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

手机用户500456兰


关于上面的问题,我有如下看法。

一,一等人不用教

这里所说的“一等人”,是指那些天资聪慧,且明事理,董道义的人,他们知道,不管条件如何,凡事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像古代的“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的典故,无一都是不需要别人教导,自己发奋图强,最终取得成功的典范,这样的人是值得赞赏的。

二,二等人用言教

用言教的意思是,本身对事物认识不清,模棱两可,或对有些事情的判断或做法举棋不定,犹豫彷徨。这时就需要一个明事理,董道义的人去指点迷津,从而让迷茫的人去树立正确的观念。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至少这种人还听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稍加雕琢便会成功,这是第二种人。

三,三等人用棍教

这种人就有点冥顽不化了,一切按自己的意愿来,且不明事理,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什么样的劝诫都不会听,油盐不进。对于这种人,就得用极端的手段去教育,如果放任不管,有的就会染上恶习,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现在很多的少年犯就是这第三种人,“养不教,父之过”,古人已经敲响了警钟。

总之,人分三六九等,对于第一种人,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而对于后两种人,我们就要负起责任,用我们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引导他们,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于洪峰


一等人不用教,所谓的一等人,指的是有强大的内驱动力的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能自律,会主动去学习。

比如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是省重点高中,我们班是所谓的零班。班级平均分接近600分的那种。学校周六下午和晚上不上课,周日上午也不上课。但不上课的时候,班上依然是座无虚席。学校上不上课这件事,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影响。班主任没要求我们留在班上学习,但老师们都知道我们会在。所以各科老师经常都会在周六中午丢一叠试卷在讲台上,我们来了就很自然地去讲台上拿。

因为我们是文科生,一上高三我们自己就把历史,地理,政治的所有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我记得当年我跟同桌达成了背书搭档承诺,都是利用课后时间在背。老师讲题的时候问我们为什么选某个选项,我们可以直接报出知识点所在的页码。



二等人用言教,指的是有悟性,有基础,能奋进,但需要指点的人。这类人内驱动力需要唤醒,行为方式需要引导。

比如我曾经带过一个复读班。他们有强烈的想要考大学的欲望,但至于要考什么大学,他们没有具体的目标。他们有想要努力提升成绩的想法,但具体怎么提升,他们不清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只要多跟他们聊一聊,聊理想,聊现实,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讲效率,讲方法,引导他们按照方法去做,或者让他们根据自己历来的经验,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一年的梳理帮扶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上二本线。

三等人用棍教,指的是那些没有学习目标,不懂学习的意义,缺乏内驱动力的人。

他们在学校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分数这个东西,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可能会听,但听不懂。也有人能听懂,但不去做。有些听懂了,也做了,但坚持不了一个星期。

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必须全天候在场,盯着他们上课别睡觉,赶着他们交作业,追着他们去预习和复习。比如我现在带的一个班就是这样的,只要我在,他们都乖乖坐在教室里,只要一看停车场没我的车,立刻上房揭瓦,到处乱窜,就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去学习。

我曾以为人分三六九等是歧视,是不公平。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人确实分三六九等。优秀的人都是相同的,不优秀的人各有各的不优秀,但有一点是致命的,那就是不主动,不负责,不坚持。


aiya钟玲


人是不分三六九等的,因为众生平等,佛性或者神性都是一样,为什么多年以后结果不一样?成就不一样?社会地位不一样?而且自动分化了三六九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专注力,自控力和延迟享受!三岁看大,六岁看老,靠后天的改变能有所改变,同时先天的天分已经让你在起跑线上提前了,很多人赢在天分,输在自控力上!


花琦


我是沧海一粟888。这个问题很有历史性了。尽管人分等级不太有人情味,但这种故意把人分等级的现象相当普遍,也真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等人是聪明人,是人中凤,这样的人一般人很难驾驭,又怎能教的了呢?有时候一等人发挥超常,就连教他的人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二等人就如同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二等人居多,说聪明不怎么聪明,说愚笨不怎么愚笨,接受能力还行,一点就透,一教就会。三等人是那些拿鞭子抽,怎么调教也不融会贯通的人。这类人好象不多,但也有。人毕竟各有不同,正因为有了这三类人的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才丰富多彩!


用户沧海一粟888


这个问题借用人才四象限的理论解答一下:


根据态度和能力的维度把人分为四类:既有能力和态度就是“人财”,这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而且还有能力,自然可以创造价值和财富,但是只占总人数的20%,也就是问题里的一等人不用教,这类人的人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春风得意“。

其次就是有态度没能力的人,这种职场小白比较多,但好在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可造之才,所以是木材的材。这类人就是我理解的二等人,只要好好的言传身教,就可以真正"成财”,但是需要贵人相助。

再者就是有能力没态度的这类人,因为有能力,可以成为人才,但是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得过且过。所以这类人我把他归在三类人中,需要当头棒喝,也就是问题里的用棍教,这类人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但是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为何会这样。

最后也是文中没有提到的第四类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态度,在哪都是混日子,只能等着挨裁了,所以叫“人裁”。这类人只能平凡一生了。


秋蓝峰


这是古话说的,也并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只是其实就说很有自律性的人,自己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就是说的一等人,有些人比较反应慢,或者有些事情并不是很理解,需要别人跟他言明,才能知道中间的含义,用棍棒的,也就是说比较虎,不听别人劝告的人群!


w沐新


人还是有资质区分的,包括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部分人天生会比大部分人聪明一些,接受力高出常人不少,往往看一遍甚至一遍就能明白,大部分人还是相对比较平常,努力学就能学会,还有一部人就天生接受能力弱,特别数学题上最能体现,不论怎么讲就是不明白。天赋这个东西真的是很不公平。


KigerT


你好,我是“阅读找回自己”的黄歌,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你的“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这句话是出自于2003年由王文杰导演的电视剧《大染坊》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部电视局主要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山东周村。十五岁陈六子父母早亡,以讨饭为业。但他心存善良,天资聪明,胸怀大志。要饭之余,爱去书棚听说书,身受民间传统文化浸染。在他要饭过程中,常常受到同样穷困潦倒的琐子叔的照顾,寿亭铭记在心,又偶然结识日后成为山东最大工业家的苗海东,后者更成为他以后做人的榜样。

根据电视剧情节,“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人呢:无论什么事你都不需要教他,他都能自觉地做得很好,很聪明。

第二等人呢:无论什么事,只要你轻轻地给他点拔,他就能做得出来,这种人呢相对来讲缺了一点灵活性。

第三等人呢:无论什么事,他都是呆头呆脑的,你无论用什么方法去引导、教导他,他都是一动不动,只能用木棍追着他鞭策着他,他才能往前一小步。

关于“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也还有很多种寓意。

像:

一等人已经那么聪明了,你还去教他,那就得罪了,再说遇都不容易遇到。

二等人是吃过亏的,所以你点到他都觉得很有益。

三等人有点小本事,没怎么吃亏,所以听不进去好话。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阅读找回自己


去了解一下王阳明所言的三种知道之人,关于知行合一的问题上,他将人分为三种:生而知行的人,学而知行的人以及困因勉行的人,应该与你所引用的话相关照。


8号村的姑爷


一等人是天才型的,二和三等是需要点拨和挖掘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