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宋庆毅军驻防旅顺时修建粮台山库房

据相关史料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为抵御列强从海上入侵,清政府开始修建旅顺军港。光绪八年(1882年),宋庆奉命率毅军驻防旅顺,直接受北洋大臣节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毅军在旅顺驻防达12年之久。这期间,宋庆督军修建了陆防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椅子山、案子山等9座炮台,还修建了南北2处子弹库。1886年4月,醇亲王奕譞到旅顺检阅旅顺陆防诸营时,称赞毅军训练有素,为诸军之冠。毅军虽非李鸿章嫡系淮军,但受命专守北洋要港旅顺,足见其名声、战力不容小觑。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清末将领宋庆(1820年—1902年)(源自网络)

在旅顺英武街和红光街交汇处,有两座大房子。关于这两座大房子是清军建的还是俄国强租旅大时期建的,历来说法不一。据家住附近的隋玉清老人介绍,粮台这个地方原来一共是32座库房(从现有的图片看是28座),正是“宋老帅”驻军旅顺时建的,现在只剩下两座了。目前可以查到的文字资料并没有明确记载粮台库房就是清军修建的,隋玉清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清军在粮台山下修建的库房

“旅顺通”的回忆与日殖时期老照片的证实

原来隋玉清的判断来自有名的“旅顺通”陈守堂老人的回忆。陈守堂生于1917年,2007年去世。解放初做过旅顺城建局局长,曾为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负责人指认黄龙墓和显忠祠的确切位置。

陈守堂生前回忆,据他父亲讲,光绪八年(1882年),宋庆毅军进驻旅顺,在旅顺后路自东向西修建炮台堡垒,与此同时在城里大兴土木修建兵营和库房。迎春公园至顺山街一带的高地早年叫枣山。后来,清军在枣山南坡下修建粮库,一共修建了32座大房子(图片上是28座)。清军招募来的新兵都要到建筑工地参加体力劳动。粮库建好后,枣山随之改为粮台山。至今,城里的老人还管那里叫粮台。所谓粮台是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旅顺当时驻军14000人,所需军粮都是由粮台负责发放。当地老人不明白“粮台”是一种管理粮食的机构,误认为是晾晒粮食的地方,所以有的叫“晾台”。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陈守堂(1917——2007)隋玉清提供

1898年沙俄进驻旅顺之后,把清军库房顶上的小黑瓦换成瓦楞铁皮。日俄殖民统治时期和苏军驻防期间都用做库房。苏军撤离旅顺后由水警部队接管。上世纪60年代,区政府每年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参会人员都住在大房子里。现存的两处大房子闲置多年,已年久失修,对外出租加工塑钢门窗等。近几年,其中一处全面维修,用作大华社区党建工作室。用清军的库房改做党建工作室其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粮台大房子的建筑面积每座都约为300平方米。根据目前发现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拍摄的粮台老照片来看,根据老房子的排列顺序和原占地面积,与陈守堂老人说法是基本相符的。

 粮台山库房具有明显清朝建筑特征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两座老房子确为清军所建,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外部整体看,整个墙体建筑材料主要是石材,只用青砖垒墙码。这种砖石结构且不造面符合清朝建筑的特点。沙俄统治时期在旅顺建造的房子大都是采用红色“面包”砖,因为这种砖不是很结实,所以一般都要造面。

从裸露出地面的基础看,虽然是方块石,但没有沙俄建筑地基做工精细。沙俄建筑地基一般是用青色花岗岩凿成规整的方块石,上面凿有条形花纹图案,两者区别很大。

从外部局部看,库房都是山墙开门,两边墙上建有一排半截小窗,用棍子支起来向上翻开,用于通风。这种建筑格局完全符合库房的特点。现在那些小窗户都被改做上亮,底下重新安上了窗户。原小窗两边是青砖,底下新窗户的墙边是红砖,二者有明显区别。库房的地下用青砖垒砌通风道。

另外,从建筑的内部看,整个房梁采用木质结构,房子横向跨度10米,纵向30米,每隔4米就用一根粗壮的松木立柱支撑房梁。这种建筑工艺与目前保护完好的黄金山下清军水兵俱乐部如出一辙。这些建筑特征说明旅顺粮台老房子确定无疑是清朝的建筑。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隋玉清老人现场讲解清军存放粮食库房的建筑特点(本文作者拍照)

旅顺部分地名与清朝驻军有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除了粮台之外,在旅顺城里至今有的地名还与当年清朝驻军有关系。比如黄营、马营都是驻扎军队的地方,并与军营统领的姓氏有关。元宝房当年是清军银库所在地,因此得名。目前,旅顺保存完好的清朝建筑已所剩无几,作为有特色的老建筑很有保护的必要。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从旅顺白玉上远眺清军粮台库房

旅顺粮台库房到底是谁建的?

大连日报刊登此文(本文作者扫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