛在家裡的客廳,或者孩子的房間裡,既可以作為裝飾,又可以讓孩子覺得很有成就感。如果家裡來客人,就這些作品聊起來,那成就感就會翻倍。

如果有條件將孩子的作品在學畫的教室、學校校區內展示,甚至是拿去參加畫展,那更是一件會讓孩子覺得倍感榮耀的事情。我們曾與市婦幼保健院合作,將孩子的畫在院內出展。這個活動在徵集學員作品的時候,收到了很多學員的踴躍報名。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三)參觀美術館、畫展

尋找一些專業的美術館,市裡市外也會不定期地有一些畫展,帶孩子去走走、看看。需要注意的是,在去之前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相關的基本信息,但進了場館以後,應該讓孩子帶著你參觀,而不是你帶著孩子自上而下地向他灌輸知識。“裝傻”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是一個很好用的伎倆。“媽媽看不懂這個,你可以給我講講嗎?”“你覺得這張作品畫的是什麼呀?我怎麼看不出來呀!”

做這些事的一個目的是可以讓孩子開闊視界,享受被藝術包圍的氣氛,也萌發自己的作品參展的慾望。更重要的,由孩子帶著你去參觀,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自己所學的知識被肯定,有了“用武之地”。


(四)將美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女兒上中班的時候學吉他,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識譜。連字母都認不全的孩子怎麼去記憶字母代表的音符呢?一般的方法是將字母與音符一一對應,然後死記硬背。而我做了一件更有趣的事。

我用白卡紙裁了很多的小卡片,一面寫上字母,反面寫上對應的音符。做完這些當然不夠,我還用漂亮的筆給每張卡片進行了裝飾。我知道我女兒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這樣做一定會引起她對記憶音符的興趣。果不其然,女兒不但對這些卡片愛不釋手,還想自己動手製作卡片,那些原本枯燥的記憶內容就在製作和使用卡片的過程當中有趣地進行了。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這其實是美術具體應用的一件小事,但卻同時起到了讓孩子覺得學畫畫“很有用”以及有趣地記憶音符的作用。這樣的方法是可以舉一反三的,讓畫畫應用到孩子生活中的各個細節當中去,讓他知道畫畫不僅僅只是課堂上的事。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再來說一個案例,前段時間優衣庫聯名kaws推出T恤的事情著實火了一把。我就把這個事告訴了女兒,她其實不懂那麼多,也不關係T恤那些事。但當我告訴她kaws通過自己努力學習繪畫、設計,成為了一個偉大設計師,賺了好多好多錢的時候,女兒眼睛裡似乎放光了(尤其是說到賺了好多好多錢的時候)。我趁熱打鐵,kaws設計娃娃風靡了全世界,你想不想也來設計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娃娃呢?

女兒一下子就來勁了,找出她平時塗塗畫畫的本子,開始若有其事地進行設計,甚至有點廢寢忘食,彷彿一顆設計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沒幾天,這個小傢伙居然真的整出好多個線稿,每個線稿都有新的進步和特點,最後選擇了比較滿意的形象進行了上色,算是基本定型了。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形象定下來了,該給這個娃娃起個名字了吧。我又和女兒一起研究起取個什麼樣有趣又洋氣的名字呢?我們一起想了好多備選方案。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我還答應女兒,找一家可以製作娃娃的公司,把這個娃娃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這點目前還未實現,要反思)。

後來在一次畫畫課上,主題正好是《我的最愛》,女兒毫不猶豫地就將這個娃娃造型再次呈現,都幾乎不需要老師的指導。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要畫畫了!”你的舉措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看完這個例子,你是不是也會覺得畫畫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呢?藝術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它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早已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了,藝術滲透在我們的生活裡,遍佈到眼光所能觸及之處。


4

尋找合理的刺激點

間歇性的厭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做出合適的應對。

孩子很容易對一件事情失去熱情和耐心,同樣很容易重拾熱情。關鍵在於我們家長,能否有心地去抓住那些刺激點,讓孩子感覺到在學的東西有用武之地,感覺到他被需要,被肯定,學習的成果能夠具象或者觸手可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都是渴望被肯定的,這是天性。只有當人在特定的場合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後,才會不斷地刺激他繼續前行,從而得到重複的或者更高的肯定。

我女兒以後對畫畫,或者對其他學科可能還會再出現間歇性厭學的情況。不緊張,找方法。生活本是修行,我們也是學著為人父,學著與孩子相處,也學著與她的各種情緒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